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各国燃油车禁售时间陆续公布,全球电动化脚步越来越快
汽车的诞生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近年来全球大气污染也日渐严重,环保问题成了当下全球都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国家政策如此,为应对变化,全球各主流车企也纷纷投身到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中,先后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目标。去年3月,大众、宝马和戴姆勒三大德国车企达成一致意见,明确未来汽车动力系统要全面电动化,坚定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2019年11月,丰田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电动车研发公司。日产计划在2025年后停售旗下燃油车型,并将研发与销售方向转向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车型。沃尔沃宣布将在2025年停售燃油车型,之后出售的车型中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各占一半。
以变治变,各车企的规划和布局均是随大势而行,在发展中找对方向,或者提前站好队,对自身都是有利的,谁能先行一步,就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当前各国“禁燃”时间表已经很明确,且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和实施中,国内相关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出台似乎更紧迫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❷ 宝马、丰田、大众等传统车企拒签停售燃油车承诺
院士
车企气候行动力不一
在“禁燃”承诺中,车企同意到2035年或更早在“领先市场”仅销售零排放的新车和货车,到2040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所有新车和货车零排放。据了解,该承诺由包括政府、 汽车 制造商、车队运营商及 汽车 制造商在内的团体签署。
业内人士认为,车企对气候承诺的态度出现明显分歧,在过渡到零排放的道路上面临较大挑战。据了解,该承诺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未签署承诺的国家、车企主要出于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考虑。
大众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认为,车企转型需考虑原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就欧洲的基础设施而言,可再生能源电网等配套设施还没有建好。近日,大众遭德国绿色和平组织起诉,称大众没有为应对气候变化尽到责任。同时,该组织希望大众在2030年停止生产内燃机 汽车 ,并将碳排放量在2018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65%,但大众拒绝了这些要求。
对于未签署该承诺的原因,丰田日前解释称,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没有为零排放 汽车 做好准备。丰田发言人表示:“亚洲、非洲、中东等地没有建立适合全面零排放运输的环境,取得进展需更多时间……因此,我们现阶段很难对此作出承诺。”宝马方面也表示:“支持完全转向零排放 汽车 的全球基础设施发展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相关数据显示,零排放车型占全球乘用车总销量的比例将从2020年的4%增长至2040年的70%。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市场的零排放车型占比将远超平均值,但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渗透率相对有限。就消费格局而言,全球各地电动化发展不平衡。资料显示,虽然电动 汽车 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地发展较好,但截至2020年,拥有4.2亿人口的南美洲的电动 汽车 保有量低于1.8万辆;非洲拥有12亿人口,电动 汽车 主要集中在南非,截至2020年底,保有量仅为1509辆。
此外,德国的主流观点还认为,承诺没有对包括合成燃料在内的多种碳中和技术路径进行考虑和讨论。
大多主流车企“禁燃”时间表各异
业内人士认为,该承诺略显激进,其中禁燃时间点与多数车企规划有出入。虽然大众等车企未签署该承诺,但并不意味着对电动化转型持消极态度。事实上,各主流车企早已明确禁燃、电动化转型时间,并在加速推进中。
如去年11月,日产宣布,计划到2025年后停燃油车,将把研发与销售方向转向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车型;今年4月,本田宣布,到2030年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型将占 汽车 总销量的40%,2035年达80%,2040年增至100%,并停产燃油车;大众方面表示,将在2033-2035年退出欧洲内燃机市场,计划最晚2050年实现全部新生产车辆碳中和,在中国市场最迟于2030年停止出售燃油车。
此外,宝马计划到2023年为全球市场提供25款电动车型,到2030年单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9年至少降低1/3;丰田也在今年10月宣布,将在2025年前停止生产传统纯燃油 汽车 ,转而研发生产纯电动 汽车 、混合动力 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和燃料电池 汽车 ……
