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长江沿岸地带有哪些重要的工业城市
长江沿岸的工业城市有(地级及地级以上含直辖市):攀枝花,宜宾,泸州,重庆,宜昌,荆州,岳阳,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南通,上海。
长江沿岸地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地带,称为长江流域主要工业带: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遍布多个工业基地:
1.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2.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
3.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4.沪宁杭等城市组成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⑵ 全国工业城市主要有哪些分部在哪些地区各自注重什么产业
我国主要的工业城市有首都北京以及北京附近的天津,大连,唐山以及东三省的沈阳,长春哈尔滨,和东部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南方的广州,深圳,以及中部地区的重庆,成都等城市。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到那种集体的工业发展,其实是对工业资源的一种浪费,而这种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才越来越适应当代社会,正如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说的是先富帮带后富,最先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的那些城市已经富起来了,那么就要实行自东部到西部深入的发展,以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所以现在人们提起经济发展,再也不说是什么工业基地了,而是说到经济带和城市圈。因为经济发展,最终要追求的还是平衡,我想这才是先富帮带后富的真谛。
⑶ 成都周边或邻近城市有没有在建中的工业园区
各个区的工业园包括成都青羊工业区、成都高新工业区、 成都武侯工业区、成都锦江工业区、成都龙泉工业区、成都龙潭工业区、成都资阳工业区、成都金牛区工业园、成都现代工业港、成都成华工业区、青白江——新都工业集中连片区,基本上是一个区(市)县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区。
锦江区:锦江工业区位于中和镇。
新都区:成都市新都卫星城工业区,始建于1992年,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1年被列 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坚持“工业强区”理念,作为全区的“一号工程”,工业区获得新一轮发展 的大好时机。新都卫星城工业区地处成都市北大门黄金地段,距成都市仅10公里。总体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分别由成绵高速公路以西的工业西区(老区)和成绵高速公路以东的工业东区(新区)两大版块组成。
成华区:龙潭工业园区,位于三环路外龙潭寺以南。
武侯区:武侯工业园已确定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三环路西南外侧。园区紧邻成都市三环路西一段,成都双流机场货运干道,新川藏公路贯穿其间,通过三环路快车道直接与成渝、成绵、成雅、成灌、成南、成温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青羊区:成都青羊发展工业园又名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位于成都重点打造的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的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域。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飞大道一号,占地面积933亩。该工业园项目主要为企业提供独栋企业总部办公区域。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A、B区已于2005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C、D区现正在进行收尾工作,预计2007年年底可正式投入使用。
金牛区:成都金牛高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成立于2000年6月。园区规划面积7.74平方公里,分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西门出入通道羊西线与金牛大道之间,是离中心城区最近的高新技术园区;二期规划面积5.64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北门出入通道川陕公路和北新干道之间,处在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起始位置,是成都市确定的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
龙泉驿区:龙泉工业区位于成龙大道以南。
⑷ 中国的重工业城市主要有哪些 中国的重工业城市的相关知识
1、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2、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等城市,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⑸ 中国有哪些工业地带
加入WTO扫除了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障碍,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或即将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强势冲击。经济发展空间的区域组合既是我国经济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的趋势日益强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本文就三大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分析比较,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基本状况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地域范围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共识,而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则认识各异,既有环渤海、京津冀、京津唐城市群等多种概念,也有首都经济圈和大北京经济圈之说,在此我们采用京津唐城市群之概念。
⒈长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见图1-1;见表1-1)
⒉珠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见图1-2;见表1-2)
⒊京津唐城市群基本状况
京津唐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口总数的3.65%。(见图1-3;见表1-3)
⒋三大城市群面积与人口的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覆盖的空间面积为1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1%;人口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08%。其中长三角的空间面积和承载人口数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土地面积分别是这两个区域的4.5倍和3.1倍,人口分别为其2.9倍、2.7倍。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则大体相当。在各区域内部,除上海、广州外,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他城市规模差距不大,而京津唐地区,除北京、天津外,其余城市规模较小。(见表1-4)
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经济概况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最高,占全国的19%,为19124.98亿元,远远超过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京津唐的6552.63亿元。除了区域内城市数量多之外,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均衡,也是长三角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上海达到5408.76亿元,其余城市大部分在400亿元以上。珠三角的GDP位居其次,其主要优势是各城市的GDP都较高,均在400亿元以上。京津唐的GDP在三大区域中最低,其中北京和天津合计为5263.86亿元,不及上海一个城市。并且占到整个区域的80%。其余城市只有唐山在400亿元以上,有3个城市在100亿元以下。反映出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京、津两大直辖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对比悬殊。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3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元,仅有3个城市介于20000元和30000元之间。(见表2-1.2.3.4)
2、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唐的同类指标。珠三角和京津唐则相差不大。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京津唐的86%。从增长速度看,京津唐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从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的35%,略高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京津唐的288亿美元。出口贸易比上年增长,长三角超过珠三角为25%,珠三角为24%,均远高于京津唐地区。(见表2-1.2.3.4.5)
但是,从三大需求的人均值来看,珠三角的整体优势和核心城市的优势尤其突出,特别是深圳,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其他核心城市;长三角由于人口数是其他两大经济带的近三倍,除人均出口额略高于京津唐之外,其他人均值均低于其他两个区域。所以从人均值角度看,长三角的优势不复存在;京津唐以人均值表示的经济实力居中,其中北京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上海相近,天津与其他核心城市则有一定差距。(见表2-6)
