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漳平是以什麼工業為主

漳平是以什麼工業為主

發布時間:2022-06-17 01:06:49

❶ 福建省都有幾個工業區規模較大的是哪些

福建省是一個大省,而且還是一個經濟GDP比較高的一個大省。福建省有七個工業區。這七個工業區的規模都是非常大的,沒有上下之分。

三、我們要珍惜這個美好的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全面發展,特別是東部靠海的幾個省份為主要發展的非常迅速,其中福建省就是這靠海的城市。我們生活在這個美好時代,要感謝這個時代帶給我們便利。在這個吃得飽,住的好,穿的暖的時候,我們要感謝政府,感謝組織。要感謝人民的共同奮斗。福建省一年比一年好,我們生在福建感覺到非常好。

❷ 福建省漳平市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漳平累積的發展後勁已逐步顯現出來,2007年漳平市實現了近13年來的最快水平,為漳平經濟社會進入重要的轉型升級時期開了好局。下一階段,漳平將乘勢而上,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繼續堅持『拚命抓項目、狠心造環境』工作主題,實施項目帶動、品牌帶動、環境推動,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應對宏觀調控措施,著力推進產業、基礎設施、城市三大體系建設,優化經濟結構,不斷壯大經濟總量。著力改善民生、著力凝聚民心,促進社會和諧,在把海峽西岸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和海峽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的實踐中,推動漳平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近日,「中國龍岩」政府網在采訪漳平市市長劉遠時,他對漳平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思路。

回顧2007年一年來的工作中,劉遠市長說,「項目、環境、民生、落實」是關鍵詞,漳平全市上下持續圍繞「拚命抓項目、狠心造環境」的工作主題,攻堅克難,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主動融入海西建設 經濟增速創13年來最快

主持人:2007年是龍岩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建設的重要一年,這一年漳平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經濟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

劉遠:2007年,漳平市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效。經濟增長好中見快,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提升。一是增長速度較快。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預計完成52.57億元,增長15%,增速創近13年來最快水平,GDP總量和人均水平均比2000年翻一番。工業發展勢頭持續向上,1—11月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突破100家,達104家,規模工業產值30.6億元,增長26.8%。二是增長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財政收入持續增加,2007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預計完成4.5億元,增長20.6%,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2.4億元,增長33%,均比2003年翻一番。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11月市本級規模工業上規模工業比重70.1%,非資源型工業占規模工業比重提高到25.6%。企業盈利水平繼續提高,1—10月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5,企業實現利潤2.16億元,增長63%。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較大,預計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107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20元。三是發展後勁繼續增強。固定資產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僅1—11月份,城鄉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0.72億元,基本可實現連續5年增長30%以上。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的建成投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財稅點。紅獅年產400萬噸水泥一期正式投產,預計可新增產值1.8億,振鴻200萬噸水泥一期已經點火,將於近期正式投產。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漳平火電有限公司「上大壓小」項目獲國家發改委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批復,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紅獅、振鴻水泥二期建設順利推進;「雙永」高速公路獲省發改委立項;實施「電網建設年」,登榜220千伏和富山、雙洋11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入使用,雙洋、永福100千伏變電站有序推進。這些項目的建成將大力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漳平經濟發展後勁將進一步增強。

真情服務促項目發展「提速」

主持人:漳平提出「拚命抓項目、狠心造環境」已深入人心,真情服務使項目發展「提速」。一年來取得了哪些新的成效?

劉遠:當前,「拚命抓項目、狠心造環境」已經成為全體漳平人民的共識,干群上下一心,合力推進,打造了一個能承載項目企業「進得來、留得住、長得大」的環境平台。環境建設方面,在繼續下大力氣解決路、水、電等配套設施「瓶頸」的基礎上,著力營造人人都為發展服務的軟環境平台。一是實施市領導負責制,市領導帶頭負責一個或兩個重點項目(產業),全力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各類難題,帶頭攻堅克難,啃硬骨頭,特別是征地拆遷等發展難題。二是繼續做好「保姆式」的品牌服務。繼續選拔幹部到企業專職服務。到目前,漳平市累計選派了4批81名招商幹部專職從事招商、招工、服務工作,抽調16批131名科級後備幹部、股級幹部到企業跟班服務,營造了良好的親商的氛圍。三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組建漳平行政服務中心,市發改局等26個單位、337項行政審批事項和便民服務項目入駐中心,行政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四是狠抓工作落實。實行重大項目建設「專項考察」制度,對於工作任務完不成或完成不理想的,實行「停崗專抓」,暫停項目主要負責人的崗位工作,專職抓該項目任務的完成。實行「獎優罰劣」,對於工作中表現突出並作出重要貢獻的單位個人,予以效能嘉獎;對於工作完不成或完成不理想的,堅決予以告誡問責。一年來,共有47個單位104名幹部受到效能嘉獎。五是市委、市政府堅持良好的用人導向。堅持「圍繞發展用幹部,用好乾部促發展」的良好導向,立足平時考察幹部,選拔任用幹部向善於抓項目、抓服務的幹部傾斜,向招商引資的有功人員傾斜,向基層一線埋頭苦乾的幹部傾斜,重用了一批務實的幹部,初步形成「想幹事、能幹事、干好事」的幹部隊伍,為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劉遠:在招商引資方面,更加註重「走出去」招商,緊緊圍繞「3+6」產業,派招商小分隊常駐廣東、廈門、晉江三個點招商。重視專場招商推介活動,由市主要領導帶隊赴廈門泉州、廣東深圳、江浙等地召開大型專場項目投資推介會,參加「11. 18」、「9. 8」以及香港、東南亞等地開展招商活動。招商成效顯著,目前已簽約項目79個,開工項目65個,竣工項目40個,1—11月引進市外資金客方實際到資18.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597萬美元,增長18.3%.

主持人:2007年漳平工業園區建設進展情況如何?

劉遠:漳平工業園區已成為漳平投資的形象窗口,入駐園區的企業健康快速發展,以實際成效贏得客商的信賴和親睞。一是園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新區拓展步伐加快。完成工業用地開發平整698.5畝,上報土地審批957.25畝,完成園區標准廠房建設10.5萬平方米。永漳公路沿線化工小區、木村C區的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得到進一步完善。將西園鄉鎮工業集中區列入工業園區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園區規劃面積增加到15.6平方公里,目前已經完成征地拆遷8200畝,土地平整280畝。二是園區項目引進數量增加,建設進度加快。1—11月份園區累計新簽約項目26個,總投資達11.5億元,新開工項目21個,新投產項目14個,園區內企業完成投資近4億元,尤其是千百匯工藝、國聯玩具、木村和平C區、興達輕工、協為工藝、正盛化工二期等7個項目從動工建設至竣工投產不超過180天。三是園區產生效益不斷提升。園區駐園企業由2003年的13家發展到目前的70多家,園區規模工業產值突破10億元,到11月份已達10.98億元,到10月已創稅5478萬元。帝邦、千百匯等7個新投產企業成為園區主要的新增點,今年1—11月新增產值1.4億元,拉動園區工業產值增長12.2個百分點。

巧打「知青」牌 「知青項目」蓬勃發展

主持人:漳平巧打「知青」牌,建立了全國首個以知青為主題的紀念館—知青「情緣館」,充分利用「知青」資源進行招商引資,令人矚目。能否介紹這方面的情況?目前「知青項目」在漳平引進的項目中佔了多大的比重?

