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理解工業集聚的意義

如何理解工業集聚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2-06-16 12:45:09

1. 產業集群或聚集區是什麼意思

對集群的認識最早起源於100多年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提出的產業區的概念,以此為先導,產業集群的概念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充實。目前國內外有關集群理論的文獻在解釋「產業集群」時,出現了「產業集群」、「企業集群」、「馬歇爾產業區」、「新產業區」、「企業網路」、「產業綜合體」等多種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層次,綜合起來,我們可以大致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理解產業集群的含義:
第一,產業集群是由大量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
第二,一些共同的因素支撐集群的集聚,如相互之間的「供銷關系,或共同的技術、共同的顧客或分銷渠道、共同的勞動力市場、共同的采購渠道,或共同的最終市場。
第三,集團內的企業之間形成大量的專業化分工,通過某種關系相互連接,形成復雜的競爭和合作關系。

2. 如何理解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
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 高中地理 工業集聚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工業分散呢優缺點

一、工業集聚的優缺點:

優點:

①大規模和聯合企業生產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②可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縮短交通運輸線和工程管網,節省基建投資和降低生產成本;

③能綜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廢」資源,生產更多的廉價產品和減少污染;

④有利於專業化和協作化,便於生產經營管理;

⑤便於組織各種服務性與輔助性企業統一服務,減少社會消耗;

⑥便於男女職工適當搭配,可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

缺點:

①工業的集聚會使得當地的環境污染加重,不利於環境的保護;

②住房緊張,交通擁擠;

③環境達到飽和、地價工資上漲、用地用水緊張,出現爭奪公共設施的現象;

④產業需要升級。

(3)如何理解工業集聚的意義擴展閱讀

1、工業集聚產生的原因

(1)受地區地理條件和工業組合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工業集中與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合理限度內,都能產生一定的社會經濟效果。

(2)隨著工業設備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必然引起同類生產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對集中。

(3)由於聯合企業和工業成組布局能帶來外部經濟的節省,必然引起不同類型企業的相互集聚。

2、工業分散產生的原因

(1)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產品組裝廠之間的分散。

(2)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的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也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路企業。

(3)老工業區用地、用水緊張環境污染嚴重,迫使部分企業遷出老工業區。

3、兩者的趨向:

因受地區地理條件和工業組合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工業集中與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合理限度內,都能產生一定的社會經濟效果。隨著工業設備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必然引起同類生產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對集中;

由於聯合企業和工業成組布局能帶來外部經濟的節省,必然引起不同類型企業的相互集聚。從生產聯系角度來說是走向全球化,從生產規模角度是中小型企業會逐漸普遍,我國目前還缺少在世界范圍內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所以工業分散是未來的主要努力方向。

4. 企業集群效應是什麼意思 要求:簡單易理解謝謝

企業集群效應就是指,想同或相關聯的產業群體集聚的一種現象。
主要是因為,企業能夠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呈現。企業集群效應是地理學的一個專有名詞。
譬如電子行業:例如半導體的生產,電子集成線路板的生產,電子包裝廠,塑膠,這些是初級商品,加工成,電視機,收音機,等等高級商品。
行業分工越細說明人類越進步,這是馬克思的著名論斷。
這種企業集群可以有效的使資源得到共享,比如技術,比如市場,集群到一起可以節約初級商品的交通運輸費用。(就像賣服飾的,會形成一條街一樣)

