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历史上真的有汗血宝马吗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灶亩链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隐孙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速耐圆度快、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
❷ 茂陵博物馆对联
茂陵博物馆建于霍去病墓之上。馆内珍藏了武帝陵中的大量珍宝,但最有名的还是马踏匈奴等石雕。馆门、各座仿古建筑、亭台楼阁更挂了许多对联,以表达对茂陵所含蕴的那种汉初沉雄、博大的时代精神和雄浑气势的景仰与追念。例如大门联:
汉擅威名,远域宾从,曩日东来多信使
陵临丝路,驼铃何在,而今西去尽长车
联乃今人所撰,联首暗含“汉陵”二字,联中更追忆了当年大汉帝国的辉煌景象,雄风依稀可见。架长车击匈奴,西域称臣,进献名驹汗血宝马,武帝时的煊赫武功在后世已难可再现。霍去病墓旁的大量石雕,记录着主人的骄人战功。着名石刻“马踏匈奴”旁也有一联:
石陪档改马嘶风,犹蠢脊想当年鼙鼓芦判
将军靖域,常怀破虏刀弓
读罢,站在气势威猛的石马前,仿佛当年刀光剑影,鼓密蹄疾,喊杀震天的恢宏场面又浮现在眼前。另有一联,文字简练,而尽写汉威:
一代武功书剑气
千秋文治柏梁风
汉武帝不但以强大的武力拓展着大汉帝国的疆界,更任用董仲舒独尊儒术,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儒术治国之始,文治武功,堪称古今无二。
❸ 汉武帝茂陵现在还有多少真宝
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铺首嵌在古墓...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10余种...
茂陵,从汉武帝病逝入葬到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沧桑岁月中,它不仅有过独尊和盛境,同时也经历过凄凉和破落,尤其是经历过盗墓贼的摧残,或多或少有损这座大陵的历史形象。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自有墓葬便有盗墓贼。所谓“没有不被盗的墓”,话是夸张了一些,但确实是反映了一种社会不该有而必然会有的现象。至今盗挖古墓的行为,在全国各地仍时有发生。
据史籍记载:茂陵的失盗,如同秦始皇帝陵的遭遇一样,都是在陵主人葬后不久的年代里,就蒙受盗挖。特别是茂陵,高大的陵体周围宫殿密布,馆舍林立,在守卫力量不减的情况下,却发生了盗墓案件,令人不得其解。当时王朝可能没有破案,所以,发生在西汉中后期的两起“茂陵失盗案”,史籍上只记述了盗案的后果,没有断案的情节、过程和对盗墓人惩处的载录。
发现茂陵第一次失盗,是在汉武帝病逝入葬茂陵方中(即地宫)以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84年。这一年的某一天,在茂陵以西30公里的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市场上,一个商人用青布三十匹、钱九万买得二件玉器,一件是玉箱,一件是玉杖。当时有人认得此物,指说这正是西胡康渠国王献给汉武帝的珍宝。随将这个商人连同两件玉物送到长安政府有关部门。一查果然是先帝汉武所爱之珍品,当年随葬到茂陵地宫梓棺中。当朝有司(司法部门)遂将玉箱、玉杖登记“交公”,而对商人未加多问就放他走了。这个案子的处理,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何况当朝皇帝就是汉武帝的爱子刘弗陵。
过了20年之后,即公元前64年,又发现了茂陵第二起失盗案。这一年,河东郡(今山西省临汾地区)有一位官吏名叫李友,到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北)抱犊山药,在山上岩洞里发现个金箱,内装杂经等30余卷。书卷后面有文字记载和姓名、记书月日。此事报告给河东郡太守张纯,张太守立即呈奏皇帝(汉宣帝刘询,汉武帝重孙),并将金箱书卷一齐呈上。宣帝一见十分吃惊,便向当年汉武帝侍臣冉登询问,这位已经是老臣的冉登,一见到金箱和经卷,痛哭流涕,说这是孝武皇帝的随葬之物啊!宣帝一听怆然泪下,遂下旨将金箱书卷,重新装封,送到茂陵武帝庙中。对这么一个重大盗墓案件,似乎也不了了之。有人竟说,茂陵安完如故,而书籍、玉杖、玉箱却不翼而飞,现在发现收回也未见破坏,真叫人不可理解。这期间,尚不知已被盗出未被发现的茂陵随葬品还有多少?
