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车贴了玻璃膜后可以上牌吗
汽车贴膜是一件相当普遍的事情,夸张点说90%的车都贴膜了。不知为何突然传言,汽车贴膜无法上牌,无法通过年检,这是怎么回事呢?对于汽车贴膜能否上牌这件事,小编有很大的发言权,因为小编第一次买车去上牌的时候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当时刚买了新车,因为需要加装,车就放在4S店,当天就在4S店贴膜了,开回家后一个星期才去上车牌。也是因为当时是小白上牌过程的曲折就是一把辛酸泪,也不知道上牌需要检测哪些,排队排了相当一段时间结果听到别人说贴膜不能过检测,无法上牌,当时就懵了,但是看到有的车贴膜了还是拿到了检测合格证明,于是稍微安心的等待。结果越是怕什么,什么就越来了,轮到了我的车检测时,检测人员问贴膜了吗,就说贴了。然后工作人员就拿出了仪器,检测了挡风玻璃,结果告知我们车膜达不到要求,透光度达不到,小编当场懵逼了。没办法只能给4S店的人打电话,4S店告知我们去另外一个车管所上牌,于是我们又转战另外一个车管所。这次还是相当顺利的,检测人员只是环视了车辆,并未对车膜检测,就给了检测合格证明。小编这个经历或许比较幸运,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车管所上牌都会对新车车膜进行检测,但不是贴了车膜就无法上牌,如果贴的车膜符合要求,就会给予合格证明。上牌后小编就想到可能是4S店送的免费车膜,质量不怎么样,所以达不到要求,幸运的是上牌了。同理,贴了车膜年检也是一样的道理,车膜要符合规定就能通过年检,其实大多数车管所都不会太计较。那么车膜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机动车驾驶室必须保证驾驶员前方视野和侧方视野,前挡玻璃及两侧前窗玻璃用于驾驶员视区部位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允许小于70%,即车辆前挡即侧窗的三角区的透光率不得小于70%,侧窗及后挡玻璃透光率不低于50%。这里也给大家提醒买了新车上牌了再去贴膜,万一和我同样的遭遇,车管所不给通过呢?那就麻烦了。如果当地车管所对车膜较真,那各位车主最好贴好的车膜,须符合要求,要不然撕下来还得重新贴,如果不是严格要求,那就随意了。
Ⅱ 新车还没去车管所上正式牌照,不可以贴膜吗一定要上牌照后才可以贴膜吗
新车在未上正式牌照前不可以贴膜,新车上牌前要先进行安全技术检验,贴了膜验车是无法通过的,因此要上牌后再贴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十条准予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申请机动车登记时,应当接受对该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验。
但是,经国家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依据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认定的企业生产的机动车型,该车型的新车在出厂时经检验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获得检验合格证的,免予安全技术检验。
根据《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6.4.1.1车身外观应满足以下要求:
(a)保险杠、后视镜、下视镜等部件应完好;
(b)风窗玻璃应齐全,驾驶人视野部位应无裂纹、破损,所有风窗玻璃不应张贴镜面反光遮阳膜。
(2)刚换的汽车膜一般多久可以上牌扩展阅读
选购汽车膜的注意事项:
1、透明度和清晰度:选膜时,首先要考虑清晰度和透明度,优质膜的清晰度可高达90%,而且不论颜色深浅,透明度都很高,不会有雾蒙蒙的情况。
2、隔热性:汽车贴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隔热,因此好的汽车防爆膜就通过反射红外线,来达到降低车内温度的目的。顾客在选购时除了可以通过规范的隔热率等指标来了解防爆膜的好坏外,还可以用直观的方法来判断,就是用贴了膜的玻璃挡住太阳,用手去感觉一下其隔热效果。
3、防爆性能:劣质防爆膜手感很软,缺乏足够的韧性,不耐紫外线照射,易老化发脆。而好的防爆膜,万一玻璃被击碎也会粘住破碎的玻璃,碎块不会飞溅伤人。
Ⅲ 新车贴了玻璃膜后可以上牌吗
新车贴了玻璃膜后可是以上牌的,但如果贴膜贴的是不符合规定的反光膜,则无法上牌。新车注册前是可以贴膜的,但要符合规定。交警部门提示,镜面反光膜、透光度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深色玻璃膜是通不过审核的。
所有车窗玻璃不能粘贴镜面反光膜或不透明和带镜面反射材料的色纸及隔热纸,而前风窗和驾驶人驾驶时用于观察外后视镜的侧窗部位贴膜后的可见光透射比应达到70%,侧窗和后风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要达到50%。
(3)刚换的汽车膜一般多久可以上牌扩展阅读:
《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注册登记:
(一)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无效的;
(二)机动车来历证明被涂改或者机动车来历证明记载的机动车所有人与身份证明不符的;
(三)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与机动车不符的;
(四)机动车未经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许可生产或者未经国家进口机动车主管部门许可进口的;
(五)机动车的有关技术数据与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公告的数据不符的;
(六)机动车的型号、发动机号码、车辆识别代号或者有关技术数据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
(七)机动车达到国家规定的强制报废标准的;
(八)机动车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封、扣押的;
(九)机动车属于被盗抢的;
(十)其他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