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国初期广西有哪些工业
南宁市自来水公司(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面粉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康乐食品厂(广西行业第三)
南宁糖果食品厂(广西行业第四)
南宁制糖造纸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肉类联合加工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罐头食品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味精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啤酒总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卷烟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棉纺织印染总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绢麻纺织印染厂(广西行业第八)
广西民族印刷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商标印刷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市人民印刷厂(广西行业第五)
南宁电力局(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制药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制药二厂(广西行业第五)
南宁合成纤维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橡胶厂(广西行业第二)
宾阳县黎塘水泥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平板玻璃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玻璃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铝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市钢精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伞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手扶拖拉机厂(广西行业第三)
南宁机械厂(广西行业第四)
南宁冶金矿山机械厂(广西行业第六)
南宁市发电设备总厂
广西建筑机械厂
南宁市印刷机械厂
南宁市自行车总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手表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造船厂(广西行业第五)
南宁市电线电缆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洗衣机总厂(广西行业前二)
南宁无线电三厂(广西行业第一)
⑵ 建国初期经济基本情况
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堆烂摊子,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9年我国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 ,主要产品同历史最高年产量比较,煤减少 48% ,铁减少 86% ,钢减少 83% ,棉纺织品减少 25% 以上。从农业来看,抗日战争以前全国粮食的最高产量为 2800 亿斤,而到 1949 年大约只有 2240 亿斤。
新中国成立后,要尽快地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要改变整个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就要迅速的发展生产,使我国变为独立统一和强盛的国家。
当时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商业资本不足,市场陷入停顿,面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国内贸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到1950年初,在经过稳定 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经过努力,新中国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在政治上密切了工农关系,巩固了新生政权,使我们党在执政初期赢得了战略主动,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
以上所讲就是建国初期的实际情况,之后,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就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⑶ 建国初各产业比重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状况看,1952年我国农业和服务业占据国喊羡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仅处于从属地位,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农业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 50.5%、20.9 %和 28.6%,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者中氏旦的比重分别为歼渗扰83.5%、7.4%和9.1%。
⑷ 建国60年工业的变化
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时,我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千瓦时,水泥66万吨。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要落后100余年!
从那时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新中国几代人执着追求的目标。
6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通信业体系的建成,昔日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已经成长为工业大国,并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我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比建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
【历史巨变】
现代工业体系创建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厂里的车床还是手摇的,“用笨重的设备,就算车个三角形的小铁片,也得费好大劲”。如今,用国产数控激光切割机,只需往计算机里输入一组数据,激光探头便开始工作。没有噪音,看不见火花,不到一分钟,厚厚的钢板上就切割出一个个不规则图形。
“工业化和信息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深有感触地说,建立在落后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用6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历程,堪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历史性巨变!
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见证着我国工业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
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国产动车组每天都在华夏大地上往来驰骋。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一汽生产线;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已连续7个月世界第一。
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如今,我国已是全球彩电第一生产大国。
上世纪50年代,除东部一些大城市外,我国固定电话几乎是空白;如今,我国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早已位居世界第一。
……
经过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战线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不仅创建了现代工业体系,在重要领域形成了一批产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产品,“中国制造”更是大步走向全球。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
从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到遨游太空的神舟七号;从闯入全球超级计算机十强榜单的曙光万亿次计算机,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中国工业在载人航天、大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卫星导航等一些尖端领域,同样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眼中,我国工业60年的伟大跨越,还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伴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合理,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以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额跻身全球前两位,成长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我国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集团已达1833个,拥有资产196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5.6%。其中,37家企业集团进入今年的财富五百强榜单。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更是迅速崛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就业人数占到80%左右。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则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伟大探索】
