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孝顺镇工业总产值多少

孝顺镇工业总产值多少

发布时间:2023-05-11 10:31:24

A. 淳化县的经济

考古表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淳化县境内即有了原薯悄始农业。其后至今,生产关系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社会主义公迅手瞎有制4种形式。旧的生产关系长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条件落后,耕作技术陈旧,1949年亩产仅47.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96.25公斤。
1996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42.5公斤,在面积减少近10万亩的情况下,总产达7.29万吨,比1949年增加109.94%。农业总产值达33114万元,比1949年增加37.1倍。
2007年淳化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54948万元,同比增长30.8%,完成年计划的120.8%。其中农业完成产值11767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5.9%;林业完成产值439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畜牧业完成产值2809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8.1%;渔业完成产值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3%;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473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 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淳化县即出现原始手工业。秦汉时期,砖瓦、制陶在全县已很普遍。明代以后,境内始有零星人力采煤,土纺、土织遍及乡村,酿酒、榨油、铁匠、木匠、石匠等手工业亦有发展。清代,民间手工业匠辅、作坊已有规模。
民国年间,私营手工业较前发展。1934~1945年,赤水、淳亩空耀县曾兴办过一些工业,但只经历短暂的时间而停业或迁往外地。
建国初期,全县手工业发展较快,1956,年较有规模的均并入集体性质的手工业合作社。1958年,出现“办厂热”,但收效不大。60~70年代,工业发展缓慢。1973年,全县始通高压电。此后,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办、乡镇工业发展迅速。
至1986年,建成机械、建材、煤炭、造纸、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企业66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82万元(不变价)。1993年,发展到87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597万元(不变价)。1993年后,县办工业和乡镇所属工业企业发展减慢,但个体企业迅猛发展。至1996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968家,从业人员6542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亿元(不变价)。其中县办工业23家,总产值2356.4万元,实现税利196.15万元;乡镇工业945家,总产值7226.5万元;手工业总产值3923.1万元。
工业生产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当地充足的农副产品为原料,大力组织生产,200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119000万元,是1978年526.9万元的226倍,年均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34100万元,是1978年169.4万元的201倍。

B.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八个镇街的优势产业

各镇(街道)介绍
【桂城街道】 桂城街道位于南海区东部,是南海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总面积 84.16 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4个社区,常住人口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20万人。2007年,桂城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0.1%;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7.9亿元,同比增长8.7%;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营业额296.5亿元,同比增长32.8%;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3亿元,同比增长34.1%;合同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8%;实际利用外资5900万美元,同比增长50.7%;实现税收总额44亿元,同比增长48.9%;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474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3.6亿元。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城市型经济跃上新台阶。保利洲际酒店、丽致酒店、阳光国际酒店等3家五星级酒店全面动工。世界500强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桂城店开业,南海广场商圈改造提升启动,南海大道商圈和桂澜路商圈基本成型,怡翠左岸项目加紧建设,将建成桂城科教板块最具特色的城市休闲配套。天安南海数码新城、瀚天科技电子城顺利招商,天盈科技工业城等项目加紧推进,形成新的都市型工业聚集发展园区。
各专业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华南汽车城全年实现销售额50亿元,新增讴歌、一汽丰田等4S店,4S店总数达24家;汽车文化广场建设落成,麦当劳“得来速”餐厅投入使用,汽车城配套设施更趋完善。平洲玉器街获“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称号,玉器文化广场投入使用,玉器新城建设启动,玉雕学校顺利开办,进一步完善了玉器产业配套,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支持。首届南海国际机械暨模具交易会圆满成功,成为发展专业会展经济的成功尝试。
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严格落实节能减排任务计划,监督印花、锻打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配置锅炉的大型企业落实治理设备或转型、搬迁,减少二氧化硫和污染物排放量。佛山涌岸线整治、“一环”东涌南段开挖及配套项目、旧佛平涌综合整治3项工程全面启动,总投资超过1.6亿元;叠滘截污工程和平洲城区截污工程继续推进,创模11项主责任务和珠江整治8项主责任务全部完成,河涌水质得到改善。沙尾立交延伸段滨水绿化带完成改造,城市出入口面貌大为改善。
稳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局面更趋祥和,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延伸,科教文体卫各项事业蓬勃兴旺。截至年底,桂城街道创建封闭和半封闭安全小区44个,实施村(居)委会三级预警制度,社会治安得到加强。民生工程深入开展,全年组建工会305家,发展会员8845人。民政部门和妇联落实救济、助困、助学和慰问资金超过170万元,慰问部队和烈属、退伍人员资金22万元。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增加,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不断强化,通过省教育强镇复评。精神文明工作有力开展,顺利通过市文明镇复评。返回