第三次茂悔银陵失盗案,发生在公元25年9月,正是王莽新朝瓦解,刘秀复汉初年时期。当时汉朝领袖刘玄移都洛阳,他生活腐化,日夜钦宴,引起各路农民起义军的不满。当时在濮阳的赤眉军意欲与刘玄合作,被刘玄拒绝。于是赤眉军攻入长安,在洛阳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并被绞死。以后不久才有刘秀出来收拾残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王朝。
赤眉军攻入长安后,到处造反,部队分住关中各县邑。进驻茂陵城邑的赤眉军,对茂陵及其陪葬墓进行盗掘。他们如入不人之地,公开挖墓,搜取葬物。据说,当时赤眉军有一营官兵,打通地宫羡门,搬运了几十天地宫葬品。然而,后来东汉王朝派人查看茂陵地宫,说“所失葬物不到一半”。
第四次茂陵失盗,是在公元880年,唐僖宗执政时期。黄巢农民军起义造反,攻入长安。其中一小部分农民军到茂陵盗掘葬品,在忙乱中竟把地宫里的金银玉器搬出地宫之外,忘了拿走,亦或是拿不了,散失至四处,弃之荒草杂乱的地上。可见这一次盗墓的农民军,还是有所顾忌的碧缺宴,不敢明目张胆地干。
扮掘后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陕西军阀曾将黑手伸向秦始皇陵。在茂陵顶端曾挖战壕,是否盗过茂陵,不得而知。
上述史籍所载的“茂陵失盗案”,为当代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者所怀疑。他们的质疑和考证,有两点很值得探讨和研究:其一,茂陵修造工期长达53年,其地宫“藏宝”之处,暗道机关、防护设施当应有尽有,盗墓贼们岂能为所欲为?怎可能在汉武帝入葬不久,就能发生失盗案件?因此,有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演讲时,对前两次“茂陵失盗案”持否定的态度。其二,近几年来,陕西省考古专家对茂陵进行了大面积的田野考古调查,经探测表明,茂陵及其周围未发现盗挖的明显迹象。那么,包括后来的两次“茂陵失盗案”,也几乎成了悬案。
笔者在茂陵工作了40多年,依本人在茂陵的经历、观察和发现,可以给出肯定的结论是:第一,茂陵园区地下埋藏的文物(即当年的随葬品)甚多,数以万计。仅茂陵从葬坑就达400多处。第二,茂陵在历史上确实遭到过盗挖,而且在盗挖过程中,多有器物散失在地表之上。
我的这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已经田野考古探测得到证实;第二个结论,在我下面叙述的数字和实例中,将得到证实。
茂陵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000多件(其中国宝、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近700件)。所有这些文物的来源,都是在茂陵园区内发现,群众交献和文物部门征集得来的。正如一位老文物工作者笑言:“茂陵的馆藏文物,大都是茂陵地区老百姓在劳动中挖出来的,他们不私藏,无偿地交给国家”。兹举几例说明如下:
1、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生产劳动中于村北土壕内发现了一个金属器物,交到了茂陵文管所。之后辗转上交到国家文物局。据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一些文物专家看到此物后,十分惊喜,当即鉴定为“西汉错金银铜犀尊”。后来,这件国宝一直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错金银铜犀尊,是西汉时代用犀牛形状设计的酒尊,造型逼真生动,体现了犀牛刚强健壮的特点,极具生命力,体态酷似真犀。全身饰有错金银流云纹,背上有盖可以开合,口侧有一管状短流,用以倾注。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重13.3公斤。
2、1975年夏,茂陵园区内的农民在茂陵东南500米处劳动时,突然发现地下冒出一个闪光的玉器,立即交到茂陵文管所,经鉴定为“四神纹玉雕铺首”,后来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这件玉器当时送到北京地质博物馆鉴定,认为它的矿质成分是蛇纹石化大理石岩,即由“方能石”矿组成,属于软玉。玉料的来源,按照成分、色泽、外观组织、比重、硬度等与现在被称为“蓝田玉”的矿石很相近。因此,推测这件四神纹玉雕铺首是古代的蓝田玉料琢制而成。
玉铺首形制呈方形扁身,面饰“四神”浮雕,高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公斤。正面雕成兽面纹,张目卷鼻,牙齿外露,形象甚为凶猛,衔环鼻梁,环已残缺。兽面两边四神纹:左青龙、右白虎,龙虎场作昂首、长尾、奔走状,姿态生动。在白虎之下有玄武,状作龟咬蛇;在紧靠青龙身躯处,有一回首钩喙的朱雀,兽面上端龙、虎间饰有线刻流云纹。铺首的背面有突起的长方形钮,上有方孔,可以穿榫,孔内还有原在门扇上镶嵌的遗迹。
