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巴依尔到宝马的岁月变迁
↑第七代宝马5系G30
2016年起售的全新第七代宝马5系G30引入了经典的B48四缸2.0T发动机和B58六缸3.0T发动机。从外形就能很容易的区分出第七代宝马5系,全新插电混动宝马530Le充电接口位于左前方,并伴随着银色饰条和蓝色字母i彰显新能源车型的身份。外形也更修长,车身长度超过4米9,且轴距到达了2米9。经过产品的快速迭代以及宝马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深耕,全新插电混动宝马530Le的售价从上一代的补贴前70万降低到了如今的50万。纯电续航里程却从上一代的58公里提升到了69公里。更低的售价和更好的性能能够让消费者体会到更直接的实惠。
如上,从30年前的巴依尔到如今的宝马,从最初的第一代宝马5系到现在的第七代5系。岁月在变迁,技术在革新,宝马品牌也进入了千万家庭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宝马良驹。期待宝马亮相更多的影视作品为大家带来欢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⑵ 原来宝马真的是匹马!宝马107年车标演变史
前不久,宝马在发布BMWConcepti4的过程中,同时发布了全新的宝马标志,这是宝马107年历史中第七次更换标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回顾宝马LOGO故事的好机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⑶ 宝马背后的匡特家族:一个低调的德意志财富神话
提及西方着名的家族企业,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诸如蒂森克虏伯集团、摩根财团这些以家族姓氏命名的企业,即便像蒂森克虏伯这般,早就已经彻底脱离了克虏伯家族,转为了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营,但其“军火帝世家”的名牌仍被刻意用做了最响亮的广告。
然而,却有一个德国巨富家族,世代秉承着相当另类的“家规”——“不使用家族姓氏作为产品商标或企业名称,并尽量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
这就是德国的隐形巨富帝国——匡特家族。
说起德国匡特家族,知晓的人可能寥寥无几。但其实,众多令人炫目的企业,其背后的大股东,竟然都是匡特家族——宝马、戴姆勒-奔驰、国际化专业化学品集团阿尔塔纳(Altana)、 生产毛瑟步枪的 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DWM)、占据德国蓄电池八成市场份额的瓦尔塔电池公司(Varta)……
可以说,匡特家族的百年跌宕起伏的命运,就是德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跟几代人专注于钢铁和军工产业的克虏伯家族不同,匡特成员犹如敏锐的“狩猎者”,从不固守于某种行业,总能从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寻觅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并抓住时机,迅速重新部署。
柏林西北的普利茨瓦尔克小镇曾有一家毛纺织厂, 1865年,纺织厂来了一位16岁的学徒——埃米尔 · 匡特。
匡特家族的命运之轮由此开启。
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埃米尔就从车间工人做到了店员和销售经理,并成功地俘获了工厂负责人德雷格女儿海德薇的芳心,成了德雷格的上门女婿。
德雷格去世后,埃米尔联合妻弟,一同买下了这家厂子的超半数股份,掌握了纺织厂的所有权。
埃米尔·匡特正赶上了好时候。
