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汽车金融业如何突破瓶颈
汽车金融服务如何破瓶颈
加大国内汽车厂商、经销商、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相互合作,促进汽车金融服务主 体的多元化。
鼓励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和客户联手就汽车消费信贷签署协议,这是目前各 汽车经销商普遍采取的服务模式。银行选择实力较为雄厚的经销商开始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 ,加之保险公司的介入,逐步形成了“经销商-银行-保险”三方联手并共同承担贷款风险 的信贷模式
鼓励银行撇开汽车经销商向客户提供车贷服务。商业银行资金雄厚,且银保联 合可以将车贷手续和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
鼓励汽车厂商与银行、经销商、保险公司合作。 如中国建设银行近日在长春与一汽集团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建行将对一汽集团重点项目 给予融资支持,并协助一汽集团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共同建立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双方 的合作既有助于一汽不断提高资金运作能力,又有利于建设银行的资金周转,双方的竞争能 力和经济效益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重点扶持知名汽车生产商拥有自身独立的汽车金融公司,从而形成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 。专业化是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美、德、日等汽车消费大国,向用户提供 金融服务最多的部门往往不是银行这样的综合授信机构,而是各大汽车厂商附属的金融公司 。像通用、福特、大众等汽车巨头,它们不仅拥有出色的汽车,而且拥有同样出色的汽车金 融服务。一般而言,汽车金融服务虽然在性质上和其他金融业务没有本质的不同,但由于利益动机、消费特点及风险评估的差异,往往更适合由专门的金融公司从事经营。和商业银行 相比,汽车厂商附属的金融公司当然和汽车厂商的利益关联度要紧密得多。正由于汽车商附 属金融公司和其母公司利益的紧密关联,迫使它们不断改善相关的金融服务,从产品设计、 风险评估到业务营运和催收系统,都已实现了高度的专业化,从而使汽车消费者能够真正享 受到高效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加强与国外汽车金融机构的合作。虽然中资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贷款价格与外资相比 可能有较大差距,但在网点分布、筹资成本、人力成本方面略占优势。中外资各有优势,因 而在即将到来的汽车信贷市场争夺中,借用国外汽车企业的丰富操作经验和业务能力来给我 们“念念经”成了业内的某种共识。外资金融公司的最大优势是信用度高,有一整套完善的 经营管理经验。这种全新汽车价值理念,通过消费信贷、汽车租赁、日常保养维修、旧车置 换等方式,把一系列终身服务固定在产品上,从而培养出一批永远依赖企业提供服务的客户 群。不过作为一项庞大的业务,汽车金融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是营销体系的竞争。所以在经营 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数的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都倾向于选择和国内企业合作的模式,以共 享未来巨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目前,包括通用和福特在内的大多数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思路都倾向于合作。但让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金融领域的同时,我们也需考虑如何保护中国利益的问题。中国目前还没 有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因此现在有些外资机构想以独资形式来争夺市场,其实这种步 骤是超前了。但若让中资机构光凭自身力量在这个市场中角逐,因缺乏经验,而效果不佳, 所以以合资形式起步是比较合适的。据以上分析得出,入世后,选择合资作为汽车金融服务 的起步方式不失为发展我国专业化汽车金融服务的适时之策。
2. 汽车金融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1、长期以来,我国汽车金融行业的融资模式拍睁并仅限于银行贷款,其他模式很少,导致汽车金融行业发展停滞。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应该逐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金融产品,在加强创新的同时防范风险。这样,融资渠道会越来越多,客户不仅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还有更多的选择。 放宽汽车金融政策,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4、强化市场管理和监管机制,建立早巧信用评级评价体系,切实惩治用户失信行为,使社会信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结论: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蓬勃发展。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汽车金融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并逐渐位居世界前列。汽车金融的发展为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提高了我国整体工作水平。在推动汽车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汽车的渴望更高了。
5、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汽车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汽车金融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由此产生的风险也应引起重视。在政府引导下,通过监管控制风险,促进汽车金融市场的积极发展。
