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工业具体包括哪些
观点一:属于第一产业(农业)
理由:手工业仍属手工劳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观点二:属于第二产业(工业)
理由:首先,看字面:手工业,手——工业。是工业的一个分支,属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当然也包括手工业了!(当初发改委给工业下定义的时候漏掉了可能是)
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衣、食、住、行。
大家不要一听到工业就以为是机械装备的大工厂,其实也有很多小工厂属工业范畴之内,不管插花的、编草帽的、纳鞋的、炒茶的……都是小工厂,俗称作坊。
工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特点就是制造,就是把原材料制造成可以直接供生活、生产使用的成品,即产生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手工业具备了这一点!
② 手工业有哪些
手工业(handicraft instry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最初与农业密切联系,属于农民副业性质的家庭手工业。经过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农业,形成独立的个体手工业。其特点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用私有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主要类型有:自产自销的手工业,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流通手工业和为买主或工厂进行加工的手工业。以后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手工业。
中国手工业历史久、行业多、分布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以后,手工业者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并逐步纳入了现代化的轨道,手工业得到了振兴,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族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并有所创新。发展手工业对生产日用消费品,创作艺术珍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品不仅能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为国家创造外汇,增加积累发挥一定的作用。
③ 河南有哪些传统手工业
1、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汪燃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搜陵盯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世和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3、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④ 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
局西藏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以拉萨、日喀则两市为中心的全区经济核心区,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长极,对其他行署所在地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千百年来,藏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4处,县(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主要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白居寺、萨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诺遗址、古格王朝遗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观有:墨脱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林芝巴结巨柏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羊卓雍湖、雅鲁藏布大峡谷、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错高湖、纳木湖等。
对外开放山峰44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可参观景区10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徒步、登山、朝圣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科考、生态为主、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中心的藏东南旅游区;以草原、湖泊、野生动物观赏为主的藏北高原无人区,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辅以徒步、探险、朝圣、生态、旅游节庆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在已上市销售多年,发展比较成熟的产品中,最经典的路线有:3—5日的短线:拉萨---山南(文物古迹游) 拉萨---那曲(民俗风情游,如:雪顿节、恰青赛马节)拉萨---日喀则(后藏探险游),5—15日的长线:拉萨—江孜—日喀则—萨迦—定日—聂拉木樟木口岸 (黄金观光线),拉萨—日喀则—阿里(圣地朝圣游)拉萨—林芝—山南(东线环游)。
西藏旅游业是1980年起步的,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区旅游企业的近140家,其中涉外宾馆饭店66家(客房4461间,床位9710张),其中又包括星级宾馆饭店1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42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定点餐馆19家(餐位1528个),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全行业间接从业人员30000余人。
2000年旅游接待人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着,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其中海外游客14.94万人次,增长38.1%;全区旅游总收入65153万美元,增长4.6%;旅游创汇4790万美元,增长33%;上交税金2032元,增长6.8%。
“十五”旅游业发展方向:
----按照“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步发展国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采取一切促销手段,实现与欧、美、日、韩、新、马、泰、尼泊尔、港澳台及国内其它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联网,加大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开放旅游市场,拓宽旅游区域,力争扩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区的对外开放区域。
-----树立精品意识,围绕我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开发建设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档次高、创汇能力强的旅游产品,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区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的状况。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高档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富有体验性的探险旅游产品,力争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大力改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加强现有旅游线路、景区(点)建设,提高景点质量。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区(点),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连接6个地区、5个周边省区和尼泊尔的旅游线路。基本完成拉萨—林芝—山南—拉萨,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拉萨,拉萨—那曲—昌都—林芝—拉萨三大陆路旅游环形线路建设;改扩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错、藏王墓、纳木错三级黑色路面旅游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错、茶马古道、环珠峰景区、纳木错景区配套建设等。