3、经济外向度比较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为2118.65亿美元,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最后是京津唐,为819.3亿美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型程度依次升高。同时各区域内部差距悬殊。如在长三角,进出口总额最高的上海是726.64亿美元,最低的舟山仅为4.96亿美元;而在京津唐,北京和天津的进出口总额之和为753.37亿美元,占整个区域的92%。
从利用外资角度来看。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最多,为178.51亿美元,占全国的34%。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强。珠三角和京津唐依次是150.21和92.3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28%和18%。这三大区域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80%。在各区域内部存在较明显的不均衡。如在京津唐,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最高,为51亿美元,而最低的张家口仅为0.062亿美元。(见表2-1.2.3.4.5)
4、产业结构情况比较
三大经济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比分别为:长三角5.8:51.9:42.3;珠三角5.6:49.3:45.1;京津唐4.0:42.3:53.7。三次产业的排序分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呈现为二、三、一结构,京津唐为三、二、一结构。上述现象说明,京津唐地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快,且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京津唐地区内部,北京三次产业构成依次为3.1%、34.7%和62.2%,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此外,河北省廊坊、保定、秦皇岛三市的产业构成也呈现为三、二、一结构。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只有上海、南京、广州的三次产业构成为三、二、一结构。(见表2-7.8.9.10.11)
5、主导产业比较
从主导产业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都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在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趋同问题。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见表2-12)
6、经济所有制结构比较
由于统计资料限制,我们主要通过区域核心城市工业总产值所有制结构来分析各区域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外商投资企业对上海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44.2%,超过全部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对广州和深圳来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如深圳的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78.2%,内资企业仅占21.8%。与其他核心城市不同,北京和天津的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了50%,外商投资企业也有一定规模,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规模较小。(见表2-13)
总体来看,从北往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依次减少,市场开放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逐步升高。珠三角因为最早开放,优先享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与港澳台自然的经济联系,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充分,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较发达;长三角因为越来越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经济活力也逐步增强;京津唐则明显受到国有经济改革滞后的影响。
三、几点结论
1、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区域的土地面积仅占我国的1.61%,但聚集了我国10.08%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过我国平均水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2002年GDP占我国GDP的3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45%,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2倍。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率均超过了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2、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实力从北向南依次递升,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珠三角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很好地利用了国家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在20世纪后20年的大改革、大发展中,由深圳、广州带动起的珠三角,已经把制度改革所释放的能量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将不是特区和特殊的优惠政策所能支撑的。珠三角正在进行动力的凝聚和结构的重组。区域合作或包括港澳的泛珠三角大区域的合作,将为这一地区进入新一轮发展注入活力。
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都还有较大的空间。在新的形势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更上一层楼。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从理念逐步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进而得到企业界的广泛共识。在这一基础上,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3、京津唐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相互依存度不高。
京津唐地区内部没有形成有序的梯度。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最强,成为区域发展的“飞地”,其余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与两大直辖市形成巨大的反差和落差。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够,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周边城市对北京、天津的经济支撑力相对不足。
总体来说,京津唐地区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仍未摆脱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封闭发展的旧有模式,国有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格局中,京津唐区域合作与发展既要寄期望于国有企业的大踏步改革,也将催化这场改革攻坚战的进行。没有大力度的改革,京津唐地区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都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四、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预期
(一)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产业集群机制的培育、技术链接与制度的配套将把长三角地区的制度改革继续引向深入。长三角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成为一支活跃的领先团队。
在区域内部,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中心,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汽车业等现代制造业也较发达。因富有人才和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较强的市场需求等因素,上海正逐步成为区域研发、营销、资本运作等职能的中心,成为区域的总部基地。江浙等地则逐步强化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与分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研发、生产加工等方面与上海形成有效互动,向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
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动,长三角内部的经济分工协作将更加紧密,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从而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原有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改革开放以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最发达的地区。加之以市场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密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较为均衡,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经济的分工、合作奠定了基础。
2、每年召开一次由常务副市长、副省长参加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形成政府协调机制,逐渐消减区域内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良的投资环境,确立了“龙头”地位,周边城市主动接轨上海,区域良性互动局面已经形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证。
