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
局西藏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以拉萨、日喀则两市为中心的全区经济核心区,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长极,对其他行署所在地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千百年来,藏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4处,县(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主要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白居寺、萨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诺遗址、古格王朝遗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观有:墨脱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林芝巴结巨柏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羊卓雍湖、雅鲁藏布大峡谷、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错高湖、纳木湖等。
对外开放山峰44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可参观景区10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徒步、登山、朝圣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科考、生态为主、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中心的藏东南旅游区;以草原、湖泊、野生动物观赏为主的藏北高原无人区,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辅以徒步、探险、朝圣、生态、旅游节庆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在已上市销售多年,发展比较成熟的产品中,最经典的路线有:3—5日的短线:拉萨---山南(文物古迹游) 拉萨---那曲(民俗风情游,如:雪顿节、恰青赛马节)拉萨---日喀则(后藏探险游),5—15日的长线:拉萨—江孜—日喀则—萨迦—定日—聂拉木樟木口岸 (黄金观光线),拉萨—日喀则—阿里(圣地朝圣游)拉萨—林芝—山南(东线环游)。
西藏旅游业是1980年起步的,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区旅游企业的近140家,其中涉外宾馆饭店66家(客房4461间,床位9710张),其中又包括星级宾馆饭店1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42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定点餐馆19家(餐位1528个),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全行业间接从业人员30000余人。
2000年旅游接待人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着,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其中海外游客14.94万人次,增长38.1%;全区旅游总收入65153万美元,增长4.6%;旅游创汇4790万美元,增长33%;上交税金2032元,增长6.8%。
“十五”旅游业发展方向:
----按照“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步发展国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采取一切促销手段,实现与欧、美、日、韩、新、马、泰、尼泊尔、港澳台及国内其它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联网,加大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开放旅游市场,拓宽旅游区域,力争扩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区的对外开放区域。
-----树立精品意识,围绕我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开发建设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档次高、创汇能力强的旅游产品,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区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的状况。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高档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富有体验性的探险旅游产品,力争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大力改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加强现有旅游线路、景区(点)建设,提高景点质量。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区(点),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连接6个地区、5个周边省区和尼泊尔的旅游线路。基本完成拉萨—林芝—山南—拉萨,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拉萨,拉萨—那曲—昌都—林芝—拉萨三大陆路旅游环形线路建设;改扩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错、藏王墓、纳木错三级黑色路面旅游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错、茶马古道、环珠峰景区、纳木错景区配套建设等。
------丰富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内容,开发特色精美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配套体系,营造安全舒适卫生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带动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导游队伍的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扩大西藏旅游品牌效应。强化行业管理措施,实施标准化管理战略,促进旅游管理逐步迈上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 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是藏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几千年来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藏医药学十分重视,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萨藏医院。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现已成为全区藏医教研中心。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区藏医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个地区藏医院和7个县藏医院,此外,在60多个县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开设藏医系。多年来,藏医教育机构为全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医药人才。各地(市)卫生学校、干部进修学校和藏医院也开设了藏医提高班,培养提高基层藏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
2000年西藏共有藏医药生产企业19家,从业人员777人,注册资金18374万元,生产有批号的药品144种,实现工业产值29338万元;销售收入18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7%;实现利润7321万元;上交税金2582万元。12种藏药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种藏药被列为新药品种。此外,还有31种藏成药、制剂被列为西藏地方标准。传统名贵藏成药“然纳桑培”、“常觉”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自治区藏药厂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药生产企业,采用现代生产技术研制而成的十味龙胆花颗粒、六味能消胶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达胶囊等4种新剂型藏药,均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同时,可生产传统藏药350个品种,年产量达10万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贴荣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998年荣获第2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金奖,实现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国际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显示了藏药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十五”期间,要实现藏医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结合GMP标准,加快传统藏药的剂型改良,促进藏医药生产与国际国内接轨。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吸收先进的管理、营销经验,做大做强藏医药业。要坚持改善条件和内涵建设并重、突出藏医药特色与完善服务功能并举,继续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努力提高藏医药临床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推进藏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藏药研制、开发、生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注重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加强藏药材基地建设。广泛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加快研制新药步伐,实现藏红花等传统藏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国最大的藏药材基地,形成全国藏医药研究开发生产中心。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发现矿产地1858处,各类物化探异点1300个。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其中能源矿产25个,金属矿产33个,非金属矿产37个,地热资源4个,矿泉水11个;己探明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的22、中型25个、小型48个、矿点37个。有17种矿产在全国排序前9位:第1位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第2位铜、火山灰;第3位菱镁矿;第4位硼、自然硫、云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质石墨;第9位锑、重晶石。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967亿元,全区矿产资源总量潜在价值6505亿元。铜、硼、金、锑、高温地热、建材等为西藏优势矿产,能源为短缺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藏矿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业人数8000多人。2000年底,开采铬矿石19.66万吨,硼矿19591吨,原煤2.13万吨。