伴随着1860—1870年代的德国统一战争,崇尚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王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军服的需求猛涨,纺织厂通过接“政府订单”,产业不断做大,到了20世纪初,匡特家族已经成功控制了三家实力强大的纺织厂,基本上垄断了整个行业,成为德国纺织业的领头羊。
可惜,还不算太老的埃米尔(才50来岁)身体先垮了,患上了多种慢性病。于是,刚完成大学学业的匡特二代,京特·匡特( Günther Quandt)被老爸从柏林召回,开始被培训接管家族企业。
与保守稳健的父亲不同,儿子京特更敢于尝试和冒险。
一战前夕和战争期间,庞大的军服订单让匡特家族产量增加了4倍多,获利颇丰。
战后,德国经济一蹶不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马克疯狂贬值的如同卫生纸一般。
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大部分工薪阶层都迅速、直接、毫不拖泥带水地变成了叮当响的穷人。
没成想,对于某些掌握着资源的大企业家们来说,这却又是个天赐良机——超规模的通货膨胀使他们能轻松地还清债务。
某种程度上,匡特家族就是德二帝国战争策略的最终获利方。
通过银行贷款,京特·匡特以抄底价买下了德国毛织集团30%的股权。
后来,又由于不堪承受来自银行方面的巨大压力,他被迫出售了全部股权。
这一进一出,让京特的银行账户上入账了4500万马克。
要知道,此时的马克还在剧烈贬值,每天都持续缩水,必须尽快投资。
跟一般投资者购买多种股票,以规避风险博取投资收益为不同,京特的理想显然更远大——他渴望着获得某个行业的影响力——集中投资于某些企业,进而谋取决策权和垄断地位。
早在战前, 京特就非常看好蓄电池行业,此时, 经过缜密的研究之后,京特盯上了蓄电池厂股份公司(AFA)。
趁着股价大跌, 如同狩猎者一般, 他悄无声息地吸纳了 AFA的大量 股份,最终成功收购了这家军工电池企业。
至此,匡特 家族从轻工业开始转向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并第一次买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
魏玛时代的 京特·匡特 已经成从“纺织厂主”成功变身为了有影响力的投资家,通过买进自己中意行业的股票,成了多家重工、化工、制药、机械企业的拥有决策权的大股东。
1930年代, 京特·匡特 当选为德意志武器和弹药厂(DWM)的监事会主席。
这个DWM属于德国军工巨头,旗下拥有毛瑟工厂。
自此,做军装出身的匡特 家族 ,开始主打军火工业。
很显然,匡特家族又一次赶上了好时候。
随着纳粹党的上台,德国不断扩军备战,各类政府订单又一次带来了异常可观的超额利润。
1933年,京特·匡特加入了纳粹党,和德三高层往来频繁。
二战开打后,京特·匡特被任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国防经济部主要负责人之一,深得纳粹高层信赖。
他旗下的AFA工厂为德国海军潜艇提供了几乎所有的蓄电池,并参与了V系列导弹的研制活动。
1941年,忙着倒腾军火的京特·匡特还顺便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制药厂——比克·古尔登厂股份公司。
这个比克·古尔登公司,就是后来世界化工领域的大佬——德国阿尔塔纳集团的前身。
到了战争后期,即便雇佣了大量女工,匡特家族的工厂还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匮乏。
于是,跟同期的克虏伯工厂一样,京特·匡特的工厂们也开始接收大量纳粹政府提供的“低成本劳工”,即占领区人民、苏联战俘和一部分集中营的犹太人。
匡特家族 甚至直接与党卫军进行了深度合作,在汉诺威的电池工厂建造一个集中营——绝大多数劳工会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死于铅中毒。