劉遠:我們認為,對漳平而言,「知青經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補充,知青情和早年沿海的華僑情相類似,是一筆非常可貴的財富。近年來,我市著力打造知青品牌,化「知青情結」為「知青經濟」,知青回鄉投資熱初步形成。2005年6月,漳平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知青情緣館,於2007年2月23日正式開館開館後,一大批的知青通過各種途徑返鄉參觀,懷著對第二故鄉的眷念和受如今如火如荼建設場景的感染,他們積極參與投資建設。廣大知青朋友不僅自己到漳平投資,還積極宣傳推介漳平,熱情介紹朋友到第二故鄉考察投資,成為漳平的「編外招商局長」。通過閩南知青的直接投資、牽線搭橋,引進了一大批閩南客商,目前漳平工業園落戶企業70家,其中七成項目都是閩南客商投資的。同時,知青朋友們熱心捐助第二故鄉的公益事業,為漳平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雙永高速」使漳平從邊緣走向前沿

主持人:「雙永高速」項目獲得省發改委立項,將來這一項目的建成將對漳平產生怎樣的影響?

劉遠:漳平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條件的限制,交通「瓶頸」已日益突顯,交通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因素。一是公路建設相對滯後,境內沒有高速公路、國道線經過,公路由省道、縣道和鄉村道路組成;二是現有鐵路受等級低、運力飽和等因素影響,原有鐵路優勢已逐步弱化。如今,「雙永高速」公路獲省發改委正式立項。「雙永高速」起點暫定永春岵山,與泉三高速公路相連,經安溪、漳平、新羅、永定,終於永定縣下洋鎮沿江(閩粵界)。項目與廣東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相接,全長約237公里,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准建設。其中漳平互通至永定互通段99.4公里,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6米,其餘路段設計速度為8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4.5米。項目估算總投資約172億元。

劉遠:「雙永高速」項目是海西高速公路網莆田至永定橫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聯國家高速公路網瀋海線、泉南線、廈成線和海西網福州至廣州縱線,是我省推進湄洲灣綜合開發、拓展閩西發展空間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漳平融入沿海、到達省會城市的快速通道。它的建成必將改變漳平目前的交通狀況,極大地改善了交通條件,突破經濟發展的交通「瓶勁」,有利於提升漳平的核心競爭力,加強與廣東珠江三角洲間的交通聯系,促進漳平的對外經濟合作;同時也將極大地推進漳平城市建設、聚合全市生產要素和資源、調整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對漳平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起著關鍵性的拉動作用。

「東拓、南延、西聯、北進」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主持人:漳平正在緊邏密鼓地推進城市「東拓、南延、西聯、北進」,目前進展如何?

劉遠:漳平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著力實施「東拓、南延、西聯、北進」城市發展戰略,做大城區,努力建設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的江濱園林城市。2007年共投入3.5億元,拓展城市新區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擴大到9平方公里。「東拓」即依託漳平工業園區建設進行拓展,啟動汽車交易服務中心開發建設;「南延」即開發建設閩西南商貿城,建設集綜合批發、大型市場、居住小區為一體的城市經濟項目。「北進」即興建和平北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目前,火車站站房改造、和平北路、萬成、凱源房地產開發等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站前廣場已進入最後的完善階段,汽車客運中心項目正在進行管涵鋪設。「西聯」即加快建設工貿新城和環城北路一期,由城北新區西接工貿新城、西園工業小區的便捷通道,構建城市交通循環體系。總投資1.1億元的環城北路已經完成投資3910萬元,路基雛形已基本形成。城北新區、工貿新城和西園工業小區已經基本完成征地折遷,完成土地平整280畝,該項目建成後,可擴大城市建設和工業項目用地近8平方公里,為了漳平項目和城市建設拓展了空間。

突出節能環保與科技創新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主持人:漳平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進展如何?作為一個工業城市怎麼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劉遠:2006年11月,漳平在省級實驗區建設的基礎上成為我省第二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一年來的發展,突出了資源與環境的和諧,漳平著眼未來,高規格高起點規劃了《漳平市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總體規劃》,立足當前,量力而行,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見效快、關聯性強的優先領域和項目,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全市共確定實驗區優先建設項目30項,總投資74.2億元。2007年啟動了23項,投入資金15.71億元。與此同時,重視加強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推動產業轉型,又注重製度創新,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新型體制和機制,為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提供製度保障。先後制訂出台了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和專利獎勵暫行辦法,認真組織申報和實施了各類科技項目,其中國家星火科技計劃項目(即高山烏龍茶產業化技術應用開發)、國家區域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行動項目(即漳平市森工企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與示範)等國家級項目5項、省級項目11項。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連續4次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繼續保持「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的榮譽,獲得授權專利4件和省科技項目9項,被列為省「一縣一業」科技試點市。

主持人:漳平是個產業特色比較明顯的城市,這幾年建材、化工產業集群逐漸形成,火電產業也進入調整期,如何實現產業的不斷壯大和優化升級?

劉遠:漳平結合實際情況和對應龍岩市「10+3」產業,提出了「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3+6」產業,即電力、建材、輕紡三個支柱產業產值分別達20億元以上,化工、機械、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產業產值分別達10億元以上,煤炭、礦冶產業產值分別達5億元以上。今年,「3+6」產業實現產值32.42億元,增長25.5%,其中建材產業產值2.19億元,增長4倍,林產工業產值4.56億元,增長51.2%。漳平將繼續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聚集生產要素,以項目延伸產業鏈,以項目培育產業集群,推動「3+6」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3+6」產業,科學篩選年度重中之重點項目,集中精力、集中財力強勢推進重中之重項目建設。電力工業重點加快漳平火電公司「上大壓小」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盡快動工建設;建材工業近期重點建成紅獅泥二期、振鴻水泥二期、三德水泥等項目,中期規劃建設大深、吾祠、象湖水泥廠,爭取把漳平建設成為我省五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基地;化工產業以基礎化工原料的下游產品開發為重點;機械製造業以發展成套機械設備、機械材料及機械設備整件的生產加工為重點;農產品加工工業以發展木竹加工、蔬菜與茶果加工、畜禽加工為重點;特色農業產業著力打好「中國花木之鄉」、台灣農民創業園品牌,發揮生態農業,滿足閩南金三角的「後花園」發展需要,初步建成特色工業基地和生態農業基地,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的建設作出新的貢獻。為了增強漳平發展後勁,市委、市政府舉行重大項目策劃論壇,廣泛徵集2008年及中遠期重點項目建議策劃,為今後漳平的發展儲備了一批重大項目。

積極解決民生難題 推進新農村建設

主持人:2007年漳平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何新的舉措,成效如何?

