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河镇的工业重镇
马河镇成为“工业重镇”,首先就得力于煤炭工业这一优势产业:每年产量无论在东宝区,还是在全市的乡镇中,都是最大的。建镇20年来,煤炭业一直是马河的工业支柱。走过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走过遍地开挖、效益低下,如今的马河煤炭工业,通过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技改保安全,资源再利用,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北通襄阳南漳,西邻宜昌当阳、远安。2007年,1.2万人口的“边城”马河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工业增加值1.6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792万元。构成马河这一“工业重镇”内涵的,有包括这些数字在内的一连串数字,有绝对数,还有相对数,而其中只有一个关键字----煤。
马河发现煤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但煤的开采从1987年建镇前后才真正起步,当时只有两三家小煤窑。发展到1994年前后,煤矿数量一度达到120家以上。“遍地开花,到处在挖!”马河镇资产经营公司经理都启鸿这样描述当时煤乱采滥挖的“盛况”。
煤矿虽多,但效益并不明显,这120多家煤矿的产量,却远远不及今天20多家煤矿的产量。不仅如此,安全事故频发,煤矿开采只顾短期利益,回采率不到50%,煤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马河镇有煤矿21家,2006年煤的产量达到了42万吨,而在煤矿数量最多时,年产量也不到30万吨。更重要的是,煤的回采率提高到了90%以上。要保证煤矿的效益,安全是关键。马河镇对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仅2006年,马河镇21家煤矿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技改。每一个矿井的断面都扩宽加高,从以前不到1米改到了2x2.2米,井内的采煤、掘井、机电、运输、通风、排水6大系统全部按国家标准进行限定,凡达不到要求的,一律整改。
严是爱,松是害。在安全问题上,强制整改就是服务发展,忽视安全反而欲速不达。这一点,镇里是毫不含糊的。从挑肥拣瘦到“块块有主”,废弃物变成了“香饽饽”。
采煤的地方,会伴生一种叫煤矸石的产品。开发前的马河,煤矸石是当作垃圾堆积在山上的。不仅堆积占地,而且能自燃污染空气甚至引起火灾。在离马河集镇较近的一座山上,由于年年都有煤矸石新堆上去。树越来越少,一度变成了一座黑色的渣山,煤矸石成了马河人心中的一大隐患。
据勘测,马河现有储量煤3000万吨,如果都开采出来.产生的煤矸石量将近亿吨。可喜的是,马河镇开始了煤矸石利用的尝试。马河镇的煤矸石主要是粉碎后,被用于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将煤与矸石粉碎后混烧发电等。
随着煤矸石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预订。
2. 广西十大重镇之一是
文慎慧化重镇:桂林市
经济重镇:桂林市
工业重镇:柳州市
水泥重镇:柳州市
边防重镇:盯孝漏崇左市
边境重镇:凭祥市
中越边境重镇:龙州县
边关旅游重镇:大新县硕龙镇
水果产业重镇:贺州凯烂
能源重镇:来宾市
物流重镇:北部湾
军事重镇:南宁市
电影重镇:南宁市
出版重镇:南宁市
工业重镇:梧州市
---
只能找到这些,不知道满足你需要不,话说回来,你这个问题真有难度,毕竟城市在发展,真要评出个10大也很难,不过作为一个广西人,我也很想知道正确答案,把你的问题收藏啦。
3. 员村的员村时光简史
前世:农田中崛起的轻工业重镇今生:旧厂城中村涅槃金融城
驱车由西向东沿黄埔大道走进员村,常让人产生时光穿越的错觉:西端的花城广场,一栋栋现代感极强的高楼林立,这里早已跨入二十一世纪;一路向东,经过赛马场、员村山顶时,车窗外的建筑让人恍如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拐进员村三、四横路时,混杂着灰色的混凝土宿舍、红墙黄瓦的苏式小楼以及高耸入云早已熄火的烟囱,让时光又悄然定格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今年已77岁高龄的黄国威老人的这种错觉尤为明显。作为广东罐头厂的首批工人,1958年他就住进了员村四横路5号大院,他亲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员村由阡陌纵横的东郊农田迅速崛起为轻工业重镇;见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这里由近郊变身居住中心;进入新世纪,他又目睹了员村规划先后几次华丽升级:由居住中心升至CBD延伸区,再至文化创意产业园、国际金融城。
随着国际金融城建设的加速,员村这片热土即将翻开历史新的一页,请跟本报记者一起踏上探访员村前世今生的时光穿梭之旅。
