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為什麼工業革命不可能在法國發生

為什麼工業革命不可能在法國發生

發布時間:2022-06-15 23:33:04

1.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而不是法國

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60年代,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國其他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可以看出,文藝復興之前的3000年之內只有32位名人,而其後卻有68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有人口7、8千萬,英國群島只有400萬。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這一段時間共有10位名人,都是歐洲大陸的,沒有一人是英國群島的。在1500年之後,英國人口快速增加,其後影響世界的名人中英國卻有17人(如近代科學體系的奠基人牛頓),從英國獨立出來的美國有8人,而傳統的歐洲人口大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分別只有8人、9人、3人。就是說,工業革命和現代科技革命的主力主要是16世紀英國這400萬人口的後裔(現在共有2億多人口)。

如果說中國和印度是因為沒有文藝復興而沒有工業革命的話,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工業革命在英國而不是同樣沐浴了文藝復興的春風的其他歐洲國家發生?這個問題吸引了很多經濟學家。楊曉凱在《為什麼工業革命不在西班牙發生》綜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強森(Simon Johnson)等人的觀點。強森等人他們發現,西班牙、葡萄牙發生工業革命的客觀條件遠遠比英國要好:
1、西、葡較早掌握並擁有相對優良的航海技術和經驗。
2、西、葡早於英國從事航海貿易,率先佔領了自然條件優於北美的南美洲,有更好的自然資源進行國際貿易。
3、馬克思認為帝國主義的發展必須以剝削為手段,但英國對殖民地的治理並非以剝削殖民地而滿足祖國為目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卻對殖民地進行剝削。所以,依照馬克思以及邊緣理論的說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帝國主義發展,應該使工業革命發生在西、葡兩國。

但歷史卻讓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而不在西班牙發生。面對這種歷史矛盾,強森等人提出三個假說。
1、大西洋貿易對歐洲的經濟發展有關鍵的影響。
2、大西洋貿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轉變。
3、制度轉變的前提條件與國王和皇室專制權力的強弱有關。

強森等人發現大西洋貿易沖垮了英國社會等級制度的藩籬,英國對專制王權的限制明顯多於西、葡,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貿易的利益,好處不被國家壟斷。西班牙從事大西洋貿易所得到的好處卻由皇室所壟斷。換句話說,英國是由民間自發地參與大西洋貿易,是「私營」,而不是王室出資靠「國營」。因此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

楊曉凱說現在的太平洋貿易就像當年的大西洋貿易,中國的太平洋貿易有讓中國「西班牙化」的傾向。

強森的這些觀點解釋了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但卻不能解釋為什麼不能發生在法國。法國也是大西洋貿易的積極參與者,也直接從這些貿易中得益;法國大革命前雖然政治人治,但經濟卻自由,並且「薄賦輕徭」,普通百姓也能分享經濟利益,在大革命後,法國對專制的限制更甚於英國。依照強森、楊曉凱的觀點,工業革命能夠發生在英國,那麼更能發生在法國。

但楊曉凱在《好資本主義和壞資本主義》一文卻又認為法國的平均稅率比英國低很多,它沒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依這種觀點,那麼西班牙政府比英國政府更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工業革命又應該發生在西班牙才是。

因此,強森、楊曉凱對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解釋雖然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是並不充分。因為他們還是採納「以物為本」的思維來解析社會,而不是「以人為本」,他們忽略了生產力諸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人。

2. 阻礙法國工業革命發展進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阻礙因素:企業經營分散,中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以及高利貸資本發達,再加上法國政局的動盪等諸多因素(如何阻礙的:這些因素使得法國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工業勞動力和工業資本相對缺乏,商品市場也不很景氣)

http://xzj.2000y.net/mb/1/readnews.asp?newsid=493290

3. 為什麼工業革命史在英國,而不是其他國

十四至十五世紀,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英國會成為首先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盡管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英國開始逐漸在西歐國家的角逐中嶄露頭角,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從十八世紀開始,英國在商業、金融、農業甚至政治領域內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被我們以「工業革命」這個詞所熟知。然而,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呢?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還是一種偶然的結果呢?本文擬以混沌理論為基礎,對工業革命的起因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分析。

一、工業革命成因的傳統解釋

除去理論界對於工業革命開始時間的爭論,傳統觀點認為,工業革命之所以在英國發生並進而擴散到歐洲、美洲,是因為一系列自然社會經濟因素使得那個時代的英國具備了得天獨厚的社會條件,進而在一些關鍵因素的作用下,英國最終成為工業革命孕育的搖籃。