------丰富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内容,开发特色精美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配套体系,营造安全舒适卫生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带动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导游队伍的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扩大西藏旅游品牌效应。强化行业管理措施,实施标准化管理战略,促进旅游管理逐步迈上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 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是藏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几千年来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藏医药学十分重视,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萨藏医院。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现已成为全区藏医教研中心。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区藏医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个地区藏医院和7个县藏医院,此外,在60多个县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开设藏医系。多年来,藏医教育机构为全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医药人才。各地(市)卫生学校、干部进修学校和藏医院也开设了藏医提高班,培养提高基层藏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
2000年西藏共有藏医药生产企业19家,从业人员777人,注册资金18374万元,生产有批号的药品144种,实现工业产值29338万元;销售收入18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7%;实现利润7321万元;上交税金2582万元。12种藏药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种藏药被列为新药品种。此外,还有31种藏成药、制剂被列为西藏地方标准。传统名贵藏成药“然纳桑培”、“常觉”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自治区藏药厂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药生产企业,采用现代生产技术研制而成的十味龙胆花颗粒、六味能消胶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达胶囊等4种新剂型藏药,均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同时,可生产传统藏药350个品种,年产量达10万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贴荣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998年荣获第2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金奖,实现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国际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显示了藏药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十五”期间,要实现藏医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结合GMP标准,加快传统藏药的剂型改良,促进藏医药生产与国际国内接轨。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吸收先进的管理、营销经验,做大做强藏医药业。要坚持改善条件和内涵建设并重、突出藏医药特色与完善服务功能并举,继续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努力提高藏医药临床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推进藏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藏药研制、开发、生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注重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加强藏药材基地建设。广泛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加快研制新药步伐,实现藏红花等传统藏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国最大的藏药材基地,形成全国藏医药研究开发生产中心。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发现矿产地1858处,各类物化探异点1300个。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其中能源矿产25个,金属矿产33个,非金属矿产37个,地热资源4个,矿泉水11个;己探明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的22、中型25个、小型48个、矿点37个。有17种矿产在全国排序前9位:第1位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第2位铜、火山灰;第3位菱镁矿;第4位硼、自然硫、云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质石墨;第9位锑、重晶石。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967亿元,全区矿产资源总量潜在价值6505亿元。铜、硼、金、锑、高温地热、建材等为西藏优势矿产,能源为短缺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藏矿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业人数8000多人。2000年底,开采铬矿石19.66万吨,硼矿19591吨,原煤2.13万吨。
“十五”期间,西藏要加大对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质勘查,进一步摸清我区资源状况。围绕矿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抓紧开展对优势矿种和国家紧缺矿种的地勘工作,保证我区矿业发展有可靠的后备储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偿转让制度,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潜在的、稀缺的矿产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状况,矿产勘查与开发的重点是铬、铜、黄金、铅、锌等金属矿产,以硼、锂为主的盐湖矿产资源,建材用灰岩、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地热、煤炭、林产品、石油等能源矿产资源以及矿泉水资源。对玉龙铜矿、扎布耶盐湖、甲马赤康铜多金属资源等重大开发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股,进行合作开发,在“十五”期间,力争完成开发前期工作,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鼓励通过联合等方式在内地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同时,要建立健全矿业管理体系,制定全区统一的矿业发展长远规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配置矿产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特定保护性矿种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外,各种投资主体都可以参与开发,自治区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小型矿山的开发以集体、民营及其他类型企业为主,由地(市)、县政府主管,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管理的模式。 建筑、建材工业是西藏自治区工业企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87亿元,增长17.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约15亿元,增长25.1%。建筑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个百分点,约占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册的区内外建筑施工企业有233家,企业人员达3.6万人。勘察设计单位28个,资质40个,其中工民建设计类13个,规划设计类7个,工程勘察类4个,专项设计类7个,水电设计类5个,公路、桥梁(函)设计类4个。建材企业达112家,建材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增长18.7%,其中水泥产量45万吨,增长8.4%,新型建材的生产与使用开始兴起,建材产量结构和品种得到调整扩充。
