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拍汽车内饰该用什么相机及镜头。
拍汽车内饰按理使用什么相机都可以,只要是感光元件面积尽可能的大,像素尽可能高一些的全画幅单反相机或APS画幅相机,甚至画幅再小一些的都可以,只要拍出的像素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
镜头则尽可能地使用拍摄角度广、焦距短、最近对焦距离近一些的镜头才可以。因为汽车内部空间有限,要表现汽车的舒适、现代和豪华才有余地。
具体的机型选择上,因为只是以网店的网页上使用为主,所以本着性价比高的原则有很多方案,可根据想要投入的银子来定:
4000元左右,拍摄性能非常好的,广角端为24mm等效焦距,感光元件面积为1.5英寸的佳能G1 X Mark II;或者索尼APS画幅的A6000及配套16~55mm镜头。
6000~8000元左右,APS画幅的佳能750D机身,EF-S 15-85mm f/3.5-5.6 IS USM
或EF-S18~135mm f/3.5-5.6 IS的镜头,或者尼康尼康 D3200配AF-S DX VR 18-105mm f/3.5-5.6G ED镜头。
10000~12000元,则可配全画幅的佳能6D机身及EF17~40mm F4L的镜头,或EF16~35mmF4L,刚表现车内空间和内饰细节更好。
❷ 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可以带单反和脚架吗
亲!~您好!~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可以携带单反相机!但是三脚架要视演出而定!如果可能请尽量不要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负担!希望麦麦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❸ 拍摄室内场景用什么相机跟镜头好啊
室内场景选择相机如果想得到高画质的相片,最好是选择单反相机,至于镜头就要按摄影的需要做选择了。一般下几方面:
1、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拥有更好的色彩还原和景深控制。不仅如此,它们在人像摄影中还有一项变焦镜头不具备的优势——统一的风格。
2、广角镜头
很适合传统的正式合影。在主要活动或婚礼签到中使用24mm镜头能给观众一种进入现场环境中的感觉。这种镜头也很适合纪实或新闻摄影。
3、标准镜头
50mm定焦镜头是很多专业摄影师的工作镜头,非常适合肖像和纪实工作。在室内弱光环境下它可以凝固动作,不过过小的景深对快速移动的物体来说可能会有点问题。
4、长焦镜头
85mm 是最理想的人像镜头。它能提供出色的景深并减少短焦距镜头的空间透视效果。焦距在一般使用中有些限制,不过非常适合人像照片。在使用布光拍摄正式人像照片时,这支镜头会是使用最多的一支。
5、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拥有一项定焦镜头所没有的优势——站在原地构图。24-70mm非常适合室内近摄使用,比如更衣室或狭小的吧台内。可以悄悄地改变被摄体而不引起注意,有利于捕捉到最自然的画面。
❹ 相机,拍摄,汽车测评人们,用的什么相机拍摄的还有固定在车上的拍摄工具
gopro相机,固定在汽车各个位置拍摄。
❺ 为什么说徕卡是相机中的劳斯莱斯
不是从价格高的方面,而是做工,劳斯莱斯高级的车是全手工打造,包括车身上最小的零件,所以产量少,也相对耐用 ,徕卡产自德国,是世界上战地记者使用率最高,且存世还能用的相机相对较多的品牌,和劳斯莱斯高级的车一样,是全手工打造,现显出德国人严谨的性格及高度耐用 的特点。
佳能、尼康、索尼、宾得、奥林巴斯,全部是日本品牌,特别是尼康(1914年始产镜头),大部分技术源自于一战中败给日本的德国,像尼康当年的技术就是源自于德国的卡尔.蔡司。所以日本的相机技术在于后期的数码影像,你说的大部分使用索尼1975年开发的CCD元件,而徕卡用的是贵得很的美国柯达(面积也较大)。日本相机相当于市场上的日本车,也就一个雷克萨斯(尼康的单反相机就相当于这个)还可以和德国车比比,成像上有人这样说,不差钱就上德味。
❻ 最经典,最好用,最实用的佳能单反相机是哪款
1. 徕卡M3
徕卡M3
素以浪漫着称的法国人曾经拍摄了一个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搀扶着走在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他嗅了嗅说:“夏奈尔”;路经一辆豪华轿车,车门一响,他随口说:“奔驰!”路边一位摄影者按下了快门,快门清脆而柔滑地一响,他不假思索地说:“徕卡!”