【罗村街道】 罗村街道位于南海区中部,总面积44.64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户籍人口6.37万人,流动人口6万多人。2007年,罗村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97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增长33.9%;完成税收总额6.36亿元,增长25.1%;农民人均纯收入9898元,增长9%。
灯饰电光源产业进一步发展。成立照明灯饰行业协会,并加快打造朗沙占地500亩的光电照明专区,为罗村灯饰电光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销售与生产载体。同时,聘请专家深入调研,制定科学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品牌”、“与中山古镇、惠州陈桥互补联动、错位发展”的产业理念,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研发合作关系,加大对科研、技改投入,全面提升灯饰产业水平。
以商贸业和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集聚发展。投资5亿元、占地23.3万平方米的美居世界装饰材料广场正式进驻罗村,成为罗村首个集家装、家具、建材、家电、家饰、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家居材料市场;投资1.5亿元的罗村商贸城破土动工,罗村文化商业中心加快推进,海宜广场招商工作进展顺利,城区首个商业中心金船湾广场成功引入信和超市并于10月全面营业;房地产业呈现投资销售两旺局面,计划投资20亿元、占地384亩的“翠湖绿洲”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并动工,时代地产“时代倾城”销售状况理想。
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桂丹路改造工程、兴朗路、杏花下穿隧道、罗务路和兴柏路等重点路段实现通车;投资5000万元的罗村中心广场投入使用,投资1亿元的罗村实验小学如期开学,投资6000万元的罗村医院改造完成并升级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村分院;投入近5000万元对罗村涌“一河两岸”、罗村中心广场及兴朗路、桂丹路、罗务路、佛罗路等主干道实施园林绿化和景观改造。
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以41间陶瓷、玻璃生产企业为突破口,铺开节能减排治污工作。制定一系列鼓励转移的政策措施,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41间企业均承诺按计划实施治理或搬迁、关闭,19间陶瓷企业签订责任书。
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举办首届孝德文化节,引导人们崇教道、善感恩、尚美德、倡文明。着力推动改善民生,不断健全职工生活保障体系,办好“爱心超市”,先后为500多户次共700多人次送上等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顺利通过市、区两级2007年度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全面推进安全小区建设,建立安全小区59个,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人防、技防、物防的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形成。返回

【九江镇】 九江镇位于南海区西南部,西、北两江成环抱状流经镇域南北,江岸线长40多公里,是佛山市重点建设的“八大港区”之一。总面积94.75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5个社区,户籍人口10万多人,外来常住人口6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同比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增长1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7 亿元,增长18 %。
发展战略实现三次跃进。第一阶段为打“四张牌”,即沿江牌、商贸牌、文化牌和民生牌,全面铺开发展建设架势;第二阶段为打造“珠三角中西部生产资料区域性中心”,以钢材、木材等原材料贸易及现代物流服务业作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第三阶段为建设“九江珠银(钢铁)电子交易中心”,以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传统交易市场、港口物流资源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珠三角中西部生产资料区域性中心”。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中外运南丰码头实现货物吞吐量109.7万吨,标箱13.7万个,同比分别增长36%和 24%。金属材料市场首期开发招商形势良好,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木材夹板装饰材料市场前期土建进展顺利;洛浦园、向明苑三期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盘。九江商业步行街、沙头桂香路商业街及上北商业街等商贸项目如期推进。
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全年财政用于教育、医疗、民政、文化事业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1.25%、212.78%、48.9%和198.78%。沙口安居公寓如期竣工,外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助残精防工作扎实开展,成效走在全区前列。完善医疗卫生网点,除加快推进九江医院改造外,投入150万元,启动全镇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发掘传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软实力。举办朱九江先生诞辰200周年暨九江中学建校75周年校庆系列纪念活动,历时5个月的九江龙舟文化节以及“9·30”国庆系列活动等活动。承办“第二届全国龙舟之乡”争霸赛,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首个“中国龙舟名镇”称号。返回

