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业企业具体的能耗标准是什么,
这些数据是网上查不到的,工业企业的能耗标准跟行业有关,不同的行业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使不使用燃煤的企业,要把能耗折成标准煤,比如,电、蒸汽、天然气、柴油等,都折合成标准煤来进行统计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值,超过这个标准的新建项目是不能批准的。
至于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一般都是根据往年的数据,根据企业的潜力由政府下达减排目标的。
下面是综合各行业的主要目标:
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你可能觉得这些都是空话,但实现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字上,没有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是完不成的。
⑵ 我国单位GDP耗电量是多少三大产业耗电量,分别是多少呢
下图是2020年我国31省份的GDP、用电量数据对比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一名,首次突破了11万亿元人民币。江苏省排的GDP在2020年突破10万亿元,排第二名。
其中,第一产业(即农业)的用电量只有859亿千瓦时,仅占到总用电量的1.14%;第二产业用电量高达51215亿千瓦时,占比68.19%;第三产业用电量约为12087亿千瓦时,占比16.09%。
城乡居民生活直接用电量为10949亿千瓦时(人均每月为65度电),约为全国总用电量的14.58%。显然,我国庞大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是电力消耗的主力军,那些工业占比尤其是高耗能工业占比较高的省份,其单位GDP电耗水平就更高。对此,网友们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⑶ 烟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限额是多少
烟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限额是每万元0.26吨标煤。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得知烟台万元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纳前综合能耗每万元0.26吨标煤,比标含芦准值低48,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为每万元3.48立方米,比标准低56.5,工业用水重复利洞老清用率76.59。
⑷ 工业企业能耗标准
工业企业能耗标准是280千瓦时/吨,能效等级为1级。根戚锋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工业企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限额为280千瓦时/吨,能效等级为1级,辩仔仔280千携汪瓦时/吨能耗限额以及能效等级1级是根据国家的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的,我国制定能耗标准和能效等级是为了达到国家的节能减排计划和能源利用效率目标。
⑸ 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围绕“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2%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32吨标准煤降到2010年的1.02吨标准煤,累计降低22.1%,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一)节能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省委、省政府把节能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07〕24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07〕39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省政府节能办和节能监察总队,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管理部门设置了节能管理处室或岗位。建立各市、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省政府按年度下达节能目标并实施考核奖惩。加强节能督查,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查。适时启动节能预警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二)结构节能取得显着成效
认真落实能评审查制度,加强能评审查,严控新建高耗能拦冲亮项目。支持鼓励发展节约型产业。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9〕77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19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颁布实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联盟标准。实施485个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项目。以节能机电装备制造、新能源利用为重点,认定12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0〕25号文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10〕47号),鼓励推行合同能源管理,48家公司被国家推荐为首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采取上大压小、等量淘汰、差别电价、区域限批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熟料产能7596万吨、炼铁产能822万吨、炼钢产能527万吨、焦炭产能47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717万千瓦。
(三)节能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围绕实施“十大节能简宽工程”和“三个节能100项”,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和节能技术改造。组织实施国家节能奖励项目和省级节能项目1024项,落实财政资金3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12亿元。加快推广节能技术产品。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高效节能设备,确认250家企业购置的548种节能节水设备,减免税收8000万元。落实高效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政策,推广节能灯1950万支,创建“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示范村”1000个。发布推广目录,向社会推荐一批节能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推动节能产品认证,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全省企业获得中国“节”字标识认证证书1262张。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省重点用能企业淘汰改造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的意见》(鲁经信资字〔2010〕483号),淘汰改造能效不达标的高耗能落后设备2.3万台,落后工艺装备3000台(套)。
(四)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
强化建筑节能。出台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政策和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进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纳入对各市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累计建成节能建筑2.2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12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62亿平方米。推进交通节能。建立交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通过以旧换新补贴提前报废老旧汽车1.4万辆。组织112家企业开展“车船路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积极参与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运营活动。开通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通道134个。启动渤海湾和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项目。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制定《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判芹》(省政府令第210号),实施省级公共机构节能计划,机关人均用电量等指标明显下降。
(五)重点企业节能得到强化
加快企业节能管理创新。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标准,52家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培训考试,573人取得能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组织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加强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实施能源计量保障工程,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组织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加强能耗监测分析。下发《关于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的意见》(鲁经贸资字〔2009〕66号),以水泥行业40户企业为重点,研究对标工具,编写对标手册,推动高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千户重点企业节能2172万吨标准煤。
(六)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重点培育济南、青岛、淄博等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双百工程”。启动循环经济统计、标准化试点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培育再制造产业。全省再制造企业发展到30多家,其中5家企业列为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再制造产业模式。推进清洁生产。出台一系列清洁生产法规、政策,建立健全清洁生产工作机制,规范和培育清洁生产咨询服务体系。94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实施清洁生产方案2.94万个,完成清洁生产投资172亿元。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出台废旧硒鼓回收再利用、餐厨废弃物管理、逐步取消宾馆酒店一次性用品等政策措施,尾矿、城市建筑垃圾、废旧电器等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达到1435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2.4亿吨。
