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吉利星瑞为何被这么说
上市两个月后问题频发,吉利星瑞是怎么了?
⑵ 修车店换刹车油会不会偷工减料
在汽车维修行业,修车店偷工减料的现象并非罕见,尤其在那些缺乏责任感的场所。某些消费者可能因维修人员的花言巧语而被蒙蔽,忽视了车辆潜在的安全隐患。
这种偷工减料的行为,源于一些维修厂的不诚信行为,他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服务。这种不良现象并非只限于修车领域,其他行业也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选择正规的维修厂至关重要。同时,消费者应积极参与维修过程的监督,防止被欺骗。尤其在涉及刹车系统的维护,如刹车油更换,更是不容忽视。
刹车油是车辆行驶安全的核心要素,使用劣质或不当的刹车油可能引发严重的行车风险。因此,强烈建议消费者在正规维修厂进行刹车油更换,并确保整个过程的透明和规范。
此外,提升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样重要,定期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刹车系统的正常运行。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务必及时维修,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说,修车店在更换刹车油时是否偷工减料,既取决于维修厂的诚信水平,也取决于消费者的警惕和自我保护。通过选择正规渠道,积极参与维修过程,并保持对车辆的定期维护,我们才能确保行车安全万无一失。
⑶ 车上哪些地方最容易偷工减料
随着汽车行业的火热化,很多汽车厂商开始在价格上进行大促,理论上是消费者捡了大便宜,厂商的利润在缩水,但实际上厂商为了保持良好的利润,可能会降低汽车生产成本,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偷工减料”。
汽车减配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但一般车上的主体是不会减配的,这就像建房子一样,地基还是要稳的,如果随意修改,会大大影响安全性。那么,到底车上哪些地方容易“偷工减料”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隔音棉
隔音棉通常布置在发动机舱盖以及后备厢盖上,这些地方一旦省去隔音棉,便会只剩下空荡荡的钢板,还是很容易发现的。不仅如此,隔音棉还存在于翼子板内侧等地方。所以,它还是隐藏得比较深的,也是偷工减料的高发地。
二、轮胎
轮胎减配估计是消费者最难以发现的问题,新车刚推出一般都使用名牌轮胎,由此作为其高质量的证明。但是随着渐渐热销,车厂就会偷偷的换装便宜轮胎,甚至把全尺寸备胎缩水为应急轮胎。这样下来,一辆车的轮胎成本至少可以降低30%左右。轮胎减配往往更隐蔽,更不易察觉,但带来的危害却极大。
三、雾灯
如今雾霾越来越重,雾灯反倒是越来越少。雾灯灯源有较高的穿透性,能够提高驾驶员的能见度。在我国,后雾灯是必配的,不过前雾灯却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定,所以厂家把前雾灯减配了,能够剩下不少的成本。
四、电瓶
现在汽车上的电子装置多,用电量越来越大,电瓶负荷也在增大,不过电瓶却是最容易减配的地方。一般减配的方式体现在,缩小电瓶储电容量,或者换掉原来的名牌电瓶,使用品牌知名度较低的电瓶。尤其是带启停功能的车,减配后电瓶寿命会明显降低,所以之后一定要更换质量更好容量更大的电瓶。
⑷ 【拆解盘点】这些看似粗糙的设计 实际真不是厂家偷工减料
牛车实验室本着“解构汽车、还原真相”的宗旨,为大家带来了不少新车的拆解报告和知识分析,意在为大家还原汽车的真实结构。这其中,我们发现不少偷工减料的行为,但与此同时,很多看似原始的设计,实则也并非是偷工减料,而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消除这些传统认识上的误区。
1.缓冲泡沫
在保险杠内与防撞钢梁之间,汽车一般会设计一层防撞缓冲泡沫。在之前的栏目中,我们报道过有个别车型取消了防撞钢梁,只有一层缓冲泡沫材料。而很多网友误以为是缓冲泡沫取代了防撞钢梁,缓冲泡沫就是偷工减料的代表。其实不然,缓冲泡沫的作用主要是缓解低速碰撞时的冲击力,并可以一定程度保护行人,也是前后防撞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偷工减料的做法。
一辆汽车,是科技含量极高的工业产品,但同时,由于利润原因,车企又不得不在很多地方妥协。究竟哪些是正常设计,哪些是偷工减料,牛车实验室未来还将通过拆解报告的形式为大家一一解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⑸ 保险杠内填充泡沫就是偷工减料真相不是这样的!
