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
点翠—失传的中国传统工艺
点翠 tian-tsui,英文也称为:Kingfisher feather art.(翠鸟蓝艺术段大亮品。)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在用翠鸟的蓝色羽毛作为镶嵌的精致艺术品和装饰,从发夹,头饰,和扇子到屏风。当握宽西方艺术收藏家都集中在中国艺术的其他领域,包括瓷器,漆器,雕刻,景泰蓝,丝绸,绘画,翠鸟艺术对境外的人来说是陌生的。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和大多数有荧光,电化颜色的动物——如闪蝶的翅膀不同,翠鸟羽毛那强烈的色彩不是来自于羽毛本身,而是由光线折射出的虹彩色,就像一个三棱镜分解白光分解成其频谱的彩虹色。这些微观结构形成的羽毛被称为光子晶体。最昂贵的点翠作品使用来自柬埔寨的翠鸟。如此之大的出口需求使羽毛出口贸易成为高棉帝国敛财的手段,用来资助宏伟的吴哥窟等寺庙的建筑。仿销——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
‘贰’ 中国有哪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1,木匠工艺中,传说鲁班大师的木工艺法总共分七十二大法,囊括了选材、制料、加工、成型、装饰等一系列木工工艺,目前的家具制造中,还有谁懂得去应用这些技法?
2,古时家具上的漆有讲究,最好的漆叫做漆精,其制法业已渐渐失传。
3,中国国粹的武术,中国武术中的道,那种练功即练心的训示,那种炼精化气,炼气入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炼法门,也渐渐失传。
4,药物的制作:上至魏晋南北朝之前,周易、炼丹之术风行,从古籍记载来看,那时候的五石散,吃后令人飘飘欲仙,但是五石散取的东西都是很常见的,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照样还原出来了。
5,古时候留下来的这些古建筑,纯木制,千百年来仍然屹立不倒。而采用了现代工艺,钢筋水泥之类的材料,一场地震一阵大风就可能化为瓦砾。前一段时间故宫博物院进行修葺,顶上的琉璃瓦找遍了整个中国没有一个匠人能够烧出来,虽然对外宣称是材料找不到了,但是何尝不是技术不到那个水平呢?
6,锻造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方面,不用说干将莫邪之类的千古奇兵,苗族里面的缅刀,锋利柔软,将不相容的两个形容词天衣无缝的雕琢到了一起,即使以现代的锻造工艺,仍旧无法复制出一把。
7,苗族女子婚丧嫁娶时穿戴的银饰,已经快没有人能够修理和再制造了。
现在的年轻人学的是马列主义,说得是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德语,钻研的是数理化,对于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已经再也不能吸引到他们的兴趣。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古时人们的生活工具是刀枪剑戟锄铲锛凿,坏了,有铸剑师磨刀师来修理。现代人的生活工具是电脑、手枪机关枪,坏了,买新的。古时候有所谓人剑合一,现在本事再高的人也无法和电脑合为一体。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和中国自古相传的技艺传子不传女,传女不传婿有关,更重要的,也在于中国人本身不知道自己的技艺有多么珍贵。说什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是西方人看得上的才是世界的。现在世界上有麦当劳、有肯德基、有可口可乐,可是谁见过北京炸酱面、洛阳牛肉汤、陕西羊肉泡、天津狗不理也开连锁店到整个世界去啊?仅仅是因为经济水平不如人家吗?