下面筆者將對一些「決定因素」進行簡要的分析:

1、航海貿易:新航路開辟是航海貿易的開端。1501年之後,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先驅,使得歐洲與外界的聯系由地中海地區轉向了大西洋沿岸,而隨之16世紀中期的安特衛普、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了歐洲經濟中心[1]。直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贏得了海上貿易和殖民霸權。當時的世界貿易分為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貿易圈。太平洋的貿易主要集中於歐亞,歐洲明顯偏愛進口,而且進口商品的種類不斷大眾化。而與美洲殖民地的廣袤市場則更大程度上為英國工場手工業和對外貿易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大西洋貿易圈則在17世紀中期荷蘭的主導下發展成為「非洲——歐亞」貿易和世界經濟分工的一個重要附屬部分,人口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貿易為主要內容、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是工業革命能夠持久進行的原動力,「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

2、農業革命:市場的發展、14世紀黑死病導致的人口急劇下降和貨幣地租的盛行,使得14世紀末期農奴制在英國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農經濟的發展,即份地由佃冊持有農持有,但是其租佃權和份地所有權在持有農和領主之間界定不清;自由持有農擁有自己的土地;還有一部分公有地,歸屬也一直存在爭議。因此15世紀末羊毛產業的發展直接推動宗教改革和圈地運動的過程中,公有地和份地成為最先被侵蝕的對象,大租佃制經營在英國農村中也逐漸居於統治地位。農業勞動力的釋放、農業技術的改良和應用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消費品和原料,同時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國內市場。

3、自由寬松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首先是產權制度的建設。混亂的經濟狀態使得富者和貧者聯合起來爭取明晰的產權界定,於是在17、18世紀,英國政府相繼在層保護財產和合同、保護消費者的商品檢驗制度和價格控制制度、保護發明者的專利制度、保護投資者的制度、保護勞動者的評定工資制度、工廠法和濟貧法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次是自由貿易制度的建設。這與當時的政權和盛行的經濟思想相關。1455-1485年的紅白玫瑰戰爭中,「中央及君主專制的都鐸王朝在舊封建貴族的地位強烈動搖、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還未強大到成為統治階級的時期出現了」[2]。由此,17至18世紀由於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政策出現了很大的波動性,議會民主制與對經濟活動的王室壟斷並存。直到1642年下議院擁有徵稅權和廢除了王室壟斷之後,由於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政府對市場仍有一定程度的干預。從19世紀20年代起,對輸出品的限制、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壟斷、穀物條例、航海條例的逐步廢除,才使得英國真正實現了自由市場制度。然而不容否認的是,與西班牙的專制統治相比,英國已經為資產階級提供了足夠寬松的政治和經濟舞台。

4、金融證券市場的繁榮:英國保險公司操縱著對外貿易,對國際市場信息量的壟斷使得其在政治上的力量不容忽視。而隨著英國銀行業和外匯市場的發展,倫敦成為吸引歐洲人的金融市場[3],而阿姆斯特丹多邊支付體系的中心地位在18世紀也逐漸由英格蘭銀行所替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市場的中心,利率市場化、證券市場和中央銀行制度都在這個階段取得了重要的發展。金融資本也逐漸成為工業革命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柱。

5、人口:在工業化早期,人口在18世紀40年代在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停滯後開始增長,並在18世紀40年代加速,1811-1820年達到最大值,到1850年開始緩慢下降(表1)。而英國完全參與甚至代表著整個歐洲的第三次人口增長,人口的持續增長為工業化提供了可能。而且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由於在工業部門就業人員的大量增加和低廉的勞動力供給,使得圍繞工業區的城市化得以快速發展,英國接受的大量移民也極大的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從而產生了兩個變化:從東南到西北的人口密度轉變和加速的城市化[4]。潛在就業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和就業結構的轉變所帶來的國內消費品市場結構的調整,都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要素儲備。