曾几何时,保险杠作为最显而易见与车辆安全性有关的装备,被大部分人视为对车辆安全性能最直接的评判标准,然而,在某车型的一次拆解中,人们发现在保险杠前方还有一块泡沫存在,从此这款车型便被冠以"偷工减料"、"不安全"等负面标签。但是,难道车企会笨的在这么显眼的偷工减料吗?当然不是的。
虽说大多数车企都是为了行人安全着想才安装的泡沫,但总有某些无良商家"钻空子"真的用塑料泡沫等材料用来伪装保险杠,对于这种偷工减料危害安全的行为,我们消费者应该坚决抵制!
通过本期的解答,希望大家能对更多事情理解透彻、理性思考,切勿以讹传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⑹ 汽车偷工减料重灾区!据说20万内的车都会中这些招
作为成千上万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工业品,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可塑性极强产品,因此能够通过对成本的控制,催生出几万到上百万元不等价位的车型。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往往只能管中窥豹,看到外观内饰等表面现象。
而实际上,车企为了缩减成本,往往会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而所阉割的配置用料,最后往往都会进一步降低汽车性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汽车偷工减料重灾区都在哪?
汽车噪音来源的一大部分,就是发动机噪音,而作为抑制这一部分噪音的一部分,发动机盖隔音棉便成了关键一环。发动机盖隔音棉,其实就是在发动机舱盖下方所铺垫的一层隔音棉,材质通常是铝箔+发泡阻燃材料,或者是塑料植绒+耐高温阻燃棉。
而其最大的作用无疑就是能阻断噪音源,通常声学泡沫层的隔绝,能有效吸收发动机舱机械共鸣噪音。使得传递到车厢内部的发动机噪音得到降低,驾乘环境更舒适,也就是常说的高级感。
除了隔音降噪以外,发动机盖隔音棉的另一称呼就是隔热棉,而作用则是通过铝镁合金层阻隔发动机热量向引擎盖的传递。虽然只是使得发动机盖没那么烫手,但带来的作用却是可以延缓机盖漆面的老化速度,保护发动机盖漆面。
有媒体曾经做过测试,在加装发动机隔音棉后,同样行驶时间内,发动机舱盖温度从53.6℃降为35.4℃。80km/h的时速下,噪音从71.8分贝降为了67.9分贝。无论是隔音还是隔热,隔音棉都有着明显的作用。
即使在网上只需几十块就能买到的材质,但在有些车型上却还是被舍弃。只不过,由于打开发动机舱盖就能查看,并且容易影响到一款车型的声誉,如今发动机盖隔音棉的减配行为已经大大减少了。
汽车异味的新闻我们见识多了,除了那些几万元的低价车型以外,不少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车,同样存在着异味过大的问题。而车内异味的元兇之一,就是最不起眼的就是在地板、车门内部的阻尼片。
汽车内的阻尼片通常有8~12片,而作用同样是为了隔音隔热。虽然阻尼片很少存在阉割的情况,只不过由于材质的原因,阻尼片分为沥青阻尼片,以及丁基橡胶、高分子树脂材质阻尼片。
其中,如今绝大多数车型上使用的都是沥青阻尼片,而沥青阻尼片含有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作为车内一个较为密闭的空间,也会助长有毒物质的浓度聚积。并且,沥青阻尼板在受热时会加剧有毒物质的挥发,也就是说在开车时受到的毒害最深。
而之所以沥青阻尼片仍然作为大多数车型的隔音隔热材质,原因也是在于成本。据悉,一辆车采用的沥青阻尼片面积大约为3平方米,重量为10公斤,成本为 50元~70元左右。