(七)依法节能工作加快推进
修订颁布《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出台《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5号)、《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0号)等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节能法规体系。颁布节能地方标准197项,其中能耗限额标准52项,初步建立了节能标准体系。建立日常监察和专项监察相结合的执法工作机制,加大节能执法力度。
(八)节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先进节能理念,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能源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举办“节能宣传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5次节能展洽会和3次太阳能展览会。“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积极推进节能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深入做好“十二五”节能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⑹ 2022年山东工业用电量
2022年1-9月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
发布日期: 2022-10-28 09:41
1-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6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发电装机延续绿色发展趋势,水电发电量增速继续放缓;除太阳能发电外,其他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增长;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加,其中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增加较多;电源和电网完成投资均同比增长。
一、全社会用电情况
1-9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49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其中,9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0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
分产业看①,1-9月,第一产业用电量8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3%,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7%;第二产业用电量423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5.2%,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6.8%;第三产业用电量113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7.5%,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1.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3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5.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9.4%。
图1 2021、2022年分月全社会用电量及其增速
1-9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416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全国制造业用电量315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制造业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下降0.2%,其中,化工行业同比增长5.1%,有色行业用电量同比答备增长3.0%,黑色行业同比下降5.3%,建材行业同比下降4.2%;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增长2.3%,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超过5%,分别为18.0%、8.2%和5.4%;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下降0.9%,其中,造纸和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同比正增长。
1-9月份,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同比增长超过5%,分别为6.6%、6.6%和5.7%。
1-9月,18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9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1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用清迟毁电量46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用电量123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旦戚4.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7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8%。
9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45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全国制造业用电量35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制造业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2.1%,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增长2.2%,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下降0.7%。
9月份,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正增长,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降幅超过5%。
9月份,17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发电生产情况
截至9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4.8亿千瓦,同比增长8.1%。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1亿千瓦,同比增长15.4%,占总装机容量的48.7%,占比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水电4.1亿千瓦,同比增长5.8%。火电13.1亿千瓦,同比增长2.4%,其中,燃煤发电11.1亿千瓦,同比增长1.1%,燃气发电11257万千瓦,同比增长5.6%,生物质发电4060万千瓦,同比增长14.8%。核电5553万千瓦,同比增长4.3%。风电3.5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分别为32040和2726万千瓦),同比增长16.9%。太阳能发电3.6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分别为35807和57万千瓦),同比增长28.8%。
截至9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装机容量23.0亿千瓦,同比增长6.5%。水电3.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2亿千瓦;火电13.1亿千瓦,其中,燃煤发电11.1亿千瓦,燃气发电11060万千瓦;核电5553万千瓦;并网风电3.5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2亿千瓦。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②628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9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全国水电发电量前三位的省份为四川、云南和湖北,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64.1%,增速分别为10.1%、12.1%和-17.8%。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436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分省份看,四川、河南、重庆、山西、安徽、湖北、宁夏、内蒙古和青海等9省火电发电量增速超5.0%,西藏、广西和黑龙江等3省火电发电量下降超过10%。
1-9月份,全国核电发电量3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
1-9月份,全国并网风电厂发电量54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
三、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情况
1-9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2799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87小时。
图2 2005年以来历年1-9月份利用小时情况
分类型看,1-9月份,全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729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64小时。在水电装机容量排前10的省份中,除广西、福建、云南和广东外,其他省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均同比降低,其中,湖北和青海降低超过500,贵州、四川和浙江降低超过100小时;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295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49小时,其中,燃煤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437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8小时,燃气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826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248小时。分省份看,全国有15个省份的火电设备利用小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安徽超过3800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川、重庆、河南、安徽、青海、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和新疆等13个省份火电利用小时同比增加,其中四川、重庆、河南、安徽和青海增加超过200小时;全国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5576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267小时;全国并网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616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24小时;全国太阳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063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57小时。