“十五”期间,西藏要加大对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质勘查,进一步摸清我区资源状况。围绕矿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抓紧开展对优势矿种和国家紧缺矿种的地勘工作,保证我区矿业发展有可靠的后备储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偿转让制度,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潜在的、稀缺的矿产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状况,矿产勘查与开发的重点是铬、铜、黄金、铅、锌等金属矿产,以硼、锂为主的盐湖矿产资源,建材用灰岩、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地热、煤炭、林产品、石油等能源矿产资源以及矿泉水资源。对玉龙铜矿、扎布耶盐湖、甲马赤康铜多金属资源等重大开发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股,进行合作开发,在“十五”期间,力争完成开发前期工作,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鼓励通过联合等方式在内地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同时,要建立健全矿业管理体系,制定全区统一的矿业发展长远规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配置矿产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特定保护性矿种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外,各种投资主体都可以参与开发,自治区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小型矿山的开发以集体、民营及其他类型企业为主,由地(市)、县政府主管,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管理的模式。 建筑、建材工业是西藏自治区工业企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87亿元,增长17.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约15亿元,增长25.1%。建筑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个百分点,约占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册的区内外建筑施工企业有233家,企业人员达3.6万人。勘察设计单位28个,资质40个,其中工民建设计类13个,规划设计类7个,工程勘察类4个,专项设计类7个,水电设计类5个,公路、桥梁(函)设计类4个。建材企业达112家,建材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增长18.7%,其中水泥产量45万吨,增长8.4%,新型建材的生产与使用开始兴起,建材产量结构和品种得到调整扩充。
西藏建材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建材工业企业约40家,主要建材产品产量:水泥49.32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电杆6053根,水泥预制构件8.7万立方米,釉面砖20万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万立方米,均比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间,建筑、建材业按照培育强势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建材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要加强建筑建材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对现有建筑企业的改造,增强区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材业重点抓好新型建筑材料开发、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现有建材骨干企业的改造,彻底关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业,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西藏民族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民族手工业产品,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实践,形成了独有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受到广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88年,西藏开展了民族手工业艺人评聘工作,首次评定了具有工艺美术专业职称共79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9人,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员33人。地毯(卡垫)、氆氇、围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家具、木碗、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列为自治区轻工业发展重点产品,其独特的风格和生产工艺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西藏地毯行业是民族手工业的一大支柱。地毯生产已有600多年历史。其织法独特,纹样均以山水、花草为题材,古朴大方,绚丽多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区地毯行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产地毯近2万平方米,其中出口约1.2万平方米,出口产品合格率为100%。地毯产品外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卡垫是藏族人民群众喜爱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结构紧密、花色鲜艳、全料纯毛、经久耐用、色泽不褪等特点。卡垫主要出产于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人们称江孜是“卡垫之乡”。
围裙是藏族已婚妇女普遍喜欢的服饰。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德秀镇是闻名遐迩的“围裙之乡”,姐德秀围裙很早就畅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西欧一些国家。姐德秀的围裙花色品种已发展到近20种,所生产的谢玛围裙,多次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远销国内外。
氆氇是藏族人民一种普遍的家庭手工业产品。氆氇盛产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氆氇的品种很多,总的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氆。普通氆氇藏语称为“朗布”,细氆氇中以“协玛”为最好。工布一带地方出产一种厚呢子,名为“泽仁”,结实并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出产一种手工毛哔叽,藏语叫“泰尔玛”。2000年底,全区氆氇的生产能力大约在35万米以上。
西藏民族画、民族雕刻和金银首饰,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游纪念品,很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手工业产品得到较大发展。创作和生产出大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从60年代开始,西藏着手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拉萨、那曲、日喀则、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厂,在林芝地区建立了毛纺厂,在拉萨、格尔木、那曲建立了绒毛分梳及成衣制品厂,使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依托特色农牧资源,大力发展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结合农畜产品结构调整,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深度,通过产业化经营,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是针对西藏特有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绿色食饮品业主要是开发西藏的天然优质矿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饮料、啤酒等绿色饮品和高原特有的牦牛、绵羊、香猪等肉食、奶制品。以及青稞、绿色蔬菜。
西藏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饮)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区饮用水资源蕴藏量大、含微量元素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国家级绿色饮料生产基地,力争在创出品牌、形成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的科研与开发,逐步建立藏东野生菌类开发基地、藏东野生生物食品生产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开发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物资源种子库,并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
2. 全国31个省市区优势及重点产业布局最全盘点
易数链报道
来源|产业大视野
产业,是招商引资的核心问题。为了帮助大家强化各省产业布局认知,我们对全国31改革省市区的 优势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重点进行了整理,是招商引资及了解各地产业布局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
01 广东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造纸、医药、 汽车 等九大支柱产业,造船、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通用飞机等先进制造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 汽车 、半导体照明(LED)、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健康 卫生等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等。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业;
2、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3、培育壮大一批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计划;
4、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5、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等6个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
6、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海洋经济;
7、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8、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功能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9、发展影视传媒、动漫 游戏 、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集群。
02 北京
优势产业 : 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限制发展的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 汽车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工业、农业、商业、 旅游 业、金融保险业、文化 社会 事业、环保工业和基础设施。 科技 、医疗、养老等服务领域。鼓励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2、促进 健康 、养老、 体育 产业发展;