3、1981年5月,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在阳信公主墓南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些金、银、铜器物,立即报告了茂陵博物馆。经文物考古人员进一步发掘和清理,共出土286件珍贵文物。其中有两件国宝:一是鎏金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6
千克。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尤为生动,粉鼻亮眼,口微张,露出牙齿六颗,两耳竖立,耳间、颈上刻有鬃毛。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马体匀称适度,形象朴实稳重,堪称骏马。其身中空。静中含动,气度非凡,有一发千里之势。它在古籍中被称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又称天马)为模特,精制而成。二是鎏金银竹节熏炉。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竹节熏炉,铜铸,通体鎏金银。高柄竹节豆形,子母口,盖呈博山形,炉盘和炉身,分铸铆合,底座作圈足形,高7厘米,底座上透雕两条蟠龙,翘首张口,口衔竹节高柄。龙身鎏金,爪鎏银,线条活泼流畅,形象生动。盘腹下部有10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盘口沿有鎏银宽带纹一圈。炉盖透雕多层山峦,云雾缭绕,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这件文物是中国古代金属雕塑和铸造艺术的瑰宝。
以上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说明茂陵老百姓劳动时发现的文物,都埋在土地表层,一经翻动便出土亮相,足见是那些历史上的盗墓贼慌乱之中散失的器物,或是丢弃的器物。而且完全可以断定,这类尚未被发现的器物,还会有许多。
❹ 汉武帝的墓葬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你知道究竟是什么吗
汉武大帝的茂陵。汉武帝刘彻在位,把大汉王朝推向了巅峰,在所有西汉帝王陵中创造了数个之最。他的陵园规模最大,做它的建设耗资也最大,汉武帝的随葬品数量也是最多的,庞大的陵墓地宫里边和多个陪葬坑里边堆满了各种陪葬品,以至于铃木不复容物。最有名的陪葬品当然是鎏好蠢金马了。还有错金银铜犀尊、四神纹玉雕铺首等。
汉武帝非常喜欢这种汗血宝马,它为了改善汉朝的马种质量,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就想着怎样才能大量的夺取这种插曲魔法,因此,他不惜与当时西域的大燕国发动了两场血腥的战争,最后打大燕国,只能与汉朝,并允许汉军在大燕国自由选择,而且还主动要求每年向汉朝仅限两匹,精选两码。我们从这里往南走,我们看这边全部都是他的风土,这个风俗特别大,绕着走特别远,那么风土的这边,种了很多的花草,那么在这个覆斗形封土的。我们看这边全部都是他的风土,那么风友备陪土的这边,种了很多的花草,那么在这个覆斗形封土的。东边这个位置就是当时的东阙门遗址,东阙门就在这里。
❺ 茂陵有哪些国宝
茂陵最出名的有睁册搜三件国宝,马踏匈奴石刻,四神纹玉雕铺首,鎏金铜马。
咸阳兴平茂悉历陵姿激博物馆,距离西安40公里,这里既有文物陈列馆,也有国宝石刻廊房,是蜚声海内外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博物馆进来,能看到苏武牧羊的雕塑。图中是苏武持节牧羊的雕塑。
❻ 茂陵都有谁的墓
“茂陵”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彻,景帝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开疆拓土,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向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说法。
茂陵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141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治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族源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仿穗亏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备神、霍光、金日禅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简介(图)