图3 1-9月份风电装机较多省份风电装机容量和设备利用小时
四、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情况
1-9月份,全国跨区送电完成57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其中,华北送华中(特高压)2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7.2%;华北送华东5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7%;东北送华北35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4%;华中送华东23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3.5%;华中送南方16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0%;西北送华北和华中合计141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4%;西南送华东8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5%。
1-9月份,全国各省送出电量合计132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其中,内蒙古送出电量19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云南送出电量14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四川送出电量14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8%;山西送出电量11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陕西送出电量9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4%;新疆送出电量9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宁夏送出电量73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1%。
9月份,全国跨区送电完成67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6%。其中,华北送华东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5%;东北送华北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华中送华东1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0.6%;华中送南方2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1%;西北送华北和华中合计14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3%;西南送华东10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9.1%。
9月份,全国各省送出电量合计150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0.4%。其中,内蒙古送出电量2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云南送出电量20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0.4%;四川送出电量20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9.2%;山西送出电量1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陕西送出电量9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3%;新疆送出电量9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8%。
五、新增装机情况
1-9月份,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1146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2223万千瓦。其中,水电1590万千瓦、火电③2358万千瓦(其中燃煤1193万千瓦、燃气397万千瓦、生物质298万千瓦)、核电228万千瓦、风电192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5260万千瓦,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54、281和2705万千瓦,火电比上年同期少投产888万千瓦。
六、电力投资完成情况
1-9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926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水电534亿元,同比下降23.9%;火电547亿元,同比增长47.5%;核电404亿元,同比增长13.3%;风电1037亿元,同比下降26.8%。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完成投资占电源完成投资的84.1%。
1-9月份,全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3154亿元,同比增长9.1%。
注释:
① 从2018年5月份开始,三次产业划分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的通知》(国统设管函〔2018〕74号)调整,为保证数据可比,同期数据根据新标准重新进行了分类。
② 发电量指标数据(除风电外)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
③ 本年新增火电装机统计口径包含应急调峰储备电源。
⑺ 有这么一个表格 是关于四个省区的2010年能源消费情况统计表 麻烦大家告下到底是哪四个对应省啊
学习科学发展观参考资料(相关数据)
(一)GDP能耗基本情况
1、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
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钢铁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纺织下降5.5%,电力上升0.8%。
总的来看,当前各地区、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仍不容乐观,完成今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要求,认真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及十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完善节能保障机制等各项措施,努力实现全年节能降耗目标。
(来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
2、单位GDP能耗为何不降反升
尽管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约束性发展指标、节能降耗措施今年以来密集出台,半年内就安排5.4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了98个重点节能项目,可1日公布的最新能耗统计数据让人颇感意外。
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能耗水平均有所上升。
事实上,合计占全国能源比重80%的原煤产量、发电量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2%,增速分别比上半年经济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和卖姿1.1个百分点。总体看,今年实现节能降耗目标难度较大,节能降耗形势十分严峻。
在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高速增长。这是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
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近年平均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我国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上半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13.2%,超出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工业生产更是逐月提速,6月份增速高达19.5%,几乎是经济增速的一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耗较低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上半年仅分别增长5.1%和9.4%。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山东。近年来,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长,从去年一季度开始,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跃居全国第一。与此相伴的是,这个能源大省一举变成能源净输入省。山东省有关部门分析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能耗的急剧增加”。
“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又开始盲目追求GDP增长,高能耗行业和企业再度抬头,成为推动能耗上升的主力军。
分析一下国家统计局等此前发布的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不难看出,从东部到西部,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现出逐步递增并拉大差距的趋势。专家分析,这与西部省份发展较多依赖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的重工业不无关系。