【西樵镇】 西樵镇位于南海区西南部,是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面料名镇、中国龙狮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文明镇。辖区面积176.63平方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5个社区,常住人口14.7万人,外来人口7万多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8亿元,增长16%;经济总收入301.2亿元,增长18.16%;工业总产值256.8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增长95%;工商税收10.27亿元;镇级财政收入4.35亿元,增长2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2.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64元,增长9.6%。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全年引进项目62个,计划投资总额27.7亿元,新立项外资企业7家、增资6家;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纺织企业全年增资扩产2.3亿元。新引进康辉、德耀翔胜、立笙、三达、英邦、赋裕等一批纺织服装拳头项目,集群效应进一步增强。
农业模式有效创新。大力改善农业耕作环境,继续实施现代农田、鱼塘标准化改造,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以平沙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山南优质水产基地等为带动,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道路。山南片优质水产养殖基地实施鱼塘连片整治,规划总面积6000多亩,首期改造3618亩已全面完成,亩产塘鱼可增加一倍。平沙无公害蔬菜基地引入佛山永利综合批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规划4000多亩,配套加工、储藏设施,首期300亩已投入生产,亩产无公害蔬菜3000斤,年供应270万公斤,产品直供沃尔玛、百佳、易初莲花等大型超市。
第三产业加剧升温,全年引进项目10个,投资额9.36亿元。继续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策划推广,办好龙狮主题旅游体育活动,进一步巩固“黄飞鸿狮艺”品牌和名山名人效应,全年接待游客2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4亿元。成功引进雅居乐、钜隆、宇浩等知名开发公司,推出凰樵圣堡、畔山水岸等项目。全年销售商品房17.86万平方米,均价3500元,同比分别增长10%、17%。
环境整治工作顺利推进。以陶瓷、染整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治污工作。依法取缔无牌无证介砖企业;组织陶瓷企业赴外参观考察,为陶瓷企业梯次转移搭桥引线;利用纺织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的资源优势,通过集污管网将纳入限期治理的染整企业的污水集中引入纺织产业基地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排放;工业污水处理厂投产正常运行,并引入北京排水集团运营管理。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启动创建省级敬老院工作,全年发放低保、定保、救济和慈善金1500多万元。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获得市、区“两无”镇称号。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全年举办劳务集市8次, 1.26万多人次实现就业。推进和谐文明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制定文明创建活动激励措施和三年发展计划,顺利通过佛山市文明镇复评。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体艺节,西樵女子龙舟队多次获国家、省、市、区奖项。返回

【丹灶镇】 丹灶镇位于南海区西部,是“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总面积143.5平方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16万多人,其中户籍、外来人口各占一半。2007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3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01.6亿元,增长51.4%;税收总额7.46亿元,增长38%。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引入项目8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9个,超千万元项目37个,第三产业项目11个;实现引资总额24.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098万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816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21.2亿元。南海工业园区成为新兴产业项目的“投资洼地”,成功引进本田汽配关联项目“金田工业”。
第三产业规模初显,全年实现总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72.9%。华南地区最大五金铁料市场——横江铁料市场销售畅旺;祈福南湾半岛、天晟·海琴湾住宅区广受追捧;仙湖、金沙房地产板块争相崛起;仙湖度假区、大湿地公园区域旅游品牌崭露头角;五金商厦功能成功转型,丹灶旧城区、横江海滨路旧商铺改造进程加快。
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环境监测分站、监察中队相继成立,大洲河、官山涌整治顺利完成,丹灶城区污水处理厂、横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奠基,100多家企业签订节能减排责任书,万元GDP能耗下降5%,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顺利通过验收。丹灶汽车客运站奠基动工,多条新公交线路顺利开通,一批公交站亭竣工使用。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丹灶敬老院首期扩建工程竣工,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培训机制。社区卫生站建设加快推进,村民健康调查和立档工作逐步开展。社区警务室、基层流管站全面设立,安全小区、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建设。成功举办第四届康有为文化节,首次进行“十佳孝顺子女”、“十佳村民小组长”评选。顺利完成“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试点,通过佛山市文明镇复评。返回