徕卡?对,就是徕卡,相机中的劳斯莱斯!一个曾经与奔驰、万宝龙并称为德国工艺三大代表的品牌,一个代表男性沉稳、历练、勇气以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诸多品行的品牌。徕卡拥有令人艳羡的贵族般传统:目前最流行的135相机最初就出自徕卡的门下,这大大改变了摄影的生态环境,摄影记者们终于扔下了笨重的大画幅相机,拿起徕卡奔赴火线。
上世纪30年代之后,国际环境日趋恶化,先后爆发了中国“九一八事变”以及西班牙内战,这成就了以罗伯特·卡帕为代表的战地摄影记者以及以坚固耐用、成像质量优异、便于维护的徕卡相机。当时很多美国部队随军摄影师都配发了徕卡相机,着名的巴顿将军就是徕卡用户中的一员。根据美军规定,遇到紧急情况(如即将被俘)时必须破坏随身的装备,相机也在其列,一般情况下美军士兵往往用锤子或枪柄砸毁相机,不过这对徕卡相机来说却并不实用,使用徕卡的随军记者往往需要将手榴弹绑在相机上才能炸毁徕卡相机。
M3就是在这样的传统中诞生于1954年——当时欧洲刚刚走出了战争后的萧条。徕卡将积累的全部技术储备都用在了这台相机之上,相机采用了坚固的黄铜制作机身,各项技术指标都首屈一指,他不仅确立了徕卡M系列相机的地位,也奠定了战后测距式相机(俗称旁轴相机)时代的基本格局,从1954年投产到1966年停产期间,累计产量超过20万台。
徕卡M3推出以来,不仅在摄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艺界等各个圈子里,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些用户对黑色相机边缘磨出的黄铜色情有独衷,而另外一些用户则对徕卡M3特有的快门声无法释怀,摄影界的摄影大师们更是将徕卡M3视为掌上明珠。至于说到M3的用户则令人咋舌。
除了创造“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着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也赫然在列。德国联邦政府一度曾经将徕卡列为赠送给国际友人的外交礼品,这在其它摄影器材品牌历史上恐怕也是没有的。
2. 哈苏503CW
哈苏503CW
1939年4月,欧洲战事正酣,一架德国轰炸机坠毁于瑞典,军方在清理飞机残骸时发现了一台摔变形的侦察相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拍相机,瑞典国防部长立即将着有《候鸟的旅程》的鸟类学者、摄影家维克多·哈苏先生,问他能否为瑞典皇家空军仿造一部,哈苏先生语惊四座:“不能!但我能造一部比他更好的相机!”于是,第一台哈苏相机HK7诞生了。
哈苏的中画幅相机采用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以机身为基础,可以根据需要搭配不同的镜头、后背、取景器等等,亦可使用卡尔·蔡司、施奈德、罗顿斯克等一流镜头生产厂商提供的不同镜头,这一技术理念在当时堪称前卫。不过,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哈苏的相机销售总是不温不火,真正让哈苏一夜成名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全力以赴发展阿波罗登月工程的美国航空航天总署(NASA),当尼尔·阿姆斯特朗用哈苏500EL相机为奥尔德林拍摄的登月照片传遍世界时,哈苏这个品牌就成为一个钉在太空中的永恒的名字了。
哈苏最后一代V系统相机中广为公众所熟悉的就是503CW了。他继承了500系列诸多传统,亦继承了哈苏几乎全部的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坚守6×6厘米画幅,因其超高性价比而获得了圈里人、圈外人的青睐。不过随着哈苏公司易主、换帅,哈苏的重心转移到采用6×4.5厘米画幅的H系列上,2006年初传来哈苏推出最后一批捆绑了数码后背的限量版套机503CWD的消息,一个传奇般的时代结束了,从此哈苏的名下只有日本富士为之代工的哈苏H系列相机了!