劉遠:讓人民共享受發展成果,漳平不遺餘力,把改善民生工程作為全市十二大重中之重項目之一,出台優惠政策,成立專門工作班子,撥出專項扶持資金,全力以赴抓緊抓好,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2007年,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17項,目前已完成投資1.66億元。優先發展教育,繼續實施和優化中小學布局調整,實施第三期中小學校舍危房改造,完善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實行邊遠鄉村教師補貼,合理配置城區周邊教育資源,解決城區兒童入學問題,適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需要;落實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金700.9萬元,惠及2.5萬個家庭,職業中專學生國家助學金43萬元。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實施市婦幼保健院和市中醫院遷建,扶持邊遠鄉鎮衛生院添置醫療設備;扎實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調高住院補償標准,擴大補償范圍,目前已補償住院農民1.34萬人次,兌付住院補償金727.66萬元,農民參合率從2007年初的89.07%到2007年底提高到96.9%。針對豬肉、石油等物資上漲形勢,落實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補資金277萬元,能繁母豬直補165萬元,石油價格補貼47萬元。實施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和職工醫療互助,建立困難群體救助保障制度和農村困難群體醫療救助制度,納入城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2103人發放低保金703萬元,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城鄉統籌就業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扎實開展職工技能鑒定,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2%以內,培訓農村勞動力4500人。大力實施農村路網改造工程,投入資金1.09億元,完成農村公路建設252.6公里,全面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面。

主持人:2007年漳平在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面有何新的舉措?成效如何?

劉遠:漳平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採取「試點先行,示範引路」的辦法,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把「村莊規劃、戶戶通水泥路、家園清潔行動」等三項工作作為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工作。加大「以獎代補」扶持力度,充分調動農戶積極性,確定了三個示範村示範項目,即和平鎮東坑村「村容整潔」、和平村「民主管理」,南洋鄉南洋村「一村一品」示範項目,以點帶面,試點先行。對示範項目實施動態管理、建立項目跟蹤、層層落實和責任追究制度及試點村周報制度、百村示範聯系點動態監測季報制度,使試點村示範項目扎實推進。

劉遠:目前,漳平市十個省、龍岩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有3個村已經完成《八圖一書》、《五圖一書》村莊規劃,還有7個村正在實施中。全市累計完成戶戶通水泥路43.12公里,完成今年任務的104.66%。全市有3個試點鎮,19個試點村的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級抽查驗收,農村長效保潔機制逐步建立。

積極推進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 促進兩岸合作交流

主持人: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它目前運作情況如何?怎樣用好黨的十七大這一方針政策?創業園將在促進閩台合作交流方面發揮怎樣的作用?

劉遠: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今年12月2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展工帶領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漳平調研台灣農民創業園發展情況,盧書記要求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要發揮「五緣」優勢,加快發展,加大制茶技術研究,打造凸顯兩岸交流合作特色的品牌,使永福高山茶成為福建名茶的一個系列,成為兩個先行區建設的重要平台。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和工作要求,漳平積極推進兩岸農業合作,加快建設台灣農民創業園。目前,落戶園區台資企業共有36家,涉及投資台商個體300多人。在核心區域永福鎮落戶的台資農業企業有32家,總投資3.3億元,其中高山茶企業30家。中心區域已發展形成茶葉、花卉、反季節蔬菜三大產業,總面積8.4萬畝,預計2007年三大產業實現產值3.6億元。目前已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範園,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園,海峽兩岸農民生產、生活、文化等方面交往的「親情園」,以新品種、高產出、高效益為主要特徵的「效益園」。

劉遠:為加快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的發展,漳平將緊緊抓住中央「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機遇,實施「四五一」工程,即建設台灣農民創業服務、農產品檢測、台灣良種種苗引進與繁育、台商度假休閑等4個中心,高山綠色烏龍茶生產、名優花卉栽培、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台灣短低溫果樹種植、農產品加工等5個示範區,以及建立集高山茶、花卉專業交易、市場服務、大型農產品物流為一體的農產品產地綜合批發市場體系。力爭在5年內,將創業園建設成為全國聞名的精品高山烏龍茶加工示範區、東南亞最大的杜鵑花生產與出口基地、福建省最具規模的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與示範基地。

劉遠:通過幾年的建設,創業園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一是兩岸交流合作明顯增多。在兩岸經貿合作中,漳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對台工作方針,充分發揮農業基礎產業的作用,營造出一個吸引力更大、功能更強、影響面更廣的對台工作平台。通過優質服務吸引更多的台商到漳平投資興業,「以台引台」成果進一步擴大。2007年,台灣光彩事業促進會、南投縣松嶺鬥茶協會、台灣茶協會等許多團體前來漳平考察參觀,研討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提升,加強了兩岸人民的溝通交流,拓展了兩岸交流合作空間。二是推動漳平現代農業進程。台商帶來了科技含量高、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先進、組織化程度高的現代農業經濟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漳平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三是促進漳平經營農業理念的轉變。台商的帶動示範作用日益明顯,逐步帶動當地農民形成了高投入高產出、標准化生產經營、先進的市場營銷的先進理念。四是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台資企業的引進帶來了人流量、物流量的不斷增加,帶動當地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❸ 抗戰時期的漳平

漳平
概況:

郵編:364400 代碼:350881 區號:0597 拼音:Zhangping

漳平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北緯24°54′-25°47′,東經117°11′-117°44′。總面積2951.1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27.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4萬人。通行閩南方言龍岩話。

市人民政府駐菁城街道。全市轄2個街道、8個鎮、6個鄉: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橋鎮、雙洋鎮、永福鎮、溪南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蘆芝鄉、西元鄉、南洋鄉、官田鄉、吾祠鄉、靈地鄉。

漳平又名」菁城」 漳平,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意。嵌於福建中南,閩南金三角北端,閩西東部。古為汀、漳、泉、延四郡交接處;今為龍岩、漳州、泉州、三明四地市結合部,福建南部內陸咽喉地帶。