在恶劣环境和高强度劳动下,匡特家族的工厂变成了一座座“死亡生产线”。
战后,京特·匡特的纳粹党身份和使用“强制劳动”的这段不光彩的过往,让其被认作了 法西斯的“胁从者”,并背上了“反人类罪”的指控,被美军逮捕,扔进了监狱,等待接受战犯审判。
然而,1946年12月,京特·匡特竟然被撤销了指控,还由美军派专车给送回了家。
毕竟,跟追责“第三帝国”的企业家们相比,重建秩序维护势力范围对抗苏联才是美军最着急要干的事儿,美国人需要京特·匡特继续“发挥余热”。
但另一部分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京特·匡特和他的律师团队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背锅侠”——前德三帝国宣传部长, 戈培尔 。
这就有必要讲讲, 京特·匡特和他那着名前妻——“第三帝国”事实上的第一夫人, 戈培尔 · 玛格达不可不说的故事。
京特·匡特37岁的时候,已经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爱妻 安东妮 因病早逝。
丧妻之初,京特逢人必表示, 安东妮 是自己生命中“唯一的真爱”,看那架势,好似要为亡妻守身如玉一辈子。
然后,不出两年,他—再-婚-了。
续弦是小了他20岁的金发碧眼美女, 玛格达。
从柏林到高斯勒的火车上,还是高中生的 玛格达中途上车。
这时, 坐在高级包厢里的一位中年秃头发福的大叔放下手中的报纸,抬起了头,准备向女士打招呼,然后惊呆了——这简直如同小仙女下凡。
两人聊了一路,还挺谈得来。临别的时候,小仙女允许京特·匡特以叔辈的身份到学校约自己外出游玩。
又过了几个星期,京特·匡特向她提出了求婚。
玛格达考虑了三天,同意了,即便她比京特·匡特的两个儿子年纪大不了多少。
作为着名企业家夫人,年轻的玛格达很难适应身份,跟丈夫的代沟不断加深,三观也愈发不和。
玛格达厌弃京特·匡特的吝啬、无趣,向往电影和小说里那种刺激、浪漫的自由。
生下儿子 哈拉尔德 后不久,玛格达艾开始放飞自我,暗中交往了一个叫做艾内斯特美国情人。
这个艾内斯特也相当有来头,是美国总统胡佛的亲侄子。
玛格达和京特·匡特离婚的当天,艾内斯特就跪地苦苦求婚。
但玛格达此时竟然又犹豫了。
这时,一个闺蜜告诉她,不妨去 体育 馆看看“褐衫党”们闹哄哄的集会,来散散心。
集会上,一个其貌不扬瘦小枯干的瘸腿男人在台上激情演讲。
台下,美貌的玛格达看得心醉神迷。
显然,那个不负责任的建议,残酷地毁掉了玛格达的一生...(此处省略一千字)。
希特勒夫妇自尽后,戈培尔两口子亲手将身边六个未成年孩子全部毒死之后,穿戴整齐的双双自杀,全家八口人给元首“主动殉葬”。
很明显,这时把“锅”都推到已经“畏罪自杀”的纳粹战犯身上,是最靠谱的操作。
京特·匡特声泪俱下的指证,当年是戈培尔拿哈拉尔德的抚养权做筹码,逼他加入的纳粹党。
后来京特·匡特的律师团还真找到了一些人证物证,把京特塑造成了一个受纳粹迫害,甚至被纳粹特权阶级毁灭了家庭的“受苦单亲爸爸”形象,赢得了不少同情分,最终帮助他成功脱罪。
被关监狱的一年多里,京特·匡特也没闲着,一直在思考如何重建他的企业王国。
恢复自由后的京特·匡特又开始交了好运。
1948年,新成立的西德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发行“西德马克”取代原帝国马克——100个帝国马克兑换6.50个帝国马克。
这么一来,普通老百姓辛苦存银行的积蓄一时间贬值惨重,而像京特·匡特这样的投资者却凭空减轻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手中的大批证券及地产、工厂等实际资产也都随之大幅升值;再往后,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刺激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入股的军工厂也迅速起死回生.....