3、打造金融、信息、 科技 服务三大优势产业;
4、力争在新能源 汽车 、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5、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
03 上海
优势产业﹕ 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制造业、服务业、城市基础建设与公用事业及农林渔木业。
重点发展的6大工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汽车 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
3、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 科技 项目,在新能源 汽车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
4、推动大飞机、北斗卫星导航、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04 天津
优势产业﹕ 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业、国防、现代物流、海洋经济。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商业和电子商务,研发、结算中心和企业总部,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打造移动互联、电子商务、智能城市、泛 娱乐 和信息安全5个创新型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先进制造产业;
2、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
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领先的研发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等创新机构。打造 科技 小巨人升级版,着力推进能力、规模、服务升级, 科技 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0万家,小巨人企业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
4、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建设一批运营平台、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机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品牌;
5、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05 重庆
优势产业﹕ 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IT产业、 汽车 摩托车产业、高端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引进和实施一批石墨烯、轨道交通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环保技术等重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2、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打造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万亿元产值;
3、延伸 汽车 产业链,年产销量力争达到400万辆;
4、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6、大液晶显示产业规模;
7、加快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基于3D打印技术等新型制造方式;
8、推进石墨烯在工业和消费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开发高端金属和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新材料基地;
9、瞄准通用航空器、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主机与关键零部件,提升高端交通装备产业优势;
10、加强页岩气开发央地合作和各类市场主体培育,构建勘探开发、加工应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11、拓展天然气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12、推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和新药开发引进,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
13、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和总包能力,形成对接市场、配套完备的环保产业集群;
14、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势,引进和培育数据储存、加工、增值应用企业,形成服务国内外的大数据产业链;
15、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完善跨境电商口岸通关、国际配送和结算服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6、把 旅游 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 旅游 目的地;
17、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和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 社会 深度融合;
18、务实推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06 江苏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产业、医药产业、建材产业、机械产业、石化产业、轻工产业、冶金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医药、生物及新材料;传统产业: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生产服务业:物流、金融、服务、商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
2、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
3、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促进现代金融、 科技 服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5、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做强做大骨干企业;
6、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7、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8、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
07 山东
优势产业﹕ 轻工业、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传统产业为工业主体。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 健康 、 旅游 、文化、休闲、 娱乐 、 体育 等产业,引导各类服务业改善供给结构;
2、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
3、加快食品、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4、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5、推动其他各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
08 浙江
优势产业﹕ 纺织、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纺织、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抓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信息经济为龙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2、加快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
3、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建设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
09 四川
优势产业﹕ 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机械产业、信息产业及医药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7+7+5”产业: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
2、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
3、发展现代农业和 健康 养老 旅游 业;
4、发展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全域 旅游 ,建设川藏世界 旅游 目的地;
5、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及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
6、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培育石墨烯、北斗卫星导航、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7、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8、着力提高电子信息、 汽车 制造产业本地配套率;
9、支持川酒、川茶、川菜、川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10、推动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
10 福建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优势行业。
重点招商引资产业﹕ 为种养植业等第一产业,石化、电子、机械、轻纺、能源、医药等第二产业及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运输、 旅游 、物流、教育、医疗卫生、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2、2020年,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产值均超万亿元;
3、 旅游 、物流、金融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4、做大特色优势农业。
11 山西
优势产业﹕ 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 旅游 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 社会 事业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提升改造。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加快发展七大非煤产业;
2、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煤基清洁能源;
3、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煤机、煤层气、电力、煤化工等装备制造产业;
4、积极发展特色食品、现代医药产业;
5、大力发展电动 汽车 产业;
6、发展 旅游 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 健康 养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7、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分享经济。
12 安徽
优势产业﹕ 汽车 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行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新型建材工业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计划;