區劃上,漳平三國時(220~280)屬吳國建安郡苦草鎮九龍鄉。西晉太康三年(282)屬晉安郡新羅縣。梁大同六年(540)屬龍溪縣。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以苦草鎮置新羅縣,轄九龍鄉。天寶元年(742)改新羅縣為龍岩縣,轄屬不變。大歷十二年(777),龍岩縣劃歸漳州管轄,歷宋、元、明、不變。明成化六年(1470)明王朝批准以九龍鄉所屬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5里設漳平縣,次年正式劃出以上「五里置縣」。歷520年,於1990年12月撤縣建市。

語言上,漳平話屬於偏漳腔閩南語(河洛語),文化上亦區別與所屬龍岩地區新羅區以外的客家各縣,為內陸閩南文化之典型。

人口27.3萬,主要為河洛裔閩南人口,亦有部分客屬。河洛即黃河、洛水兩流域,皆在今河南省境內,閩南人自河洛移入,因此閩南人亦稱為河洛人。根據黃瀚所作的田野調查,漳平目前約有客家人口5000人,佔全市人口的1.8%,他們的祖先來自閩西和廣東梅州客家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客家語言、生活習俗等,猶如一個個「方言島」,分布在雙洋、南洋、官田、赤水四個鄉鎮。此外,還有數量不少在漳平工作學習的客家人。

改革開放以來,漳平成為國內外實業家開發的熱土,中外客商紛至沓來,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漳平已形成擁有建材、化工、礦產、電力、機械、森工、造紙、食品等門類比較齊全並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工業城市。

❹ 漳平的經濟

新中國建立前,漳平交通閉塞,文化教育事業落後,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大部分資源未能開發利用。勞動人民靠簡陋的工具從事以糧食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產活動,耕作粗放,生產水平低下,加上封建地租剝削,多數人難求溫飽。工業僅限於手工業生產,城鎮為零星分散的手工作坊,農村為傳統的家庭手工業,生產規模小,產量低。40年代末,創辦2家私營小電廠和1家印刷廠。1949年底漳平市工農業總產值1259萬元,人均154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090萬元,佔86.6%,糧食總產量21981噸,工業總產值169萬元,佔13.4%。商業,運輸郵電和建築各業都很落後,經濟基礎薄弱。至1949年底,漳平市社會總產值1375萬元,人均168元,國民收入984萬元,人均120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0萬元,人均18.30元。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漳平人民經過3年恢復時期和7個五年計劃時期的艱苦努力,國民經濟全面發展,貧窮落後的狀況有很大改變。雖然,在各個歷史時期曾經受左傾錯誤的干擾,但總的來說,建設成就還是巨大的,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漳平市國民經濟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50年~1952年,剿匪反霸斗爭取得勝利,人民政權日益鞏固;土地改革全面完成,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積極扶持發展手工業生產;成立糧食、百貨、專賣、紡織品等國營商業企業,恢復私營商業,促進商品流通,穩定市場物價。漳平市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52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1569萬元,比1949年增長14.11%,年遞增4.7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7萬元,增長38%。1953~1957年是第一年五年計劃時期。這一時期,漳平市宣傳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城鄉經濟日趨繁榮。1957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3399萬元,比1952年增長116.6%,年遞增16.72%,工農業總產值3017萬元,增長108.5%,年遞增15.83%,其中工業產值454萬元,增長165.5%,年遞增21.57%,農業產值2563萬元,增長100.86%,年遞增14.97%,糧食產量37247噸,增長30.32%,年遞增5.44%,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69萬元,增長223.19%,年遞增26.44%。1958~1965年是第二個五年計劃和3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年下半年漳平市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五風」嚴重泛濫,實行高指標、高征購,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1959年漳平市進入3年經濟困難時期,當年漳平市糧食總產27177噸,比1958年減少22.3%,而糧食征購實際入庫達13712噸,比1958年征購數增加39.36%,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51%。農村人均留糧僅138公斤,農民生活嚴重困難,普遍發生水腫病。1960、1961年連續2年減產,商品缺乏,市場供應緊張,物價上漲,人民缺吃少穿,非正常死亡增多。1961年漳平市糧食總產量20803噸,比1957年減少44%,比1949年還低5.36%,生豬年末存欄數9610頭,比1957年減少76.8%,比1949年減少40%。1960年冬,漳平市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1962年農業生產有所回升,但仍低於1949年水平。1963~1965年,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整頓工業企業,分別不同情況,實行關、停、並、轉,扭轉企業的混亂局面,恢復和建立起正常的生產秩序。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經歷了嚴重挫折、整頓恢復和逐步提高的艱難過程,到1965年基本恢復並開始新的發展。是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4915萬元,比1957年增長44.6%,年遞增4.72%;工農業總產值3559萬元,增長112.12%,年遞增10.49%;其中工業產值1073萬元,增長136.34%,年遞增11.35%;農業產值2486萬元,增長116.55%,年遞增10.14%;糧食產量34060噸,下降8.56%;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97萬元,增長63.98%,年遞增6.38%。1966~1975年是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各級黨政機關受沖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基本陷於癱瘓,工廠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農業生產放任自流,國民經濟面臨崩潰。由於廣大群眾自覺地以各種方式抵制「左」的錯誤和無政府主義的干擾和破壞,堅守生產崗位,維護生產秩序,特別是在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對經濟工作進行全面整頓,促進了生產的發展。1975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9621萬元,比1965年增長95.75%,年遞增6.95%;工農業總產值7441萬元,增長109.08%,年遞增7.65%,其中工業產值3863萬元,增長260%,年遞增13.67%,農業產值3578萬元,增長43.93%,年遞增3.71%,糧食總產量57527噸,增長68.9%,年遞增5.38%,生豬年末存欄數53017頭,增長44.9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238萬元,增長104.1%,年遞增7.39%。1976~1980年是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漳平市上下認真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農村逐步放寬對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的限制,開展多種經營,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工業上,進行企業整頓,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產品產量有很大提高。鄉鎮工業和村辦工業蓬勃發展,漳平市工業建設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商業方面,改變經營作風,增設商業網點,開放農貿市場,搞活商品流通,漳平市經濟逐步繁榮。1980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14528萬元,比1975年增長51%,年遞增8.59%,工農業總產值10761萬元,增長44.62%,年遞增7.66%;其中工業產值5814萬元,增長50.5%,年遞增8.52%。農業產值4947萬元,增長38.26%,年遞增6.7%,糧食總產量76467噸,增長32.9%,年遞增5.86%;生豬年末存欄數59742頭,增長10.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348萬元,增長94.28%,年遞增14.21%。1981~1990年是第六、第七年五年計劃時期。1981年開始,在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逐步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轉變。農業結構通過合理調整,逐步改變過去只抓糧食,限制多種經營的傾向。在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和村及村以下工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1982年後,在縣城開始由點到面地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實行政企職責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自主權,建立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增強企業活力,使工業生產穩步上升。漳平市國民經濟全面高漲,呈現繁榮興旺的好勢頭。1990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36433萬元,比1980年增長150.78%,年遞增9.63%,工農業總產值28883萬元,增長168.4%,年遞增10.38%,其中工業產值20110萬元,增長245.89%,年遞增13.21%,農業產值8773萬元,增長77.34%,年遞增5.9%,糧食總產量87251噸,增長14.1%,年遞增1.32%;生豬年末存欄數78031頭,增長32.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6185萬元,增長272.24%,年遞增14.05%。1990年與1949年相比較,社會總產值增長25.5倍,年遞增8.32%,其中:農業增長7.05倍,年遞增5.22%,糧食總產量增加2.97倍,年遞增3.42%;工業增長118倍,年遞增12.36%;建築業增長44.14倍,年遞增9.75%;運輸郵電業增長89.43倍,年遞增11.61%;商業飲食業增長61.73倍,年遞增10.62%。1990年漳平市國民生產總值20914萬元,比1949年增長19倍,年遞增7.57%;國民收入18036萬元,增長17.33倍,年遞增7.35%。
2012年,漳平市地區生產總值141.6億元,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6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65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57億元、增長9.5%;財政總收入12.2億元,增長9%;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6.9億元,增長9.3%;城鄉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增長2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0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9525元,增長15%。
漳平氣候溫熱,雨水充足,農業資源豐富。漳平市現有農業用地394.1萬畝,占漳平市土地總面積的88.3%。其中耕地17.7萬畝,林地(含草山)372.55萬畝,水面3.84萬畝,分別占農業用地的4.5%、94.53%和0.97%。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氮磷不足,嚴重缺鉀;耕層淺薄;易受旱澇威脅。林地土質較好,種果栽茶皆宜。草坡和林間隙地水草豐茂;水域除九龍江河段污染稍重外,其餘水質較好,適宜發展養殖業。歷史上素以種植水稻、甘薯、豆類為主,蔬菜、茶葉、甘蔗次之,還有水果、花卉、煙草等。畜禽以飼養豬、牛、雞、鴨為主,羊、兔次之。淡水魚類多為天然繁殖,人工養殖品種極少。
新中國建立以前,農民長期受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農業生產方式原始,耕作粗放,技術落後,經營單一,生產力發展緩慢。農民終年勞累不得溫飽。至1949年,糧食總產僅21981噸,農業總產值1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35元。新中國建立後,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到1957年,糧食總產達37247噸,比1949年增長69.45%,人均純收入達57元,比增62.9%。1958年,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的失誤,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挫折,糧食連續4年減產。1961年糧食、畜禽總產均低於1949年水平。與1957年相比,糧食減產44.2%,家畜減產65.3%,家禽減產37.6%。後經國民經濟調整,始有所回升。到1965年糧食和家畜分別比1961年增長63.7%和1.62倍,但仍低於1957年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間,批判「唯生產力論」,評「政治工分」;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勞動採取「大兵團作戰」方法,工效低收入少,糧食雖有增長,但農業總產值連續10年徘徊在2600—3500萬元之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2—71元之間浮動。1980年後,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思想指導下,農業生產得到全面迅速發展。特別是1981後,在糧食生產方面,推廣雜交水稻,改革耕作制度,實施土壤識別與優化施肥,加強水肥管理,開展植保專業承包等一系列措施。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得到較大提高。與此同時,增加農業投入,普及農技知識,發展多種經營,農業總產值獲得大幅度提高。1990年與1978年相比,農業總產值由4070萬元提高到8773萬元,增長1.16倍;糧食總產量由69823噸提高到87251噸,增長24.96%;水果由990噸增加到6760噸,增長5.83倍;茶葉由128噸增至463噸,增長2.62倍;煙葉由12噸增至734噸,增長60.2倍;豬牛年末存欄數由66923頭增至91508頭,增長36.74%;家禽由43.56萬只增至50.76萬只,增長16.53%;魚類由30噸增至477噸,增長14.9倍。在農業總產值中,林牧副漁的產值比重由1978年的36.71%,上升到1990年的53.5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5元增至746元,增長4.53倍。與1949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7倍,糧食總產量增長2.97倍。人均純收入增長20.3倍。在改革開放中,商品經濟得到發展,農業結構得到調整,農村出現許多種植、養殖專業戶。1990年漳平市有柑桔專業戶2686戶,茶葉專業戶124戶,養豬專業戶37戶,水禽養殖專業戶300戶,養魚專業戶60戶,花卉專業戶550多戶。僅花卉一項,年創收400餘萬元。但由於人口的增長和建設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由2.2畝下降為0.68畝,低於全省和全區的平均佔有量。農業生產條件雖有較大改善,但防災抗災能力仍然不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業機械化程度都還較低,農業結構還不很合理,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仍然很低。這些都是農業面臨的新問題。
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萬畝,產量8.2萬噸,創建水稻高產種植示範面積1萬畝、煙後水稻高產示範片1.1萬畝、三個百畝超高產示範片和「五新」技術展示田,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面積達5萬畝。「