6、自然資源:煤炭早在羅馬不列顛時代就已經用作燃料,但是到17世紀才成為主要能源,釀酒、漂洗、制鹽、煮皂等大量以煤炭代替木炭作為燃料。據J.U.納夫的統計,1551-1560年英國主要礦區煤產量約為21萬噸,1681-1691年已達296萬噸[5]。至18世紀20年代,英國煤的開采量大約佔世界硬煤總開采量的87%,60年代佔50%。毫無疑問,在家庭和工業用煤量方面,英國居歐洲國家首位[6]。而且,英國煤炭的豐富儲備,也為提高鐵的產量開拓了廣闊的前景,並進而帶動工業部門整體的大踏步地前進。另外,英國作為大西洋上的島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優良港口,且境內任何地方離海岸線都不會超過90公里,河流眾多,加上新開鑿的幾條運河連接內陸城市,全國的水利條件和交通運輸相當方便。而且,眾多的殖民地也為英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支持。

7、對外貿易促進了英國的出口:18世紀前,英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依靠羊毛和轉口貿易,18世紀中期,英國發展成為向美洲、非洲和亞洲這些新市場出口各種製造品的工業國家。在1780年,英國出口的工業品是1770年出口的8倍。

8、技術的進步:集中表現在紡織業、冶金業,也是推動工業革命的最直接的動力,如煤和焦炭在熔煉過程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種金屬製成品的成本,化學的運用產生了一大批人工合成的新材料。筆者不再贅述。

對於工業革命的決定因素,學者們莫衷一是,往往會採用不同的歸並方式將上述因素加以分類,但總體而言多數集中在資本和勞動力的積累、技術的進步、人口的增長、寬松的政治環境這幾個方面。但是,隨著計量統計方法的改進和資料的不斷豐富,傳統觀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挑戰。

二、傳統觀點的反駁

對於傳統觀點的反駁可以用以下問題來支撐:為什麼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等歐洲其他國家?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18世紀後半期,而不是更早?有的學者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不是與國家相聯系,而是地區,我們之所以看到的是英國的崛起,無非是因為英國有更多更適合工業革命發生的地區而已;還有的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應該是一個隨機的事件,種種看似可以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的條件;當然還有的學者表示,種種爭論更多的說明了對工業革命進行系統觀察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的匱乏。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總結學者們對傳統觀點的批駁。

1、資源因素:毋庸置疑,煤礦和鐵礦對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不可或缺,但是從熱力和動力能源的角度來講,當時的木材、炭和水力都是煤的替代品,而且在蒸汽機發明之前鐵就已經在各國之間普遍流通了,而在1794-1796年,英國的鐵礦主要從瑞士進口,之後又大量依賴於西班牙的赤鐵礦。至於英國的棉紡織業,其原料則是完全依賴於原材料的進口。與之相比,瑞士和法國藉助其豐富的礦藏,似乎更有理由推進本國的工業化進程。

2、科學和技術因素: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認同英國在技術創造性和教育上的匱乏。首先,很多的發明源於其他國家,比如提花機、漂白法、蘇打製作法、食品罐頭、機械亞麻織布機、煤氣燈、不間斷紙張的生產等等。確切的說,英國應該是一個技術創新的進口國和技術改進的出口國。其次,英國的公共教育體制是以僵化的學徒制度和有限的大學教育為依託的,與西班牙的精英和學院教育相比,科學知識的創新和傳播在英國變得艱難。因此,更多的技術革新不是由於自然知識的累積,而更多的是實用知識和技術嫻熟工種內部進行改進所帶來的勞動力的節約。在英國,科學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要緊密的多。那麼,如果說注重知識的應用和技術的開發是當時英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法國和德國卻與技術革新的普及失之交臂,則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學和技術因素的「決定」作用。