宏观统计结果是这样的: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业增长18.5%,比经济增速高出7.6个百分点;在能耗较高的制造业中,近三分之二的行业投资增速超过40%;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成为上半年投资高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钢铁行业的GDP权重仅耐含为3.14%,可在全国能耗总量中的份额却高达15%。这个能耗大户上半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钢材产量增长25.78%。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警告说,这种增长过快的状况应当引起注意,控制产能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除上述两个结构性原因外,节能降耗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性、制度性等问题也是分析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时值得注意的因素。朱宏任认为,我国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核心装备仍不能自主设计制造,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我国目前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以上。如果每度电的供电中亩绝煤耗下降10克标准煤,全国一年可少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国电集团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建民说,国产同类型发电机组的煤耗比发达国家高出不少,单纯从技术角度分析,国产发电机组节能降耗还有较大潜力。
据钢铁行业的专家介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水平存在20%左右的差距。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能耗总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左右,中小型钢铁企业能耗水平差距大约在50%左右。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严峻形势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并提出着力抓好的六项节能工作;发改委与30个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能耗标准将成为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中央财政将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建设部门将在北京评选“十大不节能建筑”,只要真正把这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落到实处,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来源:新华网)
3、广东上半年能耗再降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
广东省统计局负责人透露,去年能耗创全国最低水平的广东今年上半年再传捷报——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项指标继续下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7%、2.2%和2.7%,预计今年全年单位GDP能耗可下降3%。
广东单位能耗呈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广东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今年上半年,广东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业表现十分出色,同比增长31.7%,提高了13.7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陶瓷、印染、造纸、火电等高耗能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今年以来,广东在全社会强化节能管理,大力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对超过行业耗能限额标准的企业强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并根据产业政策,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并转一批小化肥、小冶炼及小水泥。
广东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能源利用监测能力建设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汕头等6个城市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试点工作。
广东省决定,从今年起建立和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通过定期公布各市能耗水平,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推动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阶。全省第一份能耗公报已于7月公布。同时,广东正加紧编制《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节能、节水、节地、环保产业等专项规划,开展《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前期调研,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8月8日第1版)
(二)能源供给、能耗消费与节能状况
1、我国能源资源的状况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精查可采储量只有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己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6%,仅够开采几十年;煤层气资源量为35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规模开发利用。因此,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应建立正确的“资源意识”,并具有相应的“忧患意识”。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1998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4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不包括农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费二亿吨标准煤),约为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0%;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5~1/10(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仅0.222KW,人均发电量为927kwh,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达国家的1/6~1/1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专家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从1993年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据预测,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依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2011年约缺能8%,到2040年将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额可能多达4.4亿吨标准煤。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0%。预计2011年将上升为2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00年为6%,2011年为20%。能源安全性的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
2、能源消费量的分析
199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28.9亿吨标准煤,其中美国消费32.3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5.1%,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不含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9%,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1981年至1998年节能取得了巨大成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0%,节能率达4.5%(是全世界最高的,约为OECD国家的2.5倍),按产值能耗计算十八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共8.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粉尘1200万吨,减排灰渣2.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9亿吨(以碳基计算)。因此,节能也是环保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62%。
从近年情况来看,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将有所下降,如果按4%来推算,年能源消费量情况如下: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1年
2015年
2040年
单位:亿吨标准煤
13.6
14.7
17.9
21.8
26.5
70.6
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接近翻了一番,是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五分之一;照此发展到204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超过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一半!这样大的能源消费量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实现的。
如果按进一步加大节能力度、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2.8%(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的方案计算:
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2011年
2015年
2040年
单位:亿吨标准煤
13.6
14.4
16.5
18.9
21.7
43.4
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21.7亿吨,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1.6倍;即使按此低增长速度发展,到204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比2015年又翻了一番,将达到43.4亿吨标准煤,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3.2倍,人均能源消费量2.71吨标准煤,超过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专家的预测。中国工程院的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应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因此,我国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必须大幅度降低!而且应越来越低,到2040降到零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只能走高效利用能源的节能型之路。