3. 禄来2.8FX双反相机
❼ 为什么徕卡的相机和镜头都那么贵
可以说,LEICA的贵是贵得有理的,它可不是靠炒作一些稀有材料来卖高价的,它靠的是精湛的工艺。
首先是LEICA的机身,它是靠机身发家的,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就是LEIC发明的。它的机身,尤其是胶片机身(数码的由于电子元件的寿命没办法)是非常坚固耐用的,像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LEICA经典机M3,到现在大多数都还工作正常,许多稍有保养的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LEICA机身都可以正常工作。昔日战地记者也非常喜爱LEICA,有这么一个传说:当在战场上要毁灭相机以毁灭证据时,不能只用枪托砸,因为砸不坏!要用手榴弹才行!因此,LEICA的机身不但具有高度的使用价值,同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你不用担心它会坏掉!(除非你把它放在极端环境中)当然,数码的机身(M8和M9)这一点就差一点了,毕竟电子元件会老化,但也比日系DSLR耐用多了。LEICA M机身还有个传奇:安静的快门,可以领被摄者毫不知觉。
然后是LEIC的镜头,虽然LEICA是靠机身发家的,光学设计能力不如德国另一光学巨头卡尔蔡司,但是LEICA后来奋起直追,虽然没蔡司那么多令人惊叹的光学奇迹,但是做一个是一个,LEICA镜头素质个个高,没有哪个低的。像M 35/1.4 ASPH,M 50/0.95,M 28/2,M 90/2.0 ASPH APO,R 50/2,R 180/2.8 APO,R 100/2 MARCO等等数之不尽的牛头,光学素质简直吓人!(价格也挺吓人)而且LEICA头还有个特点就是光圈全开成像也好的不得了!不少人买LEICA都是冲着LEICA头的。
LEICA的做工精致,也是出名的。LEICA坚持高质的制造,像LEICA的镜头,不像日系模具生产,而是用经验丰富的光学技师手工磨制。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镜头可不像手袋什么的,机械做得比人好,用手工制造没什么好处;镜头是非常精密的,机械根本无法达到富有经验的光学技师的精度,光学技师才能完成这么精密的活。而且LEICA的质检非常严格,有丝毫不达到那严苛标准的产品都不能出厂。(通常,日系光学企业的公差标准是万分之五,而LEICA是万分之一)还有LEICA的光学玻璃熔化后为了保证质量,需要慢慢降温,把热的玻璃降温到能用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因此它的产量也比较低,这一点有些像一些顶级的手表,用高价格来保证超高质量。
当然,还有点品牌效应啦。摄影迷的人想买LEICA,就好像车迷想买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一样。人人想买而数量有限,能便宜么?
❽ 奔驰GLB 200内饰到底香不香,高清夜拍给你答案,汉兰达VSGLB补充
奔驰GLB购买两个月了,作为城市代步车感觉真的很不错,而且还满足了我加入BBA行列的小私心。在市区使用我最关心油耗和安全性。 先说油耗,北京市区基本都是平原,16年前开着0.8L排量的奥拓闯天下,如今1.3T排量奔驰更是不在话下。 安全性方面奔驰GLB主副侧顶气囊全部配齐,车顶到头部空间也很充裕。当然我并不想用自己去测试碰撞结果。 现在市面上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等品牌基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超速、违规行驶及侧面碰撞只能自求多福了)安全设备都是必须品,如果哪些厂商还拿这些作为卖点那就太不成熟了。 这是在北京国贸桥上左后方拍摄行驶中汉兰达和GLB的照片,车身高度及底盘离地间隙相近,这个角度看两辆车长也差不多,但从正侧面看汉兰达明显长出很多。汉兰达的底盘最后面是备胎,这个位置感觉比GLB低了一些。GLB配备的是防爆胎所以没有备胎,奔驰主打24小时全国应急救援。但如果我去西藏和新疆,我更需要一条备胎[难过]