然而,这时才六十多岁的京特·匡特,身体却垮了,跟老爸一样,各种慢性病缠身。只是,自己的继承人,在他看来,却并不尽如人意。
京特·匡特和早逝的爱妻有两个儿子,赫尔穆特和赫伯特。其中,长子赫尔穆特从小就被当作匡特家族接班人进行培养,但不幸是,才20出头,赫尔穆特就因盲肠炎猝然离世。
京特只得把希望放在了自小患有眼疾的二儿子赫伯特身上——开始的时候,赫伯特连书本上的文字都看不见,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视力逐渐有了改善。
后来,京特·匡特和玛格达生下了三子 哈拉尔德,但哈拉尔德曾经同 戈培尔走得很近, 还参加过纳粹德国国防军,这些“污点”,也让 京特·匡特非常纠结。
1954年,京特·匡特在出差途中突然离世,按照遗嘱,他那庞大的匡特财富帝国平分给了同父异母的两个儿子——赫伯特管理蓄电池、 汽车 和钾矿厂(AFA公司、温特斯哈尔和戴姆勒-奔驰股份),哈拉尔德则接手公司其他部分,主要是金属加工企业。
随着德国和整个欧洲经济的复苏,匡特兄弟认定 汽车 行业即将迎来热潮。
于是,匡特家族的第三代掌门赫伯特和 哈拉尔德兄弟开始不断增持奔驰股份,并高度关注起了另一家濒临破产的 汽车 企业——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宝马集团BMW)。
但在具体操作方案上,兄弟二人出现了重大分歧。
哈拉尔德认为,应该增持股份并帮助奔驰直接收购宝马集团,两家合一家即可;而赫 伯特则大胆提出了收购宝马的计划。
可是,当年并没人愿意相信宝马能彻底起死回生,不仅弟弟表示了明确反对,连银行都离他而去,拒绝向 赫 伯特提供贷款。
赫伯特决定背水一战,他投入了全部私有资产作为赌注,扩大宝马的股本。这意味着,如果此举失败,他将彻底破产。
现在看来,无论是提高奔驰股权还是押注宝马,都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
带领宝马公司起死回生之后,赫伯特继续增持宝马股份,直到1969年实现绝对控股。
当 1982年 赫伯特去世时,匡特家族经营着200多家公司,员工超过7 万名,销售收入达到 130 亿元德国马克。
1967年,哈拉尔德在从法兰克福飞往法国尼斯的途上不幸遇难,留下了妻子英格和5名女儿。
随后,英格开始和赫伯特进行了艰难的分家谈判。
而哥哥赫伯特则有过三段婚姻,留下了6个子女。
1970年,赫伯特早早就留下遗嘱,把自己旗下的企业股份和财产依次分给三任妻子和6个子女,最重要的宝马经营权及控股股权,则全数分给了第三任妻子约翰娜和她的一儿一女。
同时,英格也最终和 赫伯特谈妥,获得了车厢、金属、弹药厂、戴姆勒-奔驰等其他行业的股权。
四年后,她将持有的所有戴姆勒-奔驰股权出售给科威特国王,一次套现约10亿马克。这也是当年全球最大的交易,曾经惊动了整个世界。
1978年英格去世,她的5位女儿获得了均等的财产,总计约15亿德国马克。
原本,全球的吃瓜群众都等着这5位小姐姐争夺遗产的好戏,没成想,五姐妹决定同舟共济,并未着急再次分家。
她们成立了家族办公室—哈拉尔德·匡特控股有限公司(Harald Quandt Holding),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分散和组合投资的形式统一管理家族财富,并维持至今日,一直保持着和睦和持续增值。
而赫伯特继承人也非常给力,尤其是掌管宝马集团的女儿苏珊娜,颇有其父的风貌,做出了不菲的业绩。
匡特 家族掌握着德国的大量工业企业,但却世代履行着保持低调的“家规”,家族成员们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也从未把“ 匡特”的姓氏用作广告宣传, 更没有因为分家事宜大打出手,伤及企业元气,始终完整地保持着家族传承——他们 永远站在幕后,做真正低调的操盘手 ;
相比之下,可悲的是跟 匡特 家族同时代崛起的克虏伯家族,即便相关企业至今还打着克虏伯的品牌,但实际上,跟克虏伯家族,早就没有什么瓜葛了。
⑷ 宝马的历史
宝马的历史
在汽车领域里,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品牌,它是身份的象征,它是品质的保证,它是尖端技术的代表,它是汽车行业的骄傲,它就是----BMW(宝马)!