西藏建材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建材工业企业约40家,主要建材产品产量:水泥49.32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电杆6053根,水泥预制构件8.7万立方米,釉面砖20万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万立方米,均比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间,建筑、建材业按照培育强势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建材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要加强建筑建材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对现有建筑企业的改造,增强区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材业重点抓好新型建筑材料开发、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现有建材骨干企业的改造,彻底关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业,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西藏民族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民族手工业产品,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实践,形成了独有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受到广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88年,西藏开展了民族手工业艺人评聘工作,首次评定了具有工艺美术专业职称共79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9人,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员33人。地毯(卡垫)、氆氇、围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家具、木碗、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列为自治区轻工业发展重点产品,其独特的风格和生产工艺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西藏地毯行业是民族手工业的一大支柱。地毯生产已有600多年历史。其织法独特,纹样均以山水、花草为题材,古朴大方,绚丽多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区地毯行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产地毯近2万平方米,其中出口约1.2万平方米,出口产品合格率为100%。地毯产品外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卡垫是藏族人民群众喜爱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结构紧密、花色鲜艳、全料纯毛、经久耐用、色泽不褪等特点。卡垫主要出产于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人们称江孜是“卡垫之乡”。
围裙是藏族已婚妇女普遍喜欢的服饰。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德秀镇是闻名遐迩的“围裙之乡”,姐德秀围裙很早就畅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西欧一些国家。姐德秀的围裙花色品种已发展到近20种,所生产的谢玛围裙,多次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远销国内外。
氆氇是藏族人民一种普遍的家庭手工业产品。氆氇盛产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氆氇的品种很多,总的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氆。普通氆氇藏语称为“朗布”,细氆氇中以“协玛”为最好。工布一带地方出产一种厚呢子,名为“泽仁”,结实并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出产一种手工毛哔叽,藏语叫“泰尔玛”。2000年底,全区氆氇的生产能力大约在35万米以上。
西藏民族画、民族雕刻和金银首饰,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游纪念品,很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手工业产品得到较大发展。创作和生产出大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从60年代开始,西藏着手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拉萨、那曲、日喀则、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厂,在林芝地区建立了毛纺厂,在拉萨、格尔木、那曲建立了绒毛分梳及成衣制品厂,使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依托特色农牧资源,大力发展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结合农畜产品结构调整,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深度,通过产业化经营,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是针对西藏特有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绿色食饮品业主要是开发西藏的天然优质矿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饮料、啤酒等绿色饮品和高原特有的牦牛、绵羊、香猪等肉食、奶制品。以及青稞、绿色蔬菜。
西藏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饮)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区饮用水资源蕴藏量大、含微量元素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国家级绿色饮料生产基地,力争在创出品牌、形成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的科研与开发,逐步建立藏东野生菌类开发基地、藏东野生生物食品生产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开发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物资源种子库,并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
⑤ 清朝统治时期甘肃比较着名的手工业有哪些
清代手工业产品之中,艺术品都呈现出极尽绚丽豪奢、流于形式而失之清新、过分装饰却忽视细节的特征,但诸如丝、绵、麻等纺织品,陶瓷制品、农用器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一般手工业产品,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品质上,都极其多样化。知名品种的数量增加,品质的优劣差距扩大,这意味着需求和供给都在增加,是商业发达的象征
⑥ 手工业主要有哪些