3、为加强区域合作,各城市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区域一体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如: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方面推行一体化管理制度;实施各地人员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实现各地教育、培训、考试资源共享;杭州湾大桥、沪杭磁悬浮列车等3小时都市圈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等等。都将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极大地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带来生产力格局的重大变化。
4、长三角地区的科技竞争能力处于全国前列,依据暨南大学韩建安、李相银的分析,上海的科技竞争能力排在全国的第三位,江苏位居第六,浙江居第八位。较强的整体科技竞争能力,为产业梯度转移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水平提升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开放度的增强,将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长三角地区。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外资开始向长三角地区转移。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均已超过珠三角地区。外资的大量进入将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长三角在发展过程中也必将面临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与经济协作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将是长三角需要认真探讨与率先实践的难点;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影响到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在区域内行政壁垒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珠三角城市群
对珠三角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地区。但近几年,随着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逐渐消失以及来自长三角强有力的竞争,珠三角出现外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的不利局面,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动力重组期。
同时,CEP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将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再一次崛起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经济联系的历史渊源,使粤港澳的合作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制度框架下,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先机,珠三角必将实现经济的再一次起飞。
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仍将是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并且,珠三角作为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将被加强。在与港澳共同打造“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过程中,以香港国际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平台,利用其国际商贸、金融、管理和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现有以单纯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向加工制造与研发设计相结合转变;在与京津唐等区域的产业互动中,因共同发展的需要,通过技术交流、合作创新、人员培训等途径,珠三角的技术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这都将有力提升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着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中介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将进一步拉动珠三角经济增长。
(三)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地区在三大城市群中,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区域行政壁垒、分工协作的体制障碍较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尚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极不均衡。以京津为双核心,带动两翼的局面远未形成。区域经济整体呈现为北京一枝独秀向京津双头并进转变的格局。
我们认为,京津唐地区经济一体化必须与改革相配套,没有改革护航,区域经济协作将举步维艰。同时,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将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中加速进行。
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京津唐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从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来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北京的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电子、电气、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的位置得到提升,并逐渐形成主导产业群。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天津作为另一核心,本来就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近年的后发优势更加明显,从2001开始经济增长加速,远快于北京。河北几市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果各城市能增强分工协作意识,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并从制度安排上为区域协作铺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局面是能够实现的。
具体来说,京津唐地区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京津唐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
北京是我国科技实力最雄厚,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天津的科技实力也较强。只要具备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这一地区特别是北京将会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相应的,在北京这一强大的研发中心的推动下,京津唐地区产业的技术水平会有较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区域合作意识的日益增强,天津、唐山等城市的企业会更加充分地利用北京的研发资源,或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或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北京的研发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天津等工业基础相对完备的城市作依托,会方便北京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整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京津唐地区将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唐地区依托雄厚的智力资源,发展现代制造业具有两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推动产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是较发达的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将更有效地满足区域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的需求,提供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这对于21世纪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2002年,北京提出振兴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汽车产业等,初见成效。天津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城市,现代制造业也初具规模。河北的唐山等城市,不但具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更拥有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其有潜力承载北京等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下,京津唐地区会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北京将成为这一基地的研发、营销、总部管理职能的中心和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天津则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组装等高级环节,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并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拥有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唐山、廊坊等城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成为生产加工和产业配套基地。从更长远来看,京津唐地区将与环渤海的东北、山东等地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打造在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魏书华 邓丽姝 )
⑹ 苏联着名工业城市和港口集录!!!!要全面!!!!!
