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汽车芯片短缺会影响多久
一旦芯片告急,将直接影响汽车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O(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两大模块无法生产。而这两个模块基本上是乘用车领域的标配项目。此外,国内车企搭载的这两个模块主要是由大陆和博世公司代工。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芯片问题只会发生电子消费品领域。比如,华为手指于美国,其麒麟高端芯片停产成为绝唱。但是没想到的是,汽车行业也会“中招儿”。
12月8日,中汽协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表示:汽车行业芯片供应短缺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并没有部分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受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芯片供需矛盾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显现。这种情况或将影响部分车企明年第一季度的生产,但对明年整体影响不会太大。同时,李邵华还提醒,由于短期内芯片供应不足,芯片价格极有可能会上涨。
实际上,“缺芯”已经造成了“涨价潮”。
早在11月26日,汽车芯片头部供应商恩智浦就已经宣布涨价。原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其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遂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有消息称,恩智浦未来一年产品涨价幅度或将5%起跳,部分产品还需要客户签一年的NC、NR(不许取消,不许退货)协议。
不光是恩智浦,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也于日前宣布涨价,理由与恩智浦如出一辙。另外,德国英飞凌也在酝酿涨价,只是目前还没有正式公布消息。如果涨价潮兴起,预计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也会跟进。
那么芯片为什么会告急呢?
在汽车制造领域,车企的芯片采购周期一般是提前6-12个月,主要由一级供应商采购,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很多车企都对车市走向做出了不太客观的判断,但是下半年,国内车市持续向好发展,从而导致芯片供应出现问题。
实际上,早在2016年,中国车企就已经处于“缺芯”状态;2018年,时任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就曾提及“车企都在疯狂抢芯片”,不久前,大众汽车就由于“缺芯”被曝停产。
芯片供应是一个长链条,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一级供应商、整车企业,都涉及在内。而且一颗完整的芯片制造流程也包括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流程复杂,牵涉面广,疫情“黑天鹅”又让本就产能有些紧张的芯片制造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一旦芯片告急,将直接影响汽车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O(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两大模块无法生产。而这两个模块基本上是乘用车领域的标配项。此外,国内车企搭载的这两个模块主要是由大陆和博世公司代工。
如今,汽车芯片已广泛用于车身、仪表/信息娱乐系统、底盘/安全、动力总成、高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各个维度。ESP与ECU产品分别在底盘/安全和动力总成板块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容忽视的是,自2015年以来,乘用车零部件平均半导体含量提升了23.4%,而在“新四化”的趋势下,车内半导体的含量还会持续增加。
(图/文/摄: 问答叫兽) @2019
‘贰’ 汽车芯片短缺会影响多久
行业高管和经济学家们认为,笼罩全球的芯片短缺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汽车行业已经饱受其害,接下来还会冲击智能手机生产,更多的电器和工业设备的供应也会面临不足。
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Iris Pang本周在全球市场论坛上介绍称,汽车行业今年受到的影响最大,但该行业的供应可能会相对较快地改善,中国大陆将承担一些台湾省无法满足的生产需求。
她表示,“由于停电和正在持续的疫情扰乱了台湾省的工厂产出和港口运营,该省的半导体公司已经提高了在大陆的产能”。
“台湾省的半导体公司正在为汽车量身定做制作芯片,所以汽车的芯片短缺问题应该在几周内得到解决,但是其他电子产品的芯片短缺问题仍然存在。” Iris Pang补充称,这可能会推迟一些新型号智能手机的发货。
全球各行业的公司都警告说,他们正在努力寻找芯片供货来源。
‘叁’ 汽车缺芯片要影响多久
汽车芯片短缺会影响一年左右。汽车芯片短缺的影响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2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150.3万辆和145.5万辆,环比下降37.1%和41.9%。结合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和日韩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建设经验,未来通过产业扶持政策聚焦解决上述问题。
