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图
我国北方着名的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主要优势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和水陆交通便利,但由于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近年来的经济地位在全国相对下降,因此东北地区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故选:A.
‘贰’ 东北有哪些老工业基地
沈阳,哈尔滨,抚顺,大庆,多啦~
‘叁’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介绍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肆’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哪
东北老工业基地,位于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为主体的东北地区,主要包括沈阳—抚顺—鞍山—本溪重工业区、旅大工业区、辽西走廊工业区、长春—吉林中部工业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区以及黑龙江西部工业区等。
‘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哪些成果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赶上了全国平均增速。东北地区率先实行了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高,作为全国商品量和肉食供应基地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扭亏为盈,摆脱了困境,利润大幅度增长,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等“民心工程”进展顺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开始加快,逐步缩小了与全国的发展差距。2008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升至8.62%,比2007年高出0.14个百分点,这是进入新世纪后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首次止跌回升。
2008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地区统计后折算的增长率)为1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这一增长率在四大板块中名列第一(详见表2)。以“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三年计算,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为13.7%,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0.5个、0.5个和0.3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陆’ 东北有哪些重工业基地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风动工具厂;抚顺市:抚顺西露天矿、抚顺铝厂、抚顺胜利矿;阜新市:阜新平安(五龙)立井、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阜新电站
吉林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染料厂;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东安机械厂;其他:鹤岗东山1号立井、鹤岗兴安台洗煤厂、鸡西城子河洗煤厂。
(6)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哪些扩展阅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目标: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服务业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有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辽河、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着进展,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柒’ 政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有哪些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 推动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培育新兴潜力型产业。 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 研究制定物流业、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金融业发展。 (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挖掘人才优势,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通过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加快设立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 继续组织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 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东北粮食生产、运输和仓储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目前,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干旱严重,要加大抗旱救灾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全年粮食的好收成。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重点推进一批能源、交通、水利项目建设。 加快客运专线、煤运专线、沿海疏港等铁路建设。 加大对黑龙江、吉林和蒙东地区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投资力度。 统筹抓好干线和支线机场建设。 开工建设一批骨干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 支持发展东北高寒地区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 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抓紧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 (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 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清洁燃烧,加强大气和水体污染治理,抓好以辽河、松花江为重点的河流治理。 (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做好大学生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保障待遇和水平。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城市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农村危房、危旧校舍改造力度。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落实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加快推进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产业对接和合理分工。 加强跨省区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协商协调。 (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继续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妥善安排职工生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着力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 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组织实施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抓紧编制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规划。 抓紧建设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 开展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捌’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什么时期产生了哪些着名的企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时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期,日本进驻东北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在日本统治东北期间,日本的大量资本流入东北,投资于煤炭、钢铁、石油等行业,使得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在短期内的到较快的发展起来。当然,日本它不可能那么无私的为东北的发展做贡献,它在统治期间除了交通上的投资外,工矿业的投资比重是最大的,它在引进技术上自己掌握尖端技术,将低端的制造技术留在东北。同时在矿产资源上它不断地将开采出来的矿产运往日本本土以缓解本土资源缺乏的状况。而在中国的抗战胜利后,日本对于东北的工业设施实施的是能带走就带走,不能带走的进行毁灭的措施。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东北的工业仅仅只是得到发展,是日本的一部分工业的‘遗产’而不能成为东北工业形成的关键。
第二阶段,日本投降后东北的工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真正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东北的工业是国家的投资的重点建设,在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吉林省占有11项,包括第一汽车制造厂、丰满发电厂等。而黑龙江省则是占了22项,其中10项是机械工业项目,机械工业投资占全国机械工业的23.7%。“二五”和“三五”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呼吁,东北工业结构发生变化,强调发展重工业,并且偏向挖掘业,如辽源煤矿(吉林省)、鞍钢(辽宁省)、抚顺煤矿(辽宁省)、大庆油田(黑龙江省)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当然,由于东北这一时期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的倡导和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可以说东北工业基地是一度兴盛。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国家针对第二阶段东北工业基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措施。引进资金,建立开发区吸引外资进入;引进先进设备,并自主的进行设备的研发改进,保证设备的更新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比重,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提高各种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深加工等。随着各项措施的实施,东北工业的到了复苏,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并没有取得较大的发展,或者说东北工业要想取得像在第二阶段时期那样的兴盛状态,必须有一个战略性的改变。
着名的企业如下:抚顺发电厂,抚顺东、西露天矿,抚顺石油二厂,抚顺铝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一一二厂等。
‘玖’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大行业包括哪些
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