【狮山镇】 狮山镇位于南海区西部,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东省汽车配件、家用电器和玩具产业专业镇。总面积256.09平方公里,辖狮山、官窑、松岗、小塘4个办事处和8个社区、49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6.18万人,外来人口22.3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亿元,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15亿元,增长65%;工商税收22.9亿元,增长29.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5亿元,增长2.6%;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2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00元,增长10.2%。
外源经济发展迅猛。全年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82.1亿元,新口径实际利用外资约1.6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约2.24亿美元。奇美二期及为奇美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驻,完善了液晶显示器产业链;广东省最大的动漫制作公司“原创动力”、和尔泰嵌入式软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设计软件公司Autodesk(欧特克)公司“数字创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进驻,促进创意产业发展。
民营经济提升发展。积极扶持产业创新,指导多家企业获得挖潜技术改造项目资金1147万元和超过150万元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企业自主创新、品牌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全年专利申请量预计达850件,新增中国名牌企业和广东省名牌企业各1家、省着名商标企业2家、国家免检产品企业2家。东兴制罐等4家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订,东兴塑料制罐获得“国家级实验室”资质,成为2007年佛山市唯一获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的企业。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汀圃、科园两个110千伏变电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缓解用电压力。中心城区建设初步启动,人民南路、人民北路、狮城中路正式通车,博爱路、红星路、科技路、三约路等全力推进。实施公交规划,启动了“镇巴”首期工程。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344万元,城乡水利设施得以完善,抗旱抗涝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成果丰硕。全年投入公共安全资金7894万元。实施对办事处和村(居)委会的综治、维稳、流管三级预警制度,建成流管站62个;以园区为重点启动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倡导社会人文关怀,区、镇两级共投入1218万元救济困难群众,支出农村医保费达2182万元。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永安、风源社区被评为南海区文明社区,城北社区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加大卫生村创建工作力度,新和、沙头村顺利成为省卫生村,实现了村村都是省卫生村的目标。返回

【大沥镇】 大沥镇位于南海区东部,是连接广州和佛山两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纽带,是“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有色金属名镇”、“中国内衣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中国龙狮运动名镇”。总面积125.77平方公里,下辖大沥、盐步、黄岐3个办事处,32个行政村和12个社区,户籍人口25.8万人,流动人口40多万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6亿元,增长21.01%;工业总产值560.89亿元,增长23.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亿元,增长33.4%;税收总额31.45亿元,增长24.95%;可支配财政收入13.11亿元,增长25.44%(按可比口径计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0亿元,增长2.56%;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营业额2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1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11191元,增长8%。
招商引资量质同升。全年招商引资总额47.6亿元,增长0.32%;合同利用外资8845万美元,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5625万美元,增长11.61%。成功引入中铝南海合金、深圳同心珠宝首饰、广东致卓精密轮毂及PCB电子铜四大超亿元项目。
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铝材、有色金属等产业集聚优势更加明显。大沥有色金属产业园挂牌成立,远轻中南轮毂建成投产,华昌、伟业、占美和中联等新厂区加紧建设。专业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代,成立广东省首个镇级专业市场行业协会。谢边易运物流市场和凤池装饰材料市场二期相继开业,广佛五金城五期和华南气动液压五金机电城加紧建设。品牌创建成效显着,亚洲、华昌、坚美和嘉莉诗获“中国驰名商标”,华昌、伟业、凤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坚美、凤铝和大福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大沥镇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创新示范专业镇。
“三旧”改造项目亮点纷呈。午阳大厦、怡兴花园、嘉悦名居、瑞安花园等闲置资产有效盘活。黄岐岐发市场和太平鸿得利休闲美食广场等三旧改造项目相继开业,新都会和盐步佳华商场加快建设,凤池装饰材料市场二期成功开创“以地引资、以租抵建”的“BOT”改造模式。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拆迁改造加快推进,黄岐塘鱼交易市场、广东广佛国际五金机电博览中心动工,盐步广佛塑料城、大沥桂江农产品三鸟市场和信盈公司投资的甲级写字楼等三旧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广佛新干线、联河路、博爱东路、广佛公路盐步路口跨线桥等路网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南污水处理厂集污管网逐步完善,盐步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丹桂、雅瑶、长虹岭等输变电设施加快建设,铺前电排站等5项水利工程顺利竣工。大沥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广云路、广佛路及桂和路候车亭改造全面展开。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大沥二中和大沥中学成功整合,教学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特色办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黄岐医院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新大沥医院奠基兴建,盐步医院改建进入规划设计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全面铺开。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龙狮舞,大沥情”系列文化活动、“大沥杯”广东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和粤港越野摩托车邀请赛,精心推出“大众广场缤纷SHOW”活动。文艺创作精品迭出,224件作名获省级以上奖项。荣获两项省少儿艺术花会金奖,“水乡龙娃闹金秋”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返回

