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伏迟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缺缺李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扮举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㈡ 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的有哪些
安庆内军械所(安徽扮皮唤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随着洋务运动深入,有识之士逐渐发现,以购买、仿造洋枪洋炮来进行海防和军队建设,并非上上之策。最好的途径,应该是以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为核心,迅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式军事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经对“现代工业”与“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之区别厅凯,作过生动而形象的描绘。马、恩说,“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握搜,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 这段话用在中国洋务运动中出现的近代工业身上,真是特别切贴。 安庆内军械所的劳动力,全部是湘军火炮营、神机营的工匠、兵士。当然,内军械所还集合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一批着名的科学技术专家,他们成功地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小火轮,开始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草创阶段。 19世纪60年代后,更是洋务运动兴起的高潮,一批军工企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史料记载,1865~1895年间,清政府先后设立了24家规模不同的官办军事工业企业,最着名的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和汉阳兵工厂。 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兴办的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1865年5月,李鸿章以6万两银子的代价买下美商旗记铁厂,这家当时“洋泾浜外国厂中机器之最大者”,具有修造开花炮、洋枪和火轮船的能力。 此后,李鸿章将原先为保障淮军作战需要的两个炮局并入其中;李的恩师曾国藩则将委托容闳在美国购回的100多台机器添了进去。这些从美国购进的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使江南制造局从建厂之初,就具备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主以造枪炮,也兼造舰船。直至发展为江南制造总局,并延请英国人马格里等主持生产。 1867年,这个“中国第一”军工厂从虹口迁往城南的高昌庙,进一步扩大为轮船厂、机器厂、熟铁厂、枪厂、木工厂、钢铁厂、锅炉厂等数个分厂,还附设了学堂、翻译馆等。到甲午战争前夕,该局更增加了炮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新的分厂,可以制造大到蒸汽轮船、小到西式步枪等多种武器装备。成为拥有官军职员技工3000余人、设备300余台的近代大型军工厂。 来源:军工文化
㈢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分别有哪些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有:机器织布局(李鸿章)、开平矿务局(李鸿章)、兰州织呢局(左宗棠)、湖北织布官局(张之洞)。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潘)、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电报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汉阳铁厂(张之洞)。
(3)洋务创办的军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碰桐物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笑液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㈣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哪些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一、军事工业: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
1.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在安庆大观亭由曾国藩设立,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9月20日在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经始督办,并由丁日昌总办,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主要制造枪炮和修造轮船。
3.福州船政局:1866年8月19日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从事水上飞机制造。
4.北洋机器局:1867年在天津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设立,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兵工厂。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水雷,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
5.兰州制造局:1869年于西安由左宗棠建立,生产弹药。
6.汉阳兵工厂:1890年在汉阳由张之洞设立,除了步枪制造设备以外还引进了炼钢与火炮制造设备,成为当时中国少有可以生产各式陆军用轻重兵器之兵工厂。
二、民用工业:由于前期的军事工业耗费了大量银饷却没有明显成效,并且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也出现短缺,洋务派决定以“求富”为口号,再发展一批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这批民用工业的产品很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1.轮船招商局:1873年01月14日于上海由李鸿章等设立。从事江浙漕粮运输及各种客货运输业务。
2.开平煤矿:1878年在开平由李鸿章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南方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煤炭紧缺问题。
3.湖北织布局:1888年在广州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筹设,能织原色布,斜纹布,花布等,畅销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还远销海外。
影响:
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㈤ 洋务运动中有哪些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时期举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洋务运动时期举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天津开平煤矿 (李鸿章)、湖北汉阳铁厂(张之洞)。
洋务运动(族皮1861年至1894年),又称自强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则亩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因为清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的信心,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孙穗森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㈥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哪些举一个吉!!
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 这所诞生于1865年的念腔制造局,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兵工厂之一,其主要产品有枪、炮、弹药、火药、水雷等。这时,兵丁们推来了一个奇怪的东西,就像是很多根细管子焊在一起,然后固定在轮子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加特林手摇机枪,一个熟练的射手用它可在一分钟里打出400发子弹。汤姆逊取出相机,照了一张照片,上面有三个中国人。两个人是清朝官吏打扮,另一个人穿着普通衣服,他们都围绕着那挺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进入中国,也正是在这一年,因李鸿章奏请清朝政府岩渣,购买加特林机枪数十挺,“以备游击需要”,美国柯尔特公司从18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加特林手摇机枪。加特林机枪传入中国后,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进行仿制,其中包括金陵机器制造局,年产不多,根据金陵机器局的每年制造军火清册记载,在16挺左右。 加特林机枪输入中国后,甚至成为官僚间进行交往的贿赂品。有记载:1881年1月,广东海关监督俊启一次“报效”醇亲王神机营加特林机粗高悄枪8挺。 来源:看历史
㈦ 洋务运动中中国创办了哪些近代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
这是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7)洋务创办的军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南机器制造局在同治年间是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
例如从1865年开始,在李鸿章、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局开始了对德式武器的仿制,1867年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步枪,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步枪,该枪使用黑火药和铅弹头,威力惊人,在1867年时,每天平均可以生产十五枝毛瑟枪和各式弹药,李鸿章认为当时该局生产的枪械弹药,对于后来捻乱的平定有所助益。
1871年始造林明敦边针枪(Remington Rolling Block, rimmed-fire)。林明敦的滚轮式(Rolling Block)一号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单发军用步枪,由美国雷明顿(Remington)公司于1865年年推出,中国曾在1871年年至1874年之间采购了14,400枝。
1891年年江南制造局刘骐祥呈文制成快利枪,职向外洋购到奥国曼里夏(曼利彻)新式连珠枪一杆,详加考察,确系坚巧灵捷无比。惟其所用连珠子盒,只能从上插入,兵士临阵每人至多不过携带百余盒。
旋饬华洋匠目,按件绘图,逐细考究,仍于仿造中加以便通之道,并经造成样枪数杆。其节套(接收器),机簧(博尔特),保险,枪刺之类,即以曼里夏式样,全用钢料制成,取其造法坚致,开关便捷,利于行间也。
其枪筒仍用新利枪之式,盖新利枪筒来复线有七条,口小而子长,弹子逼出较为劲利。枪之退力亦小。子盒一项,以英国南夏枪五子手弓弹盒(按:指弹夹,汽提塔)依样更易。取其前后皆可装子。阵仗之际,兵士所带铜盒告匮,仍可随手握子,从后装入,亦能连珠施放,源源不绝。
快利与原枪的差别,除了上述的枪管,上弹方式之外,并将原枪的架枪钩改为通枪条。原枪有两个固定环,快利只有一个。
由于口径不同,表尺照门当然也不一样。快利采用的弹药是英国的303口径,甫于1888年启用,是一种使用黑火药,有底缘的圆头弹。后来改用无烟火药,减少弹头重量以增加初速,一直用到二十世纪50年代才换为308的北约。
㈧ 洋务运动中中国创办了哪些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下面的这份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学堂,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㈨ 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事工业及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李鸿章兴办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
代表人物左宗棠兴办的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
代表人物张之洞兴办的军事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官局
代表人物曾国藩兴办的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
历史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