‘叁’ 中国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龙从发:刻刀下“浮出”玲珑宝船 龙从发今年69岁,满头白发,精神矍铄,12岁便从父学艺,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他逐步走上木刻船艺术的探索之路。 聋哑父亲教出绝活传人 说起木刻船艺术,不能不提及龙从发之父——原武汉市工艺雕刻厂的聋哑老艺人龙云华。龙云华1965年去世,祖籍湖北宜昌,世代生长在长江边,生前一直靠制作船模的手艺来养家糊口。 龙老说,老父亲虽然身有残疾,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先后雕刻出湖北跨子船、小型襄河船、宁波三帆船、湖南平顶船、龙凤船、贵州客船、巡抚官船、川江麻雀尾船等六十多种不同风格的船。 他以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梁红玉战船》,着意渲染船上的战斗气氛和梁红玉屹立船头的飒爽英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另一力作是《端午龙舟》,与儿子龙从发等多名艺人一道,耗时一年有余方制成。长约1.2米的龙舟由白木雕刻,舟上雕刻有划船的、击鼓的、掌舵的,栩栩如生,人物多达72个,至今仍是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珍贵陈列品。 作为龙氏木刻船的继承人,龙从发自12岁起便从父学艺,19岁便出师自带徒弟。1959年12月,龙从发随父举家迁至武汉,开始着手制作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摆件。随着木刻船——“端午龙舟”在大会堂亮相,龙从发和父亲在国内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地位便一举奠定。 精湛技艺倾倒国际友人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龙从发的木刻船艺术便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代表作“郑和宝船”、“隋朝五牙战舰”、“龙凤舫”等,以其精湛技艺令许多国际朋友叹为观止。 1985年,他创作的“郑和宝船”参加中国商品秋季交易会展出,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之后,被一来自荷兰的收藏家收藏。“隋朝五牙战舰”是应北京军事博物馆的邀请,专门为该馆战争馆制作的,该战舰由另一位船舶设计专家席龙飞设计,至今仍在该馆陈列。 “龙凤舫”是龙从发的一件得意作品,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该船长约1米,宽0.36米,高0.6米,是一件豪华、精巧的装饰品。船身高6层,首、尾各设两座船楼,颇有黄鹤楼的神韵。该船上部全部镂空通透,有亭台轩榭、牌坊壁画,不少廊柱只有头发丝粗细。 据龙老透露,这一艘木刻船,船身是由生长在恩施州深山里的黄杨木制作,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胸围约15公分;底座是由生长于东北长白山的椴木制作,树龄小,纹理光滑细腻,颜色纯白,与船身的微黄色相得益彰。 龙老介绍,从下料到制作完成,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光各种用于切、雕等的刀具,就用了100多把,因为有许多特殊要求,这些刀具也是自己打铁锻造的。 绝技传承成燃眉之急 由于木刻船制作又苦又累,加上没有长期稳定的订单,效益不佳,龙氏木刻船如今面临尴尬——他的4个儿女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学艺。 “我父亲曾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陈列品,我的作品也曾多次到国外展览,但现在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愿学,还谈什么传承?”龙从发有些落寞地告诉记者。 据省工艺美术协会介绍,武汉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手工业曾相当发达。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曾经十分红火的工艺美术企业经济效益日渐下滑,本地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许多优秀的民间绝技濒临失传甚至灭绝,让观众惊叹不已的绝技仅能糊口,本地艺人对此颇感无奈。 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方敦记介绍,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地工艺美术行业,在省有关领导和行业的扶持下,湖北省包括龙老在内的四个国家级“大师”将各自成立工作室,弟子也有望获得经济补贴,将绝活发扬光大。 路光荣:用贝壳“编织”玉宇琼楼 如果和路光荣坐着聊天,估计谁也无法知道他是个“手艺人”,他的谈吐之间,一句句妙语总是关乎美学、文学。 路光荣今年59岁,能获得这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说,自己当初也没料到。 贝壳是他的天然“画布” 1947年,路光荣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农家庭,从小,他在美术领域里就显得很有天赋,不仅绘画和雕刻有模有样,还制作过皮影、剪纸,从小就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6年,路光荣狂热地爱上了绘画伟人像宣传画,只要能找得到机会,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会找来一两枚伟人像章,对着细细揣摩、描绘,江汉平原上随处可见的贝壳,成了他的天然“画布”。 1973年,全国掀起工艺美术热,出口创汇的热潮席卷全国,名声在外的路光荣受命筹办贝雕工艺厂。在大连贝雕厂学习了一个月的设计制作后,他开始向贝雕业进军。