汽车芯片的组成部分
“全球半导体芯片供应短缺的问题确实存在,目前还是要看半导体供应商的供应情况,我们暂时没有收到因为半导体芯片供应短缺对生产产生影响的信息。”博世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芯片命名方式一般都是:字母+数字+字母。
前面的字母是芯片厂商或是某个芯片系列的缩写。象MC开始的多半是摩托罗拉的,MAX开始的多半是美信的。
‘肆’ 汽车芯片替代尚需时日
汽车芯片替代尚需时日
全球绝大多数芯片都在亚洲生产,欧洲仅占全球半导体产量的一小部分,包括台积电和英特尔在内,芯片巨头都计划在未来几年建立新工厂以提高产量。Kroeger预计芯片短缺的局面将延续到2022年,并希望需求保持稳定。
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表示,随着全球芯片短缺加剧,汽车行业的半导体供应链已经崩溃。
博世董事会成员Harald Kroeger周一接受采访时称,由于多个行业对芯片的需求激增,供应链在过去一年中已经崩溃。受芯片短缺影响,大众、宝马和奥迪等汽车制造商都削减了产量,Kroeger认为,这些车企和半导体供应商应考虑如何改善芯片供应链。
Kroeger表示,考虑到有些半导体需要半年时间才能生产出来,供应链的某些环节应该增加库存。Kroeger还补充称,半导体供应链问题在过去都是由汽车行业悄悄处理,但现在是时候改变了。
博世斥资10亿欧元在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建造了一座半导体工厂,并于上月开始投产。Kroeger称:“事实上,我们几年前就开始建设这个工厂,这表明我们预料到了需要将大幅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台积电和英特尔在内,芯片巨头都计划在未来几年建立新工厂以提高产量。Kroeger预计芯片短缺的局面将延续到2022年,并希望需求保持稳定。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表示,国际市场供应紧张之际,博世选择在德累斯顿投资是正确的,眼下正值半导体行业的关键时刻,目前的形势将推动德国和欧洲发展半导体产业。
全球绝大多数芯片都在亚洲生产,欧洲仅占全球半导体产量的一小部分,科技网络公司Silicon Saxony董事长Frank Bosenberg称,欧洲目前的需求占据半导体市场总量的20%,但产量却不到10%。
Bosenberg认为欧洲应该增加本土半导体产量,但他也表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没有国家能实现完全自主。
近期,有着汽车芯片封装测试“重镇”之称的马来西亚,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再度冲击。据最新统计显示,8月23日,马来西亚新增确诊病例1.77万,虽然较前几日已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危急状态。
在疫情影响下,马来西亚芯片企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被迫停工停产,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芯片荒”。
公开信息显示,马来西亚是全球半导体产品第七大出口国,目前有超过50家半导体厂在当地设厂,当地封测产能约占全球封测产能的13%。马来西亚疫情的反复,导致丰田、大众、福特、通用等多家汽车巨头于近期宣布减产。
有车企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汽车芯片供应链上游的压力已持续传导至中国汽车产业,马来西亚疫情造成芯片进一步短缺,是值得行业警惕的。希望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系统评估这波疫情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造成的影响,通过顶层设计的调节和沟通,保障中国汽车企业对芯片的需求。
多家车企宣布减产
“某半导体芯片供应商的马来西亚Muar工厂因新的疫情,继数周前关停后,再度被要求关闭生产线。博世ESP/IPB、VCU、TCU等芯片将受到直接影响,预计8月后期基本处于断供状态。”日前,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的一条朋友圈,引发了业内热议,直指马来西亚疫情对汽车芯片供应链造成的重创。
公开资料显示,马来西亚是全球半导体产品的封装测试重镇,英特尔、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德州仪器、安森美等国际半导体巨头均在当地建厂,当地封测产能约占全球封测产能的13%。
据了解,芯片封装是芯片生产流程的一部分,具体指将生产出来的合格晶圆进行切割、焊线、塑封,再通过加装“外壳”为芯片提供物理保护并让芯片电路与外部器件实现电气连接。
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芯片封装业务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由于芯片生产流程较为复杂,各个企业的分工已经非常细化,使得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马来西亚在芯片封装领域优势较为突出,市占率也很高。
除此以外,意法半导体等公司所生产的芯片对汽车零部件产业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证券时报记者从一位业内人士了解到,意法半导体的L9369-TR芯片物料,以其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在中国主机厂的整体需求覆盖率达到7.5% ,它的短缺将造成8月中国近90万辆整车生产受影响。