从建体系到调结构 走中国特色发展路
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宝钢举行了开工典礼。30年后的今天,宝钢已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综合竞争力位列世界钢铁企业前三。
提起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53年前驾驶着第一批12辆解放卡车驶下一汽装配线的老司机于丰年至今心潮澎湃。
1953年7月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长春西南郊,在茫茫荒野上夯下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根基桩。3年后,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一汽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一汽只是“一五”计划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区别于其他国家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模式,“一五”期间,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超常规道路。伴随着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一批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纺织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11%的年均工业增长,还留下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认为,尽管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其缺陷和失误也是明显的。
冯飞解释说,当时,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我国工业出现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此外,一、二、三产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而正是这些结构矛盾,让国民经济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折,让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则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在当年宝钢的建设者之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以及随后大范围的合资合作,不仅缩短了我国工业技术、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是形成了中国工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格局。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场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也拉开了大幕。从最初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实行“拨改贷”;从打破“大锅饭”,到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股份制试点,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国企三年改革脱困,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0年国企改革,不仅重塑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中国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被誉为民营企业常青树的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清楚地记得,1990年,异军突起的乡镇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超过了国有企业的246亿元。至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民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已是“三分天下”,分别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1.2%、37.2%和31.6%。
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是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冯飞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并推出了“六优先”政策,大力发展轻工业。我国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47.0%上升至1985年的49.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又相继提出重点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振兴机械、电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新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60年一个甲子。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崭新历史起点上。中国工业化这艘巨轮,正沿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航标,朝着工业强国的方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记者 王 政)
⑸ 我国建国之初的什么工业现状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一般国家都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多美元才开始启动工业化的。而我国则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多美元,便强行发动了工业化,即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
我们当时的家底是:
1950年,全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77元,1956年,则为142元:尽管全国80%以上的劳动力在农村,但是1950年全国人均粮食479斤、棉花2.5斤、油料9.8斤、生猪0.12头,由于人口增长,1956年的上述人均数也没有多大增加,分别为614斤、4.6斤、14.5斤、0.13头。此外,生产资料落后,生产能力低下。从农村看,据1954年全国农户抽样调查,尽管经过四年的恢复发展,到1954年末,农民拥有的农业生产资料仍然相当少,平均每个农户拥有耕地巧.8亩、耕畜0.92头、犁0.62部、水车0.n部。由于农业落后,1954年平均每户的农业收入为420.6元(占农户当年总收入的60.7%),尚不足以抵偿生活费用的支出〔平均每户为453.8元),必须靠副业及其它收入来弥补。再从农民的消费来看,1954年平均每个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占其总支出的68%,尽管比重很高,但是生活水平却很低,人均消费粮食373斤、肉类9.2斤、食油2.5斤旁罩、食糖0.8斤、蔬菜141斤。这种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和农民本身的窘困生活使得农产品对城市的供应量有限,使生产的组织者在主观上形成了农民不能脱离农业生产的观念。另一方面,为了保证高的积累率,客观上要求农民加大农产品的供应量。这在当时农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农产品产出提高,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至少不能减少劳动力投入,这就要对农民进入非农产业进行限制。户籍制度就是完成对农民进行地域限制和产业限制的制度安排。