手工业并不是指哪一类产业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所以说只要是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或简单的工具的工业都可以称为手工业。 不过现在几乎没有多少手工业了,手工业基本上存在于现代的民间和古代。 在战国的时候手工业、冶铁是一种新兴的金属冶铸业 。最初大约始于春秋末,到战国时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各地出土的战国铁器中,以农具、手工工具为最多,也有兵器和其他器物。冶铜业仍是重要的手工业。除了铸造礼器、乐器之外,还要铸造钱币、符节、玺印、量器等物,社会对铜的需求量很大,故铜器物制造水平也有提高。丝麻织物的生产也颇为发达。 无论是纺织、染色或是提花、手绣,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战国手工业,一部分为官府经营,一部分属民营。官府手工业,除生产和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盐、铁、钱币之外,还旁及于漆器、陶器、纺织和金银玉石等领域。民营手工业约开始于春秋末,进入战国后获得很大发展。盐、铁等重要门类中,有不少民营作坊。
⑦ 手工业有哪些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金属冶炼.丝织技术.棉纺织技术.烧陶制瓷.造船,造纸,制盐
⑧ 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有着怎样的发展手工业主要有哪些
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文帝时期,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锋族产积极性和盯。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
隋代农业的恢复、发展,主要反映在田野垦辟、户口增殖和府库充实等方面。
田野垦辟,户口增殖 隋初,全国垦田数字为一千九百四十万顷。到隋末,增至五千五百八十五万余顷。这个数字虽包括了许多过去未登记的田地,但显然也包括大量新开垦的田地。
隋初,仅有三百五十九万余户,九百唤基和万口。灭陈时,得五十万户,南北合计近四百一十万户,三千余万口。至大业二年(606年)户口已增至八百九十万余户,四千六百余万口。户数增长了一倍,口数增长了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当然包括大量原来隐漏的户口,但人口的迅速增殖也是事实。
府库充实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赋税收入也不断增加,官府为储存粮食,在各地修造了许多官仓,除京师的太仓外,其中较着名的有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后改称永丰仓)、含嘉仓、子罗仓、洛口仓(又称兴洛仓)、回洛仓等。这些粮仓规模巨大,储粮多者可达数千万石,少者也有数百万石。各地府库中储存的布帛也很多,如京都和并州(今山西太原)府库的布帛就各有数千万匹。由于收入远超过支出,至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代的手工业有较迅速的发展,当时主要的手工业有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等。
纺织业: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有名。主要产地为今之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所产绫、绢、锦等都很精美。当时还采用外来的波斯锦的织造技法,织出了质量很高的仿波斯锦。在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产量很大。豫章(今江西南昌)妇女勤于纺绩,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制瓷业:隋代的制瓷业有很大的发展。隋代已经出现了白瓷器,其造型美观,色泽晶莹,质地坚硬。隋代的青瓷制造技术也有所发展,其胎厚重,釉透明,硬度远胜于前代。
造船业:隋代造船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我国的造船技术与规模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隋文帝准备伐陈时,大造战船,其中的大舰名五牙,高百余尺,上有楼五层,前后左右设置六个拍竿,各高五十尺,可载战士八百人。隋炀帝即位后,造龙舟、凤(tà榻)等各种船数万艘。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除官府外,民间造船的也很多,尤其是吴、越、闽等地,滨临大海,善造大船。
⑨ 你所知道的藏文化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告衡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袜游做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西藏民间工艺品
西藏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道的工艺特色,在世界颇负盛名。
地毯 织法独特,色泽鲜艳,构图古朴吉祥,民族风格浓郁;毯面细腻柔软,工艺精湛,美观大方,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洗涤不掉毛褪色,经久耐用。尤其以江孜地毯最为着名。
藏被 已有千年的历史,发源于羊卓雍湖西面的浪卡子县。藏被传统产品有爱尼、爱松、爱西和足介四种。藏被具有细腻、柔软、密度紧、质地厚等特性。
藏毯 用牦牛毛绒织成的属上品,用绵羊细毛线织成的属中品,用一般羊毛线和牦牛毛线混织或用纯羊毛线织成的属下品。藏毯经久耐用,保暖防潮,携带方便,广大僧俗群众特别是农牧民都将它作为被褥使用。
氆氇 也叫藏毛昵。以山南扎囊、后藏江孜、藏东芒康等地所产最为有名。氆氇细密平整,质软光滑,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原料。
围裙 主要产于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是藏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藏语称“邦典”。贡嘎县的围裙生产据传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素称“围裙之乡”,产量和质量居全藏之冠。
毛织口袋 是藏、回、门巴、珞巴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多摆(小挎包)、扎布杰(小口袋)、肯德(褡裢)等几种,一般用绵羊毛织成,呈红、蓝、绿各种花纹,小巧美观,外出时盛食品,用具等。
帐篷 是牧民的住宿用具。帐篷分为三种:牦牛毛帐篷,结实,不漏雨,是牧民的必需品;帆布帐篷,顶部绘以花卉、花纹、人物、禽兽、吉祥图案和雍仲等,外出劳动用;平布小帐篷,是逛林卡或过民俗节日时的用品。
藏腰刀 有装饰、防身、生产、生活等用途。拉萨、拉孜、当雄、易贡等地的腰刀最为着名。一般是在铜质的刀鞘上镂刻龙、凤、虎、狮等图案,有的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装饰品,玲珑剔透、精巧细致。拉孜藏刀,刀口锋利,样式美观大方,坚固耐用,多年来畅销国内外。
木碗 是以桐、桦等树根和枝干上的巨瘤以及葡萄、杜鹃花等的根瘤加工而成,品种样式繁多,质地结实,不易破裂。门巴族地区有木碗之乡的美誉。木碗的优点是方便耐用,光滑美观,便于携带。
藏鞋 牛皮做底,鞋帮用各色丝线或各色皮革、氆氇、金丝缎制成。藏鞋大致分为三种,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札鞋”。“松巴鞋”以花纹美丽而着称;“嘎洛鞋”美观、结实;“多札鞋”产于昌都。做鞋的手工业者多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等地。
民族帽 种类很多,其中以“次仁金克”民族帽(也叫藏式金花帽或宝顶帽)最为有名。制作精细,式样和颜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帽沿四周一般用水獭或兔毛围制,帽上用金丝缎带或银丝缎带做装饰,金光闪闪,鲜艳夺目。戴帽颇有讲究,妇女戴时要把前后两个大帽沿折叠入帽内,只留左右两个小帽沿。男子戴时,磨腔帽子稍斜一点,青壮年一般把后面帽沿折入帽内,老人们一般把四个帽沿都放在外面。
金银器 金银器制作是藏族民族手工业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种传统工艺。其主要工具是榔头和刻刀,另外还有火炉、风箱等。工序有两道,先把金银放在木炭火上烤热,再用榔头千锤百打,做成半成品。然后在半成品上精雕细刻,制出成品。镯子、项链、发饰、刀销、酒杯等金银器上多雕刻有各种精美图案。
西藏的壁画艺术
西藏壁画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历代画师的不断实践
和锤炼,学习吸收国外绘画的长处,融汇贯通,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
风格,五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丰富广泛的表现内容。如有历史掌故、
人物传奇、民间传说、藏医图解、星算占卜、宗教神话等内容,是西
藏传统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
颗瑰宝。
西 藏 文 字
藏族有文字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藏文创建于公元7世纪前期,吐蕃部落第33代赞普松干布赞掌权以来,派大臣吞米桑布扎一行到天竺学习梵文,根据吐蕃语言的特点,创造了30个声母和4个韵母的拼音文字。到了公元9世纪,藏王热巴布登位后,对藏文拼音进行简化,丰富词汇,改进文法,编制字典,撰写藏史,使藏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