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是什么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主要表现有:
1、生产力得到提高。
在农业方面,犁、锄、杈、镰、水车等生产工具已十分完备,铁器工具的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了提高,并得到更普遍的推广。从《农政全书》的记载看,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论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经济作物多样化。
在明代,河北、山东、河南、两淮之间已普遍种植棉花。烟草在明中叶后从吕宋传入,很快便推广到福建、广东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不仅使一些荒废的土地充分被利用,而且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原料。
3、手工业不断发返裤闭展。
冶铁铸铁和制瓷业有了发展。当时全国产铁的地区共有100余处,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广东佛山、福建尤溪等地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铁炉用盐泥砌成,并用煤炭为燃料。遵化的铁炉深一丈二尺,每炉能熔矿漏裂砂两千多斤。
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自由市场进纯穗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
2. 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在农业增长和发展的同时,明中后期的手工业,尤其是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无论行业种类、数量、规模、产量,还是工具、生产技术、质量经营方式等都有很大提高。
作为明代最为重要的手工行业纺织业,生产工具较前大有改进。
1 明代手工业进步最有代表性的是棉织业。
2 明代手工业进步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嘉靖万历年间民营手工业渐居于主要地位。
3 与此相应,明代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匠役制度出现互解现象。
在手工业方面,冶铁、铸铁和制瓷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全国产铁
的地区共达一百余处,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广东佛山、福建尤溪等地已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铁炉用盐泥砌成,大部分已用煤炭为原料。遵化的铁炉深一丈二尺,每炉可熔矿砂两千多斤。景德镇宫窑的制瓷业,有五十八座,而民窑已超过了九百座,民窑所烧造的薄胎纯白器、青花以及各种颜色釉等都能与官窑媲美,甚至还超过官窑的水平③。突出地反映了手工业生产水平和卓越技巧的是当时最发达的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明代,“花楼机”的构造比过去更为复杂。弘治时,福建的机匠已改用了新式的织机,叫作“改机”。万历时,嘉兴濮院镇的机匠也把原有的土机改为新式的“纱绸机”。在明末苏州的市场上,作为商品贩卖的织机就有绫、绢、纱、罗、绸、布六种之多,织出的成品更是巧变百出,花色日新④。
棉纺织业的生产工具比以前也大有改进,出现了脚踏纺车和装脚的搅
车。元朝的弹弓用竹弓绳弦,到这时已改为以木为弓,以腊丝为弦。元朝的纺车容三繀,这时已有容四繀、五繀的纺车。搅车的式样很多,专供轧花去子之用,元朝一般用两人,这时改用一人,其生产量可当三人,勺容式的搅车和大仓式的搅车一人可当四人。在明代,棉纺织业已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也是当时产量最多销路最广阔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经济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棉纺织业的产品主要还是由农民一家一户一手一足的进行操作,但是涓滴成泉,仅在松江一地每人每天可织一匹,积聚起来,就能够“日
出万匹”。所以明朝人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清朝年间,广东冶铁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广东的冶铁业代表是广州府南海县佛山镇(今广东佛山)。 塘(在嘉善县纱”之谣。
3. 列举唐 元 宋 明清在农业 手工业商业的表现
唐朝推行均田制,代表革新——曲辕犁,灌溉筒车,手工业商业发达,体现在唐三彩,日本仿长安建东西市。
宋朝分南北宋,农业较唐朝无大的革新,但经济农业中心南移,手工业发展迅速。突出的是完善了四大发明并通过发达的商业流传到国外,革新体现在纸币交子。
元朝,农业突出点为以税粮为主要赋税,兴建大运河。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着名记录——马可波罗游记。
明朝农业持续发展,丝织业尤为繁盛,商业进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也出现海禁。其他方面如造船业明前期比宋更发达,文化等略过不表。
清农业制度摊丁入亩,手工业受国外影响进入机械时代但本土资本主义被封建主义遏制,商业增设银行商会等外来制度形式,忧患交加。
纯手打,详情请网络各朝代或参考文献论文。不详望见谅。
4. 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明代的手工业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阶段。
1、明朝初期
在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单位粮食产量提高了,养活更多的人,部分农业人口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市,推动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城镇化。手工业技术上不断改进,
2、万历年间
比明初的时候提高了很多,先是织布行业,轧棉、弹花和纺车技术经过多次改造,由手摇改进到脚踏,纺车纺线由一根增加到3根,甚至4、5根,效率提高两倍以上,织出来的布料更加精美。
一个操作,在单蔽念位时间内产量提高两倍。织丝行业出现的提花机,花楼高达3米,两人同时操作,织出来的丝绸比原来更加精美。作为手工业基础的,冶铁技术虽然没有科学指导生产,但是靠经验摸索任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明朝后期
炼铁炉体积更大,炉内温度更高,炼出来的铁的质量更好,单位桐核时间内的产量更高,火口材料用了耐火石,炼铁炉的寿命延长;进料装置改进,节省人工,节省体力,效率提高了,鼓风装置改进了,炉内氧气更足,提供热量的燃料也提高了品级,热能成倍数的增加,铁的产量也成倍的增加。
(4)明代农业手工业的表现有哪些扩展阅读:
明朝的造船业:
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
到了明朝中叶,虽然朝廷再没有进行像郑和那样的大航海,但中国的水师却仍然控制着政个南太平洋,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国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国的。
对明朝的海上实力,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描述的,只要中国的皇帝愿意,他局并掘们可以一夜之间征集到从大陆连接致马六甲海峡的那么多船只。
到了明末,由于要抗击倭寇,联朝抗日,明朝政府无瑕南顾,最后被葡萄牙和荷兰钻了空子,把势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这样,荷兰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进贡。
5. 明朝农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盛况