1949年,国民收入只有358亿元,人均66元。国民收入中工业的比重仅为12.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比重只占26.4%。而当时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如枯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50%上下。例如,前联邦德国(1950年)在55%到60%之间;美国(1953年)为48.4%;加拿大(1951一1955年)为49.6%;瑞典(1951一1955年)在54%到58%之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也是如此。1950年其工业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重达到42%左右。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产量看,1949年中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而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为8785万吨,前苏联为2733万吨,日本为484万吨,前联邦德国为1212万吨,英国为1655万吨;1949年中国运橡闹能源产量(折合为标准燃料)为2371万}]屯,1950年美国为116620万吨,日本y.J6232万吨,前联邦德国为14106万吨,英国为22149万吨。标志国家基本实力的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非常落后。加之刚刚从比拼国家工业实力的战争中暂歇下来,正在为新的侵略构筑基本的抵御能力。加速工业化,特别是提高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就成为改变落后面貌的首要任务。从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成为建国后主导我国经济发展路径的战略思想。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其他工业协调发展。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奠定的工业化得基础。开始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⑹ 贵州省在建国初期有哪些工业成就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
“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
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3.9倍。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到1978年,贵州基本形成以现代工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机械、电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中心。同时,在此期间,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通车,交通、电力、邮电设施大为改善。全省工业企业达到8904户,比1965年增加137.3%;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1.26亿元,比1949年增长19.0倍,比1965年增长3.55倍。
“三线建设”期间,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三个大型工业基地,拥有100多个生产、科研单位,基本形成从科研、设计到生产的综合制造能力,其他工业部门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批先进设备,迅速扩大了贵州的科技队伍,增强了科技和生产实力。
⑺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由轻工为主转为重工为主。建国前,中国经济、科技落后,只能发展面粉、纺织等初级的轻工业。建国后,国家建设需要工业支撑,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以重工业为主,我国工业得到蓬勃发展,比如鞍钢、武钢等钢铁企业。
⑻ 建国后沈阳的主要工业有哪些
沈阳重型机器厂(最早名为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始建于1937年,是新中国第一个重型机器厂,现为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方重工));
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始建于1935年,解放后“一·五”期间曾被列为国家156
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企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大力发展,尤其通过“八五”、“九五”期间
生产车间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现已成为我国机床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国家级数控车床产业化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车床制造厂。
);
沈阳机床三厂(前身是日伪时期的一个铁工所。建国之后,改称沈阳市第三机床厂。1949年4月,新中国的第一台车床在这里诞生。在百废待兴的年代里,6尺皮带车床的问世及后来的批量生产,极大支援了国内工业化建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6尺皮带车床还参与了生产枪支等国防军工任务,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1996年5月1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沈阳机床三厂破产。);
中捷友谊厂(建于1933年的沈阳中捷友谊厂,前身是“日伪”时期建设的一座工厂。新中国成立后,该厂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床生产厂,是中国和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交往的标志之一。);
沈阳变压器厂(建于1938年,现是中国变压器行业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制造企业之一,公司掌握特高压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等行业最高技术水平产品研制的核心技术,是我国重要的变压器类产品制造、研发、出口企业。);;
沈阳化工厂(始建于1938年,1997年改组为股份制企业);
沈阳电机厂(始建于1950年,至今已有50多年大中型电动机的生产历史,是我国大中型电动机重要生产基地,国家大型一档企业,中国机械500强之一。);;
沈阳东北制药总厂(建于1946年,是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是中国医药产品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以化学合成为主、兼有生物发酵和制剂产品的综合性制药工业企业之一。);
沈阳薄板厂;;
沈阳黎明机械厂(410厂)(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黎明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时期建立的第一家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2001年12月,由中国一航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资沈阳黎明重组,成立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沈阳黎明)。);
沈阳松陵机械厂(112厂);
沈阳新阳机械厂(139厂);
沈阳兴华电器厂;
沈阳矿山机械厂;
沈阳铸造厂;
沈阳冶炼厂;
沈阳鼓风机厂;
沈阳风动机械厂;
沈阳气体压缩机厂;
沈阳空气压缩机厂;
沈阳造纸厂;
沈阳啤酒厂;
沈阳卷烟厂;
沈阳橡胶(一、二、三四)厂;
沈阳发电厂;
沈阳医疗器械厂;
沈阳拖拉机厂(大、小拖);
沈阳市制药厂;
沈阳市中药厂;
辽宁精密仪器厂;
沈阳无线电厂;
沈阳玻璃厂;
沈阳耐火材料厂;
沈阳红星机械厂(3301厂);
沈阳纸板厂;
沈阳轧钢厂;
沈阳高压开关厂;
沈阳低压开关厂;
沈阳冶金机械厂;
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724厂);
沈阳印刷厂;
沈阳水泵厂;
沈阳五三工厂;
沈阳钟厂;
沈阳防爆电器厂;
沈阳华光灯泡厂;
沈阳市机床电器厂;
沈阳特种电器厂;
沈阳起重电器厂;
沈阳面粉厂;
沈阳汽车制造厂;
沈阳胶带厂;
沈阳胶管厂;
沈阳铸造厂;
⑼ 建国以后国家的工业体系
1、现代的工业体系中,所有的工业总共可以分为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搞定。
接下来是美国,具体数据以前看过,现在找不到了,不过也应该占有94%左右,然后是俄罗斯,欧盟,日本勉强算的上一个(主要是民用制造业体系)。
3、完整的工业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力量。
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所以保持一个完全100%的工业显的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这就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工业体系并不绝对完整的原因。
一个100%的工业体系,其最大价值体现在战争中,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在小国和大国的战争中,大国完全可以以少数尖端的产品就消灭小国,但是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尖端技术的差距还没大到一方完全无力反抗,所以在这种时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产中端武器,比慢慢生产少数昂贵的高端武器更有现实意义,例子可参见德国和苏联的坦克大战。
从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就是白人占统治地位,垄断全球最大数量的资源和利润,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就是一个异类。共产党有一句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中国不但先后和美苏两个发生过军事冲突乃至战争,甚至遇到苏美两国制定共同瓜分中国的情况,所以亡国的危险时刻勒在中国的脖子上,一个绝对完整,不求外人的工业体系,就成了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当然,到现在,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就算是各种被人诟病的高精尖产品,中国的技术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几名。落后与先进,要看跟谁比,更别说中国技术追赶,并购的速度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