【里水镇】 里水镇位于南海区东北部,总面积148.28平方公里。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25%;税收13.73亿元,增长24.7%;可支配财政收入7.6亿元,增长49.3%;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增长170%;农民人均纯收入9686元,增长9.2%。
支柱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实现规模企业产值332亿元,增长5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品牌创建工作成效显着,全年新增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1个、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中国百强电子企业1家,专利200多项。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着名商标1个。至此,全镇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广东省着名商标8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个。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大冲现通物流中心正式开业,成为佛山地区最大的物流配送中心;南方报业传媒产业基地首期印刷区、发行区和印务中心加紧建设;全国物流巨头物通天下进驻遐志物流市场,瑶头中联环宇物流项目进展顺利。专业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南海管材市场计划于2008年3月试业,将成为华南地区较大规模的管材专业市场;广东中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收购金信广场,计划打造八达通(国际)小商品贸易港。星级酒店建设势头良好,中信南海国际社区文体公园、星级酒店开工建设,广滨酒店等项目加紧建设。
“三旧”改造顺利推进,总拆迁面积达7.09万平方米。城区改造初见成效,“一河三岸”地块以1.83亿元成功拍出,拟引进国内知名商贸集团,建成集商住、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中心商业旺区。三大出入口改造顺利推进,盐南线沙涌出入口沙涌佛山科艺模具城首期、沙涌下沙市场二期改造工程建设顺利;大冲出入口已成功引进现通物流中心与和平商城;洲村出入口改造进入旧物业拆迁阶段,拟兴建一批新式农民公寓。同时,全面推广河村模式和洲村模式,强化村级工业小区改造,以大步袜业基地连片开发300亩的标准厂房建设为示范,着力推进“工业地产”的发展。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年修建公路总长度达29.7公里,完成道路建设征地面积15.7万平方米,拆迁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电网建设如火如荼,瑶岗220千伏变电站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基本完成,白岗110千伏变电站大部分前期工作完成,流潮110千伏变电站预计2008年春节前可投入使用。投入4200万元,加快推进水利设施建设,禹门等3个水闸通过水下验收并运行,蒲北等3座电排站开始运行排水。整治大冲鲤岗尾涌、白岗白沙涌、北线涌等23项工程共50公里,清涌土方17.2万立方米。

C. 孝顺镇历任镇长名单

2020年,孝顺镇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争当“城镇治理排头兵、经济发展示范区”,疫情防控精准有力,发展质效稳步提升,项目建设比拼推进,乡村振兴势头良好,民生福祉日益改善,获评浙江省首批现代商贸特色镇、浙江省商标品牌战略示范乡镇、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示范乡镇、4A级景区镇、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良好单位等省级以上荣誉,荣获2020年金华市十强工业强镇,2020年度全区工作目标责任制综合考评优秀单位。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慧游产值133.1亿元,同比增渗高长17.1%;规上工业总产值59.9亿元,同比增长38.1%;完成工业投入7.9亿元,同比增长24.1%;财政总收入5.55亿元,取得稳步增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9285元,同比增长6%。

2021年,孝顺镇将牢牢把握“三区协同发展”机遇,着重抓好七方面工作,一是高站位服丛碧尺务自贸区建设。二是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三是高要求推进城市建设。四是高效能推动乡村振兴。五是高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六是高水平实现基层治理。七是高标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D. 永寿县的经济