明代的农业工具——犁锄杈镰和水车等已十分完备,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加丰富,北方种稻在宋代已经开始,此消慧但明代的南方又开始大量播种双季稻和三季稻。甘薯和玉蜀黍(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北方种植的面积扩大了。粮食的相对充裕使河南、河北、山东和两淮地区普遍大面积种植棉花。在南方松江地区200万亩的垦田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种植棉花(《农政全书》),农民以织助耕,有的地区达到“十室之内必有一机”(《天工开物》)的水平。工匠们在明代把旧的织桥迟布机改成了效率很高的“改机”,农民中出现了一部分专以织布为业的机户,另一些农民则专门植桑养蚕,以供丝织手工业之用。
由于明朝从海外传入了墨西哥的烟草,明末已有大量人吸烟,但烟草手工业却还没有出现森答。这大概是惟一的耗损农业耕地却没有促进手工业发展的行业。当然,烟草在商业方面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棉丝纺织业方面的家庭工场和私人专营工场外,明代在采矿、冶金和陶瓷等行业都出现了规模甚大的民办工场。在全国最有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中,有58座官窑,900多座民窑。在官办和私营的丝织、造纸、浆染、榨油、铸铁、制瓷等行业的工场和作坊中,都有被雇佣的专门出卖劳动力的日工和月工。
6. 依据材料,说出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明代人口已达5000~6000万人。另一项统计数字为,洪武26年7000万,明末崇祯三年1。9亿。此时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红薯,南瓜,蚕豆,薯仔,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入中国。城市形成和快速发展。南京人口已达100万以上。据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一书中提出的数据,中国明代远洋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
明代手工业得到巨大发展,潞安府就有织机1.3万张。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
永乐时铁产量达9700吨,其时西方俄国产量最高,不过2400吨。制铁厂可拥有六七个冶铁炉,需要雇佣上千个工人。
南京一地有众多的陶瓷厂,每年可生产100万件瓷器。其中许多是专门为出口而设计的——出口欧洲的瓷器绘有宫廷图案,出口伊斯兰国家的瓷器则绘有雅致的抽象图案。…
有学者认为明代工业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二。中外学术界公正的指出当时中国已具有占全球财富总量的1/3的经济实力。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西方学者布鲁克(1998年)在其研究明代经济与社会的专着的导言中写道:“槐誉中国,而不是欧洲,是当时世界的中心。”西方学铅友段者汉斯。布罗埃尔(1972年)在其着作中说:“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贸易都是顺差”。
由于当时欧洲拿不出过硬的东西向中国出口,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从公元1500年到1800年这三个世纪,欧洲所能生产和出口的最重要商品,就是金银,而它是依赖掠夺在美洲的殖民地才实现的。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二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曰本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全世界告答有记录的白银产量(自公元1600年起为120000吨白银,自1545年起为137000吨。)的一半。另据西方学者冯格汉(1996年)的估算,中国占有世界白银产量的1/4到1/3,高于欧洲西亚等各地区。在明清小说中可见到老百姓经常以银两作为交易货币,是一佐证。
7. 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上做答
明朝经济在衣食住行上,明代的茶文化与酒文化也十分发达,民间盛行饮酒李悄之风,酒令进入成熟的阶段。各种新式茶色纷纷出现,紫砂壶也开始流行。酒楼茶馆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明代的手工业突飞猛进,家俱的样式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农业明扰简方面,农产品主要不是自己食用,而是更多的流向市场。大量粮食、丝棉及制品涌入市场。
在明朝,一些日常用品制作得相当奢华,不但是质地,做工也颇为考究。永乐时期——永乐瓷器,压手杯是着名品种。“白如凝脂,素犹积雪”“殷红灼烁,宝光耀目”。
还有宣德的青花激裤瓷器,达到登峰造极境界,以至于清三代纷纷仿制。
8.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9. 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啊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我国古代手工业在发展中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部门多并不断增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主要有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个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夏、商、西周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另外,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例如中国冶铁工业的兴起,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
2、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的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分工越来越细。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致。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业工场中,一般雇佣较多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下从事生产,使产品的制造进一步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公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5、官私手工业在竞争中消长。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大、手工细、管理严格。明代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6、古代大部分时间内中国手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明中期以前,中国手工业无论是规模、技术、产品质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处理这些问题中要求学生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例如:处理第六个问题时指出: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10.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
1.耕地面积的扩大;2.人口的大量增加;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颂早5.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6.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贷币;7.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工商业市镇。
农业
(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3)野吵雀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碰缓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