3、社會和制度因素:Perkin認為,判斷一個社會是不是更加有利於發生工業革命,取決於財富和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英國正是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最好的答案:在英國,財富的多少和社會地位被緊緊聯系在一起而不是截然分離,對財富或者對社會地位的追求是相伴而生的,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儉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但是,較之英國,荷蘭的尼德蘭革命發生的更早,可以說,荷蘭同樣是一個市民的、資產階級的或者中產階級的社會,同樣給予了資產階級寬松的社會環境,卻在英國同時代逐漸衰落。而法國,貴族的頭銜可以被買賣,而且很多所謂的貴族不過是「中產階級」的出身,只不過法國的「貴族」傳統使得這些新貴族們不得不適應一些更加奢華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不能不說是對傳統觀點的背離。另外,按照諾斯對產權的界定,明晰的產權有利於對經濟主體進行創新激勵和回報,從而有利於社會的技術進步。而英國的專利制度在1624年就已經建立,其他的歐洲大陸國家最早的也是在1791年之後了。但是,法國政府是通過皇家學院和由國家指派的長官來認定技術創新的,而且英國的專利制度也需要打一個折扣,因為在專利侵權案件中發明者並沒有給予足夠的平等,而且對專利的認定更多依靠的是微不足道的技術問題,而不是對發明本身的認定[7]。而且,即使沒有專利制度的保護,如Richard Arkwright(法院宣布他的發明不屬於專利保護的范圍),也不會對其「專利權」的使用帶來很大的困惑;有的時候,議會也會超越法院來對一些發明進行專利的認定;由於法律界定的模糊和執行上的不徹底,使得要麼有大量的訴訟案件難以很快裁決,要麼發明更多的以商業秘密的方式加以應用,而不再求助於專利制度的保護[8]。盡管這些例舉並不能夠反映當時的全部社會現實,而且專利制度畢竟只是處於起步階段,難免不盡完善,但是卻是對英國「想當然的」「卓越」的專利保護制度的一個有力反駁

但是,從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以下紕漏:

首先,如果工業革命是由一個關鍵因素決定著的,那麼我們在第二部分所總結的觀點就是一個有力的反駁,即幾乎沒有一個原因使得英國顯示出明顯、突出、獨一無二的優勢,而其他國家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其次,如果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那麼隨著討論的深入,可能的決定因素會越來越多,但是,在沒有對工業革命深層次運行機制進行更多的探究時,我們能夠找到的只能是相關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很難想像由這些因素就一定會導致一場全方位的社會大變革。況且經濟現象是不可模擬的,那麼如何判斷某一個因素究竟是決定作用還是香港作用呢?答案尚未可知。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我們的確可以找到所謂的決定因素嗎?從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似乎並沒有這樣一個或者幾個因素可以使得英國遠遠優於其他國家,也就是說,也許並不存在著任何能夠對工業革命的發生起到決定作用的因素。

最後,第三部分中,隨著新的數據不斷得到修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工業革命似乎並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起飛」階段,而是一個平緩增長的長期過程。在這樣一個長期過程中,如果沒有任何因素能夠起到決定的作用,或者對其他因素起到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工業革命在什麼地方發生、在什麼時間發生就具有了一定的隨機性。

對這個問題的解釋,N.F.R. Crafts試圖依賴另外一個角度——混沌理論。所謂混沌,是指某種確定的隨機性,「確定」是因為它由內在的原因而不是外來的雜訊或干擾產生;而「隨機性」是指不規則的、不能預測的行為。在經濟活動中,非均衡是更經常的現實,其中規則的周期起伏和不規則的隨機變化造成了經濟現象中的各種梯度和漲落。混沌吸引子在伸長與折迭操作中,將微觀尺度很小一點漲落很快的就提高到宏觀的尺度上表現出來,亦即宏觀經濟不規則的漲落時經濟系統內在的機制而非外界的沖擊。

藉助於混沌理論和雜訊現象,我們不妨對工業革命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審視:在長期緩慢的積累過程中,工業革命所代表的時間段無疑應當被拉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一些產業或者局部的改善得以積累,並且連同其他因素一起,最終帶來了經濟和技術的全面革新。整個過程中並不意味著英國要比其他的國家(最常用來作比較的是法國)更有優勢或者更先進,也不意味著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因素決定了工業革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恰好在英國。我們甚至可以假設推動工業革命進程的一些因素並不發生在英國,而是因為有其他因素的傳導和激勵作用,才導致正效應不斷的放大,改良最終輻射到英國本土並且進一步加強。也許較「工業革命為什麼最先發生在英國」更有意義的,應當是「為什麼工業革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或者「工業革命究竟是漸變或者突變」,因為後兩者意味著也許混沌理論所提及的自然觀更加適合對工業革命進程的研究。

4. 荷蘭法國為什麼不能首先進行工業革命

手工商業條件不具備

5. 易富賢為什麼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而不是法國

因為英國在17世紀就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商業貿易發達,市場需求廣闊,促使工業革命的開展,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工商業的需要。
而法國在18世紀中期在與英國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輸給了英國。同時國內封建主義勢力和資本主義相互斗爭,直到1789年才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之後又歷經曲折,國內矛盾斗爭不斷。
http://book.yzdsb.com.cn/system/2013/03/18/012530979.shtml