新中國建立前夕,漳平漳平市僅有2家私營碾米房、1家火電廠和1家私營文具印刷店,以及城關個體食品加工業30家、縫紉業11家,竹、木、棕製作業50家和金屬製作業16家。1949年的工業總產值達16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259萬元的13.4%。新中國建立後,積極興辦國營和集體工業,並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41年來,漳平工業發展大致可分7個「五年計劃」時期。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接收了漳平青年電廠,試辦手工業社(組),著手恢復和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漳平市工業總產值171萬元,比1949年增長1.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工業穩步發展,先後組建印刷廠等5家公私合營工業企業,興辦化工等3家縣屬國營工廠。改造組成33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1957年,漳平市工業總產值454萬元。占縣工農業總產值1602萬元的28.34%,比1952年增長1.6倍,年平均遞增速度為21.57%。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1958~1962年)。在「大躍進」中,漳平市人民為迅速改變工業落後狀況,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大辦工業、大煉鋼鐵」運動。但由於領導者受「左」的影響,違背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顧實際情況,盲目上馬,辦起冶煉、採煤、采鐵礦等13家工業企業。特別是在全民大煉鋼鐵中,忽視質量和經濟效益,亂采亂伐,礦產、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1962年先後關停10家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省、地辦的冶煉和鐵礦也下馬停辦。但在漳平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一定成績,至1962年有國營工業企業17家(其中省、地屬4家),集體企業38家(其中二輕17家),鄉鎮企業8家。漳平市工業總產值為98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1.59%,比1957年增長1.18倍,年平均遞增16.85%。
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年),貫徹調整國民經濟方針,工業生產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漳平市有工業企業53家,其中全民13家(省、地屬4家、縣屬9家)、集體30家(二輕屬25家)、鄉鎮工業企業10家,職工2979人,工業總產值107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1%,比1962年增長8.5%,遞增2.75%。
第三年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0年),漳平市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1968年間,受「停產鬧革命」的影響,生產秩序和規章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管理混亂。1968年底,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降至1125萬元,比1966年下降11.9%。1969年後,由於廣大職工堅持生產崗位,維護生產秩序,克服種種干擾和破壞,使工業生產開始回升。1970年,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達251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3%。比1965年增長1.34倍,年平均遞增18.53%。
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71~1975年),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後,工業生產有了起色,特別是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對工業進行全面整頓,建立和恢復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制度,促進了生產發展。是年底,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達3863萬元,比1970年增長53.9%,年平均遞增9%。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漳平市工業生產出現穩步上升的好勢頭,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執行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工業生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漳平市共有工業企業64家,總產值為581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比1975年增長50.5%,年平均遞增8.52%。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年),處在改革開放初期。漳平從實際出發,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工業生產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逐步推行經濟責任制改革,實行廠長負責制,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對企業進行整頓和技術改造,並擴建和新建了水泥、麵粉加工等一批企業。特別是鄉(鎮)村辦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局面。1985年,漳平市共有工業企業132家,工業總產值達861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4942萬元的57.65%,比1980年工業產值增長48.16%,年平均遞增8.18%。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年),縣繼續深入貫徹改革開放政策,使工業較同步發展,門類也較齊全,結構趨向合理,產、供、銷、運較配套,網點遍布城鄉,國營、集體、「三資」(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外資)、個人辦的工業企業較協調發展。
1990年底,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達20109.55萬元,占漳平市工農業總產值的28883萬元的69.62%,比1985年8614萬元增長133.45%,年平均遞增18.48%。
2012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85億元,增長18.5%;輕紡、機械、電子、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持續較快增長,完成產值56.4億元。