3、我国节能潜力的分析
我国节能潜力巨大。
一是产品能耗高。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966公斤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是656公斤 标准煤,高出47.3%;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公斤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公斤标准煤,高出58.1%。我国国内企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落后的与先进的相差1~4倍。经对15个行业节能潜力的分析,近期技术措施节能 潜力约为1亿吨标准煤。
二是产值能耗高。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产值能耗高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日本为5.58美元;法国为3.24美元;韩国为1.56美元;印度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世界平均值是中国的5.2倍;韩国是中国的4.3倍;连印度也是中国的2倍(注:这里有汇率、能源结构、气候条件等不可比因素)。经测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优质化等措施,近期国民经济产值能耗节能潜力达3亿吨标准煤左右。因此我国“十五”期间总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吨标准煤。
另外,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其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仍在下降,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并未全面减小;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量 的增加,节能潜力还将逐年增加。据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节能潜力约为9亿吨标准煤。(来源:中国环保网)
(三)我国水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2%,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水量,尤其是工业和生活用水量,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45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亿立方米,增加了1.7倍。城镇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68亿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亿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2004年下半年,广东、广西、海南出现大面积干旱,许多城市用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要求,一部分城市和地区不惜牺牲生态和环境用水,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 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我国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农业用水效率方面,全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3.0公斤。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而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7~0.8之间。 我国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我国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先进国家的8倍。我国200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国外发达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如美国200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5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约为94.5%,日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也仅为1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总体来看,我国现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节约用水还存在较大潜力。生活用水方面,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此外,我国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较低。
(来源:汪恕诚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中国走节水型社会之路》,2006年5月16日)
(四)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2005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煤电油运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全国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0.7%和7.1%。工矿商贸和道路、水上、铁路交通等事故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煤矿事故起数减少9.2%, 死亡人数减少1.5%, 百万吨煤死亡率下降到2.81, 减少0.27。全国31个统计单位(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有29个单位事故死亡人数低于控制指标。今年1-5月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2.1%。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从2004年10月中旬到2005年12月上旬,相继发生了6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2005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数增加17%,其中煤矿58起,增加15起,死亡人数增加66.6%。今年1-5月份发生30人以上事故2起,多起一次死亡接近30人的事故,有的事故只是由于侥幸而没有造成更为惨重的伤亡。
二是事故总量仍然过大。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8738人,占77.7%;铁路路外事故7380人,占5.8%;煤矿事故5938人,占4.7%;建筑施工事故2607人,占2.0%。
三是我国工矿企业事故伤亡的风险仍然很高。目前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为10左右,其中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高达109.1,非煤采矿业为80.2,化学工业和建筑业分别为10.26和9.95。
(来源:李毅中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2006年6月29日)
(五)人口、就业与城乡差距情况
1、我国人口状况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1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65岁以上的老人为96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6%。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不平衡,社会负担重,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14%,西部贫困地区还不到9%。(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中国当前的就业情况
中国目前和未来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城镇失业严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看,据经济普查,2004年乡镇企业缩水后的中国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59:21:20,此就业结构为日本1915年时的水平、韩国1965年左右水平、中国台湾地区1955年水平。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产业结构衡量,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偏差:农业劳动力高15%-20%,工业低6%-9%,服务业低8%-12%。不包括在城镇务工的1.1亿农民工,农业产业中还剩余1.5亿劳动力。从城镇就业形势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镇人口从业水平推算,2005年城镇人口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17.74%。由于人口动态规模巨大,今后5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劳动力、消化往年失业等四大就业压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每年劳动力就业缺口将达900-1100万,2011年将在城镇积累1亿左右的失业劳动力。(来源:周天勇《打破中国的就业幻觉》,《中国改革》)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下半年中国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可能继续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发改委表示,中国将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11.9%,但增速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已经引起官方关注。
根据这份发布在发改委网站上的报告,下半年粮食价格走低、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不利的因素。
发改委援引有关部门的预测,仅粮价下降和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就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30到50元。
发改委表示,下半年中国将积极研究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加大对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节力度。
此外,发改委还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引导和扶持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社会保障方面,发改委表示,着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切实解决包括外出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农民的保障问题。(来源:新华网)
Never say die.永不气馁!