很快,路光荣就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1974年,他设计制作大型贝雕画《双凤牡丹》、《黄鹤楼》,参加广交会获得外商首批订单。 巅峰之作耗去一吨贝壳 在路光荣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黄鹤楼。对此,路光荣解释说,在他心中,能表现荆楚文化的标志性建设就是黄鹤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四处收集黄鹤楼的资料——当时,蛇山还没开建黄鹤楼,路光荣找来一部老式相机,对于能找到的资料,一一拍下来,在他的早期作品里,黄鹤楼一直是三层的,一如同治年间的黄鹤楼。 路光荣创作的黄鹤楼是多变的,这得益于路光荣对黄鹤楼资料的收集———楼体慢慢加高,黄鹤楼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1994年,路光荣迎来了生命里的巅峰之作——由他设计创作的大型淡水贝立体贝雕船《黄鹤玉龙舟》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 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这句话在路光荣身上得到验证。这件123cm×96cm×36cm的作品,一共用了大约1280多个工作日,看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惊叹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全贝壳材料晶莹洁白,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座象牙雕——这件作品,塑造了中华龙的形象——双龙昂首欲飞,龙身上耸立着黄鹤楼主楼、长廊、亭阁、牌楼、太白楼等建筑物,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玉栏环抱,画栋雕梁。整个作品采用园雕、浮雕、透雕等工艺手法,同时将书法、篆刻、纹样设计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荆楚地域文化特色。 路光荣的女儿记得非常清楚,这件作品耗费了一吨多重的贝壳,因为损耗大,作品完工时,剩下的边角碎料堆积如山。“《黄鹤玉龙舟》上的小鳞片有几万个,都是手工精制的。” 女儿结婚嫁妆是贝雕 路光荣有两个女儿。和路光荣小时候一样,两个女儿从小也对美术有着强烈的爱好,大女儿在读初中时,曾经用父亲的篆刻刀刻过名章。 但他决定让大女儿放弃这一行,“手工量大,粉尘又多,太累太辛苦;而且,一个女孩子想在这一行成名成家,太难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路光荣一生带过太多的徒弟,但不少人做到工艺师之后还是放弃了。 贝雕究竟如何不易,路光荣的女儿说得非常形象:“作品的材料全是贝壳,种类达到十几种,但船却有棱有角,怎么样才能让很薄又有弧度的贝壳变厚变直呢?这个就要因材施意,每个地方用的贝壳都不同,从选料,到分块,到拼贴、组合、装饰,到打磨……仅做一个很直的杆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像大船上一根长15cm、直径1cm的杆,需要用很细的布手工打磨好,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路光荣的女儿笑着说。试想一下,在一片贝壳上,要雕刻出一个个套在一起的拉环,环环相扣,还要打磨,抛光……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路光荣嫁女也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风格,两个女儿出嫁,最引人注目的嫁妆就是父亲亲自设计制作的贝雕船《黄鹤玉龙舟》。 “不过,妹妹在这一行的天赋使她顺利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我也努力在帮助父亲将他的这种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路光荣的大女儿路明就这样兜了一圈,还是回到父亲的老行当。不仅研究他的作品,而且还要研究他的人生历程。 这个行业有多苦?路光荣曾经有过多少次动摇?面对记者的追问路光荣一笑了之:“那些苦,不提也罢。” 相关链接 剪纸大师:蒋再谱 湖北武汉人,1916年出生,从事剪纸制作。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先后担任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职。代表作有《百花齐放》、《蝴蝶团花》等。 玉雕大师:袁嘉骐 1954年7月出生,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大师。1975年被招进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幸运地被分配到工厂车间学习玉雕艺术。 1980年,绿松石雕《极乐图》在香港展出,拍卖底价高达180万元,袁嘉骐在玉雕届名声大噪。 1998年11月,历时两年的白玉雕《佛光普照》竣工,引起轰动。 微雕大师:常世琪 常世琪,1945年生,1993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常世琪大师早年学习玉雕,经20余年历练,其玉雕技艺炉火纯青。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攻微雕,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均如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尤其在头发丝上刻的书法、人物、肖像最令人称奇,他曾在4厘米长的发丝上,刻上《兰亭序集》327个字的全文。
‘肆’ 中国有哪些传统手工艺即将失传
