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推荐几本讲古代制作工艺的书(天工开物除外)
《农政全书》《新制诸器图说》《梦溪笔谈》
科技:《算学启蒙总括》《周髀算经》《缉古算经》《九章算术》 军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兵制》《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医学:《鬼门十三针》《褚氏遗书》《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古方八阵》《素问》 农业:《齐民要术》《农学古籍概览》《氾胜之书》《禾谱》 地理:《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吴地记》
⑵ 春秋战国时期编纂了哪本手工技术文献
考工记:(战国时期各工种规范与工艺文献)
《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着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
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
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是《周礼》的一部分。《周礼》是周朝的成文法律(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全面规范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是民间礼仪的规范基础。那时的法律是综合的,不像今天这样分的细:(宪法、刑法、民法,......,建筑设计规范...,多如牛毛。)但是,确实是正式的官方法律规范。
⑶ 春秋战国时期编纂了哪本手工技术文献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4]
(1)锯子
传说锯子也是鲁班所发明,其实依考古学家发现,居住在中国地区的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鲁班出生前数百年的周朝,已有人使用铜锯,“锯”字也早已出现。
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就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5]
(2)曲尺
曲尺最早的名称是“矩”,又名鲁班尺,传说是鲁班发明。
《墨子-天志上》说:“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规矩,即圆规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较短为一尺,主要为量度之用;尺翼长短不定,最长为尺柄一倍,主要为量直角、平衡线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长短甚至平衡线。[6]
(3)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传为鲁班发明。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贮墨,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穴染色,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称为“班母”,传为鲁班之母亲发明。班母通常离地面约一吋。固定之后,将已染色线绳向地面弹动,工地以此为地平直线标准。又可以班母固定于高处,墨斗悬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墬力,将已染色线绳向壁面弹动,以此为立面直线标准。后石匠师父以斗线定采集下来的岩石形状,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长石等形状的石料。[6]
古代兵器
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鲁问》记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输》则记他将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
(1)云梯
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传说是鲁班发明。以下是相关记载:《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闻公为云梯”。《淮南子》曰:鲁班即公输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4]
(2)钩强
“钩强”也称“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可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传说是鲁班发明。以下是各种相关记载。《墨子·鲁问》:“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埶,亟败越人。”
农业机具
先进农机具的发明和采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世本》说鲁班制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说他制做了砻、磨、碾子,这些粮食加工机械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另外,《古史考》记载鲁班制做了铲。
石磨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⑷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着作有哪些
1、《考工记》是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末年,齐国官府工匠所记有关工艺的典籍,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工艺专着,也称《周礼·考工记》。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2、《古玉图谱》是中国宋代(公元960~1279年)有关玉器工艺的专着,龙大渊着。此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玉器专着。全书共100卷,有图700幅,记载了南宋高宗时期(公元1127~1163年)皇宫中所藏玉器。内容分为国宝部、压胜部、舆服部、文房部、薰燎部、饮食部、彝器部、音乐部、陈设部九部分。书中所记古代玉器极为广泛,除礼仪典祭用的礼器外,更多的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并配以附图,堪称玉器工艺的巨着,是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典籍之一。
3、《蜀锦谱》元代(公元1271~1368年)费着编。全书不分卷,叙述了四川(中国西部)古代锦院建立的历史、织锦的生产分工、产量及用途等,并详细描述了宋代成都转运司锦院和茶马司锦院所产织锦的各种花色、品种。对于研究蜀锦的历史和宋代蜀锦的装饰花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髹饰录》明代(公元1368~1644年)着名漆工黄成着。全书分乾、坤两集,共18章、186条。内容包括制漆设备和工具、制漆要点、漆器装饰方法、漆器胎骨等。《髹饰录》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经验的巨着。
5、《天工开物》为明代宋应星(公元1587~1661年)所着,成书于1637年。这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网络全书,总结了当时中国各个生产领域的知识。全书共18卷,分别记述了种植、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陶瓷、冶铸、车船制造、锤锻、烧制灰硫、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酿酒等多方面内容。《天工开物》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6、《绣谱》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丁佩所着的刺绣工艺专着。全书分为择地、选样、取材、辨色、工程、论品等六章,总结论述出刺绣工艺"齐、光、直、匀、薄、顺、密"的七字要点。
⑸ 我国最早的工艺着作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手工艺专着。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以此书补入;后刘歆时改《周官》为《周礼》,故亦称《考工记》为《周礼·考工记》。
《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创制的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成分配比,称之为“六齐”,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制记载,故其科学价值为许多学者所关注。“齐”,“剂”也,就是混合物及其配方。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考工记》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