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汽车车身结构主要有哪些
1、车身:是驾乘人员工作或乘坐的场所,同时也是用来装载货物的部件。车身根据汽车有无车架而分为承载式车身〔无车架〕和非承载式车身〔有车架〕两种。车身主要由副车架、车身壳体、车身蒙板等组成。
2、底盘:是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运动并按照驾驶员的操纵正常行驶的部件。它是汽车的基体,发动机、车身、电器设备都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底盘上。底盘主要由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四部分组成。
3、发动机:就像是人类的“心脏”,是供汽车产生动力的装置,没有发动机汽车根本就不会跑!目前按照发动机的燃料不同,可以将发动机分为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
4、电气设备:主要由电源系统、用电设备和配电装置组成。可以看到,其实电气设备是镶嵌在其它三个部分之中的,但它像一个密密麻麻的网一样,将汽车的各个机构连接在一起,同时又像指挥官一样,协调着各部分的工作。因此,将这一部分单独列出来,对于车辆的整体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承载式:
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没有刚性车架,只是加强了车头,侧围,车尾,底板等部位,车身和底架共同组成了车身本体的刚性空间结构。这种承载式车身除了其固有的乘载功能外,还要直接承受各种负荷。
这种形式的车身具有较大的抗弯曲和抗扭转的刚度,质量小,高度低,汽车质心低,装配简单,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好。但由于道路负载会通过悬架装置直接传给车身本体,因此噪音和振动较大。
半承载式:
还有一种介于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之间的车身结构,被称为半承载式车身。它的车身本体与底架用焊接或螺栓刚性连接,加强了部分车身底架而起到一部分车架的作用,例如发动机和悬架都安装在加固的车身底架上,车身与底架成为一体共同承受载荷。这种形式实质上是一种无车架的承载式车身结构。因此,通常人们只将汽车车身结构划分为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
Ⅱ 汽车的基本结构包括那些部分
你好,汽车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汽车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
2、汽车的底盘: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3、汽车车身: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轿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4、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设备两大部分组成。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和其它用电装置。
Ⅲ 车身结构可分为几大类。
汽车车身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1、非承载式车身,又称底盘大梁架。
车架与车身的连连通过弹簧或橡胶垫作柔性连接。发动机、传动系的一部分,车身等总成部件用悬架装置固定在车架上,车架通过前后悬架装置与车轮联接。这种非承载式车身比较笨重,质量大,高度高,一般用在货车、客车和越野吉普车上,也有少部分的高级轿车使用,因为它具有较好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2、承载式车身
只是加强了车头,侧围,车尾,底板等部位,发动机、前后悬架、传动系的一部分等总成部件装配在车身上设计要求的位置,车身负载通过悬架装置传给车轮。这种承载式车身除了其固有的乘载功能外,还要直接承受各种负荷力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承载式车身不论在安全性还是在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具有质量小,高度低,没有悬置装置,装配容易等优点,因此大部分的轿车采用了这种车身结构。
3、半承载式车身
车身与车架用螺钉连接、铆接或焊接等方法刚性连接。在此种情况下,汽车车身除了承受上述各项载荷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固车架,分担车架的部分载荷。
承载式车身的优缺点:
1、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抗弯曲和抗扭转的刚度,自身质量轻,能更有效地利用客厢内空间。
2、缺点是由于传动系和悬架直接装在车身本体上,道路载荷及振动直接传到车身,故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防振措施,车身损坏时修复较困难,对车身本体防腐蚀性要求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车身结构
Ⅳ 车身壳体结构有哪些分类
汽车车身壳体按受力形式又可分为承载式、半承载式和非承载式三种。
承载式车身特点是车身就作为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安装基础,各种载荷全部由车身承受,并取消车架。
半承载式车身其特点是保留车架,车身与车架刚性连接为一体,车身壳体承受部分载荷。
非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保留车架,车身与车架柔性连接,全部载荷由车架承受,而车身不承受载荷。
汽车车身外壳绝大部分是金属材料,钢板、碳纤维、铝、强化塑料等,不同用途的汽车外壳、不同部位的材料不同。一般是钢板,奥迪高档车是铝,赛车是碳纤维,悍马H2的引擎盖是强化塑料的。早期的轿车车身沿用了马车车身结构,整个车身以木材料为主。1912年由爱德华·巴特首次制成了全金属的车身,1925年文森卓·兰西亚发明了承载式车身,车身由钢板冲压成型的金属结构件和大型覆盖件组成,这种金属结构的车身一直沿用至今,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