上述人士表示,马来西亚疫情的影响应该引起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视,避免缺芯危机被低估。日前,吉利汽车在2021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也就芯片短缺的问题向投资者进行了回复。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8月份汽车芯片供需情况会很艰难,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目前还难以评估。
对此,记者联系到了行业机构的内部人士,对方表示,目前汽车芯片短缺的最新情况尚不明朗,不方便接受采访。
尽管行业层面的调研并未露出,但已有多家汽车巨头于近期宣布了减产计划。8月19日,通用汽车宣布,受全球芯片短缺影响,该公司将延长多座负责生产跨界车和轿车工厂的停工时间。此外,该公司还计划让负责生产雪佛兰Bolt EV和Bolt EUV的工厂停产。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芯片危机爆发以来,通用首次暂停生产电动汽车。
一直强调精益生产的丰田汽车,也在近期宣布将在9月份将其全球产量削减40%。由于芯片短缺,其在日本的几乎所有工厂都将受到影响,27条生产线中断。全球业务的生产也将受到影响,北美和中国的工厂都将比预期指定交付少8万辆的汽车,欧洲的产量将比最初计划减少4万辆。
除此以外,福特、大众、现代等车企也在不久前相继公布了减产计划。根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的统计显示,截至8月9日,全球范围内因芯片短缺导致的汽车产量损失已达585.3万辆,其中北美和欧洲地区损失最大,分别为187.4万辆和174.6万辆,其次是中国,达112.2万辆。按照该机构的预测,全球全年汽车产量最终损失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700万辆。
供需紧张带来涨价潮
供需紧张的现状,使得汽车芯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据悉,自2020年底,国内外半导体公司陆续发布了涨价公告,涨幅最高的约15%。公开信息显示,目前MCU芯片价格较2019年同期相比已最少上涨了5倍。
国金证券指出,原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也是促使芯片价格攀升的原因。据悉,目前汽车芯片在主流渠道的价格涨了5~10倍,而非主流渠道的价格涨幅高达10~20倍。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预测,供需失衡的持续导致芯片报价还将上涨至少10%~20%,8英寸代工厂的部分产品已比2020年下半年涨价30%~40%。
一位来自整车企业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马来西亚疫情的反复,或将进一步提高汽车芯片整体价格。
记者注意到,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关注到汽车芯片价格上涨的情况,将对涉嫌哄抬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商立案调查。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将持续关注芯片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
新时代证券指出,部分企业在全面缺芯的情况下哄抬价格从中获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在国家出手加强监管后,预计接下来汽车芯片的价格有望企稳,中间环节也可能会减少,上下游的供应链会得到一定改善。
国产替代
至少需要5年时间
尽管马来西亚的疫情给全球汽车芯片产业带来冲击,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并不会对今年国内的汽车产销产生重大影响。
中汽协根据行业内11家汽车重点企业的旬报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8月上中旬,11家重点企业汽车生产完成70.7万辆,同比下降34.3%。其中,乘用车生产同比下降28.9%;商用车生产同比下降44.1%。
“目前,从每个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汽车芯片的短缺确实直接影响到了汽车的生产,但从长期来看,汽车产业的排产是具备一定弹性的,并不会对全年的产销构成较大影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董扬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多家券商指出,在汽车芯片供需紧张的情况下,国产芯片或将迎来良好的替代机遇。据悉,目前在芯片封装测试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迎头赶上,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所提升。但在研发和产品设计上,目前国产芯片企业仍需完善。
据某自主品牌车企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国产汽车芯片可上车使用的仅有5~6种,但一辆整车上涉及到的芯片可能多达50多种,国产汽车芯片的应用占比仍然非常低。