2、促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 健康 服务等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3、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经济 社会 融合发展;
4、建设互联网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综合试验基地;
5、加快发展量子通信、航空动力、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
6、培育壮大 科技 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
13 江西
优势产业﹕ 飞机、陶瓷、铜冶炼。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在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2、推进LED产业基地建设;
3、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的开发应用;
4、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
5、培育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导航等产业;
6、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4 河南
优势产业﹕ 化学制品、氧化铝、电解铝、整车产品、粮食制成品、装备制造业、彩电玻壳、新型电池、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料药和超硬材料。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电气装备、矿山装备、现代农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
2、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3、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智能穿戴生产能力、软件开发、动漫 游戏 、移动多媒体等产业;
4、加快发展冷链、休闲、 健康 、饮品、配餐、主食等食品产业;
5、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零部件产业,加速电动 汽车 产业化。
6、钢铁、电解铝等产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
7、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
8、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化。
15 湖南
优势产业﹕ 烟草、钢铁、机电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抓好电力机车工程实验室及智能制造车间等重点项目建设;
2、推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化;3、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用航空、两型住宅等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成长;
4、加快培育新能源 汽车 、高性能数字芯片、智能电网、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
5、推进浮空器、高效液力变矩器、北斗卫星应用等产业项目建设;
6、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检测检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7、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
16 湖北
优势产业﹕ 冶金、 汽车 、纺织、建材。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生态 旅游 、生态农业、 健康 养生 、节能环保等产业;
2、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形成2至3个产值过万亿的产业;
3、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
4、盯紧光电子、3D打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
5、实施智能制造等九大工程;
6、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7、培育30个新兴领域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17 河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推广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打造京张 体育 文化 旅游 产业带;
2、壮大保定 汽车 、石家庄通用航空、唐山动车城、秦皇岛 汽车 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3、推进沧州激光、邢台新能源 汽车 业园;
4、做强光伏、风电、智能电网三大新能源产业链;
5、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
6、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监测、治理装备产业;
7、推动 旅游 产业发展;
8、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18 辽宁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促进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
3、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4、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 健康 发展;
5、支持快递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6、加快发展临港、临空产业。
19 陕西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启动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 汽车 、3D打印、机器人、高端芯片制造、智能终端生产等产业;
2、推进 汽车 基地和新能源 汽车 研发;
3、以国家基金图推动航空发动机专项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4、建立航空及航空服务业和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
5、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自旋磁存储等项目。
20 贵州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积极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
2、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3、建设一批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4、促进航空航天、智能终端、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 汽车 等装备制造业;
5、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21 云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培育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
2、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产业;3、重点发展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产业;
4、培育生态文化、 养生 休闲、大 健康 、文化创意、民族 时尚 创意等服务业。
22 黑龙江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推动钛合金、3D打印、机器人、复合材料、石墨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 旅游 业,培育冰雪 体育 产业;
3、鼓励和引导 社会 力量投资养老 健康 产业;
4、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5、推动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立大数据中心。
23 广西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拉长糖业产业链;
2、推动铝产业集群发展;
3、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
4、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地理信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 汽车 、新能源、生物医药、大 健康 、人工智能、高效储能、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
24 新疆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2、打造能源化工材料产业基地;
3、石油石化、煤炭等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
4、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展集生态农业、医疗保健、 体育 健身、休闲 旅游 、养老服务为一体的 健康 产业。
25 内蒙古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加快煤炭深加工、精细化工、有色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
2、促进现代煤化工向下游延伸、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向高端发展、农畜产品向终端拓展;
3、大力推进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做大装备制造业;
4、拓展锂电池、永磁材料产业链,努力做大电动 汽车 产业;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26 吉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无人机产业,无人机产业产值增长50%以上;
2、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灾备中心等项目;
3、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9大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
27 甘肃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制药及中藏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2、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 健康 养老产业、文化 旅游 产业等。
28 宁夏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瞄准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中高端产业;
2、抓好3D打印、数控机床、高端轴承、碳基材料等项目;3、光伏发电装备、风机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4、培育信息产业,支持软件、 游戏 等产业发展,引进智能终端、可佩戴设备等信息装备企业;
5、培育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
29 海南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软件业、电商业、服务外包等产业,建立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提高互联网产业规模化水平;
2、扶持发展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临港产业加速发展;