❺ 溪南鎮的工業規劃

溪南鎮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全鎮鎮域面積260平方公里,高山峻嶺,交通瓶頸突出,境內礦產資源缺乏,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農業規模效益層次偏低,致使溪南鎮經濟發展多年來一直是舉步維艱。隨著雙永高速公路建設及203省道漳平段改擴建工程的實施,溪南鎮的區位優勢將得到很大的提升,交通環境也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同時,高速互通口設在溪南鎮上坂村,互通口距離安溪交界12公里,距泉州120公里,這將給溪南鎮經濟發展帶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我市提出構建閩西對閩南沿海招商和產業轉移的橋頭堡的定位,更使得隨著雙永高速公路建設的溪南鎮成為閩南沿海通過高速路的第一站,成為橋頭堡中的橋頭堡。因此,漳平市委、市府擬對溪南鎮上坂作為工業集中區進行規劃建設,將成為漳平乃至龍岩閩西的新發展空間。現就上坂工業集中區前期規劃提幾點想法:
一、明確上坂工業集中區的規劃范圍。上坂村周邊地形平坦,結合高速互通,抓住機遇,可作為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機結合體。互通口方圓3平方公里范圍內可規劃面積4600畝,地勢平坦,平均高低差20-40米,坡地面積占規劃面積的91%,境內水資源豐富,正在改造的203省道貫穿其中,不久的將來交通瓶頸問題將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明確上坂工業集中區的產業地位。工業集中區的產業地位指向不僅關繫到工業集中區的發展,還影響到規劃的編制工作,是明確的當前首要工作。建議結合產業布局,跳出漳平,從對接沿海及交通優勢考慮,來明確產業定位,走專業化園區道路。建議主導產業定位為機械產業、精細化工食品加工。
三、規劃基礎工作。結合初步確定的規劃范圍,我鎮已抽調骨幹正在編寫溪南鎮上坂工業集中區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土部門結合我鎮土地利用整體規劃修編,抓住基本農田可以局部調整的契機,以對規劃范圍的所有基本農田進行調整,並根據市下達的規劃指標,預先安排了260畝用於工業集中區首期開發用地,2009年我鎮還爭取項目完成了該規劃區1平方公里的1:2000地形圖測繪。由於原測繪面積和1:2000地形圖比例較小,影響下一步土地開發測算的精確度,為利於指導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及下一步土地開發及用地報批等各項工作,我鎮正與漳平市三維測繪公司協商,意委託其進行1:1000地形圖測繪,預計2010年4月下旬可提交測繪成果。當前建議林業部門應對該區域的生態公益林進行調整,以利於下一步的報批開發工作,市供電公司對該工業集中區今後電力需求,在路線改造的設置應提早統籌考慮,110千伏輸變工程應盡早選址規劃建設,同時市移動、聯通、電信、廣電等部門應提早考慮配套工程,市環保局對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作綜合評價,盡早提出環境保護的規劃指導意見。
四、盡早完成工業集中區的總規和詳規工作。在測繪完成的基礎上,結合工業集中區產業定位,完成工業集中區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可以委託能結合坡地工業園區開發的規劃編制單位進行編制,實行階梯式、分台式的工業用地開發。應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構建集工業集群、行政辦公、生活居住、商貿服務於一體的新城區,加強規劃區的控制管理及建設引導。江浙等沿海地區開發區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有一個好的發展規劃,我們應吸取經驗,改變以往規劃檔次低,土地利用率低、建築密度和容積率低,邊建邊看邊規劃的無序狀態,投入巨資一步到位。一個工業園區是作為工業聚集和招商引資的載體和經濟發展的平台,園區建設是築巢引鳳,要上規模,要有特色,要有吸引力,就要向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環保型方向發展,來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建議應結合上坂村依山伴水,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建設青山秀水的生態工業園。統籌考慮土地資源、環境等因素,形成既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又滿足區域生態平衡需要的產業發展布局。
五、幾點建議:
1、盡早成立溪南上坂工業集中區籌建辦,下設職能組,把工業集中區開發籌建列入市重中之重項目,以利於工業集中區的開發建設及下一步報批升級為省級工業園區的可能。其園區的開發建設,以籌建辦為主,溪南鎮配合,負責集中區的總體規劃布局,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報批、土地平整、招商引資、管理服務等方面工作。至雙永高速公路開通之時,再成立上坂工業集中區管委會。2、創新園區開發模式。探索園區開發模式,明確產業定位的基礎上,形成開發模式與產業布局相結合,引進大企業投資、企業建園、企業招商來有效解決投資難、建設慢、招商難的問題,緩解地方財政壓力,降低風險和成本,出台相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全額出資完成園區的基礎設施,土地儲備、廠房建設、配套設施建設,並以商招商形成產業聚群。園區供水、供電、停車場等盈利型項目可實行市場化運作,採取「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模式,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園區公共設施建設。
3、按三級路標准拓寬下坂—圓潭道路建設,極大縮短上坂工業集中區到漳平市區的距離,又可帶動蘆芝鄉鎮工業集中區的開發建設,符合市區工業發展的戰略布局。
4、把上坂工業園區作為工業化、城鎮化的有機結合體,成為溪南鎮的次中心,在規劃出統籌考慮好城鎮與工業,工業與生活服務、生態等功能關系,盡量將城鎮功能與產業功能互為補充,服務功能共享,實現產業與城鎮功能的有機整合。當前應把道路、水利、防洪堤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列入前期規劃。
5、保障園區的開發前期經費。要保障前期測繪、規劃編制等經費所需,測繪經費按1:1000地形圖測繪,4600畝約需15萬元,規劃編制總規及總規綱要需60萬元,編制控規約需40萬元。

