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工業體系哪來的
49年之前的部分,主要就是東北的重工業。其他你說國民黨黃金十年搞的什麼什麼,其實幾乎可以忽略的,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打仗加掠奪之後更沒有什麼了。新中國建立後百分之八十都在在東北,廣大的華北華東內地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
工業化里最關鍵的是把農業人口變成工業人口,這是最難的。
以前有地主,農民的余糧被地主剝削,然後地主拿來向手工業者與商人換奢侈品。這樣是沒辦法工業化的。土改之後地主階級滅亡,余糧大家平攤了,每個農民都可以拿來向手工業者換一些高級些的商品,普遍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這樣同樣也是沒辦法工業化的,所以必須搞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有些人眼中解放後農民生活也沒怎麼提高的原因。但如果不是這個原因,中國是沒辦法工業化的。
社會主義改造之後,確定了城鄉二元格局。讓城市的手工業者商人知識分子還有曾經從屬於買辦與洋人的苦工能夠留在城市裡,成為第一批工業化的人口。國家有低價把農民的余糧徵收了,往城市裡發。這就是糧票的原因,國家給市民發糧票是意味著你可以有這么多低於市場價的糧食買。如果你不夠吃,去自由市場買也行,就是貴。這是有些人眼中中國糧食緊缺的象徵,事實上當時確實也是緊缺。但如果不是這樣,工業化速度不會那麼快。因為要讓人們快速脫離農業到城市,所以一定要有原始資本。英國法國是殖民戰爭里從落後地區搶過來的,日本是甲午海戰從中國搶過來的,而中國和蘇聯的這個原始資本是從自己農民手上剝削出來的。以前地主剝削去的,現在就讓城市工業階級剝削去。這就是所謂的剪刀差。我們沒有殖民地也沒有掠奪,戰爭賠款都沒要,一窮二白,只能靠這個了。但是等工業體系完備後可以反哺農業,這是後話。舊中國的城市就是一些洋人與買辦集中的地方,還有商人與手工業者,不是西方那種工業化形成的城市。如今,城市開始向真正的工業化城市轉型。
工業分為輕工業與重工業,重工業是造機器的,生產工業的工業。英國法國是從輕工業開始,幾百年走完了工業化的路。德國日本後起國家,沒有殖民地需要搶所以必須要軍國主義,軍事工業都是重工業。為啥二戰後日本gdp不如中國高卻發展這么快?因為人家二戰前是造飛機造航母的,重工業底子在。中國gdp都是農民堆出來的。蘇聯就不用說了,工業化時候搶本國農民的口糧,趁著大蕭條時期去各國狂買重工業機器,七年時間完成超級工業化,堪稱世界紀錄,不過農民很慘就是了。中國一開始是學蘇聯的,全力發展城市重工業,鋼鐵石油機床煤礦鐵路。因為這些造出了機器可以進一步又發展工業。不過一五計劃後開始調整了,毛澤東認為不能只顧著重工業,要多顧及一下輕工業和農業,顧及一下要讓人民切實能感覺到生活水平在提高。他的十大關系就是專門講這個的。
然後就是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蘇聯的超級工業化忽略了工人階級的主體性,而毛澤東想重建這種主體性。大躍進概括說來就是放權,打破中央集權統一計劃,打破集中在城市的工業格局,打破集中在重工業的格局,讓人民公社就地工業化,建立自下而上的體系,把中國變成邦聯制一樣的國家。從大躍進到朱鎔基改革,中國中央政府一直很窮。
接著大躍進失敗了。第一是由於農業發展還不飽和,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多。第二是農村就地工業化水平差,全是大煉鋼鐵的廢鐵。第三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真正實現放權,打破中央集中體制後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官僚體制。所以自然災害死了這么多人。如果是一五時期的中央集權或者今天的大政府,自然災害斷然死不了那麼多人。所以毛主席一是要恢復原有生產方式調整鞏固提高,二是准備找官僚主義算賬。
文革動亂一定減緩了工業化,但是遠沒有到崩潰邊緣。你去查各種資料,70-75增長比80-85怎麼都是要快的。70年代完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從鋼鐵煤礦發電水泥,還有鐵路網與工公路網,衛星上天輪船下海。水平不高但是是完整的,門類齊全,可以自力更生。這就和所謂四小龍四小虎有天壤之別。70年代西方已經判定中國是世界第七大工業國了。從五十年代完全農業國,到七十年代衛星上天,感覺中國工業化速度也算是奇跡,大約世界第二,僅次於蘇聯,略高於日本德國美國,遠高於英法。四小龍並非真的完整工業體系,不予考慮。
八十年代,工業體系完成之後開始反哺農業。化肥和雜交水稻廣泛推廣,而鄧總設計師卻在這時候選擇廢除人民公社。事實上糧食產量和共有私有無關,幾乎只取決於技術。中國兩千年一直是私有農田,怎麼不見糧食增產,怎麼災害之年大逃荒?增產只是因為工業化完成,與私有田無關。這時候農村才開始真的有剩餘勞動力,可以完成大躍進時候想的就地工業化。但是鄧小平取消了人民公社。一個村幾百剩餘勞動力變成了一個家一兩個剩餘勞動力,沒法就地工業化了,就只能開始向城市流動進一步推動城市工業化。效果見仁見智,有人說不包產到戶現在城市不擁擠,農村都有產業都是華西村,沒有破敗的農村與三農問題。有人說人民公社鄉鎮企業大多初制濫造,最後全部被淘汰,城市發展也跟不上,沒有國際競爭力,也只能像是拉美一樣慘遭去工業化與中等收入陷阱。沒發生的事情誰都不好說。
