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汽车车身撞击损伤的矫正修复方法
汽车车身的修复以事故性创伤修复为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收缩整形、褶皱展开、撑拉及垫撬复位等。
在进行撑拉复位时,应先仔细观察车辆损伤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测。
可用对角线测量法检测车身、驾驶室和发动机室等的变形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可以确定哪个部位是主要的变形部位,以及其变形的程度如何;哪个部位是次要的和附属的变形部位。
由于汽车在碰撞时所承受的外力作用位置和方向不同,力在车体内传播情况也就不同,造成的变形也就各不相同。根据变形特点和变形程度可以选定撑拉部位和施加的力的大小。
对于局部单一的小变形,在关键部位施加一个与原来受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可以使变形得到恢复。
但对车体大面积、多处撞伤,采用一点撑拉是不合适的,首先因为拉力过大可能导致板件拉侍岁裂,其次虽然变形部分得到暂时校正,但未变形部分受外力作用会产生变形或内部残余应力。车辆在使用中由于内应力松弛而产生新的变形,故撑拉修复应采用专用工具,并多点、梁空多方位、主次分明地施加外力,边测量边复位,确保未变形部分不受力,适时加热敲击,使变形恢复恰到好处。
对局部撞伤,行驶室损坏但没有影响到骨架变形,大多数可使用敲击的方法校正。必要时使用壹些专用工具,如鹤嘴锤和特别形状的垫铁等。假如骨架已撞击变形,应将骨架校正和外壳校正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实行。若外壳容易拆下,可分开单独校正。 假如行驶室撞击十分严重,无法直接校正,可局部解体校正。 用手电钻或手动砂轮将老渣睁原来焊点开启,然后才用钢锯或气割将外层卸下。当变形范围较大时,外层可分片取下,分别校正后在统一组装。 在校正整平时注意事项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并且注意事项材料在焊接时的收缩变形,以避免给后面的安装配置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