这是我最喜欢夜拍的地方——水立方北侧的慧忠里隧道。
这个隧道特别适合拍摄,可以充分利用虚化的灯光作为背景,地面标识线清晰,我经常作为构图中的引导线。
近两年家里入手的都是城市SUV,从前到后依次是宝骏530、汉兰达、奔驰GLB。从上面看还是汉兰达的天窗尺寸最大,车顶宽度和长度也最大。而GLB和宝骏都是4650的车长与汉兰达4850对比还是有差异的。但奔驰GLB的天窗设计宽度利用率是最高的,车顶行李架纵梁之间都是天窗玻璃,而汉兰达天窗左右还有金属骨架。视觉上全黑玻璃的车顶更显高档更有设计感(宝骏是全顶贴黑,可以忽略) 汉兰达的天窗遮阳帘是单方向开启和关闭的,行程时间较长,不过遮阳帘走到一半可以实现单独遮挡后排座椅。而奔驰GLB是从中间向两边打开
我用的车都安装了车顶横梁,就是为了外出露营准备,偶尔还背个行李箱跑个长途。 宝骏和GLB车门最下方都采用的磨砂面设计,就是为了轻度越野时保护漆面,冬天如果有融雪剂也能减少对漆面的腐蚀。我个人还是偏向于漆面的车门,有两种方法可以保护漆面:1、贴车衣;2、装饰性贴纸,比如我图片里汉兰达裙边位置就是黑色贴纸,为了呼应下方电动踏板的红线,顺便也能保护裙边漆面。
正面看三个车尺寸相差不大,宝骏和汉兰达都让我把前面处理成大面积黑色格栅,这样比较运动。汉兰达的机盖比较高,可能和发动机舱内部结构设计有关。前面越高越显得宽大威武,只要风阻不要太大就好[嘻嘻]
如果看原车外观,汉兰达和宝骏的车尾设计真的太一般了。汉兰达到现在还用的半LED尾灯,白色反光片部分看着很廉价,后杠下面秃到爆,假尾喉都不给你装一个。幸亏市面上产品丰富,我换了LED尾灯总成,加装了4出排气尾喉、LED雾灯和野马领航灯才让外观追上潮流。7座车两年验一次,一定要联系好改装店,提前解决验车问题。
GLB的大灯也是追随着这一代的家族设计,上下对角呼应。但是GLB的大灯更方一些,使前脸更有肌肉感[得意]
GLB机盖是铝制的,很轻。上面两条支撑筋特别像以前AMG车型机盖的设计,可以感觉到虽然GLB是奔驰SUV里价格较便宜的车型,但是没有在设计上缩水。
车身尾部设计总体感觉一般,但是尾灯的样式还是挺特别的,辨识度很高。后杠下唇大面积高亮电镀护板成本应该不低,还算对得起车的价位。
我在购车时最低配是没有行李架的,未上市AMG版本的GLB35则是纯黑色行李架,其他配置都是银色行李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如果后加装行李架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要把车顶内衬都扒开,从里面固定。我考虑到新车大拆台心疼,还会有防水问题,所以咬牙选了中配。真是折腾不起啊,工时费肯定少不了[衰]
奔驰GLB全系大灯都是一样的,但矩阵大灯可以选装,目前我还没见过有车装过,不知道效果如何。 未来GLB180标配卤素大灯,不知道能否升级。
GLB尾灯远看挺简单的,就四个圈,但近看里面结构也挺复杂的。尾灯虽然是圈圈的设计,可大小比例控制的很协调,我反倒感觉还挺秀气。
镜面大标车型自带模块,有刹车预警功能,后续还可以加装ACC智能跟车系统。
特意拍了一张奔驰尾标,以前确实梦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奔驰
倒车影像摄像头是翻盖的,在奔驰尾标下方,挂倒档的时候打开。还有就是行驶中可以手动打开(有普通视角和广角两个选项)观察后方车辆位置和后杠下方物体。 后面两个排气尾喉都是假的,真的在右侧杠里藏着。这个都无所谓了,只要设计美观才是最重要的[大兵]
外观聊完了,来说说最让我认可GLB的地方——炫酷前卫的内饰 重要的地方说三遍!!! 很多人看了我车内饰前三句话一定是:“这大屏幕是原车就有的吗?”“这氛围灯是原车就有的吗”“这柏林之声音响感觉如何”当然第三句话直接把我秒杀了,因为我车不带柏林之声,看来以后不加装对不起大家啊。
