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3T的奔驰,一个月能卖5200辆,这是为什么
平行进口车型由于销量比较难统计,而且销量较少,所以暂时并没有纳入统计范畴。几家欢乐几家愁,汽车销量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虽然在售的车型有很多,但是月销量能够突破万台的仅有21款,很多车型且看且珍惜吧,也许明年此时就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买低配吧,豪车板悬,真挺奇葩的,20多万也就为了冲门面买罪受。买高配吧,有那钱换个别的都不比它差。所以呢,我觉得仅从这两点来看就不推荐。
汽车这种东西人们最看重的是它的品牌力,第二才是真正的动力表现,能不能解决出行的根本,奔驰的品牌做给不差钱的一线购买人群,但是由于这几年的汽车发展瓶颈显现,量价齐跌,不得不退出小排量获取更高的市场表现。
B. 奔驰的商务车销量为什么一直很惨淡
但与服务普通大众的乘用车相比,商务车的对象基本都是老板等更上一层的人物,所以需求就骤然减少。与此同时,在这个领域,还有个更受人欢迎的别克GL8,奔驰商务车的市场份额自然被挤压了。
奔驰商务车经销商们认为这种单向开放开放的模式不公平,市场销售受到了挤压,甚至还有倒闭的风险,一家奔驰商务车经销商说到:"商务车本身是小众车,轿车经销商拿到经营权是加成,不需要建店成本就可以卖车,可以打价格战。而不允许我们卖轿车,本身就只有两款车在卖,亏损的状态让我们没法应对价格战,这不是要逼死我们吗?"
C. 奔驰GLC跌至32万起,销量暴增,为何还要降价7万
降价主要原因是,清仓国五的车型,外加给改款车型让路。
这款跨界轿车SUV完美满足了运动和商务的需求,非常受中国人的欢迎。至于GLC降价的原因,除了市场竞争加剧之外,主要与GLC本身有关。今年8月,GLC迎来了中期改款——2020款奔驰GLC加长版。
D. 奔驰GLB降至不到23万仍愁卖,网友:正在为它的\"傲慢\"买单!
写在最后:
从奔驰GLB低迷的销量中可反映出了一个道理,即便是奔驰,如果没有拿出诚意一味的赚"智商税",消费者也不会买单。只有在产品力对等的情况下,车企的品牌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而奔驰GLB搞个伪七座,注定会失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E. 奔驰为什么降价这么多
由于是增值税下调导致的降价,那么实际上的价格波动特别小。先说奔驰,其中梅赛德斯-AMG车型最高降幅达6.4万元,梅赛德斯-迈巴赫车型最高降幅为6万元,梅赛德斯-奔驰车型最高降幅4万元,smart车型最高降幅7000元。
当初特斯拉的降价可谓是突然而至,重点是很多车主才买车几天就赔了几十万,哪怕有钱人也受不了,这完全是有种被愚弄的感觉,所以才造成巨大的反应。而在这方面,传统车企,尤其是像奔驰、宝马这样的车企早就有了应对价格波动的套路,不论如何不至于说因为这种情况而对品牌产生影响。
奔驰汽车的特点
身为奔驰品牌的产品就是GLC的最大优点,奔驰品牌的产品都有优秀的豪华性,符合产品定位的性能特点。GLC这款产品突出的是城市使用性能,动力总成提供了高低两种动力调校,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动力性的不同需要。
在悬架调校方面仍然是突出奔驰一贯的韧性悬架质感,将城市使用的舒适性能力和弯道控制能力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安全和舒适配置齐全,乘坐和储物空间充足,即便是最低配也能实现很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F. 为什么奔驰宝马打折越来越狠了
奔驰宝马降价其实也就是打价格战吧,因为现在汽车行业其实并不好做,所以说必须需要一些方法策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豪车降价虽然那么多,但是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可能它的出厂价就是挺低。可能是一种营销策略吧,你看他降价那么多可能感觉自己赚了,如果你不打价格战,那么汽车会越来越难卖,也就没有后续的保养维修之类的。降价幅度大,但是其实它的利润也还是有的。他可以在产品方面做一些手脚,但是其实车子的话一定要买安全的,其实降价的话也和普通车子差不多,所以在买球方面一定要考虑清楚再买。
G. 奔驰E为什么卖不过宝马5
因为宝马优惠太大,奔驰很少优惠。两者差价10万。宝马品牌价值没法跟奔驰比只能压低价格冲销量!
H. 为什么奔驰E2601.5t的48v不好卖
简单说价高性能低。
奔驰E2601.5T48V轻混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啊,但是每个人的感官不一样,建议自己去实际感受下。
德国人早用这油电系统了。
I. 奔驰为什么卖不过宝马
最大的原因在于价格问题,奔驰旗下车型的售价较宝马都偏贵一些,而且奔驰是出了名的维修保养贵。对于大多消费者来说,买辆宝马就可以满足实用及面子上的双重要求,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买奔驰。
J. 奔驰GLS换标产品,少70万也卖不出,国产车怎么就高端不起来
而这些需要日积月累的技术底蕴,北汽或者说整个自主品牌都是欠缺的,这也导致了我们抗衡外资品牌没有那么深厚的实力做支撑。
写在最后:
BJ90只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一个缩影,目前咱们还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阶段,每年的销量的确很高,但拿得出手的技术还是凤毛麟角。但高端这条路,一定是要技术底蕴做支撑的,产品力之后才是品牌力,是前者赋能后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