6.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其他西歐國家

第一,地理原因,英國是島國,海峽是英國的天然屏障,使得英國國家的軍事預算能最大限度減少開支,英國也較少經歷戰亂,相比歐洲大陸能將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財富投入生產和創造。

第二,市場的原因,英國殖民地廣大,殖民地和母國之間的商業往來加劇了英國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更新速度,這就比歐洲大陸更容易發生產業革命。

第三,拿破崙戰爭,因為拿破崙稱霸歐洲大陸,陰謀進攻英倫三島,從側面促使英國軍事物資的大量訂購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迫使英國產業界必須在較少的時間內生產出規定的大量物資

7. 比較英國,荷蘭,法國的發展,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出現在英國, 而不是當時的大國?問歷史

不知道大家在知道歷史之後,有沒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工業革命已經資本主義為什麼都最先在英國出現,當時的英國只是一個歐洲邊緣的小國,就算加上已經脫離的愛爾蘭,英國的領土也沒有日本大,這到底是為什麼?

所以當時的英國已經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所有必要條件,包括政治、經濟、科學等,所以自然而然工業革命就在英國發生了,這是必然趨勢。

8. 是不是拿破崙阻礙了法國的工業革命啊

是的
法國的產業革命,從波旁王朝復辟時期(1815~1830)的後半期開始,到路易·波拿巴(1778~1846)當權的第二帝國(1852~1870)末期基本完成,前後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在此之前的拿破崙(1769~1821)統治時期是法國產業革命的准備時期,當時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為產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物質技術前提(見法國拿破崙時期的經濟政策。拿破崙政權覆滅之後,在波旁王朝復辟初期,法國政局還不夠穩定,經濟上還要恢復拿破崙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只是進入20年代以後,形勢逐漸好轉,法國才有可能開始進行產業革命。