3. 干货 | 如何应对汽车金融贷款中的3种风险
汽车金融火了。
汽车金融渗透率低、购车群体的年轻化以及超前消费观念的普及,加之资本的青睐和互联网的加持,使得汽车新零售新金融迅速成为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风口。
那么问题来了!汽车金融企业或平台如何在新零售新金融模式下立于不败之地,又该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针对汽车新零售的三种模式,以及面临的三种主要风险,提出如何通过大数据来化解风险。
01 数据驱动下的汽车新零售模式
商业模式好坏与否或竞争力的强还是弱,关键都在于是否能有效解决用户的痛点。那么在购车这个场景下,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 一个是能不能贷款购车;一个是在可以贷款的情况下能否提供一个适合且利率公允的产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汽车金融企业或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力。
1. 建立纯线上的自动化授信体系
融合业务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 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打造纯线上自动化汽车金融大数据风控体系,从而改变传统汽车金融依靠线下提交材料人工审核的方式,给用户以更优质的购车体验。 同时以授信为主,也可以提前锁定一个潜在购车用户,因为一个肯在线上提交资料进行授信的用户肯定比只是APP上浏览车型的用户需求更明确。
2. 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授信
以用户为中心的授信就相当于在你的平台上给用户发放了一张汽车领域的信用卡,只要不超过相关额度和使用期限,可以随便购买平台上任何车。也就是 授信弱化了对车型和车价因素的干扰,从而极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试想下,如果你每改变一款车型或车价发生了改变就需重新走审批流程,这种体验会有多糟糕。
3. 动态风险定价,提供灵活多变的金融配套方案
互联网是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如果利用用户不够专业、信息不对称而匹配给用户贵的产品或者对平台有利的产品,迟早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的。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利用数据进行动态的风险定价策略,提供适合用户的金融配套方案,将有利于提高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和粘性,也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02 汽车新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
在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务中,最主要的参与方有四大类: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其中,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无疑是最主流的玩家,银行有资金优势,汽车金融公司的主体则往往是整车厂或经销商,有渠道优势,这俩已经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
作为汽车新金融代表的融资租赁公司和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均选择差异化竞争的道路:渠道下沉,针对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无法覆盖的人群,以及产品、服务的持续深化。 目前各企业基本都是瞄准二三线以下甚至农村地区缺乏购车资金的年轻人,他们消费意识超前,对金融产品接受度比较高,同时也熟悉互联网 。
与此同时,汽车金融业务在低线城市的渗透,客户质量还明显低于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因此其中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有力的风控能力,将成为新兴汽车金融机构在这一轮竞争中的决胜点所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汽车融资租赁业务(这里主要讨论直租)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可归为如下三类:
1. 信用违约风险
信用违约,即通常我们说的偿还能力不足导致的违约,这类违约人群均是真实购车意愿用户。 这类风险主要是由于申请时材料造假导致,比如虚高收入等,或者后期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的,如失业等。
2. 车辆套现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是承租人出于现金周转的需要,而选择将车子去进行套现处理。汽车租赁过程中因为车辆的所有权不在承租人,选择这种方式去进行变现的代价过大。这类人一般都是在正规渠道(包括网络借贷平台)已经无法借到钱或者已经是信贷黑名单客户。
3. 诈骗风险
汽车金融欺诈可以分为个人欺诈和团伙欺诈(中介欺诈)。可以认为, 个人欺诈的概率很小 。假定10万元的车,按1成首付加上保险等费用差不多需小2万元,正常二手市场买差不多可以7-8万元,但因租赁车辆承租人无所有权,只能进入黑市转卖,大概在3-4万元,因此通过这个方式骗得的金额并不高,而手续却极其繁琐,代价很高。肯冒这个险的人其实都可以归为上述第二类风险人群里面。
03 汽车新金融的大数据风险控制
对于第一类风险, 一方面建立多渠道交叉验证机制,避免用户信息的造假;另一方面,融合业务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全面评估用户履约能力;再者就是建立贷中监控机制,如发现用户异常(如工作单位经营异常、最近出现多平台借款行为等),则可提前主动介入,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损失。
对于第二类风险, 可以建立黑灰名单模型。黑名单数据深得各家互金公司的宠爱,几乎是来者不拒。但因数据污染等问题的存在,市面上各家黑名单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整体质量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如果还是按照命中黑名单就拒绝这种强规则逻辑肯定不适合,且会将很多本质上是优质的客户拒之门外。