“芯片是技术壁垒最高、全球集中度最高的产业,全世界的芯片都是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设计、生产,而且汽车芯片从设计到测试、制造、上车,整个环节周期较长,我国在汽车芯片产业的生态建设并不完善,相应的制造体系也不是很完备,因此还不具备规模化替代的条件。”董扬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上述车企人士透露的情况并不夸张,实际的应用比例确实很低。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以来汽车芯片的短缺问题已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高度重视,不少车企联合芯片企业共同研发,以加速国产芯片的替代。除此以外,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也应运而生。
董扬介绍,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汽车芯片联盟共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组织编制了汽车芯片的供需手册,加强供需两端的信息对接;二、针对不同的芯片建立了相应的组群,以促进国内汽车芯片生态的形成;三、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建立了汽车芯片应用的保险制度,让更多的整车企业敢于应用国产汽车芯片;四、联盟也在推动产业各界的交流和培训,建立聚焦于中国汽车芯片的标准体系。
董扬表示,目前上述工作均在推进中,已有超20家汽车芯片企业参与了汽车芯片保险的项目。在他看来,最近几年内,产业各界均会高度关注汽车芯片产业,各个企业的参与热情也会很高,但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并不是两三年的时间能完成的,至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才会有明显的改善,预计经过十年的时间,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伍’ 汽车芯片短缺多久恢复
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因为芯片供应短缺的问题并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或者国家能够轻易解决的,此前根据业内多名半导体分析师分析,目前芯片短缺问题很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整个汽车产业想要完全恢复回正常的运行状态的话估计要等到2023年以后。虽然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大部分欧美国家依旧是新冠疫情重灾区,为了响应隔离政策半导体企业就只能停产或者减产,汽车芯片生产速度自然就下降了。生产芯片最重要的就是光刻机,先不说光刻机的制造成本,就算是生产环节中的其余小仪器价值也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半导体企业并不会贸然进行扩产,万一过个两三年后芯片供大于求了,那么扩产所购买的仪器用不上就面临巨额亏损了。2021年2月份美国半导体重镇德州遭遇暴雪冲击,雪灾导致德州数家芯片供应商被迫停产;2021年3月份日本AKM(旭化成半导体)工厂发生火灾,持续91个小时的火情让核心晶圆厂损失殆尽,这些意外使得厂商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产能。
‘陆’ 汽车芯片短缺会影响多久
此前根据业内多名半导体分析师分析,目前芯片短缺问题很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整个汽车产业想要完全恢复回正常的运行状态的话估计要等到2023年以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2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150.3万辆和145.5万辆,环比下降37.1%和41.9%。汽车产销环比下降,芯片短缺是其中原因之一。
结合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和日韩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建设经验,未来通过产业扶持政策聚焦解决上述问题,是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增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有力途径之一。
部分企业出现芯片供应短缺的主要原因:
一、近年来全球芯片行业产能投资相对保守,供需不平衡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就已经有所表现。疫情加剧了产能投资的谨慎,上半年芯片行业对消费电子和汽车市场预测偏保守,对今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好预判及准备不足。
二、在5G技术发展推动之下,今年消费电子领域对芯片的需求在快速增加,芯片产能遇到挑战,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的产能。且这种趋势在2021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同时许多芯片领域制造商都在消减汽车行业的必要的资本开支,提升价格,降低汽车行业芯片的生产配额。
三、欧洲和东南亚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主要芯片供应商降低产能或关停工厂的事件陆续发生,这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供需失衡,导致部分下游企业出现芯片短缺甚至断供的风险。
四、伴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车用芯片的单车价值持续提升,推动全球车用芯片的需求将快于整车销量增速,这也直接造成了芯片的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