70年代西方世界滯漲,蘇攻美守。八十年代裡根開始全球化,第三世界在50,60年代建立的民族工業幾乎全部滅亡。中國靠完整的工業體系扛住了,不過也損失了許多自主的產業,比如四人幫的大飛機運十,70年代大概有波音707的初代水平,就這么沒了。前三十年靠著醫療衛生系統,掃盲運動,造出來的大量健康長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成為國際代工廠。美國獲得了廣闊市場之後經濟強勢復甦,反殺蘇聯。非洲拉美等地方在全球化之後迅速表現出去工業化的趨勢,經濟停滯不前,最後淪為原材料出口國。就連蘇聯都不能免除這個命運。四小龍靠著個別門類代工的比較優勢快速發展。中國經歷八十年代初倒退與高通脹,不好說是損失了寶貴的自主產業還是淘汰了差的東西,之後逆風崛起,靠著完成的工業體系與龐大的工業人口,終於在2010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開始反過來與西方爭奪市場。到互聯網時代終於碰著了美國的腳後跟,下一個時代開始考慮超車。
以上就是大概能夠想到的過程。
Ⅱ 為什麼中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國,工業產品產量遠超美國
這是全球化的結果。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由於中國土地、人才和勞動力成本的低廉,加上中國市場巨大,潛力無窮,所以西方很多大公司都通過合資、直接投資等形式把製造業和中國轉移,以便獲得更多的利潤,這樣中國的製造業就越做越大,不知不覺成了世界第一,中國製造了世界一半的日用消費品,在世界上獨村一幟。
但是中國的製造業都是中低端,高端的製造業、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西方國家的手裡,這使得中國的製造業大而不強,製造業的利潤相當一部分都被外國公司拿去,流出中國市場。目前,中國改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正在向中高端製造業拓展,打造製造業強國。
Ⅲ 為什麼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崛起勢頭那麼強勁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政府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當中國政府首腦意識到工業化對國家的重要性,全中國很容易擰成一條繩,全民都往工業化的社會沖。
第二 時代所驅使,全世界都在發展高新技術,倘若我們一直停留在現有的技術自吹自擂,無異與清朝政府閉關鎖國一樣,終究會被時代所拋棄,我們不想被時代拋棄的話,只能追上發達國家的腳步,落後就要挨打,我相信每個有識之士都懂得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中國發展勢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根本原因是我們中國人已經覺醒,懂得發展的重要性,當然更離不開我們中國人民勤勞的優良傳統。
Ⅳ 中國工業飛速發展,現在算是全球第一嗎
中國工業在全球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去分別分析一下。
如果單純從量的角度去看,中國工業絕對屬於全球第一,我們看幾個數據就知道。
1、工業增加值。
2021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72,575億元,按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計算大約是5776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而排在第二名的美國,其工業增加值大約是4萬億美元左右。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工業規模要比美國大出不少。
2、製造業增加值。
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達到31.4萬億元人民幣,大約是4.87萬億美元,這已經是我國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而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排在第2位的是美國,其製造業增加值是2.38萬億美元,相當於我國的製造業增加值是美國的兩倍以上。
也正因為在一些核心設備上面跟國際頂尖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導致我們的晶元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很多高端晶元仍然嚴重依賴進口,一旦被國外卡住了,對國內很多企業影響都是比較大的。當然晶元只是其中一個縮影,實際上除了晶元之外,我們在很多領域仍然處於比較落後的位置,比如數控機床、精密儀表儀器、發動機、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比如伺服器、控制器、減速器)、特殊材料、高端軸承等等。
也正因為在一些核心零部件上落後於西方國家,所以我們有不少工業產品核心零部件都嚴重依賴進口,結果導致我們生產出的工業產品利潤空間比較小,大頭利潤都被一些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給賺走了。由此可以看出,雖然目前我國的工業規模非常龐大,但從質量以及競爭力上來看,我們跟歐美一些先進國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好在最近幾年我國一直在不斷加大對技術的研發力度,很多產品已經實現了技術突破,甚至有部分產品已經處於世界先進的水平,比如特高壓輸電技術、高鐵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5G技術、基因工程、激光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碼頭建設技術、核能應用技術、無人機技術等等。我相信未來隨著我國加大對技術的研發力度,再加上各大企業越來越重視研發,我國在很多領域的技術將會在未來幾年之內實現突破,到時我們跟歐美國家的一些技術差距會進一步縮小,甚至有部分技術會領先世界。