员村建起当时亚洲最大罐头厂
5号大院是广东罐头厂及玻璃厂的老职工宿舍,这里居住着许多老员村人凯历,一路见证着员村的历史变迁。记者一行在员村四横路寻悔孙基找5号大院时正好遇上李耀华,今年67岁的他正拿着吉他准备去调音。
“找5号大院?你们找哪个人?”李耀华是罐头厂的退休工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乐呵呵地表示有一个最佳人选介绍给记者,“黄国威是罐头厂的第一批职工,1956年来到员村建罐头厂,一直住到现在”。
上班累“上厕所都能睡着”
77岁高龄的黄国威中气十足,回忆起半世纪前的往事似乎仍历历在目。他1956年被从台山作为学徒工招进罐头厂,“当时是中央轻工部选中广州,要在员村这里建一个亚洲最大的罐头厂”。之所以选在员村,是看中员村的地理位置,离当时的中心城区不远,交通便利,离黄埔港近,有铁路(后来还修建一条专线),同时这里还在珠江边,便利于珠三角果农运送原料。
《广州市志·工业志》对罐头厂也有详细记载:鉴于苏联和东碧谨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需要热带亚热带果蔬罐头,广东省水果资源丰富,罐头工业有一定基础,国家轻工业部决定扩建汕头、海口罐头厂,同时在广州市东郊新开辟的程界东村工业区(后称员村工业区)兴建广东罐头厂。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并列为苏联-中国经济合作的165个重点项目之一。1958年6月10日,广东罐头厂建成投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罐头厂。
黄国威回忆说,那时工厂是24小时生产,正常情况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由于水果罐头生产有季节性,一到夏秋两季水果大批上市时,甚至有过连续上班3天的纪录,“连上厕所都能睡着”。
不过累归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罐头厂的优势很快就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体现出来了。黄国威说,1960年全国普遍出现因缺营养而水肿的情况,但罐头厂几千职工绝大多数没有出现,原因就在于“近水楼台先得月”,“水果、蔬菜、家禽及猪牛肉等原料存入仓库,总有一些边角料用不了,罐头厂自建了一个大厨房,油水相对好一点”。
巅峰期主妇学生来支援
罐头厂的巅峰期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国威说,繁忙时珠三角各地送水果的小船要排队进厂区码头卸货,“这些水果船排到珠江中间去了,我们有过一天生产100吨西红柿的纪录”。上世纪七十年代,多个年份水果收成很好,再加上季节性强,“罐头厂的三千职工就算是连续加班也不够用”,于是,广州当时动员城市家庭主妇、学生来支援,“那个年代近八成的广州大中学生都曾来过罐头厂学工,最旺时每天上班的人过万人,一到上下班时间,整个东山区的交通大队都出动来指挥工厂的大巴”。
黄国威至今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学工支援的家庭主妇及学生每天工资是8角钱,所以被职工们戏称为“八路军”。
首次进厂像被“卖猪仔”后来生活不逊市中心
1954年,广州市委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城市”的口号,动员全市迅速改变广州工业落后的面貌。员村轻工业区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迅速成形,罐头厂是员村工业区兴建的首个龙头厂,与罐头厂同年开工的还有广东玻璃厂、第二棉纺厂(1956年筹建,1960年投产)、绢麻厂,其后南方面粉厂、无线电厂则在六十年代初由海珠区迁入员村,至此,员村作为广州轻工业重镇的地位逐渐稳固。
黄国威的太太邓咏芳也是罐头厂老职工,1958年进厂。她回忆道,刚进厂时罐头厂一带都是荒山野岭,她第一次来厂坐着大货车沿着泥泞的黄埔大道“一抛一抛”地进来,“下车的第一感觉是被人卖了猪仔”。
而随着工厂的兴建,员村这个曾经的荒郊,生活气息日益浓厚。先是兴建宿舍区,让工人按时上班要有个住的地方,由于罐头厂是前苏联援建项目,与工厂同期兴建的是现在员村四横路5号大院位置的10栋三层高的苏式小楼。这些红砖黄瓦的小楼至今仍有罐头厂老职工居住。
有了宿舍区,市场随即建起来了,本地老住户都称市场为“员村一条街”,又称之为“陶铸街”,“因为是陶铸做省委书记时提议建的”。
1965年员村工人文化宫及员村工人医院(后来更名为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事实上,早在文化宫建成之前各个工厂基本都有工人俱乐部,“生活丰富多彩,与市中心比并不逊色”。
1996年,黄国威退休,此时广东罐头厂也早已更名为鹰金钱罐头厂,主产品由早期的果蔬变为鲮鱼,产品闻名东南亚。而这时,曾经的东郊员村,与城市中心仅有一步之遥,员村居民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方便,但曾经因轻工业而骄傲的员村工业区却因工业排污备受住户投诉。
