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贵州的能源工业主要有两个行业
煤炭工业,水利发电业。贵州的能源工业主要有两个行业是煤炭工业和水利发电业。 能源工业是贵州省既能促进自身发展,又能为全国作出贡献的重要产业。
B. 三线建设是什么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贵州三线建设既包括国防科技、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部门的项目建设,任务艰巨。建国初期,贵州经济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但直到60年代三线建设的契机才给予了贵州规模空前的大发展。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在贵州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极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贵州所谓“苗蛮聚居”之区,山深地僻,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大部分都居住在山水阻隔的山区。三线建设开始后,加快了贵州的铁路建设。在1959年初黔桂铁路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川黔、贵昆、湘黔铁路三条干线和开阳、水大等铁路支线以及厂矿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全省已形成一个以贵阳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网。到1976年,省境内铁路干线、支线通车里程已达1365公里,每万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到77.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编组站,加强了贵州与他省的经济社会联系,极大地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面貌。
(二)促进了贵州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规模基础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使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1978年与1965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由24.42亿元增加到46.62亿元,增长94.9%,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65年的62.4%下降为1978年的41.7%,下降2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3.1%上升到40.4%,上升1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4.5%上升到17.9%,上升3.4个百分点。而在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达到52.3%。
(三)改变了全省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的内部结构,奠定了贵州现代工业化的基础。解放后,贵州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基础非常薄弱,三线建设使贵州增加了一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是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两侧展开的,因而工业布局有了很大的变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都匀、凯里等已成为重要的新兴工业中心。根据三线建设的总体安排,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前身)确定在贵州安顺地区兴建一套歼机工厂,建成一个航空工业基地。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前身)确定在贵州遵义地区新建研究、设计、生产导弹、火箭的航天工业基地。第四机械工业部确定在贵州凯里、都匀两地建设一个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基地。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国防科技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民用机械电子等已成为优势部门,建成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电互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和以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和建筑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使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四)促进了贵州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三线建设中,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的内迁,为贵州带来了大批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较为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增强了全省科学技术研究的实力。如创建于1947年的大连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院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遵义医学院在贵州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乃至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今天。
(五)广大建设者热爱、献身贵州的高贵品德,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建设中,大多数的建设者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江南地区,为建设好祖国的战略大后方,继承了革命的光荣传统,“舍生取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贵品德。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于献身的精神,已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铸造了一座丰碑。对于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思想教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今天参加西部大开发中的自愿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六)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要准备打仗”、立足“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的损失。进一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的同时破坏了许多贵州原生态环境,森林植被面积缩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客观来说,贵州“三线建设”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其消极影响,这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虽然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开展最直接的目的是出于战备的需要,这种“经济模式”是依靠外在的力量促使其发挥作用,但是我认为,客观上它初步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发挥了开发西部、开发贵州的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军事上的成就还要更为显着。就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它对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C. 建国初期广西有哪些工业
南宁市自来水公司(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面粉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康乐食品厂(广西行业第三)
南宁糖果食品厂(广西行业第四)
南宁制糖造纸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肉类联合加工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罐头食品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味精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啤酒总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卷烟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棉纺织印染总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绢麻纺织印染厂(广西行业第八)
广西民族印刷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商标印刷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市人民印刷厂(广西行业第五)
南宁电力局(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制药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制药二厂(广西行业第五)
南宁合成纤维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橡胶厂(广西行业第二)
宾阳县黎塘水泥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平板玻璃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玻璃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铝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市钢精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伞厂(广西行业第二)
南宁手扶拖拉机厂(广西行业第三)
南宁机械厂(广西行业第四)
南宁冶金矿山机械厂(广西行业第六)
南宁市发电设备总厂
广西建筑机械厂
南宁市印刷机械厂
南宁市自行车总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手表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造船厂(广西行业第五)
南宁市电线电缆厂(广西行业第一)
南宁市洗衣机总厂(广西行业前二)
南宁无线电三厂(广西行业第一)
D. 贵州有几个工业园区
省级一类工业园区
1、贵阳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 (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遵义市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3、福泉市工业园区 (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4、贵阳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5、息烽县磷煤精细化工工业园(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6、清镇铝煤生态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7、遵义市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8、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省级工业园区一类培育区
1、金石工业园区
2、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
3、修文工业园区、
4、桐梓煤电化工业园区
5、遵义市和平工业园区
6、遵义市湘江工业园区
7、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8、夏云科技工业园区
9、安龙工业园区
10、兴义市清水河工业园区
11、黔东工业园区
12、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3、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
省级工业园区二类培育区
1、贵州安顺西秀工业园区
2、毕节市黔西北产业园区
3、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4、毕节试验区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5、凯里炉山工业园区
6、从江县洛贯产业承接区
7、长顺县威远工业园区
8、丹寨县金钟工业园区
9、威宁县工业园区
E. 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哪些工业中心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工业中心主要集中在沿海。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中南部地区,轻纺工业则集中分布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少数沿海城市。而在辽阔的内地,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2.①加强了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的建设。②在中部地区和东北腹地,扩建或新建了一些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③在过去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或工业中心,地方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F. 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
建国初期,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进程中重视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汽车机械制造和国防工业,因为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美帝国注意的封锁,而重工业也是苏联老大哥的长项。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食品工业领域,企业数目不多,生产能力低下,实行合作社制度,严重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资需要。
G.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由轻工为主转为重工为主。建国前,中国经济、科技落后,只能发展面粉、纺织等初级的轻工业。建国后,国家建设需要工业支撑,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以重工业为主,我国工业得到蓬勃发展,比如鞍钢、武钢等钢铁企业。
H.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对此的认识
摘录自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十一五期间: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初步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五年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8.2%,年均增长21.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均增长19.2%;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3.9亿元和5747.5亿元,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们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71.6亿元,是“十五”的2.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草地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能源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原材料、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着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成都、重庆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对黔桂铁路进行了扩能改造,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镇宁至胜境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贵广高速公路贵州段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荔波机场建成通航,贵阳龙洞堡机场和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新增内河航运里程241公里。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等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4亩,解决了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着,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基本结束,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财税、价格、投融资、行政审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改革深入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明显。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914亿元,是“十五”的5.1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我们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城市低保全省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27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省财政投入103.6亿元,完成6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近1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80元和3400元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长7%和9%左右,年均分别增长8.3%。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省财政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达到252.3亿元,是“十五”的2.9倍。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和20%,职业教育在校生54.9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1万人。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4.5%。推出了“多彩贵州”等文化精品,“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贵州侗族大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3‰。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双降”。“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双拥优抚、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气象、档案、参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