Ⅳ 中國為什麼會擁有世界上最全的工業體系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所以中國的產業在世界上也是最全的工業體系。
Ⅵ 為什麼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如此重要
1.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接下來是美國,具體數據以前看過,現在找不到了,不過也應該佔有94%左右,然後是俄羅斯,歐盟,日本勉強算的上一個(主要是民用製造業體系)。
3.完整的工業體系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競爭力和國防軍事力量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大國之間的戰爭,尖端技術的差距還沒大到一方完全無力反抗,所以在這種時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產中端武器,比慢慢生產少數昂貴的高端武器更有現實意義,例子可參見德國和蘇聯的坦克大戰。
當然,到現在,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就算是各種被人詬病的高精尖產品,中國的技術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幾名。落後與先進,要看跟誰比,更別說中國技術追趕,並購的速度那麼快
Ⅶ 為什麼中國的重工業都在東北
因為東北具有大量的礦產資源。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 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 。主要工業城市有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吉林市、長春市、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
沈陽經濟區: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八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秦皇島都市圈:以河北秦皇島為核心,輻射葫蘆島、錦州、朝陽、承德、赤峰等地的經濟圈。
五點一線:「五點」即:遼寧沿海岸線上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等五個重點區域、丹東臨港產業園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一線」即:遼寧將建設1443公里的濱海路。通過打造沿海公路網,連接沿黃海和渤海的「五點」。
(7)中國的工業為什麼那麼多擴展閱讀:
作為新中國重工業的搖籃,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書寫過光榮與夢想。「共和國長子」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迷。習近平曾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此次在東北地區考察,從北大荒的萬頃良田,到企業繁忙的生產線,習近平看得細、問得實、想得深,為東北發展打氣鼓勁,為東北振興凝心聚力。
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給出了關於東北振興整體性的方法論。那就是「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擼起袖子加油干,重塑環境、重振雄風」。
在2016年3月7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就指出,東北振興要「要瞄準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要「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可見,對於東北振興的思考,也是「一以貫之」的。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五市盟,區域總面積約佔全國的15%,人口約佔全國的9%,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9%。這里有著廣袤的黑土地、雄厚的工業基礎、豐富的資源,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這是東北振興的重要支撐。
另一方面,從2003年中央第一次提出「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到2016年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既定戰略,中央也一直對東北振興非常重視,就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作出系統部署、制定專門政策。這是東北振興的強大底氣。
有支撐、有底氣,就有自信,就能保持定力。有了定力、有了目標,才能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最終重塑環境、重振雄風。
東北如何振興?習近平曾為東北振興找到過三張牌:市場牌、改革牌、創新牌。無論是區域、產業還是企業,要想創造優勢、化危為機,這都是必須打的三張牌。