9. 工業革命緣何發生於西方世界

地理環境決定論:如果我們隨意地查看一下歐洲和中國的海岸線,可以發現,歐洲的海岸線犬牙交錯,且近海島嶼眾多,更重要的是有一個不是很大,人們很容易征服的地中海,以及也不是很大的大西洋,這樣由近海島嶼、再到地中海,近而橫渡大西洋,使得歐洲的航海經驗有一個由近而遠,由落後而先進的循序見進的過程,使得歐洲的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先進的航海技術推動了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又推動了工業革命。而中國的海岸線平滑有序,近海幾乎沒有大的島嶼。東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西部是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不是沙漠就是茫茫大草原,南部不是高山也是大海。這樣一種四面楚歌的地理環境,都是人類無法迂越的屏障,茫茫的大平洋,出去一個死一個個,誰還會想著去發展航海技術呢?同時,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又有適於農耕的平原,使得人們不必要到外面爭奪資源,通過自給自足就可以生存得很好,天然的屏障外界也難以攻入,當然中國人就只要發展農耕技術而成天窩里斗就可以了。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農業文明如此先進,又有窩里斗的國民性的原因。歐洲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眾多競爭的小國,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則有利於形成大一統的帝國,從而也決定了兩個區域不同的發展軌跡。以哥倫布和鄭和航海為例。首航美洲大陸的哥倫布生於義大利,為了他的偉大航海計劃,先後投靠了三、四位歐洲君主,最後才得到西班牙皇室的支持。如果歐洲統一在任何拒絕了哥倫布的君主之下,則歐洲對美洲的殖民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相比之下,中國明朝的鄭和的命運就要壞得多了。鄭和七下西洋,其艦隊規模之大,遠不是哥倫布所能及的。但是,在大一統的皇權下,宦官一旦失勢,鄭和的遠洋航行也就終止了。
官僚體制論:李約瑟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是因為中國人重實用,而輕分析。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官僚體制最初非常適宜科學的發展,位它卻阻礙了重商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它無力把最初推進科技發展的工匠們的技藝和發明,與學者們發明的數學和邏輯推理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科學的發展超越工匠個人的活動,過渡到一個以數學和邏輯為基礎的新時代。
科舉制約論:中國沒有發生科技革命,既不是儒家理論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大一統,也不是科舉制度本身抑制了中國的科技發明轉變為一場科技革命,真正起阻礙作用的是科舉考試的課程設置和激勵結構。在現代社會以前的時期,大多數技術發明都源自工匠和農夫的經驗,科學發現則由少數天生敏銳的天才在觀察自然現象時自發做出的。到了現代,技術發明主要是在科學知識的指導下通過實驗獲得的,科學發現則主要是通過數學化假說來描述自然現象以及可控實驗方法得到的。這樣的工作只有受過特殊訓練的科學家才能完成。在前現代時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模式下,一個社會人口越多,經驗豐富的工匠和農夫越多,社會擁有的天才人物也越多,因而社會的科學技術就越先進。由於中國在前現代時期人口眾多,所以中國就在這些方面佔有優勢。到了現代,中國的技術發明仍然靠經驗,而歐洲在17世紀科技革命的時期已經把技術發明轉移到主要依靠科學和實驗上來了。如此說來,中國未能發生科技革命的原因,就在於科舉制度的科目設置和激勵結構,它使知識分子無心投資現代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資本,從原始科學躍升為現代科學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產權制約論:自夏商以來中國就一直是一個官營主導型的社會,中國的奴隸社會一直實行國有土地制,自秦漢直至明清的封建社會,土地國有制也是主要形式。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與此對應,官營手工業在奴隸、封建時代也主宰著當時的工商業社會。鴉片戰爭以後,近代商品經濟在外來影響下開始有所發展,但主導形式仍是官辦官營或官商合辦、官督民辦,即官僚資本形式。而在歐洲,雅典國家時代就出現了早期的非國有的民間經濟,到馬其頓國王統治希臘各城幫時期,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已成為基本法令。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西方的荷蘭和英國,基本原因是有效產權制度的建立。制度當然不是萬能的,但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和技術創新時無論如何離不開有效的產權制度,沒有制度是萬萬不能的。實際上,到1700年,英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這樣的制度:產業管制衰落和行會權力下降促進了勞動力流動和經濟活動的創新;合股公司、存款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制度的出現降低了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鼓勵了資本流動;財產權利獲得了議會批准從而具有最高權威和法律保證;保護和鼓勵生產性活動的立法體系初步建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制度因素是英國率先建立了鼓勵創新和技術發明的專利制度,1624年年誕生的《獨佔法》就是英國的第一部專利法。