5. 地中海農業的區位發展因素

3.1農業的區位選擇
1、農業的概念:[記憶]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2、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記憶]
(1) 農業生產的位置
(2) 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聯系
3、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記憶]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因素。
4、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記憶]
5、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6、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理解記憶]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種促進農業發展(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范圍的擴大);改善局部自然條件發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
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農業出現專業化和地域化
7、農業地域的含義:[記憶]
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8、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因素:[記憶]
(1)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條件(3)社會經濟條件
9、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技術先進
10、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記憶]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
3.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亞洲的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為主(水稻的習性:好暖喜濕)
2、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 氣候以季風為主,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2) 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4) 人多地少,生活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大
(5) 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7000年歷史)
3、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記憶]
(1)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
(2) 單產高,商品率低
(3) 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及作物[記憶]
分布: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烏克蘭
作物:小麥、玉米 我國呢?
5、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 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運輸便利
(3) 市場廣闊
(4) 地廣人稀
(5) 機械化程度高
(6) 農業科技先進
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及生產對象[記憶]
分布: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南非(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生產對象:牛、羊
2、大牧場放牧業區位條件[記憶]
(1) 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2) 地廣人稀,地價低
(3) 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場放牧業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記憶]
(1) 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開辟水源
(2) 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業的分布及農產品[記憶]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
農產品:牛奶及乳製品
6、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 氣候溫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7、乳畜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 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導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導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導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導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二、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企業家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三.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1、 經濟效益
2、 社會效益
3、 環境效益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理解]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原料等。
2、工業集聚意義 [記憶]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理解]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為工業的地域聯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和手段,使工業的地域聯系如虎添翼。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記憶]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記憶]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記憶]
1.發展的區位特點
豐富的煤炭資源
離鐵礦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 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理解]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記憶]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 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 義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理解記憶]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矽谷」(讀課本圖)[記憶]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政治條件

6. 如何理解產業集聚的植根性,對企業組織有何積極作用

植根性來源於經濟社會學,其含義是經濟行為深深嵌入於社會關系中。集群內企業不僅僅是地理上靠近,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很強的本地聯系,這種聯系不僅是經濟上的,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
共同的社會文化環境產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滿意成為區內最有價值的資源。所以說植根性對於產業集群是一種積極參與全球分工而又與本地社會文化高度融合的本地化的產業聚集。

我國產業集聚的五種主要類型
1、自發成長型產業集聚。該類型一般都是依託歷史較為悠久的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在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格局,逐步演進為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集群。比如江蘇吳江的絲綢產業歷史悠久,清朝時期即號稱「日出萬匹,衣被天下」,改革開放後更是快速集聚壯大,目前已成為全國三大紡織產業集群之一。
2、企業擴張型產業集聚。是在一個或若干個規模較大、產業帶動力較強並且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主導下,抓住市場和政策機遇,迅速擴張裂變為一個產業集群。
例如,江蘇江陰以一家上市公司(申達集團)為啟引點,吸引同類產品和配套產品投資商進入,逐步形成為「亞洲包裝中心」;許昌以瑞貝卡公司為龍頭,匯集了龍正、神龍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發製品企業112家、個體生產專業戶900多家,發製品產業鏈上從業人員近15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發製品生產加工基地。
3、市場帶動型產業集聚。是通過專業市場的帶動發展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從帶動效應來看,市場對產業集聚的作用最大,可以使市場信息、產品製造、銷售渠道、服務產業等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浙江義烏就是以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帶動形成了11個專業市場、14條專業街,目前已形成集運輸、產權、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市場體系,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4、科技驅動型產業集聚。主要是在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大學的作用下,在某個區域、產業或產品上依託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和人才優勢逐步發展進而形成產業集群。
例如,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中國科學院等各級各類科研機構213家,先後吸引了聯想、方正、微軟、IBM、諾基亞等國內外知名高新技術企業萬余家,成為國際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的密集區域。
5、外資帶動型產業集聚。這是我國產業集聚中發展最快的類型,大多是在近十年內,由外商以及我國台商等投資企業逐步發展而成。這方面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外商或台商先投資零配件企業,然後通過再投資和吸引其他同行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一種是境外大企業投資興辦規模較大的終端產品企業,拉動國內外配套企業跟進投資,形成產業集群。