1、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曾名列宁格勒,俄罗斯第二大城市,是俄罗斯对外联系的门户 和最大港口。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陆地面积 512 平方千 米,人口 495 万。圣彼得堡港建在河口两岸三角洲近百个岛屿上,水域面积58 平方千米,涅瓦河自东南分别流人,自南向北主要有大涅瓦、小涅瓦和大 涅夫卡河,以及小河和运河 60 多条,由 400 多座桥梁相连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主要港区位于城市西南部,有 50 多个泊位,可停靠吃水 10.5~11.5 米的海轮,年吞吐量 1000 多万吨,从芬兰湾经波罗的海可直通大西洋, 通往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通往国内广大地区。与北欧、西欧有定期航班 相连。受气候影响冬季(11 月下旬至翌年 4 月)结冰,靠破冰船通航。圣彼 得堡兼有海港与河港,又是俄罗斯最大河港之一,是波罗的海——白海运河 和波罗的海——伏尔加运河的起点,轮船可通白海、伏尔加河、里海、黑海 和亚速海。
在经济上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是俄罗斯西北经济的 中心,在俄罗斯经济上的地位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工业发达,技术力 量雄厚,工业部门齐全,并以机械工业为主,其中重型机械、精密仪器制造 业占有重要地位。产品远销东欧、拉美、亚洲和非洲等国和地区。此外纺织 工业、食品工业、造船业也很发达。圣彼得堡出口物资主要是重型机械、精 密仪表、电站设备、机床、电子等。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在陆路上,有 12 条铁路呈辐射状通向塔林、乌拉尔、莫斯科、阿尔汉格尔斯 克、摩尔曼斯克等国内大城市和通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芬兰等邻国。有 11 条公路在此交汇,有 60 多条航线与国外及国内通航。 圣彼得堡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它曾四次更名。300 年以前,这里原是一个小村庄,周围是大片沼泽地,并为瑞典所控 制。18 世纪以前,沙皇俄国缺少出海口,当时对外贸易往来唯一海港是北冰 洋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该港位于北极圈附近,气候寒冷,结冰期长,通航时 间不到半年。与欧洲国家联系就得取道北冰洋和大西洋,航程远极为不利。 彼得一世于 1700 年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荷兰湾东端的涅瓦河口。从 1703 年 起,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立起要塞和城堡,以当时的沙皇彼得一世的名字命 名——彼得堡。1712 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此,并建立起造船、火药、纺织 等工厂。18 世纪末又兴建了金属加工、冶炼等工业,加速与内地联系,先后 开凿了上沃洛乔克、马林斯克和齐赫文等运河。19 世纪上半叶开始修筑通向 内地的多条放射状铁路。1913 年人口达 240 万,超过了当时的莫斯科。
1914 年改名为彼得格勒。1917 年 11 月 7 日列宁在此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 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首都。1918 年3 月首都迁回莫斯科。1924 年列宁逝世后改为列宁格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城市被德军包围,破坏严重。战后经过恢复,现在成为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工业中心。现名为圣彼得堡,为苏联解体后的命名。圣彼得堡素有科 学文化城市之称,还是俄罗斯联邦着名的旅游胜地,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多名胜古迹。 2、摩尔曼斯克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于科拉半岛东北,临巴伦支海的科拉湾。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虽地处北纬69,终年不冻,被称为“不冻港”。人口约42.6万。在城区的高处放眼望去,整个城市沿科拉湾的狭长地带由北向南展开,城区依山而建,是个濒临海湾的小山城。城区主要街道的建筑大都是50年代兴建的5层高的建筑,显得有些陈旧。在靠近城边的山峦上,主要是高层的居民住宅楼。入夜,在万家灯火的映照下,初披冬装的北国港湾显得迷人而多姿。 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西北摩尔曼斯克州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它的发展同临近的其它城市一样,同俄罗斯发展北方海上军事力量紧密相连。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虽地处北纬69,位于北极圈内,但冬季科拉湾海水不结冰,是俄国少有的不冻港。船舰出入该港不经过别国控制的湾峡,交通战略位置极重要。为全俄最大的军港和北冰洋沿岸最大的商港,俄罗斯船只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个港口,年吞吐量800 ~1000万吨。 3、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原名为“海参崴”。