永寿县工业在解放前,以手工业为主体,民国三十四年(1945),行业有纺织、榨油、酿酒、铸造、木器、制砖瓦、缝纫、尚鞋、食品、印染、采煤等。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常宁、店头、仪井3个集镇。
民国三十二年(1943),陕西省企业公司投资开采平遥煤矿,时采时停。同年,由银行投资县政府承办的“民生纺织工厂”,生产毛巾、白布等棉织物,三十三年因资金匮乏倒闭。解放初期,在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同时,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地方工业。至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22万元。1953——1956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35万元,比1952年增加13万元,年均递增速度为11.8%。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实行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兴办地方工业,新建一批工厂。1962年,工业总产值增至95万元。年均递增率为34%。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工厂动乱,生产发展缓慢;1968——1969年,党中央强调“抓革命,促生产”,县、社、队成立生产领导班子,狠抓经济建设,生产有所发展。至1970年,产值增至245万元。年均递增率为19.8%。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制药、农业机械修造、乳品和社队工业渐次兴起,1975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682万元,年均递增率为35.6%。毕逗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拨乱反正,生产发展迅速,至1980年,工业总产值为1316万元,年均递增率上升到18.6%。第六个五年计划瞎租期间,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落实经济责任制,对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扩建新建一批效益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特别是乡、镇、村办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出现新的局面。至1985年,总产值达2321.3万元,年均递增率为15.2%。1987年,围绕全县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制烟、酿酒、制药和电力工业,工业总产值为3233万元,年递增率为19%。1988年,工业总产值达463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5%,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3%。形成以烟、药、酒、电为支柱,农机、建材、食品、制鞋、服装、化肥、塑料等多门类的工业结构。1989年,共有工业企业193家(其中全民14家,集体10家,乡镇村办169家),总产值达5759万元,比1988年增长24.4%;实现利税1253万元,比1988年增长2倍。
农业
2014年农业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业收入倍增、核桃基地建设四大工程,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建苹果园2万多亩,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园达到110个,果品贮藏能力提高到8万吨;新建核桃园4万多亩,补植近6万亩,淳化县累计核桃建园22.6万亩。旱地小麦高产手神卖创全省新纪录,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管理先进县和高产创建先进县”。 据1983年林业资源调查,全县宜林地4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其中沟道荒坡、低山丘陵及退耕山坡地30.6万亩,土层厚,大部分布在永平、平遥、底角沟、郭村、永太、渠子、御驾宫、仪井、店头、渡马、马坊、甘井等乡镇。适宜发展用材林及经济林。
全县立木总蓄积量为34.1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30.27万立方米。用材林中幼林蓄积49.1万立方米,中林25万立方米,近熟林0.72万立方米。
2014年永寿县生产总值完成41.331亿元,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8.82亿元,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亿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30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317元,增长14.5%。