7. 介紹一下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路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等。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現,早在20世紀70年代或更早的時間,就有國外學者(CzamanskiS1974)將集群引入到經濟學,提出了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的概念,1990年美國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重新提出產業集群的概念,並用產業集群的方法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優勢,從此,產業集群的概念得到學者的普遍接受並風靡一時。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產業集群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因素:首先,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一般來說,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它機構往往都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這是產業集群形成基礎。其次,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其它機構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聯系網路中的一個個節點,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第三,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企業,而且還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銀行、中介機構等,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這是產業集群的實體構成。

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

產業集中(instrial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在整個產業內的份額,是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重點。產業集中可以通過絕對集中指標和相對集中指標來反映,絕對集中指標通常用位於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的某項指標(如市場佔有率等)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來反映,從中可以看出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對整個行業的壟斷程度,而相對集中指標主要以洛倫茨曲線(LorenzCurve)及以洛倫茨曲線為基礎的吉尼系數來衡量,可以反映整個產業內所有企業的集中程度。一般來講,如沒有特別說明,產業集中主要反映產

業內企業壟斷程度的高低,而與產業的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系,同時也沒有對產業內企業間聯系進行特別關注。因此,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較遠,兩者沒有直接聯系。

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

集聚(agglomeration)是指事物的空間集中過程,早在一個世紀前韋伯在《工業區位論》中就開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主要是講產業的空間集聚。產業集聚(instrialagglomeration)是指產業在空間上的集中分布現象,是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重點。產業集聚主要是研究產業的空間分布形態,特別注重產業從分散到集中的空間轉變過程。產業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間發展,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帶來規模經濟受益。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關系密切,但是兩者又有區別。產業的空間集群可以形成產業集群,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集聚都可以形成產業集群。雖然有的產業集聚在一起,但是相互之間沒有聯系,就不能形成產業集群。因此產業集聚只是產業集群形成的一個必須條件,而非全部條件。

產業鏈與產業集群

產業鏈(instrialchain)是一個十分傳統的概念,是指某種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就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與產業鏈相關的還有價值鏈、生產鏈、供應鏈、商品鏈等不同概念。盡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其內容的實質沒變,只不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的聯系進行闡述。與產業集群相比,產業鏈也強調產業之間的聯系,但產業鏈主要側重於產業間聯系,對於產業以外的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關注較少,此外,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的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則要比產業鏈的概念豐富得多,它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間的聯系,而且還強調空間的集聚。

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

我國的工業園區建設是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密切相關的,1984年中央開始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當時國家對開發區的基本要求是「三為主、一致力」,即以工業為主、以出口為主、以利用外資為主,致力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隨著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開發區在我國全面展開,各種類型的工業園區也相應建設起來。工業園區建設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資為主,因此,園區內的工業主要以區外企業為主。因此,工業園區是典型的外力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正因為如此,就使得很多工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考慮自己的區域背景,致使園區的產業定位與周邊地區相脫節,缺少與當地企業的聯系,不能實現園區與所在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園區不同,產業集群強調產業之間的緊密聯系,是依靠內力發展的理論。但是,在有的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形成了產業集群。因此,工業園區為產業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間,能否形成產業集聚則要看企業之間的聯系狀況。

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產業集群依靠內部聯系網路,有力推動了當地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多國家的地方政府通過培育地方產業集群,使本地生產系統的內力和國際資源的外力有效結合,提高了區域競爭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近幾年,我國部分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集群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

首先,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而且還由於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於社會網路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於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於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產業集群是區域創新系統的一種重要實現方式。創新是區域發展最根本的內在動力,但是由於創新活動的復雜性,企業很難單獨開展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多個相關企業及科研部門的共同參與,創新才可能獲得成功,這一要求恰好為產業集群的網路特性所體現。首先,在產業集群內部,容易產生專業知識、生產技能、市場信息等方面的累積效應。在產業集群內部,集聚著數量眾多的相關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在產生較強的知識與信息累積效應的同時,大量生產企業也時刻面臨同行競爭的壓力,這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內的企業時刻保持創新的動力。其次,企業之間緊密的網路關系,使得生產企業和相關機構之間更容易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整體,推動了集體學習的進程,降低了學習成本,促進更多有創新價值的活動發生。