中国有很多民间传统手工艺,有很多古老工艺面临失传,如何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保护传承文化的首要课题。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逐步高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正在迅速消失,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传统科技文化的活化石,又是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基础,而且是发展极具特色的区域科技文化的基因,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越是现代化,越是要强调多元化。
(4)哪些传统手工业正面临失传危机扩展阅读
瓷器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地位众所周知,然而对百姓来说,瓷器毕竟是家中稀有的珍贵物件,出于勤俭节约,一般百姓要是不当心砸碎了家中的瓷器,便会去找锔活匠人修复。
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伍’ 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有哪些
1、制作糖人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者都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
‘陆’ 面临失传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许多的民俗民风也在逐渐的面临失传。比如剪纸艺术、虎头鞋、草编、纸塑狮子、麻绳等等这些手工艺品,无法机械化,量化生产,没有很高的利润的这些民俗民风的民间手艺人正在面临着生存危机和消失。
草编是用柔软植物的表皮或茎杆部位,经过手工编织而成的工艺品,草编的款式、品种多种多样,草编的材料也是十分的广泛。从人们的服饰品到生活用品都可以看到草编的存在。手工艺人也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手法来创造出不同的草编艺品。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耗时长,产出价值不高逐渐慢慢的失传。
民俗民风的消失跟文化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民间艺术的根是在民间,现在城乡一体化将民间艺术向工业技术方向靠拢,导致了民间艺术的瓦解。艺术品工业化和外资文化的引入更加抹杀了民间艺术的形成,我们要重视民俗民风,为民俗民风的传承出一份力。
‘柒’ 有哪些中国传统手工艺正在慢慢消失
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在正在消失了,例如绣花、做手工灯笼、做板凳书架等等。
在妈妈年轻的时候,他们结婚的时候是以自己能够秀出漂亮的窗帘、被套、枕套为荣的。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既然可以在一根又一根的针线下面跃然出来。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那时候大部分女孩子,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绣花。全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原理则大同小异。广东有粤绣,四川有蜀绣,江浙有苏绣等等,可是现在还会一针一线地认真穿梭的人,也都是那些白发苍苍的人了。没有年轻人会,就没有传承,也就会失传了。
还有,我们的父辈,他们年轻的时候总是自己做那种凳子、大床、衣柜的都会。因为以前商业化没有这么发达,自己做比买的快,所以很多男子都有这门手艺。现在,你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一个博士生都不会。
‘捌’ 有哪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手艺呢
失落的传统手艺有:乌铜走银工艺、修伞匠、制作杆秤等等。
乌铜走银技艺的工序十分繁琐,它是云南特有的传统铜制品制作工艺,它大致的工序是,在铜上面刻出花纹,再把融化的水银填到花纹之中。复杂的工艺又对工匠的手艺有很大要求,做一件成品耗时很长,所以学习乌铜走银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将要近乎于消失。
而像修理机械表手艺、修伞匠、剃头匠、制作杆秤的手艺人来说,现代的人们很少再会把坏了的伞拿去修,旧的坏了就买新的,电子表,电池表慢慢的替代了机械表,电子秤也慢慢地替代了手动杆秤。于是以这些手艺为生的人们也慢慢地改了行,这一门手艺也慢慢失落。
有些手艺是因为工序过于复杂,老一辈的传承人找不到能继承手艺的年轻继承人,使得那一门手艺渐渐失传了。有一些手艺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们适应了快节奏,什么东西坏了也不愿花时间去修修补补的,那些手艺精湛的匠人们慢慢没了生意来源也就渐渐失传。
‘玖’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
1.鬃人
鬃人是用胶泥、秫秸、棉花、彩衣和猪鬃制作出来的,以皮影戏和京剧中的人物为角色,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
‘拾’ 传统手工都快失传了还没人继承,这是为什么
中国很多传统手工已经几近失传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现在的剪纸、雕刻等艺术手工在一个快餐时代发展是相对迟缓的,因为很多人因为每天的生计,已经忘记了手工业的存在,还有就是,经常有品质低下的商人以次充好,这种做法完全拉低了手工业的名声,就是奸诈的商人作恶却要让传统手工业背锅买单,还有一些原因是传统手工业失去了年轻人这批传承人的信赖,没有年轻人会不再大都市打拼,有返回家乡搞传统手工的勇气。
这样奸诈的商人不仅没有推动传统手工业的传承,还让很多年轻人对于家乡古老的手工业丧失了信心,并且关注度也越来越低,所以,很多年轻人在重重的生活压力下,都不愿意去传承根本赚不到钱的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