而如果使用环保材质,一辆车的成本需要增加100~130元,如果是一年100万辆的销量,成本则增加1~1.3亿元。因此,没有政策强制规定的情况下,很多车企并不愿意为此增加成本。
因此,虽然如今有环保无毒的丁基橡胶、高分子树脂材料材质,但实际上公开表示采用环保材质的车企并不多,例如DS、沃尔沃、领克、WEY等几家车企都主动宣称采用环保材质。
虽然大家对于独立悬架都情有独钟,但本身预算是在10万元价位的话,其实避免不了选到一台扭力梁后悬挂的车型。只不过,扭力梁本身还是有可操作空间的,比如对于防倾杆的减配。
如今扭力梁悬架由于在成本上有着优势,因此还在很多车型上大量使用,但为了进一步缩减成本,车企会选择把扭力梁里边的防倾杆给减配掉。对于城市驾驶而言,虽然很难感受到这样的区别,但实际上降低了操控性,在转弯时的侧倾也会更大。
而正面例子,就是一直以扭力梁着称的法系车。虽然是采用了扭力梁悬架,但法系车的底盘却很难成为调侃对象,而原因也是在于其底盘调校出色,能够媲美于独立悬架的水准。而这点,也离不开法系车后轮扭力梁悬架,都配置了横向防倾杆。
除了法系车以外,如今扭力梁后悬架加装防倾杆的车型并不多,从成本上考虑,车企为了追求极限操控而增加成本,倒不如把成本用在配置用料等方面。毕竟绝大多数车型都属于家用车,操控感基本无从谈起。
除了显而易见的发动机盖隔热棉外,发动机舱靠近前风挡的区域,同样都有铝箔隔热层,也被称为“防火墙”。前面说到,发动机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高温,而高温除了向上传递到发动机舱盖以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向后传递。
这个区域作为发动机机舱内的高热聚集区,就需要通过隔热设计,防止热量过高造成电子线路短路,甚至自燃。而方法就是铝箔+隔热棉双层防护,通过隔热棉阻断热量,通过铝箔阻止燃烧。
只不过,如今不少车型只铺设了黑色的隔热棉质层,并未加装铝箔板隔热层。这样虽然能削减一部分成本,但如果汽车引擎一旦着火,防火墙并不能阻断火源烧向驾驶舱,很难保护乘客安全。
并且,与发动机舱隔音棉不同,由于防火墙位置是在发动机后方,因此后期加装的难度偏大,甚至需要抬发动机进行施工。因此,这一部分的偷工减料虽然日常影响不大,但也是铤而走险的一种举动。
以前网上的一大伪科学就是,汽车追尾自行车或者撞到一只鸡后保险杠的受损严重,被人认为是偷工减料。后来在逐渐的辟谣中,人们才得知前保险杠的“软弱”,实则是为了保护行人,以及为驾驶员提供缓冲吸能的特意行为。
但后保险杠不同,其面对的一般都是别的硬物,比如说追尾之类的。并且很多两厢车型或者是SUV尾部没有太大缓冲空间,所以本质上后防撞梁并不需要过软。但实际上,通过拆车会发现,不少低价车型的后防撞梁采用的都是塑料或是泡沫材质。
严格来说,这些只能被称之为防撞泡沫,而不能称之为防撞梁。在实际发生碰撞时,只能充当一部分吸能作用,但很容易造成尾部变形严重,甚至撞击力过大直接侵入到后排座椅中。
而能正常作用的防撞梁,材质通常都是铝合金或者是钢,其中铝合金的强度不仅更高,韧性更好,而且有一定的缓冲变形能力。在汽车轻量化的当下,铝合金后防撞钢梁也渐渐成为一种主流。
虽然在后保险杠的掩盖底下,很多人难以发现自己车上的后防撞梁是什么材质,但网上信息的公开,已经让不少人在网上购买铝合金自行加装了。对于国外就标配了前后防撞钢梁,可恰恰来到中国后,后防撞钢梁就缩水成为了防撞泡沫,无疑是把成本转移到车主身上。
网上吵得热火朝天的,更多是一些常见配置的阉割上,而对于这些隐藏在深处的减配行为,往往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如今竞争环境的激烈,已经让很多车型打起了价格战,通过更低的价格赢得更大的市场,不过,这也并不能成为偷工减料的挡箭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