一,宝马的历史
BMW公司创始于1916年,最初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在初创阶段,公司主要致力于飞机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BMW的蓝白标志就象征着旋转的螺旋桨,(宝马标志中间的蓝白相间图案,代表蓝天,白云和旋转不停的螺旋浆,喻示宝马公司渊源悠久的历史,象征该公司过去在航空发动机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又象征公司一贯宗旨和目标:在广阔的时空中,以先进的精湛技术、最新的观念,满足顾客的最大愿望,反映了公司蓬勃向上的气势和日新月异的新面貌。)
五年后的1928年,BMW收购了埃森那赫汽车厂,并开始生产汽车。之后,BMW将许多汽车制造史上的杰作推向市场,这些产品不断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和人们的渴望,铸就了BMW公司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商的杰出声誉。目前在全球,BMW集团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人。
而宝马在中国内地市场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仅今年前6个月,宝马集团上半年在国内共销售9185辆汽车(去年同期为5917辆),同比增长55%。这一数字包括84辆MINI Cooper和6389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宝马3系列和5系列轿车。
二、宝马工作的严谨性
"宝马汽车公司宣布,由于发动机控制系统问题,将全球召回汽车4000辆。据悉,问题是由于个别供应商暂时性的生产失误,导致部分缺陷部件被装备在新5系、6系、7系和X5的V8和V12汽油发动机上。这一缺陷将导致汽车短时间行驶后,发动机熄火,动力转向系统和制动助力器继续重复制动动作,使它们有失灵的可能,结果就是可能导致"包括交通事故在内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交通情况发生""。
作为一个全球知名品牌的宝马公司,能坦然面对自己产品的缺陷问题并作出及时响应,这也难怪它深受用户的喜爱,在刚刚结束的AutoPacific 2004"汽车满意度奖"调查中,MINI车主的"综合满意度"居于所有车型榜首,93%的MINI车主对他们的MINI车的综合评价是"非常或完全满意"。
宝马工作的严谨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宝马在中国
宝马进驻中国是必然的,这也是倍受大家关注的话题:
2003年3月27日,合资企业合同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同年5月23日,公司获得营业执照;7月1日,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运营。
在沈阳,合资公司按照宝马集团国际标准建设了宝马汽车生产设施。第一辆宝马3系列轿车于2003年9月下线。
2003年,共有18,445辆BMW品牌汽车交付到客户手中,其中包含中国国内生产的分别于10月中旬和11月底上市的325i(2,512辆)和530i(540辆),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6%之多(2002年全年共售出BMW汽车6,677辆),其中售出7系列轿车7,109辆。同时,交付MINI品牌汽车234辆。
四、不断创新的宝马
2004年6月28日,宝马集团在柏林领取了2004年度最佳创新奖。该奖项由《经济周刊》杂志和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AT Kearney)共同组织发起,由资深评委进行评选,并由德国经济和劳工部长沃尔夫冈.克莱门特亲自颁奖。沃尔夫冈.克莱门特说"作为世界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宝马集团赢得最佳创新奖说明德国仍是世界领先的创新中心。"
赢得最佳创新奖对于宝马来说并非是偶然的。早在2002年,宝马集团就成为第一家获得美国杰出创新企业奖(OCI)的欧洲公司。宝马凭借"卓越的创新实力和以成功产品求发展"而荣获了这项创新管理领域的"奥斯卡奖"。2004年初,宝马集团又携其主动转向系统问鼎德国工业创新奖。
如果说在产品上的创新为宝马赢得了市场骄人的业绩,那么在管理上的创新则是宝马在市场制胜的又一件法宝:
⑸ 宝马和拜仁之间有什么故事
宝马和拜仁之间有一些合作,其中包括在足球领域的合作。2018年,宝马成为了拜仁的官方汽车合作伙伴。但是,双方的合作并不总是顺利的。据报道,宝马曾经提出要在合同中增加一条“毁约条款”,这惹恼了拜仁。最终,双方因“缺乏信任关系”而谈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