E.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

2010年,罗城县地区生产总值29.8亿元,年均增长13.5%;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0.87亿元增加到1.91亿元,年均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7.83亿元增加到24亿元,年均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4.33亿元增加到8.7亿元,年均增长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11.74亿元增加到32.28亿元,年均增长22.4%;各项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5.24亿元增加到13.92亿元,年均增长21.6%。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7.9:25.7:36.4调整为2010年的30.2:36.2:33.6。服务业发展加快,预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03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年均增长12.3%。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01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收入2.37亿元,增长2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8元,增长13%。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历来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种植业和林业、牧副、渔业均有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粮食桥腔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黄豆、红薯次之闷消掘;经济作物以甘蔗、油菜为主,木薯次之。
解放前夕蚂核,由于交通闭塞和豪绅对农民盘剥,劳动力素质低,种植业、林业、牧副业、渔业生产落后,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民生活异常困苦。
解放后,种植业、林业、牧副业和渔业均得到较大的发展。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田地,生产得到发展,当年种植业产值1731.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7.53%;林业产值115.66万元,占4.51%;牧业产值411.58万元,占16.00%;副业产值250.78万元,占9.78%;渔业产值4.44万元,占0.17%。由于生产得到继续发展,1956年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产值分别比1952年增长10.73%、10.79%、41.66%、19.27%、84.01%。经济困难时期的1960年农业产值下降,当年种植业产值仅1358.26万元,林业产值53.14万元,牧业产值363.90万元,副业产值160.77万元,渔业产值4.74万元,农业总产值下降至1940.81万元。从1961年起,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发展,至1965年,种植业产值上升至1384.83万元,占农业总产总产值59.12%;林业产值85.93万元,占3.67%;牧业产值442.13万元,占18.88%;副业产值426.15万元,占18.19%。但当时强调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鱼塘改种水稻,养鱼面积减少,产量低,产值仅3.19万元。
文化大革命”的1976年,种植业产值2248.3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6.27%;林业产值148.03万元,占4.36%;牧业产值522.03万元,占15.39%;副业产值465.78万元,占13.73%;渔业产值8.29万元,占0.2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各业生产均有较大地发展,1983年各业总产值达到5334万元。1985年虽然遇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各业生产仍取得较好的收成,种植业产值达29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5.41%;林业产值886万元,占16.87%;牧业产值1001万元,占14.06%;渔业产值34万元,占0.65%。由于管理、统计跟不上,副业产值仅421万元。1987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各业产值达到6929万元。
2010年罗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8.58亿元增加到15.5亿元,年均增长9%。
2011年新增糖蔗种植1万亩,总面积达17.6万亩。新增两性花毛葡萄4300亩,毛葡萄种植总面积达3.5万亩。桑园面积发展到5万亩。宝坛有机茶科普示范基地被列为2011年中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24个第三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顺利通过区、市两级验收。投入1625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77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0处,2.4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7亿元,增长5.98%;农民人均纯收入3384元,增长25.57%。 县境内煤炭等资源比较丰富,宋朝初年开始开发,至明、清两代,仫佬族先民采煤、用煤已相当普遍。干隆二十三年(1758年)开采铁矿。民国期间,仍间断地挖采煤、硫、锑、金、银、云母、石棉等矿,并开办炼铁厂、炼铝厂、炼银厂。这些厂矿均属手工操作。至解放前夕,除三堆硫磺厂(私人联营的手工业作坊)外,其余先后停办。
民国24年(135年),罗城县手工业行业计有烧缸、坛、罐,造沙纸、皮纸,织毛巾、袜子、土白布,榨油、榨糖、熬酒,编竹席、草帽、草扇、油笼,打棕绳、扎棉,制酒药、碱砂、蓝靛、纸伞、木板鞋、农具等30多种。各地的手工业多系个体户,靠手工操作,沿袭原始工艺。民国30年初,东门街有3家引进缝纫机、手摇织袜机。同期,天河县有织席业97户,锯木业87户,缝衣业148户,酿酒195户,织布业21户,碾米业289户,榨油业183户,铁制小农具业12户,烟丝2户,草履业23户,竹器业18户,陶器业13户,砖瓦业1户,共12个行业822户。
解放后,县财政逐年增加工业投资,使工业有较大的发展。1952年投资0.08万元,建立国营县属食品厂1个,产值34.3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7.95%;手工业产值157.02万元,占82.0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投资31.2万元,兴建县农具厂、火电厂,并将东门镇小商贩食品店转为国营副食品加工厂。这些厂大都是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办起来的。1956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手工业者转变为集体的厂、店,组。1957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共3个,产值63.7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21.71%;集体工业企业24个,产值229.80万元,占78.29%。这五年期间上交税金381.025万元。
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贯彻“调整、改革、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一些长期亏损或近期生产上不去的单位,实行关、停、并、转,县105厂、才龙铁矿、磷肥厂相继停办。这一时期投资2263.90万元,新建汽车修配厂。1980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有17个,有职工9975人,产值698.1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68.20%;集体工业企业53个,产值325.60万元,占31.80%。其中手中业5个,有职工262人。工业产值158.84万元;乡镇企业48个,有职工1417人,产值166.76万元。这五年期间上交税金984.21万元。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继续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八字方针,江口、洞坎、卡马、台闯等水电站先后由集体转为国营,自治区开办的罗城矿务局改为劳改局,陆续调出职工往区内各厂矿。这时期,投资190.98万元(缺1985年数据),新建国营一洞锡矿、木材公司、木材加工厂。1985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20个,有职工13298人;集体工业企业48个,其中二轻工业7个,有职工163人,乡办企业41个,有职工1346人。国营工业企业产值866万元,占工业产值72.83%;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303万元,占25.48%。其中二轻工业147万元,乡办工业156万元;城镇个体工业产值20万元,占1.68%。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1189万元,占社会总产值11.85%,占工农业总产值18.46%。当年,国营工业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1742万元,流动资金447.4万元。二轻工业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69万元,流动资金31万元,乡镇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219万元,流动资金28万元。
2010年,罗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820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县引进项目245个,签约资金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工业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入园企业已达21家,2010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7亿元,上缴税金6500万元。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005年的5.06亿元增加到14.5亿元,年均增长23.4%,其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64.6%提高到79.6%,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0.5提高到0.9。
2011年,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比上年增加3家;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24亿元,同比增长45.88%,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10.3亿元,税收724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4%和20.3%,新增就业岗位400多个。
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55亿元,增长3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8亿元,增长44.4%。

