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这条街道如何与国际汽车巨头“共舞”
机械手自动装配、冲压线高速搬运,在东风日产花都二工厂总装车间内,一条智慧化的生产线伴随着节拍,平均57秒即可生产、组装一辆世界级品质的汽车。在这里,每天能有1260辆新车下线。
二是狠抓项目,打造先进制造引擎。坚持以“工改工”“工改新”为主,依托辖区汽车产业优势,向产业链两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攀升,推动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有机结合,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链群稳定性和集聚力。积极引入5G、集成电路、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项目,进一步激发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优化服务,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实现辖区道路成网,所有道路绿化、亮化、上水下水管网配套齐全,电力及通讯线路贯通;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备。抓好政策兑现,大力宣传暖企政策,如推动辖区企业对接银行机构、应用“信易贷”“助保贷”等平台,有效解决15家企业融资需求。完善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扶持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南方日报、南方+:在花都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带的背景下,秀全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黄伟树: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提高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通过加强对辖区内“散乱污”场所以及企业重点区域的清理整顿,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从被动淘汰向主动淘汰转变,从单纯推动淘汰向推动转型转变,为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二是“双统筹、双推进”做实高质量发展。在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的前提下,全力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发展格局。倾力扶持重点产业发展,摸查辖内小天地时装、小糊涂仙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情况和上下游关系并提出产业链补强计划。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集中力量落实民生实事,全面贯彻落实“六保”任务。
三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围绕汽车、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深化企业服务,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顺,着力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规范各种手续办理、协调解决用地等问题,着力推动“攻城拔寨”等重点项目落地落实,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积极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争取让企业享受科技项目财政支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切实解决安家落户、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问题,努力实现全街各类人才递增。
街镇档案
秀全街于2014年1月8日挂牌成立(由原新华街道分拆而来),位于花都区中心城区西部,辖区面积54.19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6个社区(包括乐同村、大?村、官溪村、九潭村、朱村、岐山村、马溪村7个行政村和红棉、荔红、花港、雅宝、锦城、学府6个社区)。2019年,全街户籍人口49962人、来穗人口88135人。
辖区内有两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和珠宝产业。借助汽车产业基地平台,以东风日产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进高端制造业集群发展。辖区珠宝城吸引来自美国、法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型知名企业的落户,花都因此先后被授予“中华珠宝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Ⅱ 广州推出多项汽车业相关措施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
易车讯 近日,广州市商务局发布了《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了支持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近地化构建“432”汽车产业园区新格局、提升汽车产业链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强化要素资源供给保障,措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通过易车App“查裸车价”功能可以查询到目前在售车型的各地“成交价”,如需更多数据(比如轿车/SUV/MPV、排量等信息),可以通过易车App查询。
Ⅲ 国创中心原诚寅:汽车企业该如何实现联合研发丨共话新十年
【编者按】2020年,是一个新十年的开端。这个新十年,将是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变革成果落地的关键时刻,虽然方向明确,但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在这个产业变革的关键时刻,全球汽车企业都进入了困惑期和探索期。电动化路线依然摇摆,智能汽车到底如何定义,无人驾驶到底能产生多大价值,人类的出行还将如何改变?