1997年9月,《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员村地区不得新建、扩建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现有工业必须调整和逐步改变功能,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工业生产项目应分批治理、转产或搬迁。
员村工业区的休止符终于开始敲响,等待它的是长达10年的调整期。
员村工业威水史
广州第二棉纺厂:1956年筹建,1960年投产高支纱厂,主机是当时水平最高的国产设备。
广州绢麻厂:1956年筹建,1958年投产时是国内最大的苎麻纺织厂。
广州无线电厂:成立于1956年,1964年由海珠区迁至东郊谭村,成立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军工电子骨干企业,是广州市导航设备生产的开端。
南方面粉厂:前身是福新第五面粉公司广州分厂。1960年转为国营企业,改名南方面粉厂。1962年,国家投资在广州市东郊员村建成新厂,成为广东省最大的面粉厂。
员村“四变”
从工业区到金融城
“一变”:员村由工业区变居住区
员村将何去何从?这是1997年后员村最挠头的难题。此时珠江新城的规划已过5年之久,距离市中心仅一步之遥的员村继续搞工业肯定不再适合,而且由于居住人口激增,工厂污染扰民问题日益突出。
2004年,广州市政府与天河区签订责任状,要求在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员村征地拆迁任务,将其打造为未来的居住中心。
不过,这一进程最终悄无声息地拖了下来。
“二变”:2008年变身CBD延伸区
2008年,广州市透露,员村将不搞房地产,要承担起CBD向东延伸的重要职责,明确了员村的新定位:珠江新城CBD延伸区。
随后公布的《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显示,“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将成为有沿江特色的总部经济核心区,而员村板块将主要发展商务服务和商贸业,定位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省级以上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聚集地。
此后员村众多企业“退二进三”的步伐明显加速。当年10月,昊天化工集团全面停产;2009年初,“鹰金钱”员村厂区停产,全部生产线搬至从化;2009年6月30日,员村热电厂停止发电,启动搬迁筹备;去年年底,澳联玻璃厂及虎头电池厂陆续停工。
“三变”:旧厂区变创意产业园区
2009年,广州提出员村一带的工业建筑要充分反映工业时代的独特魅力,在延续传统工业文明的同时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旅游等功能,要打造“广州北岸文化码头”,搞大型创意产业园。原鹰金钱罐头厂变身“红专厂”横空出世,其后的环评报告显示,包括南方面粉厂、鹰金钱罐头厂、员村热电厂和澳联玻璃厂的旧厂房、旧设施等工业遗产改造利用,成为占地面积超过45公顷的创意产业园。
“四变”:城中村即将变身金融城
2010年6月公布的“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员村被定位为国际金融区,并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拓展区。
2012年,这一规划再次深化为“广州国际金融城”,其中起步区西起科韵路,东至车陂路,北至黄埔大道,占地1.32平方公里,主要由昊天化工厂、广州电池厂、广州热电厂、车陂水厂、广东玻璃厂及棠下村构成,规划形成金融总部区、金融办公区、商业综合区、滨水休闲区和配套居住区五大分区,主要以金融办公、商业、酒店、文化、居住及相关配套服务供能为主。
起步区内的五个旧工厂,将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建设九号码头文化公园、热电现代艺术公园、昊天工业纪念馆。
4. 小榄镇在中山什么水平
小榄镇在中山的水平如下:
1、小榄镇,位于中山市的西北部,是广东省中心镇,中山市工业强镇、商业重镇,因菊花文化源远流长,1917年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菊城”。镇域面积147.29平方公里,下辖23个社区和6个村,常住人口超78万人,户籍人口28.8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423亿元,先后获得“中国乡镇之星”“中国脆肉鲩之乡”“中国办公家具重镇”等国誉者悔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千强镇第20位,成为了基础优势雄厚的湾区城市、现代化创新型的智造之城、商贸配套优质的宜业之城、绿色和谐开放的宜居之城和文化特色繁荣的活力之城;