F. 丹徒区的经济

丹徒区境内毁渣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短,日照长,适宜发展种植业。三千多年前,原始农业就已开创,以后各代,农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到近代,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天灾人祸的影响,农业发展缓慢,到解放时,丹徒粮食产量每亩不足150公斤,棉花亩产不足10公斤。
建国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中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带他去农业走了一段弯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丹徒农业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1985年与解放初期相比,丹徒在耕地减少23.5%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增加2倍,油料总产增加3倍,棉花总产增加13倍半。
2013年,丹徒区实现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8.27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农业总产值13.47亿元;林业总产值0.52亿元梁扒;牧业总产值6.24亿元;渔业总产值4.5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49亿元。 唐宋时代,丹徒手工业就地取材,分散零星制作一些生活日用品。金山有制作铜器者铸制江心镜,按古铸镜必于江海之上的传统,在镜背作波浪水藻鱼鸟之纹,时为佳品。南宋时,酿酒有名,第一江山北府兵厨酿造之锦波春、浮玉春、金山法豉皆为名酒。
1952年底,丹徒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3个增加到13个,年总产值由80万元增加到240万元。1956年对私营工业实行公私合营,并将分散的手工业者组织成45个生产合作社(组)。1957年工业企业发展到351个,年总产值818万元。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仓促办起韦岗、高资、龙王庙等6个铁矿,不久即下马。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到1963年,工纤好业企业紧缩到73个,年总产值为1016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机械工业、服装制鞋工业、建材工业和矿山开采发展较快。到1985年,丹徒有工业企业1345个(不含个体工业4546个),职工人数达85848人(不含联户、个体户)。全民、县属集体、乡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37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4.4884亿元(不含联户工业、个体工业产值3759万元),税利总额1423万元。
2011年,丹徒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644.68亿元,同比增长30.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94.2亿元,增长26.6%;重工业产值550.48亿元,增长31.1%。
2012年,丹徒区全部工业完成产值826.7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49.9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销售收入732.2亿元,同比增长15.6%。 1985年,丹徒营业网点共3473个,从业人员9477人,其中私营和个体商业2813个,从业人员4139人,分别占商业网点和商业人员总数的80.99%和43.69%。全年商品零售总额1.6939亿元,比1949年增长11.29倍;外贸收购总值1843.91万元,比1972年初建外贸小组时增长15倍。
2011年,丹徒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4亿元,比2010年增长1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8亿元,增长12.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34亿元,增长66.4%。年末,全区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住宿业53家,比2010年增加25家,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9%,占全区比重的由2010年的13.0%提高到23.5%。

G. 孝感市马口镇202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吗

孝感市马口镇2022年完拆渣成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560亿元,腔唯增长伍御培16.5%以上。

阅读全文

与孝顺镇工业总产值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新款q3什么时候上市 浏览:520
平顶山到苏州坐汽车要多久 浏览:925
汽车人声多少赫兹 浏览:159
汽车长期不开电瓶能坚持多久 浏览:868
宝马哈曼卡顿听轻音乐怎么调 浏览:555
河北工业氯化铵要多少钱 浏览:99
哪里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 浏览:177
汽车吊折价如何算 浏览:639
宝马之悦怎么样值得购买吗 浏览:194
文县汽车站到全国哪里发车 浏览:368
新型工业园区能享受什么政策 浏览:979
吉利的汽车怎么样质量怎么样 浏览:618
张之洞主张什么工业 浏览:525
宝马528过户多少钱 浏览:720
宝马启停电瓶电压是多少 浏览:777
奥迪q7mini如何注册 浏览:565
宝马7什么颜色最好看 浏览:618
日本德国汽车哪个好 浏览:453
历下区董家镇工业园都有哪些企业 浏览:478
下雨天汽车内饰如何清洗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