1. 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产生背景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果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1928年重工业只及轻工业一半的比重,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拆搭洞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枝拿外交和经济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旅枯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苏联党和政府当时的这一主要出发点,就不会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
2. 苏联的工业化帝国,竟是依靠列强相助而成
在中文界,有这样一个传说。苏联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建立起工业化国度。可是,稍微懂点基础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种成体系的东西都必须要“ ”师傅”。武术需要靠谱的武术指导;绘画需要靠谱的艺术老师;工业也需要配套的工程指导。我们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看苏联人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帝国。 苏联的工业化起源究竟在哪儿? 坚厚的基础 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苏联和中国一样,在旧时代“ ”一无所有”。但是,工业数据告诉我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罗斯绝非一穷二白。恰恰相反,帝俄在当时是排名前五的世界工业强国。诚然,俄罗斯无法比拟英法德这种老牌列强,更无法与新兴的美国相提并论。但放眼全世界,能与俄罗斯并肩的国度屈指可数。 当然,一战与内战极大地伤害了俄国工业,但这并非全部真相 俄罗斯能有如此成就,与总理大臣斯托雷平有着直接关系。在斯托雷平担任首相期间,他倡议颇富远见的土地改革,期望通过改善农民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在斯托雷平首相任内的改革下俄罗斯粮食产量增加,新增的富农阶级成为中产阶级,同时受教育人口增加。 俄罗斯人认为他的伟大程度还在斯大林之上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主旨,即土地私有化,将土地从地主或贵族手中交给农民。在前村社制下,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因为他们不是在自有土地上生产,其劳动成果的半数以上要转给他人。而农民只有当他确知劳动成果将属于自己时,才能焕发生产热情,才肯在土地上投资。在旧的土地制下,劳动成果的分配无助于奖勤罚懒,因为无论懒惰还是勤劳肯干的人,分配结果都一样。彼此攀比,热情抵消,其结果必然是使整体生产力水平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而俄国需要农民富裕起来,因为国家的福祉也端赖国民的富裕,“ ”须知人民的富裕缔造着国家的强盛”。 而在俄罗斯帝国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斯托雷冲姿平总理执政的时期改革之下,取得如下成绩: 粮食收成增加30% 到1913年,农业产值增长2%,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位; 工业产值增加5%,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位; 人口增长率1.5%,增长率居欧洲第一位; 国民收入总值为164亿卢布,增长率居世界第四; 国民生产总值为65亿2100万卢布,增长率居于世界第五。 位于基辅的斯托雷平雕像 虽然,这些成就中的大部分被一战和内战所摧毁。但是,工业可以被摧毁,培训出来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还在;农业可以被摧毁,但生产组织却未必。未来的苏俄能有日后成就,斯托雷平功不可没。 来自资本主义的投资 列宁有一句名言:“ ”资本家会卖给我们吊死他们自己的绳子。”此言用来形容20-30年代苏联的经济模式再适合不过。二 、三十年代苏联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吸收外资的过程,大致可分 为两个阶段,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21-1926)和工业、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时期(1927-1937) 当然,苏联人在明面上肯定不会这么宣传 1921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党和政舟实行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 ,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联系。这一时期 ,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主要采取租让制度、苏外合资经营、顷判乎国际贷款和招聘外国技术人员等方式 。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 ”租让制度本身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比它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缔结经济契约的一种形式。” 1920年11月,苏联颁布租让制法令。1921-1926年,苏联 *** 与资本家们签订了144个租让合同,一年后租让企业达到73个。截止到1927年,苏联 *** 从租让企业手里获得1611万卢布。 通过租让制度,苏联 *** 成功地获取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得以在1927年开始大量地引进西方社会的设备、技术、雀悉人才。或许是上帝垂青,资本主义世界恰逢此时遭遇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生产过热让大批企业员工失业,大量的设备因没有利润而被抛弃。苏联 *** 巧妙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大量购买这些剩余产品、人才。 大萧条不会饿死美国人,但会让美国人失业 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专设了外国咨询中央局,它专门负责领导外国技术力量的引进和利用。1929年底,苏联同外国已签订了70多项技术援助和咨询协议,涉及机械、冶金、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项,投资总值达8300万卢布。 大萧条是西方噩梦,却是苏联福音 苏联对引进设备极为狂热。根据出口报告显示,苏联人购买的工业设备数量世界第一。某些设备甚至由苏联人“ ”包圆”。1928-1931年,苏联人分别购买了西方67.1%的切割机床,52.6%的涡轮机,69%的拖拉机。 这些设备在苏联工业化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发电量是工业的重要指标。而西方进口的发电机占据苏联发动机的89%,除此之外蒸汽动力机也占据苏联动力机的87%。 苏联人为自己建设自豪的同时,或许忘了全套生产线都是来自西方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人以及苏联粉丝引以为傲的军工也被外资所“ ”启动”。苏联在飞机、军舰、潜艇等军事工业部门也同美、英、德、意等国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协定。例如, 从三十年代初起,美国有20家以上公司向苏联提供设计、设备、专利或派工程师,帮助苏联制造飞机发动机 , 轰炸机、战斗机和商业运输机 ,使原来是空白点的航空工业到40年代初就跃居世界前列 。 苏联人的军队建设很大程度是与西方合作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后的两大敌人——德国和美国是此时苏联最大的投资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在西方的帮助下完成建设的。苏联三大钢铁厂,即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都是在美德两国的援助下建造的。苏联三大汽车厂都是在西方专家帮助下,用西方设备更新装备的。四大拖拉机厂大部分都是美德等国援建的新厂,着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在美国近80家工厂的帮助下建成的。1930年代的最大电站第聂伯电站,和其它大型电站都是英国、德国和美国提供设备,帮助建成的。斯大林为此盛赞:“ ”在苏联大约有2/3的大型工业企业是由美国帮助建设或提供援助的。” 谁也没想到,最早的师傅变成后来的敌人 但是,资本家不是慈善家。他们的付出也需要回报,这个代价让苏联背负了千古骂名,也给今天的东欧局势增添了许多变数。什么代价如此沉重?我们下回揭晓!