http://www.51766.com/www/channel/intro.jsp?cust_id=xaml
❼ 为何汉武帝偏爱“天马”呢
一·军事价值根据对出土马骨的测量以及对汉代陶塑动物的观察,在汉代最常用的马匹跟今天的蒙古马差不多。今天蒙古马的特点是什么呢?头大、颈短、耐粗饲、耐力好,但是在爆发力和身高方面有所欠缺。
▲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鎏金铜马
所以,天马的意义一下子就不限于军事了,这是对汉武帝的肯定啊。史书记载,因为获天马、获白麟、泰山出黄金,汉武帝很满意,专门让人铸造了马蹄袭锋金和麟趾金以示纪念,还把它们颁赐给各地的诸侯王们。
❽ 韩干《照夜白图》
元代画家任仁发绘制的《五王醉归图卷》画中共有五个王爷,四个侍从,九骑九乘。其卷首处穿深红色衣服,由两个侍从搀扶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所骑的是“照夜白”。
那么真正的“照夜白”是何许模样? 唐玄宗与“照夜白” 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张古画完美的解答了大家的这尺握段个问题。此画的名字即为《照夜白图》,为唐代画家韩干为唐玄宗所绘。
图中“照夜白”系一木桩上,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不过你也会看到,这马虽然俊美矫健,但却是残躯,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尾巴。据专家推测,流传至今的《照夜白图》已不完全是韩干的亲笔了。画面的骏马从脖颈到左侧躯干部分已经有残破出现,现存的后半部应该只是后人的补笔。虽然美玉微瑕,但此图神气犹在,不失唐风。极好地展现了韩干的笔意。
唐玄宗曾将义和公主远嫁西域大宛的宁远国王。为此,宁远国王特别向玄宗回献了两匹“汗血宝马”。爱马心切的唐玄宗十分喜爱这两匹骏马,分别为之取名“玉花骢”和“照夜白”。其中,这匹“照夜白”不仅在唐朝的辉煌时期伴随唐玄宗游山玩水,而且还在“安史之乱”时陪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落魄的时期,因此尤为他所深爱。所以授意画马名家韩干描绘下此“照夜白”形貌传之后世。
韩干,唐画家。相传年少时曾为酒肆雇工,以送酒为业,在一次为诗人王维送酒的偶然经历中,展露了其画画的才华,后经王维资助,师曹霸学画十余年而艺成。擅绘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画马,重视对实体的写生。被召入宫封为“供奉”。此后又专跟宫中画马名家陈闳习画,开始时萧规曹随,还停留在对物体形貌上的简单追求。后来韩干经常到马厩里去,细心观察马的习性,对比找出每一匹马的性格特征和动作规律,并把各种各样的马记录在案,追寻马体的神采。日子久了,人们对韩干经常进入马厩,甚至搬到马厩里和饲养人一皮碰起同吃同住感到奇怪。韩干回答说:“我学习画马,马厩里所有的马都是我的老师。”为了更深入了解马的习性,他常痴痴地观察上几个时辰,把别的画家不了解的具体细节都弄得清清楚楚,牢记心上。这样时间久了,马的各种体貌,作画之时自然而然就展现在纸上。因为画出了当时画工不能画出的宝马的内在陵誉精神状态,所以人们都称赞韩干笔下的马是能在画上跑动的马,并称其所画之马为“神马”。
“照夜白”的形象 韩干奉召创作的《照夜白图》在构图上直入主题,全画只在画面的中部略微偏右的位置描绘了“照夜白”的形象。“照夜白”被拴于身后的一根十棱马桩之上,但它显然不甘于束缚,正怒目圆睁、昂首嘶鸣地挣扎着。特别是它那飘逸的鬃毛、耸立的双耳、扩张的鼻孔和正在抬起的前蹄,都加剧了画面的紧张气息。画家以精细的线描勾勒出马的轮廓,并在其脖颈和四腿的部分以淡墨略施晕染,充分表现出骏马体形的健硕和肌肉的质感。纤巧的笔触配以充满动感的造型,使人在细细品味此作之后,不觉产生一种骏马跃然纸上的感受。画面空白的部分则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仿佛骏马即将挣脱远去,消失在无尽的遐想之中。尽管整个画面的气氛紧张激烈,但看罢此卷并不会觉得胆战心惊。看似单薄简约的画面,实则充满了丰富的情节和感受。韩干用笔简练,用水墨线描完成,线条精细挺劲,勾勒出马的轮廓,在马身部分部位用淡墨微加渲染,骏马的体型和流线感,雄姿的神态表露无遗。这正是画家通过长期的练习与观察而得来的形神。也正是晋顾恺之讲的传神尽在阿堵之中。