城市位于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城市人口为63万人,城市总面积为6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公里。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学校。 海参崴港货物吞吐量居俄之首。工业种类有修船、机车车辆、采矿设备、电子仪器、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输出石油、煤、谷物,输入石油制品、鱼等。 海参崴临大彼得湾,生活着2千多种无脊髓动物、约300种鱼类、鸟类,以及约20种海洋哺乳动物。这里最常见的海洋动物是海豹。沿海的岩石上栖息着各种海鸟,人们称这里为"鸟市"。 海参崴是天然的不冻港,也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伴演着军港、渔港、商港叁种不同的角色,如今以商港其主要功能。其工业以船舶维修、造船、探矿机器制造、鱼类加工及木材业为主;土产以鹿茸及人参最着名。4、伊尔库茨克 伊尔库茨克(Irkutsk)是俄罗斯的地名,包括伊尔库茨克州和伊尔库茨克市。伊尔库茨克州在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贝加尔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邻。面积76.79万平方公里。伊尔库茨克市是伊尔库茨克州的首府,是东西伯利亚第二大城市。位于贝尔加湖南端。安加拉河与伊尔库茨克河的交汇处。人口约80万,属大陆性气候,严寒期长。 地处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贝加尔湖以西。南同蒙古相邻。面积76.79万平方公里。人口278.4万(1987),俄罗斯人占87%,次为乌克兰、白俄罗斯、鞑靼人等。辖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首府伊尔库茨克。大部为山地,平均海拔500-700米。北、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的一部分。西南为东萨彦岭,东为贝加尔湖沿岸山脉和斯塔诺夫高原。安加拉河、勒拿河及其支流维季姆河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由南部的-15℃到北部的-33℃;7月为17-19℃。年降水量350-430毫米。煤、铁、有色金属、森林、水力资源丰富。1937年建州。工业以采矿(煤、铁、金、云母、石膏、滑石、岩盐等)、电力、炼铝、炼油及石油化工、矿山机械、木材加工及纸浆-造纸为主。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种植业集中在南部铁路沿线,农作物以麦类为主。西伯利亚大铁道及贝阿铁路在泰谢特交会,水运较发达,秋明油田输油管终点。主要城市还有安加尔斯克、布拉茨克、乌索利亚(西伯利亚)等。5、莫斯科 莫斯科,现俄罗斯联邦首都,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莫斯科面积1081 平方公里,市区东西长30公里,南北长40公里,人口1047.3万人(2007年)。莫斯科建城于1147年,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和欧洲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莫斯科和伏尔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处相通。 莫斯科州位于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南部与图拉州接壤,西南部与卡卢加州为邻,西部与斯摩棱斯克州毗邻,西北和西部与特维尔州为邻,东北部与雅罗斯拉夫尔州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与弗拉基米尔州为邻,东南部与梁赞州交界。 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现有人口1约1200万(2010年),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和欧洲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市区被一条周长109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市区南北长40公里,东西长30公里,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 莫斯科和伏尔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处相通,直通诺夫歌罗德,向西延伸,向下沿莫斯科河通向奥卡河并沿奥卡流向梁赞,沿着温赞在木金面汇合,克拉齐母河,流向罗斯托夫,苏兹达尔,雅罗斯拉夫尔流域。6、叶卡捷琳堡 叶卡捷琳堡(俄文:Екатеринбург,1924—1991年期间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始建于1723年,以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命名。是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地区的中心,也是乌拉尔和俄罗斯联邦重要工业、交通、贸易、科学、文化和行政中心。该市坐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以东1667公里,面积4900公顷。 处于连接俄罗斯欧亚两部分的西伯利亚之路上的叶卡捷琳堡在18世纪曾是冶金工业中心。19世纪上半叶,冶金业带动了叶卡捷琳堡的迅速发展。19世纪的最后25年,叶卡捷琳堡成为乌拉尔经济、财政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通向彼尔姆、图们、车里雅宾斯克铁路的重要枢纽。 