⑻ 能源转型成效显着!“十三五”时期山东开创能源发展利用新格局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山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能源供给绿色多元、能源消费合理高效新格局,节能降耗取得显着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从发电装机容量看,2020年末,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4791.2万千瓦,比2015年末增长3.3倍,五年年均增长33.9%;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30.1%,五年累计提高18.7个百分点。从发电情况看,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823.8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2.9倍,五年年均增长31.6%;占全省发电量的14.2%,五年提高10.0个百分点。从全国看,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019年居第16位,比2015年提高6个位次。
化解传统产能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时期,全省化解煤炭产能6460万吨,淘汰落后燃煤机组778万千瓦,压减焦炭产能2800万吨。从产量看,原油、煤炭、焦炭产量分别累计下降13.9%、23.0%、35.3%。受压煤措施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火电产能得到有效抑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由2015年的5288小时减至2020年的4423小时,减少865小时;火电产量仅累计增长7.4%,五年年均增长1.4%。
省外优质能源利用迈上新台阶。 2020年,净调入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达到1158.7亿千瓦时;天然气突破200亿立方米,达到205.9亿立方米,分别比2015年增长1.3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8.4%和21.5%,均远超火力链陪销发电增速。
一次能源产量中非化石比例大幅提高。 非化石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水电等一次电力,以及生物质等其他绿色能源,“十三五”时期,山东非化石能源占比累计提高16.2个百分点,而原煤、原油占比分别累计降低13.7和2.7个百分点。
能耗总量稳定低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山东能耗总量累计增长6.3%,以年均1.2%的增速较好支撑了GDP年均6.0%的增长。其中煤炭消费量累计下降约10.5%,石油消费量累计增长约9.6%,天然气消费量累计增长1.6倍,用电量累计增长28.2%。从全国看,山东能耗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但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9.1%降至2019年的8.5%;煤炭消费量由全国第2位退居2020年第3位,占全国消费比重由10.9%降至9.4%左右;用电量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比重由9.3%升至9.4%。
能源品种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能耗总量中煤炭占比由2015年的76.5%降至2019年的67.3%;油品占比由14.7%升至15.5%;天然气占比由2.6%升至5.0%;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3%升至7.2%。
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偏重现象有所缓解。 “十三五”时期,从能耗结构看,工业能耗占比由2015年的78.9%降至2020年的75.6%,降低3.3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能耗占比分别提高1.4和1.7个百分点。从全 社会 用电结构看,工业占比由80.4%降至76.8%,降低3.6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棚游用电量占比分别乱拍提高2.7和1.2个百分点;从全部工业用电结构看,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比由54.3%降至52.0%,降低2.3个百分点。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升。 能源加工转换综合效率由2015年的77.2%升至2020年的81.0%,其中火力发电效率由39.3%升至42.0%;供热效率由80.5%升至83.7%,炼油效率由93.6%升至95.5%。
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任务目标。 截至2019年末,山东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4%,超过“十三五”下降任务目标1.4个百分点,2020年万元GDP能耗仍保持下降趋势。压减煤炭消费任务有望完成。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为37061.9万吨,比2015年减少4100多万吨,为完成全 社会 “十三五”压减煤炭消费4352万吨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⑼ 山东的新旧动能转化怎么样了(一)
前几天去了趟黄河北,实地感受了一下新旧动能转换区的建设进度。自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批复之后,山东省立即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系统性改革。那么现在到底建设到了什么程度?当时为什么要毅然决然地进行新旧动能转化?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梳理出一个脉络。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站在2021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距离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43年,在这43年里,我国的对外开放策略主要是两个层面: 一是 扩大出口, 二是 大规模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材料,但缺乏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金,所以刚开始依赖资源和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我们搞 “三来一补” 促进制造业发展,带动了出口贸易,但这些都属于产业链的下游,没有占据产业链的核心区域,无法取得高附加值的超额利润,挣得是低利润的辛苦钱。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一是 人口红利优势的消失,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人力成本上升,这些使得过去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逐渐消耗殆尽。 二是 资源成本上升,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粗暴发展,导致整体土地成本急剧升高,连带着其他原材料在成本上也失去了比较优势。在这种基本面下,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线。