韩干的这种画马表现方式既不同于之前的汉晋抽象,又不同于后来的宋元白描。汉晋之际马形多存于骨象,以表现马的劲骨为能事,如汉武帝茂陵出土的金铜马,四肢直立,头小颈长,双耳挺立如同竹批。以龙形为追求目标,超越现实。宋元之后表现的马多以线条勾勒微加点染,不重渲染结构,缺少了唐时画马的立体质感。并且以蒙古马种为主要描写对象,因蒙古马种体形婑小的原因,画面缺少了唐马的雄强与气势。唯独唐代由于早期南北朝时期梁代张僧繇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增强了被画对象的立体感。且受中亚、印度的雕塑造形艺术影响,重视物体的比例关系。加之丝路的繁荣,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良马宝驹直接输入国境,直达王庭。故阿拉伯、欧洲肥壮的良马加上刚刚传入中土的明暗画技法,使得神驹宝骏生动地呈现在了唐时绚丽的画卷之上,充分展现出大唐有别于历代对骏马的审美倾向与表达方式。韩干由于画艺通神,也产生了许多应物感神的故事,例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 禄山之乱,沛艾马种遂绝,韩君端君亡事,忽有人诣门,称鬼使,请马一匹。韩君画马焚之。他日见鬼使乘马来谢。其感神如此。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也有此类传说: 建中初,有人牵马访马医,称马患脚,以二十镮求治。其马毛色骨相,马医未常见,笑曰:“君马大似韩干所画马,真马中固无也。”因请马主绕市一匝,马医随之。忽值韩干,干亦惊曰:“真是吾设色者。”乃知随意所匠,必冥会所肖也。遂摩挲,马若蹶,因损前足。干心异之。至舍,视其所画马本,脚有一点墨缺,方知是画通灵矣。马医所获钱,用历数主,乃成泥钱。 以上故事有其共通点,即韩干画马逼似真马。更有诗人王令在《赋黄任道韩干马》诗中言道:“传闻三马同日死,死魄到纸气方就。” 流传有序的旷世名迹 《照夜白图》这件作品也是画史上流传有序的旷世名迹。图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为唐代着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其着作有《历代名画记》详尽记载唐及唐之前的绘画。图上题“韩干画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其字体为金错刀,与宋代徽宗赵佶瘦金体齐名)。左下有宋代米芾题名,并盖有“天生真赏”朱文印。北宋李君锡收藏印,南宋贾似道的“秋壑珍玩”和“似道”两印,还有明代项子京等人收藏印。南宋的向子湮、吴说等人都曾在作品上留下跋文,卷后还有元末明初危素及清代沈德潜等十一人的题跋,此画历经项元汴、安岐等人的收藏。入清后归入内府,《照夜白图》也深受干隆皇帝的喜爱,至今卷面还留有他的大量题诗。而到了动荡的晚清,《照夜白图》从清宫流散出来,画卷上也多了“恭亲王章”和近代着名画家、清室后裔溥儒的“溥儒鉴定书画家藏印”两枚印章。在20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占领北京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物大肆掠夺,溥心畲担心所藏书画可能存在危险,加之皇室衰微,王府生活开支靡费。几经周折,经过上海古董商人叶叔重的中介,《照夜白图》最终以一万银元的价格落到英国收藏家戴维德手里,此画后又从戴维德转手到了日本人手中,二战后又辗转到美国人手中。最后,1977年迪隆基金会(The Dillon Fund)捐赠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今。
❾ 天马西来: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西汉鎏金铜马
2019年1月1日,在新年来临之际,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陕西国宝系列特展”再次更新,继西周淳化大鼎和秦跪射俑之后,西汉鎏金铜马被请入“国宝厅”。祝愿所有的参观者:新年“一马当先”——
展览以“天马西来”为主题,在偌大的展厅之中,只陈列着一件文物。但是,通过一件西汉鎏金铜马,不仅展示了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而且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历史,足以震撼每一名参观者。
虽然此马金光闪闪,但是它并不是金马,通体铜铸,表面鎏金。1981年5月1日,考古工作者在汉武帝茂陵东侧,对一号陪葬墓南侧的丛葬坑进行发掘时,出土了这件鎏金铜马和大量珍贵的文物。后来,它一直收藏在茂陵博物馆,成为那里的“镇馆之宝”。
此马为站立状,昂首挺胸,体态雄健,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6千克。马身光滑,寥袭简寥数道,勾勒出“天马”般的气势,被认为是鉴别良马的标准模型。
1、马头上的角,有什么含义?