2、小榄镇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五金制品、电子电器、服装制鞋、化工胶粘、印刷包装、饮料食品、LED、办公家具、装备制造9大支柱产业,打造了享誉全国的“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办公家具重镇”“中国电子庆正音响行业产业基嫌州地”“中国内衣名镇”“中国半导体智能照明创新基地”“中国智能锁产业基地”“中国门业重镇”“中国脆肉鲩之乡”8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共有“四上”企业1157家,亿元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195家,拥有华帝、长青、木林森、中顺洁柔、三和管桩5家上市公司和7家市级总部企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技术层次不断提升,工业规模加快壮大。
5. 中国工业重镇
西安、宝鸡、咸阳、铜川、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兰州
6. 广州江高镇是在哪个区
江高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现为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和广州市首批重点建设五个中心镇之一,也是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卫生先进镇。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亿元,增速8.1%。
工业重镇。 江高镇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辖区内拥有四个工业园区,分别是白云工业园、神山工业园、居家用品园和白云电器智能与电气产业园。全镇现有1804家工业企业,其中“四上”企业266家,年产值上亿的企业46家,集聚了王老吉、白云电气、欧派、广铝、霸王、白云清洁等一批知名企业,其中白云电器、欧派集团已成功在主板上市。目前正在推进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工业重镇发展。
商贸新城。 江高镇昌拦是北进广州市区的“门户”,具有近两百年历史的高塘圩和石龙圩仍旧人来人往,显现商贸经济往来兴旺的景象。诺德阅泷房地产项目即将开售。江高商业步行街已建成,江村广场已改造完成,已初步形成江高商业核心区。我们将依托新城区和地铁、路网规划,重点推进房地产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目前正在逐步推进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
区位优越。 江高镇地处大迅友流溪河畔,位于白云区西北部,东面同人和镇接壤;南与石井、均禾两街道隔河(流溪河)相望;西面隔巴江河道与佛山市南海区交界,北与花都区(炭步镇、雅瑶镇)接壤。辖区总面积达102.28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 197490人(其中户籍人口132762人,流动人口 64728人)。辖区内有35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居委会,有356个经济社。流溪河、巴江河水运发达,辖内交通较为便利,有广清高速、北二环高速等,广花一级公路、夏花路、江人一路等滚槐道路四通八达,白云五线、黄金围大道等正在加快建设,还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目前规划有地铁8号线北延段和地铁24号线、广清城轨。
7. 芳村区的经济
清代,花地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主要行业有粮油加工和小型造船。20世纪初,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兴办了有一定规模的造船、机器制造工厂。日军侵占广州后,工业粗历郑备受破坏,生产萎缩不振,部分工厂停业。
建国初期,区管辖工业多是手工业社(组),基础薄弱。50年代中期,街道、人民公社虽陆续开办了一些小厂,工业总产值很低,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5%。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按照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对协同和机器厂、源裕隆化工厂等老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将一些小厂组合成大厂,如广州钢琴厂;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工厂,如广州钢铁厂、广州造船厂、广州百花香料厂、广东制药厂等。经过近10年的努力,芳村地区发展为广州市的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带动了芳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1978年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街道工业、乡镇工业和村办工业蓬勃兴起。1990年,区辖工业企业发展到303家,工业总产值已达1.707亿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9%。是年驻芳村区的中央烂指、省、市主要工厂有近70家,共有职工4.6万余人,工业总产值达24.3亿元。 芳村地区历以“农桑为本,网罟为业”。清代已是蔬菜、水果产区,西塱丝瓜、坑口西洋菜等已名闻广州城,茶滘生榄、花地杨桃久负盛名。清代至民国时期,以捕鱼、养鱼为业者约占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直到建国前,农业生产一直萎缩不振。