20世纪初叶卡捷琳堡被卷入了影响整个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之中。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的1918年7月16-17日,红色的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者在伊巴特叶夫宫枪决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 1923年叶卡捷琳堡成为大乌拉尔地区的中心(面积为1757平方公里)。1934年成为现代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地区的中心。20至30年代,该市兴建和重建了大量大型工厂,同时创建了一些工业分支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城市工业潜力的加强使人口在战前的最后十年前所未 有地增加了三倍,达到了43万人。 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叶卡捷琳堡)成为一个大的军工产业中心。超过50间大型工厂、制造厂、科研和学术机构后撤至叶卡捷琳堡。城市在保护俄罗斯文化遗产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列宁格勒修道院博物馆的丰富藏品、苏军中央歌剧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歌剧院都转至叶卡捷琳堡,国家科学院总部也不例外。 “国家支柱地区的首府”。战后这一名称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固定下来,充分表明了该市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伴随工业实力增长的是人口的增长,1967年达到100万人。城市的面貌同时发生了变化。街区得以整治,拥有行政、文化及体育设施的中心区得以形成。教育、医疗、贸易、饮食、通讯网络日渐扩大。城市交通发生了质变。各街区均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相连。
⑺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包括哪些地方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和重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是我国一个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位于渤海湾北环和黄海的西北岸,海岸线长2100公里。它包括了除朝阳市、阜新市区及阜新县以外的辽宁省域,面积118501平方公里,人口约3500万。
2、京津唐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濒临渤海,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市。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逐渐取代了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提法。因此,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唐山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
3、沪宁杭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位于上海、南京、杭州及其附近地区。范围大致包括上海全市,江苏省南京以东,扬州以南,主要是苏南地区,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和宁绍地区。这一地区也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在三大城市群中发展程度居于首位。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广阔、气候温和、河流纵横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同时是着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海外华人投资。
(7)被城市包围的工业有哪些扩展阅读:
除四大传统工业基地外,中国还有京津石、沪宁杭、珠三角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一般经济都比较发达,教育、科技人才集中,经过20年的发展,经济上具有了相当的实力,传统结构正面临着根本性的转变。这类地区选择高新技术产业,是其结构转变、增强效益的客观需求。
我国目前有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 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一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大工业基地
⑻ 全国工业城市主要有哪些分部在哪些地区各自注重什么产业
全国最知名的工业城市,就是主要分布在这四大工业基地,有沈阳,大连,北京,天津,唐山,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等。辽沈是重工业基地,沪宁杭是综合性的,珠三角是轻工业基地。
⑼ 中国的主要工业城市有哪些
中国的主要工业城市: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我国主要工业分布特点:
1.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
2.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