3. 苏联为什么能快速工业化
天时、地利、人和都赶上唤盯毁了
先说天时,当时正好来了次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欧洲诸国都面临产能过剩,大批厂房和设备被销毁,苏联人正好抄底,以废铁的价格收买大量设备
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实际上就是美国卡特皮勒工厂的翻班,从设计到设备到工程师全是美国人输出的
还有喀山的钢铁厂,也是从美国搬过去的
再说地利,苏联的资源足够丰富,所需的材料基本都能弄起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人和备和
有慈父这种铁腕领导,强制收购农产品出口换汇,然后以外汇购买则冲国外企业和设备
慈父实际上是以铁的手腕,强制推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每一台设备下面都有一个饿死的乌克兰农民的冤魂
此外,还有俄国人传统的热情和不错的教育在里面发挥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苏联能抄底,而果脯只能错失机会
为什么日后TG能赶上工业化的末班车,而三哥只能看着
4. 苏联为什么能快速工业化
一是巩固国防的需要。
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于一战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这时的苏联还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很不发达,在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二是高层领导的重视。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另外,斯大林还一直强调要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
三是重视技术和人材
斯大林先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强调必须使自己成为专家。当时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到1940年工业已拥有93万名工程技术干部。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约有 2万名各国的专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担任过总工程师等职务的一流技术专家。这对于改变技术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苏联的政策还积极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冬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极大的调动和提升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 苏联工业化按什么途径进行
苏联的工业化是借了经济危机的光,当时欧洲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大量工厂经营困难,苏联由于不受危机影响,趁机大量低价收购欧洲技术和装备,就此实现了工业化和部队的机械化,由于苏联是完全计划经济体制,而当时国家又面临战争威胁,所以苏联的经济发展就完全偏向了军工和重工,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失衡。
6. 俄国工业化进程 历史
俄国(苏联)工业化进程历史: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
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的。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于战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还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很不发达,在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变成一个强大工业国。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7. 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说明采取这种途径的必要性
梁伍旦橡扰橘御
8. 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都不对。苏联工业大发展实在20实际20年代至30年代,斯大林的2个5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形成了着名的“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工业一度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二战结束后,苏联工业在此得到空前的发展,利用大量从纳粹德国手中接管的技术和设备,再一次大力发展了重工业。由于与美国冷战的需要,苏联不得不集中发展军工业,但由于长期忽视其他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苏联的经济模式畸形化,最终加快了苏联的解体。
9. 苏联工业化的途径是什么
苏联援华工业项目中的技术转移
张柏春 张久春
19世纪洋务运动以来,许多国外技术通过工业建设和贸易转移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工业建设再次成为国外技术向中国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苏联技术首先随着援华建设的工业项目来到中国。通过引进成套机器设备、工艺和产品设计,中国工业在原材料、能源、机械、电工、兵器等产业领域较快地形成生产能力,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
一、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
参考资料: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825743&BoardID=63&Page=1
10. 西方工业化和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分别是什么
西方工业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宏宴速发展开端,在之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时期,也销谈就是世界殖民地资源成为西方世界工业化开端的血液所在;而苏联工业化主要来源于自身,苏联亏绝碰工业化起步肯定比西方工业化要晚,且长久,从推翻沙皇政权到苏维埃时期,苏联的工业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沙皇时期的农奴制度限制了工业化的发展,后期的苏维埃政府为了发展的需要,地大物博资源有又多,才是苏联工业化的基础,并不是资金,而是苏维埃政权统治下的苏联国内资源的大量发掘和使用,才给苏联工业化带去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