❻ 漳平市新橋鎮簡介

新橋鎮簡介: 新橋鎮位於漳平市北部。故稱「和睦里」;解放後稱「漳平縣新橋第六區」;1958年成立「新橋人民公社」;1969年改稱「新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成立「新橋鎮人民政府」。面積498平方公里,2005年全鎮耕地面積有2.19萬畝,林地面積58.05萬畝。總人口(2005年)3.557萬人,其中居民人口4860人。總戶數6120戶(不含居民戶)。分設23個行政村,兩個居委會,139個自然村,220 個村民小組,36個基層所站。城口村的大羅山、小羅山、溪尾、石碼村的小洋自然村為畲族聚居地。鎮駐地新橋村。海撥295米,年平均氣溫18.7度,年降雨量1543毫米,年日照時數1820小時。

區位:鷹廈線電氣化鐵路貫穿全境,全長43公里,共有柯周坑、城口、麥園、城門、錢坂五個站。縣道604公路穿越境內長25公里,670線境內長21公里。境內村村通公路計全程305公里。北與永安市、大田縣接壤,交通便捷。全鎮已實現村村通電話、有線電視和大部分行政村通行動電話,擁有固定電話8000餘部,並且建立小靈通信號基站,信號可覆蓋鎮區新橋、西埔、珍坂、雲墩、麥園和煤礦,通訊發達。境內有省、地、市廠礦企業,商業服務活躍,現有新橋、麥園、安仁三個農貿市場,是漳平北部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

資源:新橋地形南北長,東西窄,東緣屬戴雲山脈,西緣屬玳瑁山脈,和睦溪將新橋分成東西兩半,其間溪谷縱橫,多為丘陵和低山。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樹種繁多,是省重點林區鄉鎮之一,蓄積量達3000萬立方米,年產林木2.6萬立方米,毛竹面積2萬多畝,蓄積量280萬根。水利資源豐富,主要河道新橋溪,現有水電站16座,至2005年水電總裝機容量達19700千瓦時,可為全鎮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充足廉價的電力。礦產資源豐富,是全省唯一煙煤生產基地。目前已開采利用的有煤、高嶺土、花崗岩、瑩石礦等。福建省紅炭山礦業漳平分公司駐地新橋。

人文:新橋鎮農民民間繪畫之風由來已久,百年來一直保留著農民書畫,民間工藝製作的傳統。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這里的群眾文化生活和農民書畫創作活動更加活躍,開創了民間的一代藝術新風。1989年元月,新橋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近十幾年來,有80餘幅農民書畫作品在省級、全國獲獎,30餘幅被國家選送國外展出並被收藏,200餘幅在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

經濟:15年來,新橋鎮工農業生產取得較大的發展。已建起茶果、食用菌、毛竹、烤煙、絞股蘭、仔豬、肉雞、水產等開發性農業生產基地,形成了主導產業。主要產品有:毛木耳、香菇、巴西蘑菇、茶薪菇、絞股蘭、柑桔、仔豬、雞、鴨、鰻魚、毛蟹、林木、板材、纖維板、木地板磚、木傢俱、化工產品松香,各種衛生紙等數十種。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6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億元;農業總產值1.63億元;實際引進市外資金2503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697.6萬元;財政總收入743.79萬元,其中預算內收入514.91萬元,預算外收入228.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33元。

❼ 九龍江上游指哪裡

位於九龍江上游的漳平市,早在1998年就被批准列入福建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2005年7月順利通過省專家總體驗收,成為全省第一個通過驗收的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今年9月初,國家科技部組織專家組來到漳平考察,專家組對漳平市持之以恆創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做法印象深刻。

漳平市在創建實驗區過程中,理清可持續發展思路,制定綜合、區域性規劃,有北部、南部各個產業發展的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堅持立足本地優勢,狠抓農業綜合開發與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實現了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濟綜合實力穩居閩西前列。建區8年來,漳平市始終堅持以項目帶動、環境推動為切入點,圍繞實驗區總體發展目標,先後組織實施91個示範項目,累計投入資金6.8億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整合資源見成效

經過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建設,漳平工業企業逐步向園區集中,資源、資金、技術等得到整合,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建材、林產、機械、輕紡等產業為主體,行業齊全、門類眾多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生態工業初現端倪。2005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7.3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20.71億元。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特色、生態農業進一步推進。以花卉、茶葉、竹木、畜牧水產為特色的生態農業經濟已具規模,特別是花卉業發展快速,種植面積擴大到現在的近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杜鵑花生產基地;南洋水仙茶、西園苦瓜等6個產品通過省檢測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

此外,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加大,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城鄉面貌和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綠化覆蓋率達27.5%,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初見成效。