可以说内饰里每个开关都很有质感,细节处理非常好。很多车型可以把开关样子做得很漂亮,但是质感、按键弹性耐用度真得能感觉出差异。
中控台简洁大方,多个控制平台都可以操作大屏菜单,让副驾驶也可以轻松使用所有功能
仪表有三个自定义区域,蓝牙连接车辆可以在左、中、右任意位置显示歌曲播放菜单
仪表区域可以把主菜单的任何一个选项显示在左、中、右三个位置。顶配自带抬头显示功能,仪表上都可以不用显示车速转速等常用信息。
觉得菜单太乱还可以选择柔和模式,简洁不简单
仪表里有4种主题设定,标准、经典、前卫、柔和。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款前卫主题,特别运动。以后肯定还可以刷AMG仪表界面,这都不用着急,先把这个看腻了再说。
液晶仪表区域屏幕不是触摸的,只有中间大屏部分是。自从奔驰使用了整块液晶屏仪表,内饰的科技感一下爆棚。
氛围灯设计点到为止,不花不乱。64色氛围灯可以设定与仪表主题颜色自动搭配,也可以自己手动选择内置的颜色配置。我觉得,可变颜色数量是一方面,但灯线位置的设计更为重要。
奔驰的氛围灯不是所有位置都一个颜色去变化,是有搭配的。比如有的暖色系就是红色和橙色搭配,冷色系是蓝色和紫色等等,颜色独立控制更显得系统智能化。
启停按键就在启动键下方,如果天热启停工作,发动机停止运转导致空调温度变化可以手动关闭启停。
奔驰的圆形出风口设计的很精致。旋钮控制风量、外框和扇叶电镀工艺,最后还内置可变色氛围灯,可以想象设计者在开发空调出风口这么小的细节上都非常用心,这就是大品牌的价值体现!
方向盘按键第一排中间黑色部分是触摸控制的,右手的触摸按键用来控制中央屏幕功能。
左手触摸按键用来控制仪表上的功能 这个触摸功能刚用的时候挺酷的,后来发现如果手上有油或者出汗,控制效果就会很差,经常误操作。以后开习惯了奔驰,让我养成了勤洗手勤擦手的好习惯[发呆]
GLB鼠标左侧那个电镀按键是用来调整行驶模式的。一共有四种模式:运动、舒适、节能、自定义,我个人感觉运动模式经常会高转速拖档不降,那噪音杠杠的。节能模式那个稳啊,倒车踩油都不走。自定义模式还没弄明白,我就踏踏实实先用着舒适模式吧[调皮]
雨刷控制模式还算简单,后排雨刷臂控制是显示在仪表上的,使用完了注意关闭。GLB是带雨感控制的,北京前两天下泥的时候,这个雨刷很勤劳的工作着。但是您到是喷点水啊,雨刷胶条在泥点上蹦来蹦去,我仿佛在风挡上看到了搅屎棍子的画面[坏笑] 还有一点,这个雨刷开关没有灯啊,晚上下雨开车,我真看不太清楚控制器上的功能。
奔驰怀挡,习惯了就好。过渡期间右手肯定会去下面找档把换挡呢,每次伸手才发现那里是鼠标[憨笑]
相近的两个灯带有两种氛围灯颜色,真的很漂亮
大灯高度可能是自动调节的吧,没找到控制开关。那个P档是驻车灯档位,目前还没弄明白,如有高手请赐教[抱拳]
后备箱开关为什么不是一键关闭,但可以一键打开[疑问]
门把手很像G级的设计,这个挺有个性的,不知道日后能不能换个碳纤维的,应该更运动
哎,这个标对我的杀伤力太大了,小时候刚懂事的时就听别人说大奔大奔,如今买的这个车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也算是个奔啦[微笑]!
大家要注意哈,副驾驶前面氛围灯下方那个平面不要放东西,不要粘饰品、因为后面是气囊。
方向盘中间奔驰标上也不要粘饰品,比如钻啊,碳纤维贴片什么的。气囊里都带火药,爆破瞬间冲击力会将装饰物碎片崩飞到任何方向,人的上半身都在危险范围内,高速飞行的碎片就像刀片一样锋利,眼睛喉咙都很脆弱,一定切记!
写了这么多也该休息了,日后继续研究GLB的各种问题。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把论坛搞得活跃些,有机会还可以一起玩耍呢[可爱]
大疆的运动相机和GOPRO可以通过奔驰原厂支架完美安装在头枕后方,记录下你驾驶时的英姿!
转过来还可以记录后排孩子和家人的车内活动 等跑山路时装上这个拍摄,回来给大家分享我的视频,看看咱们GLB爬山到底怂不怂!!!
感谢大家耐心观看我的帖子,咱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