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如何结转
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大类,
1、领用材料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原材料
2、发放工资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3、发生制造费用借:制造费用--修理费(运费,低耗品等)贷:现金(银行存款等)
4、结转制造费用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贷:制造费用
5、结转生产成本借:产成品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
应缴纳增值税,税率有两种: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基本税率17%,其购进原料等取得的进项税可以抵扣;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3%,不能抵扣进项税。
计算征收增值税必须将销售收入换算为不含税收入,再乘以适用税率或征收率。
计算方法:应缴增值税=销售收入/(1+税率或征收率)*税率或征收率-进项税额(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等,此项小规模纳税人没有)。
2. 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是什么
一、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有:
1、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即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即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3、机器工宏拿时比例法,即按照生产各种产品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4、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比例法,即按照各种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5、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携绝判工薪酬之和)比例法,即按照计入各种产品的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6、产成品产量比例法,即按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或标准产量)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具体采用哪种分配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财会〔2013〕17号)
第三十六条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
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辩改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
3. 工业企业成本分摊的方法有哪几种
1、一般有按生产工人工资、
2、按生产工人工时、
3、按机器工时、
4、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
5、按直接成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工资及应提取的福利费之和)、
6、按产品产量等进行分配。
具体采用哪种分配方法,由企业自行决定。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
4. 工业做账结转成本怎么算呢请大家帮帮忙
工业企业一般月末要做以下凭证.
1,结转本月领用的材料
借:生产成本(主要材料)
借:制造费用(辅助材料)
贷:原材料
2,结转本月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3,结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4,结转本月销售产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5,结转损益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贷:其他业务支出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管理费用
贷:营业费用
贷:财务费用等等费用类科目
而领用的材料和完工产品成本一般都是由成本核算会计或车间提供,你拿过来用就可以了.
到了一个月的月末,要将相关的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营业外支出等进行的处理,才能得知这个月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
卖出时:
借:应收帐款-某公司或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
结转相应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到了月末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
不考虑以前月度的本年利润余额的话,用本年利润的贷方发生额减去借方发生额,如大于零则为盈利,如小于零,则为亏损,如等于零,则既没盈利也没亏损。
销售商品实现销售收入,相应仓库商品库存减少,销售商品的成本就是减少的库存
实现销售收入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或应收帐款-某公司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
结转相应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月末结帐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
本年利润的贷方发生额减去借方发生额就是本期利润,余额就是本年累计利润
本年利润的会计分录四步做:
一、先结转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收入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二、结转成本、费用和税金: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其他业务支出
贷:营业费用
贷:管理费用
贷:财务费用
贷:营业外支出
贷:所得税
三、结转投资收益:
净收益的:
借:投资收益
贷:本年利润
净损失的:
借:本年利润
贷:投资收益
四、年度结转利润分配:
将本年的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果是亏损: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收入转的是对的。
都已经有收入了,就应该有生产成本
生产某种产品领用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月末分配生产工人工资
借:生产成本
贷:应付工资
月末制造费用转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包括了,领用的辅料、水、电费、修理费等)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月末转成本
借:产成品(所生产的产品)
贷:生产成本
本月如销售此产品作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产成品
月末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
5. 工业企业月末结转生产成本的会计项目有及会计分录
1、月末,结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分摊可按材料消耗或人工成本或实做工时或机器工时
某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该产品消耗材料 / 本期材料消耗总额
某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 = 该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本期制造费用总额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2、月末,结转完工入库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月末,计提附加税(增值税不在本科目核算)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4、月末,结转本月销售商品成本和税金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月末,结转本月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6、月末,结转本月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7、月末,结转应交增值税
1)结转进项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结转销项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3)结转应缴纳增值税(即进、销差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6. 成本结转涉及哪些会计科目
工业企业结转成本涉及的科目:主营业务成本、产成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
结转销售成本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产成品,结转生产成本时:借:产成品,贷:生产成本,结转制造费用时: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成本转结的方法:
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其成本属于实物成本,计算机处理时成本价格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货时用户只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成本单价。
2、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后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和先进先出法一样,其成本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出货时由用户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按照和先进先出法相反的顺序分析获得成本。
3、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对出货成本进行个别计价,适合于对成本较敏感的企业,如大型医院,存货部门购入存货后,要由各部门领用,在成本核算较严格的情况下,各部门的领入成本直接和效益奖金挂钩,这时候必须对成本进行个别计价,即必须按照部门所需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
在计算机处理上,必须使用户既能录入数量,又能录入成本单价。该方法最接近会计上按成本进行计价的原则,但相对也比较复杂,即使采用计算机,工作量可能也比较大,适用于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格较高的产品。
4、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它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于月末一次计算存货的全月加权平均单价,以求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必须到月底才能获得成本价格,和计算机即时即得的管理特点相违背,因此没有采用其管理的必要性。
5、移动加权平均法:这种方法因为其简单性,是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7. 请问工业制造企业成本都是怎么结转的
工业制造
企业生产成本结转
领
料及
工资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分配
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结转
完工产品
借:
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工业制造企业
销售成本
结转
借:
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
----------------------------------
不惧恶意采纳
刷分
坚持追求真理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