❽ 福建各市的以重工業為主縣市是哪些

三明南平之前重工業是比較發達的

❾ 中國茶葉重點產業縣有哪些縣漳平

以下節選自農業部發布「2009-2015年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
根據茶葉重點區域布局原則和准入標准,從全國20個產茶省市的1,000多個產茶縣中,擇優劃分為四大重點區域: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區域合計118個縣(市、區)。
1.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
基本情況:該區域包括浙江的東部、西部和南部茶區,福建的閩東茶區,江蘇的蘇南茶區,安徽的皖南、皖西茶區,江西的贛北茶區,湖北的鄂東南茶區和河南豫南茶區。該區域共48個縣(市、區),2005年茶園面積443.8萬畝,採摘茶園面積386.6萬畝,無性系良種率30.9%,產量21.0萬噸,產值67.8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9.3萬噸,產值50.2億元。該區沿海茶區經濟較為發達,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60元,而內陸茶區經濟欠發達,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060元。人才資源較充沛,沿海茶區勞動力緊張,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該茶區茶樹種植以灌木型為主,少數為小喬木型。歷史上主產綠茶,特別以名茶聞名國內外,如西湖龍井、開化龍頂、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廬山雲霧以及信陽毛尖等。
區域分布:浙江的開化、餘杭、安吉、西湖區、淳安、臨安、桐廬、新昌、諸暨、嵊州、武義、紹興、寧海、松陽、遂昌、泰順、永嘉,閩東的福安、福鼎、壽寧、霞浦、蕉城、周寧,江蘇的宜興、溧陽、金壇、句容、吳中,安徽的歙縣、休寧、石台、祁門、黃山區、東至、寧國、金寨、霍山、岳西,江西的婺源、浮梁、廬山、遂川,河南的浉河區、光山、羅山、商城、新縣以及湖北的英山等縣(市、區)。
發展目標:2015年,該區域的茶園面積達到59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為308萬畝,良種覆蓋率達52%;產量達26萬噸,產值155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18.5萬噸,產值為130億元。
主攻方向:以發展高品位名優綠茶為主,進一步發展深加工,建設外向型出口綠茶拼配廠,繼續發展出口和轉口綠茶。
2.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
基本情況:該區域是我國烏龍茶傳統產區,包括閩南烏龍、閩北烏龍和粵東烏龍茶區,共14個縣(市、區),2005年茶園面積99.5萬畝,採摘面積81.6萬畝,無性系良種率為93.6%,產量8.6萬噸,產值24.6億元。
其中名優茶產量3.3萬噸,產值19.2億元。該區總體經濟水平較發達,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94元,茶樹種質資源豐富,茶葉花色名稱常以茶樹品種命名,勞力較緊張、生產成本高,但均價亦高。該茶區茶樹種植以小喬木型為主,少數為灌木型。大紅袍、水仙、鐵觀音、鳳凰單樅均為著名烏龍茶。
區域分布:閩南的安溪、永春、華安、平和、詔安、南靖、大田,閩北的武夷山、建甌、建陽和廣東的潮安、饒平、大埔、揭西等縣(市、區)。
發展目標:2015年,該區域茶園面積達到130萬畝,無性系良種率達96%;產量12萬噸,產值55億元。
主攻方向:發展優質高效烏龍茶,進一步改進加工工藝,提高烏龍茶香氣;發展烏龍茶的深加工,建設中國最大的烏龍茶出口基地。
3.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區域
基本情況:該區域包括川西綠茶區,川南優質早茶區,川東北特色茶區,黔中茶區,重慶茶區,陝南茶區,湖北的武陵山、三峽及西北部茶區,湘東北、湘西南茶區。共38個縣(市、區),2005年茶園總面積350.2萬畝,採摘面積240.4萬畝,無性系良種率31.6%,茶葉總產量15.6萬噸,茶葉產值31.8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3.8萬噸,產值18.5億元。該區域總體經濟欠發達,農民人均純收入2223元,人力資源較豐富,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茶樹種植以灌木型為多,部分為小喬木型。歷史上以生產綠茶和邊茶為主,鄂西、川東北和陝南的富硒茶是該區的特色茶。該區的名茶有竹葉青、蒙頂甘露、君山銀針、採花毛尖、湄江翠片等。
區域分布:四川的峨眉山、名山、洪雅、蒲江、雨城、夾江、高縣、屏山、北川、青川、萬源,貴州的湄潭、鳳岡、都勻、西秀,重慶的南川、永川、榮昌,陝西的紫陽、平利、西鄉,湖北的鶴峰、五峰、恩施、宣恩、宜都、夷陵、竹溪、竹山、保康、谷城和湖南的長沙、臨湘、湘陰、平江、石門、桃源、安化等縣(市、區)。
發展目標:2015年,該區域茶園面積達到510萬畝,無性系良種率達50%;產量48萬噸,產值115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14萬噸,產值80億元。
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出口綠茶,建立出口綠茶基地和培育出口龍頭企業,擴大自營出口。積極發展名優綠茶,提高良種比例,提高特色綠茶品質和知名度。同時,要努力進行深加工研究和開發,加速低檔茶和副茶的利用。穩定邊茶加工,不斷提高邊茶質量。
4.西南紅茶和特種茶重點區域
基本情況:該區域主要由雲南的滇西、滇南茶區以及廣西的桂西南茶區組成,共有18個縣(市、區)。2005年茶園總面積196.7萬畝,採摘茶園面積為136萬畝,產量8.6萬噸,產值22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5.0萬噸,產值15.8億元,無性系良種評論此篇文章 (0)其它評論發起話題 (0)相關資訊財訊社區(0)率34.5%。該區經濟欠發達,農民人均純收入1,896元,茶樹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尚充足。茶樹種植以喬木型為主,部分為小喬木型。歷史上主產紅茶和特種茶,有名的茶葉有滇紅、普洱茶。
區域分布:雲南滇西茶區的鳳慶、雲縣、永德、耿馬、昌寧、騰沖、潞西、南澗、瀾滄,滇南茶區的翠雲、江城、勐海、景洪和廣西桂西南茶區的百色、崇左、昭平、三江、靈山等縣(市、區)。
發展目標:2015年,該區域茶園面積達到270萬畝,無性系良種率達67%;產量16萬噸,產值75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13萬噸,產值65億元。
主攻方向:雲南、廣西積極改善茶樹品種質量,提高紅茶品質,追蹤國際高品質紅茶動向,爭取擴大出口;積極發展地方特色茶,拓寬深加工路子,充分利用茶資源。

❿ 龍岩漳平經濟怎麼樣

漳平的經濟應該算比較一般。。。但是未來發展應該不錯。。。特別是高速路通了後發展會更好。。。現在有在發展工業區。。。

閱讀全文

與漳平是以什麼工業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汽車鑰匙改裝成手機開鎖 瀏覽:263
賓士glb機油位置怎麼測 瀏覽:931
奧迪a4l倒車鏡片怎麼調 瀏覽:655
2040萬的新能源汽車買哪個 瀏覽:191
工業風毛坯棚怎麼處理 瀏覽:795
西安馬家灣工業園什麼時候搬 瀏覽:111
賓士前後剎車片多久換一次 瀏覽:893
寶馬m5擋把怎麼掛 瀏覽:729
沙溝工業大廈怎麼走 瀏覽:528
明年汽車市場價格走向如何 瀏覽:167
汽車電瓶大線後開多久能充滿 瀏覽:165
奧迪車載流量用沒如何續費 瀏覽:584
為什麼汽車改裝輪轂好看 瀏覽:867
二手19奧迪a6l到底多少錢 瀏覽:415
賓士怎麼區分底盤 瀏覽:258
奧迪底板怎麼裝 瀏覽:915
汽車天窗是什麼 瀏覽:678
卡達工業有哪些 瀏覽:894
汽車談判技巧有哪些 瀏覽:961
汽車的免審單多久可以申領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