建国后,农村先后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以发展。1958~1960年的“大跃进”、“浮夸风”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限制了农副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80年后,在农村稳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针对地处城郊这一特点,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使蔬菜、花卉和塘鱼、禽畜养殖业发展成为芳村区农业的三大支柱。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耕地日益减少,1990年末全区尚有耕地面积1 420.6公顷,比1959年减少546.7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面积从1959年的1.2亩下降到1990年的0.55亩。由于发展了“三高”(高产值、高效益、高质量)农业,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 027万元(1980年不变价),从1985年起,平均每年递增3.6%。
建国前,芳村地区无专职农业管理的机构。建国之初,区政府始设农业生产科,1961年设农林水利局,1985年11月设农业管理岩颂委员会,分别主管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
8. 2022年惠农区红果子镇兰山园工业园区拆迁吗
不拆。
红果子镇是惠农区南片中心城镇和工业重镇,全镇面积77.51平方千米,辖4社区5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总人口21862人(2017)。
在册耕地面积为14500亩,可耕荒地为22000亩,辖区内有红果子工业园区、兰山园、长城园3个工业园区。惠农农副产品加工园区1个,马家湾、红果子农贸市场2个,大中型骨干企业5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私营企业177家,个体工商户627户。历居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市党委、政府的统一布置,带领全镇二万多回汉人民群众,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负重拼搏,埋头苦干,使全镇各项事业心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9. 我在佛山上班,感觉上班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很多人年少时,应该都听说过"佛山无影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对佛山有一些憧憬。佛山的确是一个很棒的城市,佛山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佛山紧靠着广州、肇庆和珠海,身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气候宜人。而且佛山的手工业和商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因此,曾经的佛山吸引了大批的打工者和上班一族。
其实佛山这个城市还是非常适合居住的,佛山有美景,更有享不完的 美食 。每一个外地人来到佛山之后,都会深深的迷恋上佛山这座城市。佛上是个老城,同时又是个新城,佛山既有古老的风貌,也有年轻的容颜。一个如此绝佳的居住城市,却有很多打工者和上班族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原因,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让打工者不得不离开的第一个原因,那就是佛上的房价这几年实在是太高了。之前的时候,佛山房价不高,而且收入还不错,很多人选择在这里定居。因此全国各地很多人都会跑来佛山打工或者上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里买上一套房子,然后在佛山这个城市生活下去。然而这两年房价大涨,打工者和上班一族再怎么努力,收入的增长也比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时间一长,打工者渐渐地感觉到没有了希望,于是就选择离开。
