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秦朝的手工业状况
2004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在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上使该领域研究水平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问题重复研究,研究视野狭窄等情况。兹分述如下。
手工业 杨伯达认为早在距今6000年时就已经出现了东北、东南等玉文化区的“玉石之路”及其相互间为了交流玉石而形成的玉石之路网络⑦。屠恒贤、张培高认为我国的丝绸纺织提花技术大约形成于商周初期⑧。李超德认为先秦时期的染织纹样已经从商周时期的简约古朴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富于变化⑨。白云翔不同意传统认为铸造兵器的“美金”是指青铜,用以制造农耕具的“恶金”是指铁的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人们对青铜和铁并不存在美与恶的认识与区分。并认为“美金”与“恶金”都是指青铜,“美金”是优质青铜,“恶金”是劣质青铜⑩。蔡锋就先秦秦汉手工业诸问题发表了系列论文,他认为原始手工业对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有极大的作用⑾。他还指出,商代酿酒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酿酒原料充足、酒类有所增加、酿造技术有所发展等方面。由此奠定了商人饮酒、酗酒的基础。但不能从商代因酗酒而亡的结果去否定商代酿酒业的发展⑿。蔡锋对周代私营手工业的类型也做了讨论,认为西周时期私营手工业主要分为独立小手工业者、家庭手工业和大私营手工业三种类型⒀。蔡锋对秦汉王朝的手工业政策做了论述,认为秦朝的手工业政策沿袭战国时期的传统,实行发展官府手工业、抑制私营手工业(尤其是私营大手工业)、鼓励家庭纺织业的政策。两汉时期,在官府手工业政策方面,前后虽然稍有变化,但仍以发展官府手工业为主,而对私营手工业则采取了时抑时放、时弛时禁的政策⒁。朱红林认为周代“工商食官”制度是由当时的井田制度决定的。工商业者的组织形式正是井田制下农业组织在城市工商业中的翻版。正因为如此,战国时期井田制度的彻底破坏导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最后解体⒂。周琍认为江南手工业在秦汉时期虽然有了较大发展,并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手工业的影响⒃。吴小平认为汉代的工商政策对当时的铜器产生了重要影响⒄。
2. 在秦朝,手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汉至宋代,中国手工业全面发展。在与饮食密切相关的手工业中,冶铸铁、制漆制瓷、制盐制酒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最古老的漆器是从楚墓出土的,主要包括盛食物的碗、盒、盆、放器皿的箱子、舀汤的勺子、盛蔬菜的筷子和酒具。漆器胎骨种类繁多,如木、竹皮、藤等,十分精致。
汉末及以后,漆器在上层社会日常餐饮生活中对餐具的作用逐渐消失,但在一些日用领域作为漆器工艺品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漆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使用中不方便避免盐和酸,因此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和实用价值的瓷器最终成为食品和生活的主流。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提高,产量日益增加。由于瓷器比陶器更坚硬,具有釉面晶莹剔透、洁白细腻、薄而不吸水的瓷体特点,所以用瓷土高温烧制而成的食具不仅比陶器更精致美观,而且更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标准青瓷出现于东汉,青瓷、白瓷、彩瓷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此后,中国古代食器多为瓷器,发展迅速。
唐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工业有了质的飞跃。据史料记载,唐代瓷器的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器白度达到70%以上,接近现代细瓷的标准。到了宋代,胎质、釉料、制作工艺都有了新的提高,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到了宋代,名窑已经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这是陶瓷工业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葛窑、官窑、汝窑、丁窑被称为五大名窑,所产瓷器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