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能造车也能产口罩 盘点那些搞“副业”的车企们
疫情发生以来,绝大多数车企都在慷慨解囊,它们之中,有的直接捐钱,有的捐车。但在当前最紧迫的疫情防控阶段,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才是最急缺的物资。而在这个特殊时期,不少车企纷纷“转行”做起了口罩生产,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事实上,类似的跨界操作在车企之中并不少见,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那些搞“副业”的车企大佬们。
除了胡椒研磨机和咖啡研磨器,标致还曾经生产过摩托车、自行车、金属伞骨架、钢锯、酒具、服装等各种跨界物品,这么看来,汽车好像才是标致的“副业”。
●?写在最后
其实,车企跨界做“副业”在全行业来看还是很普遍的,毕竟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单一的营收业务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而在当前“一罩难求”的困境下,广汽、五菱、比亚迪等车企主动“转行”生产口罩的行为确实值得大家点赞,在此也希望更多有条件的车企能够参与到防疫物资的生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❷ 特大利好来了!车企跨界生产口罩,日产量或达千万级
今天开始,“复工潮”将陆续在全国各地上演。而作为本轮防疫中“最硬通货”——口罩,需求量无疑也将呈现几何级数般递升。
“跨界制罩”如今已然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全行业“运动”。而作为制造业标杆的汽车产业,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也展现着“大企担当”。
尽管目前各大车企都在备战复工,但是企业距离正常运转无疑还有一段时间。车企利用此段时间生产口罩一方面不仅能极大驰援一线防疫工作,另一方面也能确保员工后续复工的安全需求,也算是现阶段一个“双赢”选择。
在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以及广汽之后,或许还将有更多的车企投入到“制罩”的战线中,齐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三、功夫拍案
“企业的这种奉献精神,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企业形象和品牌提升非常明显。”汽车分析师任万付对功夫汽车说到。
在一线防疫物资愈发紧张的形势下,眼下越来越多的车企投身到口罩的“生产大军”中去。目前尽快迅速提高疫情防控保障能力,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首要重任。而汽车企业本次的“硬核跨界”,无疑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❸ 从造车到产口罩,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是如何在短期内做到的
在口罩灭菌16小时,解析库挥发灭菌气体两周之后,符合相关标准的口罩才能正式进入市场。因此,即便是当下立即投产医用口罩,第一批出厂的产品也要等到半个月之后,这也就是医用口罩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所在。
口罩生产的另一个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医用外科口罩需要的原材料包括无纺布、熔喷布、滤材、环氧乙烷灭菌、纸塑包装材料、耳带等,原材料准时供应和人员到位是决定目前产能恢复率的重要因素。
据最新消息显示,德福特已经成立了一家新的医疗机械公司,目前也完成了相关的资质认证。未来该厂将成为一家长期生产口罩等相关医疗设备的专业厂家。
对于德福特来说,有了场地设备,剩下缺的就是人手了。为此上汽通用五菱特意调派了车间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品控的相关工程师,再加上生产员工共计92人。与此同时,德福特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临时工85人,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写在最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汽车行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颇多,有些可以转产口罩,同时车企在质量管控等方面有条件也具有优势。
我们看到,凭借全球布局及采购优势,借助自身在生产管理、市场协同、技术输出等方面的能力,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们打通了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快速发挥优势,从源头增加物资的生产供应,补充抗疫物资产能。
值得点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❹ 车企转型造口罩,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责任担当”!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搅乱了2020年本该有的开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随着防疫工作的持续开展,疫源区武汉市乃至全国许多地区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口罩一度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在疫情面前,不少车企都表现出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近日,随着“长安牌”口罩的正式量产,连同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在内的4家车企已经具备了口罩生产能力。对于车企生产口罩,有的小伙伴认为是外行凑热闹,还有的小伙伴认为汽车厂商生产的口罩靠谱吗?
“五菱”牌口罩的前车之师,不甘落后的比亚迪电子事业群第九部,争分夺秒的广汽集团,后来居上的“长安牌”口罩。面对疫情肆虐之时,我们能看到这些车企能够不计成本的改造生产线,优先实现口罩生产,这些生产口罩的车企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能力,快速解决当下疫情期间出现的物资短缺的问题,他们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强大的“中国制造”,更是车企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当前共同战“疫”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车企不把关注点放在成本和盈利上,积极转身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之中,值得我们的尊敬。在所有中国人的同舟共济之下,我们相信这次难关定能很快渡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