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开始了分门别类的 探索 :海南的自贸区、广州的大湾区、上海的浦东、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区、河北的雄安新区……不仅仅是山东、其他省市也在进行不同层面的改革和 探索 。 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只是众多国家层面 探索 实践项目中的一个,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
二、为什么选择山东
山东一直是个极为耀眼的省份:凭借开放、改革的先机与亿万人的持续奋斗,在全国确立起领先的开放优势、基建优势和工业优势,从而得以长期高居中国省份经济排行榜Top3、稳坐北方第一经济大省,一度傲视四方。在全球已有的41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全有的国家,山东省又是唯一全有的省份。206个工业种类,山东有196个;656个工业小类,山东有556个。
然而近几年山东曾一度被认为经济增长潜力减弱,恐有“掉队之危”,特别是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低于各省份平均增速,这更印证了上述的观点,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满是对山东的口诛笔伐,唱衰声不绝于耳,甚至现在还有人逮着山东不放,深层次原因暂不分析。
在转型的阵痛期中,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可怕,更不会削弱山东省转型的决心,围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山东省坚决推进这场自上而下系统性的改革。一位经济学者曾经这样说:“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山东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而且山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人口来支撑转型的成功,有足够厚实的家底来承受转型期间阵痛,而且山东也迫切的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提振经济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山东是唯一获批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可以大胆地说,转型中的中国要在齐鲁大地上寻找新旧动能转换的山东方案。
从山东角度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山东是个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经济结构偏“重”这样一个局面,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大,空间、容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就是“三个天花板”—— 能耗、排放、土地 。
同时,山东的产业处于上游的比较多,比如原材料、能源产业在山东占很大的比重,中间产业、终端产品不像南方那么典型。以能耗为例,2015年山东的能耗光消耗煤就达4.35亿吨。排全国第一位。国家要求我们“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底前必须压减到3.9亿吨,压减10%。同时,我们又把全省所有的能耗企业全部理了一遍,发现没有统计进来的能耗还有6200万吨,也就是说总共要压掉1亿吨的煤耗,才能实现我们的减排任务。但经济发展不能不耗能,要想完成这个压煤任务,除了采取节煤措施,更重要的是产业必须要动大手术。解决好山东发展的问题,对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产业链中上游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国命题山东求解!天时地利人和,山东是解决我国下一步经济发展转型的希望,是这场决定我国未来经济迭代与进化的中坚力量。
三、新旧动能转化要转换什么?
“新旧动能转换”自2015年开始出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讲话和文件中,在2016年在互联网出现的频率逐步提升。2016年末,特别是进入2017年以来,“新旧动能”更是频繁出现在政府相关文件中,内涵也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此之前山东已经在 探索 新旧动能转换的路上摸索了很久,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20年底王书坚副省长在接受采访时将其总结为“三个坚决”,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首先是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的低端产能,要坚决淘汰。这就是做好“去”的文章,把笼子腾出来,“腾笼换鸟”。笼子如果腾不出来,鸟是换不了的,所以首先要把笼子腾出来,要把低端产能去掉。
第二是 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我们讲新动能,也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这些传统动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社会 需要,国际市场也需要。关键是如何把这些生产工艺、设备、产品改造成新动能,如何通过技改创新、信息化赋能等手段促使它走向高端,让传统动能成为新动能、焕发新活力,这就是做好“提”的文章。对于山东来讲,“提”的文章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因为我们工业体系非常完整。
第三是 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就是通过 科技 创新、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四新”经济这个增量。这就是“增”的文章。这方面山东大有空间。为什么呢?因为山东有一个庞大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新动能的培育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一定要有一个工业基础。
这“三个坚决”是总的思路。同时,新旧动能转换绝不是一日之功,必须科学地去谋篇布局。所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了一个时间表,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 这个时间表还是比较科学的。2018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总体方案,当年就要形成一个气势,从上到下统一思想,全面启动起来。“三年初见成效”,今年正好是初见成效之年,现在已经见到成效了。国家发改委最近派出评估组,正在山东进行评估。
“五年取得突破”还有2年,我们正在拿再出发的方案。“十年塑成优势”,也就是说7年以后,新旧动能转换时间基本结束。这是大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