新的十年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探寻。新春伊始,万物复苏,车云携手移动出行创新智库,共同推出特别访谈——共话新十年。
本期是系列访谈的第四期,车云网创始人程李对话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
遵照这样的原则,国创中心根据自身实力聚焦到非常明确的几个方面:第一,打造一个真正开放开源的整车验证平台(包括实体车和数字孪生);第二,下一代汽车电子域控制器架构;第三,在燃料电池领域关注与整车匹配的控制策略。此外在智能网联层面上,国创中心聚焦于感知融合层面。
在中国,与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相关的研发公司数以千计,但不少企业所聚焦的领域和研发的产品多少有些千篇一律,而车企们需要的仍然还是能深入触及行业痛点的技术。
“没有必要去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只要找到行业痛点。这个痛点经过分析,大家有需求能推动产业落地,那我们就围绕这个痛点去发力。”原诚寅表示。
除此之外,国创中心还吸纳大量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发,例如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吉利等知名主机厂以及电池领域知名企业如宁德时代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创中心建设的牵头机构,北汽不仅向国创中心输送了很多核心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还在国创中心启动开放开源的整车平台建设时,拿出自身整车平台与国创中心合作,并与后者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前期的硬件资源。
在原诚寅看来,北汽扮演的是一个“带头大哥”的作用。“北汽和相应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冲在前头的责任,这对于国创中心起步的成长、确立方向、形成基本的机制体制和运营是有帮助的。”
而在与其他包括车企在内的产业链企业的合作模式方面,多元化是主要关键词。例如,产业链合作伙伴与国创中心一同参与科技部或者地方上的项目是最直接的模式;国创中心通过整合车企实验室,开放给行业,向行业推广;国创中心联合车企在前瞻技术上进行探索。将核心环节的技术搭载到合作伙伴的车上,向车企推广,此外还包括人员的培养以及与车企联手推广技术向产业化加速转化,推动创业公司的成长等等。
除此之外,外国车企也在未来国创中心吸纳的合作伙伴列表当中。“我们一定要开放,一定要跟国际水平对接,大家关起门来自己搞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们要把国际上的优质领军技术人才引进来跟我们合作。”
在国创中心的规划里,未来其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这样不单单是一个车企占绝对的主导的地位,也有零部件企业,甚至还有可能和汽车行业之外的力量去融合,其他领域的企业也能够进来,这对国创中心来说也会更健康。”
技术和平台共享化将成为可能
国创中心要打造的是共用的技术与共享的平台。在原诚寅看来,平台的核心在于一定要支持多款车型,并且,在多款车型中一定要尽可能让零部件的兼容性提升。
在原诚寅看来,共享平台一定是可以实现的。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架构,当平台化达到高度的兼容时,整车厂可以发展“代工概念”。当年,北汽与麦格纳谈判成立合资公司时,原诚寅及其团队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想法。
“把代工的概念做起来,如果有主机厂有产能过剩,别的企业需要开发他的产品,可以在通用平台基础上进行加工,他只要做代表他产品的特点的生产设计就行了。这样能有效利用产能,同时降低企业投入的风险。”
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趋势,平台化、模块化逐渐成为车企的技术核心。国际上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大众最新的MEB纯电动平台。
在国内,车企们也在积极推出车辆的模块化架构,例如吉利近两年内推出的BMA、CMA模块化架构以及纯电动专属架构PMA平台。尽管每种车型都具备属于自身的不同特点,但所使用的平台架构基本为统一平台。
“因为我们的判断,90%的驾驶者是开不出来区别的,而且也感受不到区别,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共性的平台化技术一定是在整车企业中会有市场的,而且这个东西还会继续延展,零部件也会变成子平台。比如说燃料电池就会有人提,有没有一个共性的燃料电池平台化技术?”
原诚寅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通过共享平台所生产的车辆将占市场整体的10%-15%。而随着平台化基本架构的逐渐成熟,产品开发周期也将压缩至30个月到36个月。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车企也将逐渐加快产品迭代速度。
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的趋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残值问题饱受外界诟病,甚至成为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的重要原因,在原诚寅看来,关键原因在于车企没有打通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服务体系。
原诚寅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趋势:
第一,受大趋势影响,新能源汽车整体还会保持增长。
第二,在增长的前提下,产品结构将迎来调整。随着补贴退坡,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定义会对于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整车厂需要明确定义目标用户需求。
第三,智能化的技术会快速的上升至应用层面,但是L4以上的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周期要走。辅助驾驶功能将更加完善。
第四,目前占主流的基本为纯电动产品,未来会出现燃料电池、增程式、以及48V微混动力车型,供给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第五,除了对私人销售,网约车与共享汽车将迎来数量上的剧增。“卖车不再是车厂唯一创造收益的路径,一定是从简单的产品制造商,向产品加服务提供商去转型,整车厂一定要把出行服务做起来。”
车云小结:
传统燃油时代,平台化与模块化是车企实现大规模生产,摊销成本的重要手段。
当产业变革,汽车以新的面貌、新的动力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软件与硬件的结合,让纯电动车时代下的平台化承载了比普通燃油车更大的意义。
车企间的联合研发,在国际上早已成为趋势,在国内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并实现战略合作。
然而,类似于国创中心这样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让企业间的合作有了更多机制上的保证。
不过,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成果有限。除了北汽集团之外,其他股东方的参与感还较弱。如何真正实现车企之间技术研发的共创与共享,还需要很长的道路要走。
新十年,我们但见其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