(三)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產業柔性集聚體與區域競爭力理論研究與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優勢的獲得來源於產業在其內部集聚過程中的所獲得的優勢。以柔性專業化為特徵的大量中小企業集聚群體,它們彼此之間通過分工與合作而結成稠密的區域網路組織,共同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這些專業化的產業集聚體內部的生產率不斷提高,創新活動不斷涌現,從而呈現很強的區域競爭力,如義大利東北部與中部地區、美國的矽谷地區、德國的南部地區等。回顧區域和企業發展演變的歷史,可以發現在工業時代,區域經濟相對獨立,除了資源爭奪外,相互之間的聯系較少,企業追求的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時代,現代交通通訊技術極大的削弱了地理空間對區域經濟聯系的影響,資源、技術、信息的全球性流動增強,區域成為全球生產網路下的一個個節點,相互聯系密切。在區域經濟聯系網路化的推動下,企業不僅僅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然後從整體利益中分成,企業之間的合作也不斷加強,形成了聯系密切的產業集群,並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過產業的柔性集聚而快速發展起來的區域,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功能和競爭力。

【什麼是產業集群】

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strial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的分析。區域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波特通過對10個工業化國家的考察發現,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所有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明顯看到各種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許多產業集群還包括由於延伸而涉及到的銷售渠道、顧客、輔助產品製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開發、標准制定等的機構,以及同業公會和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

因此,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范圍,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構成這一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從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角度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某種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意義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看,產業群實際上是在一定區域內某個企業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縱向一體化的發展。

如果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二者結合起來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指產業成群、圍成一圈集聚發展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或地區間形成的某種產業鏈或某些產業鏈。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這有利於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從產業集群的微觀層次分析,即從單個企業或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用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增強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穩定性;通過縱向一體化行為,可以在生產成本、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進入壁壘;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信息的靈敏度;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使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利潤產業等

【產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對於該國或該地區資源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市場環境的反映和調整能力。同一產業相關的企業群居在一起,相互競爭和協作,對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創新因素的集群和競爭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認為,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從世界市場的競爭來看,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其產業內的企業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一般說來,當產業集群形成後,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集群將比非集群更具有競爭力。集群加劇了競爭,競爭是產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合作上。

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關產業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產業集群內部的競爭自強化機制將在集群內形成「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制。這種合作機制的根本特徵是互動互助、集體行動。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路化的互動和合作,以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在產業集群內部,許多單個的、與大企業相比毫無競爭力的小企業一旦用發達的區域網路聯系起來,其表現出來的競爭能力就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是一種比所有單個企業競爭力簡單疊加起來更加具有優勢的全新的集群競爭力。集群使得許多本來不具有市場生存能力的中小企業,由於參與到了集群裡面,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還增強了集群的整體競爭力。

2、產業集群加強了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

在絕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中,企業都是創新體系主體,因此,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動關系就成了知識轉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業間合作的基礎是信任而不是契約。沒有企業之間和企業領導人之間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約都難達到合作的預期目標。集群的發展正好符合了這方面的要求,集群運行機制的基礎便是信任和承諾等人文因素。群內的企業因為地域的接近和領導人之間的密切聯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為規范和慣例,彼此之間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而減少機會主義傾向,降低合作的風險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機會和成功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創造的力量大於單個企業力量的簡單總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因為他們不一定能搜尋到合作夥伴,即使搜尋到了,也要進行一番嚴格的考證。而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合作卻有獨特的優勢。現代組織理論預言,產業內企業聯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來的潮流,它將取代公司之間一對一的競爭,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者將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資源,共擔成本。