3、十二个重点产业: 旅游 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 健康 产业,金融保险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 体育 产业。
30 青海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延伸补强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
2、发展轻工纺织、饮用水、中藏药加工、民族用品等消费品工业;
3、发展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 旅游 产业。
31 西藏
【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加快 旅游 产业大发展;
3、加快发展唐卡、藏毯、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
4、加快发展保健食饮品、休闲健身、康复疗养等 健康 产业。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
3. 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条件
1、已在我市注册并经营满两年,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申报企业应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全省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报告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0 万元,且不得出现亏损。
3、企业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已建立技术中心并正常运行,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合理,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技术创新绩效显着,在我市示范作用突出。
4、有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报告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不低于 300 万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 30 人。
5、具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和场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 300 万元;有较好的技术积累,重视前沿技术开发,具有开展高水平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6、在申请受理截止日之前,不得被列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黑名单。
国际条约中知识产权法律主要包括:
1、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
2、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3、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4、世界版权公约;
5、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法律依据:
《申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2年以上且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
(二)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和运行1年以上。
(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企业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市各主要行业(产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企业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企业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全市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六)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七)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且技术创新绩效显着。
(八)企业近两年内未发生下列情形:(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罚;(2)涉嫌涉税违法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3)走私行为;(4)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工业,农业,军事,外交,高科技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5. 年终总结:中央新批西北7大国家技术中心,花落陕甘青超级制造业
说到西北各省区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 旅游 和 美食 ,似乎很少把这里看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高地。其实,这是对我国经济体系缺乏认识造成的,西北地区其实是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重点建设的一个版块。加上后来的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其实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是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和制造业基础的。西北地区在航空航天、石油装备、电子信息、化工等多个领域都是国内的翘楚。你知道吗?2020年陕西、甘肃、青海又有一批制造业入围国家发改委国家技术中心榜单。
你知道他们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1,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航空工业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65年,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大型锻造专业化企业。公司拥有工艺设计、模具制造,锻造、精密铸造、热处理、机械加工以及理化测试等一系列相配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航空工业宏远科研实力雄厚,建有省级技术中心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可生产钛合金、高温合金、不锈钢、结构钢、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以及新兴的金属间化合物等不同材质的锻件。还与波音、空客、赛峰起落架、GE 、罗罗等世界着名公司都有供应关系。
2,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是全球领先的高纯硅材料供应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19,000吨/年高纯多晶硅及9,000吨/年光纤级四氯化硅生产能力和185MW并网光伏电站。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成了全球首条全48对棒加压还原炉万吨级单体生产线,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9年,公司获得“半导体材料专业十强企业”、“中国电子材料行业五十强企业”,主编和参编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3项。
3,航空工业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是中国第一座自动驾驶仪研制和生产企业,是我国航空工业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及部件产品研制、生产、服务的专业化企业。主要为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研发、生产自动驾驶仪、控制增稳系统、电动舵机等产品。公司已掌握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技术、飞控计算机技术、伺服作动器技术、控制律设计技术、仿真试验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公司地处中国甘肃省会兰州新城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现有员工 1000多 人,建有博士后工作站。
4,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集药材GAP种植,药品生产、研发、销售为核心产业的现代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百强企业”。公司生产基地位于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的秦岭南麓柞水盘龙生态产业园,管理总部、医药物流和药物研发配送中心建在西安灞河新区现代纺织产业园。公司拥有片剂、胶囊等11条生产线及配套的检验、科研设备,有9大功能类别的100多个品规的强大产品阵容。
5,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是中国领先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现有员工600余人,研发人员占30%。2019年7月,铂力特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公司拥有多年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专业经验,通过持续创新为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医疗齿科、工业模具、 汽车 制造等行业客户提供服务。包括大飞机C919等都应用到该企业的技术。
6,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2005年经设立为股份制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股份制高新技术制药企业。公司拥有多个产品为国内独家专利产品,技术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公司在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中药原料药及各种提取物、中西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冻干粉针剂、生物制剂等十六条药品现代化生产线。年产中药提取物180吨,年产各类中成药及中西药品20亿件的生产能力。
7,陕西麦可罗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陕西麦可罗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生物农药原料药规模化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生物农药龙头企业。公司位于国家授时中心—陕西·蒲城,占地面积12万 ,主营产品:春雷霉素、多抗霉素、中生菌素、宁南霉素、农抗120、尼可霉素、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原药及制剂50余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台湾、越南、秘鲁等30个国家和地区。
猜图:这是西北哪个城市?
6. 你好,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求有研发机构,那企业技术中心跟这个研发机构什么关系啊
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就是企业的技术部、研发部,企业技术中心比研发部更进一个层次,是要经过当地科技主管部门认定认可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比一般研发部要强。技术中心还有省级研发中心和部级、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区别。也就是说研发部是技术中心的前身,继续发展后经认定可以成为企业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