唯一中企比亚迪借机拓展全球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是签署方中唯一一家中国车企。据了解,比亚迪此次共签署3份协议,以加快推进全球电动化进程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除前述承诺外,比亚迪还签署了《零排放中、重型车辆全球谅解备忘录》,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零排放中、重型卡车销售占比达30%,2040年前实现零排放中、重型卡车销售占比达100%,以实现2050年零碳排放。比亚迪签署的另外一项协议是,加快建设电动 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鼓励私人投资、向 社会 开放共享充电网络等。
比亚迪方面表示,截至2021年10月,比亚迪新能源车累计实现碳减排809万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比亚迪乘用车全系销售88898辆,同比增长90.9%,环比增长12.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0003辆,同比增长262.9%,占比亚迪 汽车 总销量的九成。其中,比亚迪秦PLUS DM-i、汉EV、宋DM等销量均有不错的表现,10月EV车型销售41232辆,DM车型销售38771辆。在商用车领域,比亚迪累计向全球市场交付超过5万辆纯电动大巴。
业内人士认为,3份协议将帮助比亚迪进一步拓展欧洲乃至全球市场。
❸ 禁售燃油车时间
2035年,欧洲时间6月8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此前由欧盟委员会起草的立法提案,决定自2035年起在全欧盟范围内禁止销售注册燃油车,包括插电混动、合成燃料在内的过渡性方案也均被否定。
这也标志着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持续百余年之久的燃油车时代将在欧洲大陆于13年之后正式走向终点。法案中的燃油车包括所有乘用车以及3.5吨以下的轻型商用车,而消费者届时已保有的燃油车则不受影响。
各大汽车厂商停产传统燃油车计划:
宝马旗下的Mini品牌和劳斯莱斯则比德国本部更加激进,两家英国品牌均宣布将于2030年起不再销售任何内燃机车型。意法合营的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显然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此前Stellantis已经宣布将自2030年起在欧洲市场仅销售电动车型。
已经纳入吉利旗下的瑞典沃尔沃更是早在2019年便宣布不再生产纯内燃机车型,混动车型已经成为所有沃尔沃车型如今的标配,沃尔沃同时计划在2030年退出内燃机车型生产和销售。
福特自3月2日宣布分拆为Ford Blue、Ford Pro以及Ford Model e之后已经明确将在2030年之后将电动车型销量提升至总销量一半以上,并在欧洲市场退出燃油车生产;丰田集团则计划在2030年之前推出30款纯电动丰田和雷克萨斯车型;现代集团则计划在2030年之前推出17款纯电动车型,三家车企并未明确的燃油车退出时间表。
❹ 燃油车停产时间表
停售燃油车的时间大概在2035年。
已经有10家车企明确公布了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除了主流的大众、丰田、福特、沃尔沃等车企外,自主品牌包括长安、北汽和海马汽车也明确了停售燃油车的时间。
而其它车企虽然没有表示停售燃油车的时间,但也已经有所行动,比如奥迪计划在2025年时能达成电能车款累计销售80万辆的目标;宝马在2025年前推出25款电动化车型,其中包括12款纯电动车。
❺ 德国环保组织起诉宝马和奔驰 要求2030年禁售燃油车
易车讯 近日,德国环保组织DUH起诉了宝马和奔驰,称两家企业违反了环保相关法律,并指控两车企对环保减排不作为,要求法院判决两车企在2030年停止生产燃油车。
9月20日,DUH组织负责人Jürgen Resch表示,DUH分别在慕尼黑地方法院和斯特图加特地方法院提交了对宝马和奔驰的起诉书。宝马和奔驰持续生产污染环境的汽车,特别是SUV,这违反了德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我们要求两家车企在2030年终止生产柴油和汽油车。
DUH表示,该组织早就多次向宝马和奔驰请愿,要求他们定下终止生产燃油车的期限,要求在9月20日前公布他们终止燃油车的时间表。但是两集团拒绝了环保组织的要求。
奔驰表示将采取司法手段为公司辩护。他们此前宣布将在2039年停止生产燃油车。宝马则表示,二氧化碳减排不仅仅是停止燃油车生产,更涉及到降低原材料、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宝马计划到2030年降低40%的总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宝马表示集团具体的减排计划将由民互的方式决定。
另一个环保组织Greenpeace要求大众汽车公开类似的集团环保计划。Greenpeace表示,大众汽车需在10月底之前公开其的环保计划,如果大众拒绝,该组织考虑起诉大众。
❻ 宝马齐普策:公司已为2030年起禁售燃油车做好准备
与其它品牌已公布燃油车禁售时间不同,宝马集团目前未公布停止生产销售燃油车的具体时间。齐普策表示:“宝马集团已为2030年开始的燃油车禁售令做好准备。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有了禁售燃油车的政策,我们将提供相对应电动车产品。”
在此之前,宝马集团曾表示计划到2030年,全球生产的车辆有一半将是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单车碳排放减少40%、车辆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减少至2019年的一半。
❼ 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中国
燃油车停售时间表:
2022年3月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
2025年北京汽车、长安汽车停售燃油车。
2030年丰田、奔驰停售燃油车,宝马欧盟停售。
2035年大众汽车,起亚汽车欧洲停售燃油车。
2040年本田停售燃油车。
多国相继公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事实上,燃油车退出市场在世界多国已有计划。
2016年4月和5月,荷兰、挪威两国相继宣布将在2025全面禁止传统燃油车的销售。
2016年10月,德国通过2030年停售燃油车的提案。
2017年7月,英国和法国也宣布将于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车。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放大招了!首个全面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