3、產業集群增加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促進企業增長。

集群不僅有利於提高生產率,也有利於促進企業的創新。這種創新具體體現在觀念、管理、技術、制度和環境等許多方面。一般地講,集群對創新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集群能夠為企業提供一種良好的創新氛圍。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要。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這些企業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能夠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集群中,由於地理接近,企業間密切合作,可以面對面打交道,這樣將有利於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由此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LearningEconomies),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2)集群有利於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產業集群與知識和技術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自增強關系。在新經濟時代,產業布局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集群內由於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並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產業集群內由於同類企業較多,競爭壓力激勵著企業的技術創新,也迫使員工相互攀比,不斷學習;企業間鄰近,帶來了現場參觀、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競爭的區域環境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集群內領先的企業會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一旦某項核心技術獲得創新性突破,在集群區內各專業細分的企業很快會協同創新,相互支持,共同參與這種網路化的創新模式。事實也已經證明,產業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要明顯快於非集群化的企業。

(3)集群可以降低企業創新的成本。由於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就成為可能,為企業進行創新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隱性知識的交流,更能激發新思維、新方法的產生。由於存在著「學習曲線」(LearningCurve),使集群內專業化小企業學習新技術變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競爭合作機制,也有助於加強企業間進行技術創新的合作,從而降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

集群對新企業的進入和企業增長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方面,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體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業進入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鼓勵產業新手的出現,也有利於現有企業的增長和規模擴張。在產業集群形成後,不僅吸引來的工廠會根植於本地,還會有很多新企業在本地繁殖和成長。因為集群內長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體系,促使企業在集群內「落地生根」,除非整個產業鏈出現轉移,企業才會考慮遷移到其他地區。

4、產業集群發揮了資源共享效應,有利於形成「區位品牌」。

產業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徵,因此,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構成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隨著產業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託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徵,如法國的香水、義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錶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之後,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外部效應。這種區域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概念的作用】

產業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思考、分析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並制定相應政策的新視角。產業集群無論對經濟增長,企業、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角色定位,乃至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法。

產業集群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於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系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這樣使他們能夠從一個區域整體來系統思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考察可能構成特定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考慮臨近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而不僅僅局限於考慮一些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

產業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產業集群觀點更貼近競爭的本質,要求政府專注於消除妨礙生產力成長的障礙,強調通過競爭來促進集群產業的效率和創新,從而推動市場的不斷拓展,繁榮區域和地方經濟。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95439

8. 高中地理 工業集聚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就是有投入產出關系而形成的,比如A工廠生產某種產品正好是B廠所需要的,那麼B廠就可能在此地建廠以就地取材實現利益最大化,以此類推。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就是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引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比如某個地方有醫院,有學校,有娛樂場所等等。這很顯然就會吸引服裝企業,食品企業,電器企業等等的加入,於是乎漸漸形成了工業地域。

9. 工業集聚區、工業區、開發區的區別是什麼啊

個人理解:
工業集聚區:已經成型的工業區;
工業區:工業生產區域;
開發區:政府剛批準的項目,慢慢會發展成為工業區,現在有很多的高新技術開發區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工業集聚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汽車鑰匙改裝成手機開鎖 瀏覽:263
賓士glb機油位置怎麼測 瀏覽:931
奧迪a4l倒車鏡片怎麼調 瀏覽:655
2040萬的新能源汽車買哪個 瀏覽:191
工業風毛坯棚怎麼處理 瀏覽:795
西安馬家灣工業園什麼時候搬 瀏覽:111
賓士前後剎車片多久換一次 瀏覽:893
寶馬m5擋把怎麼掛 瀏覽:729
沙溝工業大廈怎麼走 瀏覽:528
明年汽車市場價格走向如何 瀏覽:167
汽車電瓶大線後開多久能充滿 瀏覽:165
奧迪車載流量用沒如何續費 瀏覽:584
為什麼汽車改裝輪轂好看 瀏覽:867
二手19奧迪a6l到底多少錢 瀏覽:415
賓士怎麼區分底盤 瀏覽:258
奧迪底板怎麼裝 瀏覽:915
汽車天窗是什麼 瀏覽:678
卡達工業有哪些 瀏覽:894
汽車談判技巧有哪些 瀏覽:961
汽車的免審單多久可以申領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