第二点原因,很多外来务工者,觉得很难融入进这个城市。外来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城市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但是时间久了,却发现很难彻底的融进这个城市。或许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或许外地人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这里的氛围,总之,外地人的感觉就是,在佛山永远觉得自己像个过客,不能够像当地人那样生活的那么自在。
很多外来务工者最终选择离开佛山的原因太多了,每个人也有着不同的原因,但是有一点原因,让人想不到。这点原因就是,很多人觉得佛山的规划实在是太差劲了。天天都在修路,交通十分的不方便。上班一族如果想去别的乡镇,是没有公交可坐的,而且很多地方没有发展起来,还都是农村的面貌。
交通比较差劲,这让很多当地人都在吐槽。佛上到处修路,这就导致很多地方都在塞车。一条马路今天还好好的,明天说封路就给封了。本来上个班也就十分钟的路程,这修路修的,堵车堵的,花了半个小时都不一定能赶得上。这真让人叫苦不迭。为此,很多上班族干脆离开佛山,去临近的城市工作。
总的来说,人们离开佛尘迟启山的原因那是多种多样。佛山周围的几个城市都很不错,离着佛山也近,因为以上几点,很多人干脆选择去别的城市工作了。不过,因为最后一点原因走的,这还真是让人想不到。
我是南漂拍客星荣,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我现在也在佛山,从15年至今,记得15年的时候佛山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510,后面调了一次至今是1720元,现如今除了外企、(狮山一汽大众周边厂,丹灶外资汽配厂)及大型民营制造业外(普工)工资在扣除五险一金后加班到手工资还有有个4200 6000元左右,有些人会说,明明有些厂计件可以拿7000 8000元。的确、我承认这个数是有,但是这样基本上都是计件工资,这样是一个月30天,全月不休息,没有社保没有其他福利辛辛苦苦而换来的。干得久了,得不到关心,人就会累就会胡思乱想。
在外工作没有归属感、远离小孩,远离父母。人不是机器,也不是冷血动物。现如今内陆省份都在大力发展工业,很多人在家都能拿到3000 4000元一个月。工资比在外打工不会少多少,但是可以照顾小孩,可以陪伴父母,可以经常吃到父母做的可口的饭菜。所有宁愿选择回家发展!也不愿意远离他乡被别人区别对待!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怎么做。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采纳!
肯定少,佛山是制造业为主,现在出口很多停了,工厂没订单,很多放假几个月,人口肯定少。
说一下我的感受,派如这几年的中国变化非常大,不知道大家有没这样的感觉。不说佛山,整个中国都是这样。产业工人,基本上一线工人青黄不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做生产工人,建筑工人等高工资但苦闷的工作,而愿意选择低工资轻松的,老一辈的逐渐退休回老家。在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潮下,高明,三水区等工业重镇由于较偏远的位置,长期招工困难,人口流失严重,今年还上班的人说不定明天就不来了。而南海,顺德,禅城等靠近广州区域,重商业轻工业,把流失的人口都聚集到这里。中心区人越来越多,郊区人越来越少。
我也在佛山,很多厂都没什么事做
厂房仓库的递增费,每年每平方涨价5毛,我去的实时候房租10块,现在旦早16块了,还各种受佛山本地人欺负,趁着今年疫情刚好跟佛山说拜拜
我们不需要外出打工了。现在国家号召乡村振兴,家乡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干。长期间在外,树高万丈,落叶归根,老了没有生计。
外销没订单,公司没有事做,大多放假了,甚至有的放假几个月,回的回家,去摆地摊的摆地摊去了,哪还有多少人呢,好多制造业区域都是空城了,前次去顺德机械城都空空,没见有几个人。
订单少,效益差,公司不赚钱,裁员,不招工,回老家一批人了呗
你说的是工厂还是写字楼?工厂的话一个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高了,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写字楼的话,今年大多业务不好做了,很多人辞职不干了
10. 占陇镇穷吗
不穷,占陇镇,位于广铅余东纳盯省普宁市东部,西与普宁市区相接,东与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交界,北与南径镇毗邻,占陇工业基础雄厚,商贸流洞激和通活跃,是全国重点镇,粤东的工业重镇,首批“中国淘宝镇”,也是普宁三大中心镇之一。全镇总人口超过20万,是当地知名的超级大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