在这里我们可以 借助Adaboost算法思想更好的挖掘黑名单的价值, 集众家之所长。借助这个算法原理,可以把每家黑名单当成一个弱分类器,随着接入外部黑名单数据源的不断增加,根据各家黑名单的表现给予各家一定的权重,最终构成一个强的分类器。根据最后模型的得分进行黑灰名单的划分,从而采取拒绝或者提高首付或降低授信额度等措施。
Adaboost算法结构
对于第三类风险, 因汽车金融里面欺诈不同于3C产品或网贷,手续却极其繁琐,均是需要专业产业链团队进行操作,而且持续的时间一般较长,涉及的链路较长。正是因为这样的欺诈特性, 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关联知识图谱同时结合线下人工审核的手段来有效防止团伙的欺诈。
作者 | 第一消费金融 甘华来
文章来源 | 金融科技安全
4. 如何持续领跑汽车金融市场
尽管银行和主机厂金融占据着垄断地位,但显然无法高枕无忧,随着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汽车消费需求的演化,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加剧。
1、服务、效率与体验急待提升
银行开展汽车金融业务,虽然存在贷款利率较低的优势,但其客户群体主要针对的是信贷记录良好的白领及金领人群,使得其业务覆盖范围局限较大,此外,在贷款流程中,需要提供较多的申请材料、审批流程一般在一周以上、具体办理只能在银行既有网点等,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影响到了银行汽车金融服务的体验,以及持续拓展能力。
主机厂金融公司在目标人群、流程效率上,优于银行,但其展业渠道相对受限,主要依托品牌4S店体系来开展。
此外,对经销商服务的体验提升、经销商利益的维护,是传统上处于强势地位的银行和主机厂金融都需要改进的环节,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
汽车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租赁公司,无论是在目标客户群体、审批流程、服务体验上,都明显优于传统渠道。美利金融平均审批时间15分钟、当天就能放款、提车,并在原有二手车金融渠道优势的基础上,将新车金融业务不断下沉到3、4、5线城市、县城;易鑫、大搜车推出1成首付开新车业务,进一步拓展新车金融业务领域。近年来,随着资本疯狂涌入汽车互联网金融、交易领域,进一步助推了汽车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发展。
2、资金监管政策收紧,不确定性增强
受监管等因素影响,银行间市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银行贷款的金额和成本受当期市场影响较大,同时,商业银行和主机厂金融公司在汽车金融市场内在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且主机厂金融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自银行,融资渠道单一、分散性严重不足,一旦银行资金因监管政策受到影响,将极大影响主机厂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今年来债权违约、金融欺诈等事件频繁发生,市场波动风险大,未来需要进一步管理不确定性。
5. 疫情之下汽车行业如何危中见机数字化转型或成破局之道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生了汽车人的觉醒,颠覆大潮来势汹涌。
车市雾霾天,汽车产业链全面告急
近日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乘用车销量1月同比下跌超过了30%,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5万辆和31万辆,全国乘用车销量同比暴跌了80%。造成中国汽车销售最大的单月跌幅。
此次疫情对经销商渠道来说打击更是巨大,根据人和岛调研显示,34%的经销商现金流支撑不能超过3个月,能够维持半年时间的经销商占比29%,经销商现金流高度紧张。由于疫情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所处区域不同以及各店的硬性支出不同,对于整体年度盈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50%的经销商表示,预计亏损幅度在100万以内;另有6%的经销商更为悲观,预计亏损幅度将超过500万。
此次疫情中,汽车之家与车企共同携手进行数十场线上直播,并通过线上3D超级车型库进行车型全方位展示,提升用户的关注度及产品认知度。通过线上虚拟店铺为用户提供线上看车、选车、订车、买车服务,并加强了品牌旗舰店运营能力,引导锁定客户订单。与此同时,车智云产品为车企提供了智能预警、智能诊断、智能建议三大服务,为车企提供市场策略指导。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战“疫”中催生中国汽车行业新格局。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2月9日,已有超过1.5万家经销商开通汽车之家智能展厅服务,总访问人数增长迅速,较春节前增幅高达568%,为用户和经销商搭建了线下之外的另一座沟通桥梁。通过多种互动玩法,影响用户购车决策,促进意向客户留资。同时分配、接待、跟进业务链条都打通,形成对进店客户的标签化,然后基于标签化进行购买力评价提醒和预测,赋能一线销售。
汽车之家通过移动端首页两大电商顶级流量入口,帮助商家获取更多线上成交订单;通过打造商家专属店铺、直播、小视频、一口价买车等方式,吸引用户下单,促进商品交易,为商家完成引流。
如果说过去还有企业对线上营销存疑,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数字化转型成了所有人必须快速完成的任务。只有顺应趋势及时转型、全面拥抱变革,方能在寒冬中转危为机。
值得庆幸的是,近日来各地出台落地政策,为破除汽车消费限制发声。
商务部2月20日曾表态,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
2月24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
各方政策提振之下,中国车市或将陆续迎来利好。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相信车市回暖、拨云见日指日可待。
关注人和岛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renhe-club),了解更多汽车行业前沿信息,4S店管理经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