古时候,挑选良马被称为“相马”,一般都从马头开始观察。这件鎏金铜马的头部造型非常生动,鼻梁平直,目光如炬,鼻孔圆大,嘴巴微微张开。在两耳之间,有一个圆锥形的角,与“大宛马”的传说吻合。
据《通典》引用《扶南异物志》中的记载:“大宛马有肉角数寸,或解人语及知音舞,与节鼓相应者。”由此可见,鎏金铜马的圆锥形的角,或许象征大宛马的“肉角”,为世间所罕见的良种马?
2、屁股上的洞,谁造成的呢?
在马屁股的右侧,有一个明显的洞,它是谁造成的呢?相传,农民在耕地的时候,锄头砸到马的屁股,发现了这座丛葬坑,然后才请来考古工作者。但是,我怎么感觉不对劲呢?
根据《文物》杂志1982年第9期《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中的记载:这座编号为“一号坑”的丛葬坑,全长4.15米,深3.2米。农民耕地的时候,锄头能碰到3米以下的鎏金铜马吗?马屁股上的缺口,怎么拍行裤感觉像是“洛阳铲”打的洞?
3、鎏金铜马的主人是谁?
除了鎏金铜马之外,这座丛葬坑里有230多件器物,包括着名的鎏金银竹节铜薰炉,还有提链炉、温手炉、灯、锺、甗、甑、盆、匜、鼎、温酒器、斗、铫、臼、虎镇等铜器。在很多器物的表面,可以看到“阳信家”的铭文,表明了这些器物的带中主人。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推测,“阳信家”代表着“阳信公主”,这座一号无名冢可能是阳信公主之墓。其实,阳信公主就是着名的平阳公主,她不仅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姐,还是大将军卫青的妻子。因此,这件鎏金铜马很可能是汉武帝赏赐给平阳公主之物。
在展厅的后方,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短片,展现了西汉时期兴盛的养马业和马文化,包括“天之骄子——大汉天子的天马情结”“天生骐骥——铸造成型的天马法式”和“天马行空——艺术升华的天马崇拜”三部分,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鎏金铜马背后的文化内涵。只展出三个月,大家抓紧时间!
❿ 汉武帝是因为汗血宝马向西域发动战争的吗
汗血宝马发正虚源地的土库曼斯坦的养马专家称,汗血宝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
【历史起源】
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马史专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资料记载,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是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一个马种,其祖先是生长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带的野马。据了解,这种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亲眼目睹)。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制在国徽中央。汗血马皮肤细腻,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称之为汗血马。汗血马从古至今繁衍生息,从未断过血脉,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有阿哈尔捷金马,总数量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听说中国境内纯种此马11匹。汗血宝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马匹,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长距离的骑乘,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在古代大将骑马作战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这也是汗血马在中国消失的原因。同时,古代作战用的马匹多数被阉割,使一些优秀的战马失去了繁殖后代的能力举唤燃。自古以来为掠夺此马经历过无数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