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发动机混合比是多少老化油气混合比是多少
14.7/1,是理论的空燃比。一般都达不到这种效果。【汽车有问题,问汽车大师。4S店专业技师,10分钟解决。】
② 燃烧最佳混合比
汽车发动机燃烧最佳混合比的理论值应该是14.7 : 1。这就是理论空燃比。
③ 汽车混合气过浓和过稀是什么意思
汽车混合气过浓是:喷油量过多;过稀是:喷油量不足。
1、混合气过稀主要原因:
(1·)各种进气传感器不能准确检测出进气量,导致喷油量不足
(2)积炭过多、喷油被积炭吸附。
(3)氧传感器的闭环控制失效。
2、混合气过浓原因:
(1)怠速、发动机满足扭矩,导致混合气过浓
(2)氧传感失效
(3)进气量检测不准确
(3)汽车混合比是多少扩展阅读
混合气gas mixture,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效组份,或虽属非有效组份但其含量超过规定限量的气体。由几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是工程上常用的工质。混合气体通常被当作理想气体研究。
混合气过浓时,会出现以下现象:
发动机启动困难,加速不敏感,排气管冒黑烟并伴有“突、突”声响。发动机熄火后,从节气门轴处有汽油向外渗漏,且发动机动力不足,油耗增加。
混合气过稀时,会出现如下现象:
发动机不易发动;怠速运转不平稳,易熄火;行车时感到动力不足,严重时停车;发动机无负荷时,踏下加速踏板,转速不易提高,化油器有回火现象;发动机易过热。
④ 汽车发动机混合汽的浓和稀是什么意思
正常的混合比是14.7:1,混合气浓指的是空气和油的比例喷油量过大,反之为过稀!
⑤ 助力车混合比是多少
这个要根据自己的车子来定。
先将混合比螺丝顺时针轻轻的转入到底,再逆时针回转一又二分之一圈就差不多是合适的混合比位置了。若要更精细调整的话,可以先将怠速调整到1300转左右,然后左右的微调混合比螺丝,调整时怠速会升高或降低,就把他调整到一个怠速会最高的地方为止。然后再把怠速降回你认为合适的转速,这时再去转混合比螺丝的话应该不管逆时针或顺时针调整,转速就会下降,这样的话就是最佳的混合比了。
⑥ 什么是汽车的混合比。是什么电器控制的
汽车的混合比是指的汽车的汽油在进缸时和空气的混合的体积比,它必需在一个范围内(约是14左右)才可被点燃工作做功。一般汽车是由化油器固定特性所决定,有电脑的电喷汽车是由进气岐管和喷油脉冲与喷油嘴和尾气成份检测而联合所控制。
在检测尾气时首先要看是尾气的那一项指标高.HC高检测点火系统.CO、HC两项指标都高,主要原因是混合气过浓,检查喷射系统。NOX过高,主要是高温多氧导致。检查燃烧室积碳或者混合气是否过稀。
当然,催化器损坏也会导致尾气超标。检测时可以用测温仪检查,检查时性能比较好的催化器进口温度比出口温度低30-100度。
当混合气过稀时,燃料的燃烧速度降低,有一部分混合气的燃烧,会在活塞向下止点移动时进行。严重时,燃烧过程甚至会推迟到下一个循环的进气行程开始以后,使残存在汽缸中的火焰由开着的进气门将进气管内混合气点燃,形成回火并产生拍击异声,排气管中出现突突声。这部分混合气燃烧不但放出的热量中变为机械功的相对较少,而通过汽缸壁传给冷却水或散热片散失的热量,却相对增多。因此,过稀的混合气会造成发动机过热,输出功率下降。混合气过稀会使其怠速转速偏高,加速回油门时,发动机转速在短时间内难以降到怠速转速。此时拆下火花塞,会发现电极颜色为白色,即可确认为可燃混合气过稀。
⑦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的混合比如何计算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更换方法如下:
1、拧下水箱盖,打开水箱放水阀,放出防冻液。
2、将一根连接于自来水管的橡胶管插入水箱加水口,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连续不断地流经发动机冷却系统。在冲洗操作时,要使发动机怠速运转,保持上述操作,直至水箱放出清水为止。
3、关上自来水龙头,待冷却系统的水放尽后,再关上水箱放水阀。
4、从水箱加水口加人防冻液,使防冻液充满水箱。拧开储液罐盖,加人防冻液,并达到“Max”刻度线,注意不要超过“Max”刻度线。
5、盖上水箱盖和储液罐盖,并拧紧。
6、起动发动机,怠速运转2~3 min,拧开水箱盖。这时冷却系统由于排除了部分空气,防冻液面将降低,这时应再补充防冻液,使防冻液达到“Max”刻度线为止。
⑧ 轿车化油器与电喷的混合比是多少14.7:1
用98#或以上的.才有那么高的比例..还有是自吸气可能还达不上14.7..
正常97#都在9:1左右~
93#的是8:1左右..
当然这东西可以调,不是能调多小,总来讲有几个因素的:
1.发动机自身能力...如果是自然吸气的,就如人肺,不是你想吸更多就能吸更多,都是有极限的..
2.汽油问题,就算能提高空气进量,有的可爆性不高的..
3.空气质量...尽管你带很好的空隔,但是含氧量不是每个地方的都一样.总有一定偏差.
如果说14.7,这个只是理论上最高效率的比例...
可通过ECU电脑去调控..不过终极也看车来定了..
调一次比较完美的,要测试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