他還提出過東北振興的「加減乘除法」:加法——投資、需求、創新,減法——淘汰落後產能,乘法——創新驅動,除法——市場化程度。可謂系統性的思考。
在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進一步對東北振興提出了六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
二是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
三是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
四是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
五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高地。
六是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
這六個方面的要求,是總書記為東北「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提出的具體葯方。包括了改革開放,也包括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可以說,這六個方面的要求,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行動先導。這與市場、改革、創新的要求,也是一脈相承的。
改革關頭勇者勝,氣可鼓不可泄。越是形勢困難,越要鼓足精氣神;越是在滾石上山關鍵期,越要咬住一口氣。方法論定下了,下一步,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各項改革部署落到實處,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奮力走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路子。
Ⅷ 為什麼中國的工業占據國民生產總值的大半,而美國是服務業占據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大半
發展過程是這樣的。當年美國從農業為主變為工業為主,最後成服務業為主。
農業的勞動效率增長是最快的,而糧食的消費量不可能增長過快,必定會導致農業人口大於所需的人口數量,農民必須進入城市。農業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工業製造業容納這些人口,製造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公路建設,鐵路建設,機場,教育,醫療等服務業迅速發展。因為製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需要生產性服務業支撐才能繼續發展,否則就會陷入長期的停滯。中國當前正是走到了這一步。我們講的產業升級就是這個意思。
正常的發展路徑是從農業到工業到服務業。不排除有些國家不是這樣。一般是小國。小國家來說,並不需要完備的工業體系,因此可能跨過工業階段直接進入服務業。
我們的鄰國印度是個大國。但是也屬於服務業大於工業。這是因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外包的發展導致印度軟體外包發展很好。印度還有一些辦公用品製造類服務業也很先進,這不是出於印度國內的需求,而是外在需求導致的經濟「跨越」式發展。跨越連個字我用了引號是想說明對大國來說,這種跨越是對國家不利的。因為工業實力差,科技實力也必定不高,必然會受制於人。比如印度自身不能造先進戰機和太空實力弱就是例證。印度不是服務業強,而是工業實力差。
中國,卻屬於服務業滯後的國家。在同期發展水平上,我們的服務業比重應該更高。這主要是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市人口不足,政府禁止私人資本進入部分領域,逐漸拉大的貧富差距導致的服務業滯後。
Ⅸ 中國農業人口佔70%工業出品大都沒什麼技術含量,為什麼經濟增長那麼快
本來土地不值幾個錢,賣給開發商+建好樓賣就能翻多少倍價錢。這裡面的差價都算到GDP上去了。所以說中國的樓市要是崩盤了,不但國家沒錢賺,而且經濟增長那點錢就不值一提了。所以保護樓市也是國家的一個目標。當然我沒說樓市不會崩盤·····
而且跟美國等發達國家比較,中國的第三產業(也就是最賺錢)的份額太少,第一產業為國家的基礎工業,也是領導們引以為豪的。但是白菜不能賣出汽車價。中國就是有10個袁隆平,第二、第三產業的缺憾也能把第一產業直接抹平。第二產業以製造業為主,中國的高端、品牌製造業產權多為外商所有,也就是說有10塊錢的利潤,外商能拿走7塊。剩下3塊只有1塊是工人工資,2塊是管理層的薪水。中國的低端製造業,媒體說來似乎享譽全球,但是量大、價低是關鍵。而且工序簡單,無科技含量。價高自然賣不出去,又容易被仿造。所以因為其價格低廉的優勢進軍市場,雖然有名,但是賺不到錢。第三產業就更別說了,我們相比之下還差的很遠。
現在的局勢其實很明顯,就是我們國家拿著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來賺取GDP,比如房子、蔬菜等等,所以說,我們國家的GDP增長迅速,完全是13億中國人一人幾塊錢得來的。其內涵和西方發達國家的GDP含義完全不一樣。
Ⅹ 為什麼中國輕工業那麼發達
這論點是誰提的,我有點懷疑。
不過我想大致是因為輕工業生產的大多是日用產品,可以直接改善生活條件,體現出來的就是「經濟水平高」
如果僅僅是重工業發達,就需要再通過貿易才能實現改善生活條件的目的,因此沒有輕工業來的直接吧。
也許是這樣,呵呵。。。我的猜想的,不權威,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