由此可見,正是完善的制度成為工業革命發生的基本社會條件。歸納起來,古代中國之所以可以領先於世界,是因為,古代技術發明的多少主要取決於人口數量,人口越多,能工巧匠越多,技術發明也越多。這個時候的技術發明大多是自發的、零星的、非盈利的,除了父傳子、師傳徒這種「保密」措施外,人類還沒有發明出別的制度來鼓勵和保護這種創造性發明活動。進入現代時期,技術發明和科學發展的進程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發明方式從經驗型轉向實驗型——科學實驗室制度出現;二是發明與市場、贏利、風險、成本等因素聯在一起,與產權和獨占權的形成聯在一起,發明成為一種職業。這些變化要求有較完善的財產權和知識產權制度,使發明者的收益能夠為社會所承認,使私人收益接近社會收益。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已經建立了包括知識產權制度在內的有效產權體系,而中國在14世紀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制度。這就是中國的科技發明始終以原始形成進行而未能演變成為大規模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
人口資源論:中國之所以在工業革命之前一千多年裡領先世界,而後又被歐洲趕超,是因為中國受到人口眾多、而資源匱乏的限制。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她就必須全力發展農業技術,以至於到歐洲工業革命時,中國的農耕技術遠遠領先歐洲,這包括復種、灌溉、密植、耕種工具的改良等等。但是農業技術的改進所帶來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輪人口增長所吞噬;而人口增長又進一步帶動農業技術的改進。如此往復,中國在較高的農業水平上維持了巨大的人口。相反,中國工業的發展卻受到了有限資源的約束。
大國阻礙論:希臘人思考物質和自然,他們是人思辯的角度切入的,包括原子論,雖然這與現代原子論有著很大的區別。可以說希臘哲學是思辯的產物,它是從單純的邏輯上去想問題,是關於自然的學說。所以,為什麼希臘人能夠在數學上、幾何上做出偉大的貢獻。這和他們地處一隅,處於多種文化交匯的中心有關。大家知道,希臘在愛琴海邊,它的周圍有不少很近的島嶼,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那時候盛行城幫制,行政單位都是各個非常小的城幫,在比較小的文化單位裡面,比較容易形成思想群體。而且沒有那種大一統的控制,各種思潮便會涌生。
在這一點上,中國與希臘不同,中國的統一局勢比分裂局勢的時間多出二分之一,總體上說來,是統一比分裂的情況多一些。而中國雖然在很長的海岸線,但附近並沒有非常多的島嶼。我曾經去過浙江和江蘇,當地人如果想到對方的省去,往往會選擇內陸行走,而不會坐船前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么長的海岸線對於交流並沒有很大的益處。中國的歷史也正好證明了這一點。最為值得欣賞的思想自由的年代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生活是多麼值得想往,這和當時的各國分立、列強並存的態勢有關。中國真的太大了,並不利於偉大思想的產生。
情婦推動論:女人的地位,是衡量金庸筆下的江湖與古龍式江湖的要害。顯而易見的在金庸筆下,幾乎沒有盪婦。猶如15世紀之前的歐洲,我們也無機會看見裸體。《神鵰》中小龍女落難時羅綢零亂,已經是極限。女人們對江湖也談不上什麼政治影響力,即便峨嵋掌門滅絕師太,只是憑一已的武功高妙。換言之武功面前男女平等,女人不憑武功能夠控制江湖的極為罕見。算來算去只有一個丐邦的馬夫人施展嫵媚,把諾大一個江湖搞得險些顛倒。基本上,在金庸那裡我們看不到女人的慾望在江湖上出場。也如人類歷史的大半時段,女人的慾望尚未大規模滲入公共領域。要麼如黃蓉絕頂聰明,一輩子還是繞著郭靖嚴防死守。那麼如周芷若情場失意便一心去做武功天下第一。如女權主義者批評的,金先生橫豎只讓半打女人圍著男主角,從不肯讓女人來支配江湖和江湖上的男人。似乎女性本無這樣的慾望,亦無這樣的能量。黃蓉是一個典型,奇門遁甲精靈古怪無不精通,稱為金庸筆下聰敏第一應該得票率最高。但黃姑娘偏偏在一樁事上卻和郭靖一般混沌。就是「做了夫婦後如何生孩子」的問題始終想不透。一次和郭靖進行純學術性的研討被歐陽鋒撞見,叫她去問她娘。以後一燈大師講述周伯通與劉貴妃的情事。黃姑娘又屢次發問,段皇爺只好搪塞,說你長大自然就知道。黃蓉以來在襄陽產下郭襄,看來終於還是被她知曉了。黃姑娘尚且如此,其他李姑娘王姑娘等好不了哪裡去。可見金大俠所描述的江湖,女人們基本上都處於未成年少女狀態。江湖完全由男人的慾念支配著,女人的慾念只是一種附庸。註定無法走入歷史的宏大敘事。讀金庸的武俠便知資本主義緣何不在中國落戶。德國學者桑巴特對於資本主義在近代歐洲的蔓延,曾有不同於韋伯求諸新教倫理的解釋。關鍵處就在女人。一言蔽之,資本主義之前的江湖,是由男人的慾念推動的江湖,充其量只能小康。資本主義的江湖則是由女人的慾念推動的江湖,女人的慾望一但進入公共領域,資本主義就來了。桑巴特總結到,不是節儉而是奢侈,才催生出了資本主義。正是進入公共領域的女人們帶來了奢侈。物質的膨脹首先基於女性情慾的膨脹。歐洲幾個世紀以來鋪天蓋地的「非法的情愛」。使政治成為了「情婦們的政治」。法國的弗蘭西斯一世開創了近代的歐洲宮廷。使之成為一個充滿盛會和宮廷貴婦的輝煌的政治中心。而不像在中國的皇朝那裡僅僅是帝王一個人的禁臠。法國宮廷將貴婦和上層社會的少女集合起來,她們以自己「出類拔萃的文雅和修養」輪番征服包括國王在內的王公大臣。法國宮廷成為各國王室亦步亦趨的範本,也成為整個巴黎包括騎士和暴發戶們拙劣模仿的對象。宮中貴婦的修養和行頭也成為高級妓女們的楷模。騎士精神開始世俗化,不再是對於領主夫人的柏拉圖式的敬仰,而是努力「使自己的情婦成為宮中最重要的角色」。桑巴特指出,近代宮廷的主要特徵即是「情婦的統治」。到了17、18世紀,每20個宮中顯貴至少有15個與自己的情婦共同生活。18世紀的法國,每一年都有公開出版的可供交遊的上層婦女的名錄,詳細列出姓名、地址、才幹、修養及面部特徵。奢侈和權欲成為女人們在公共領域內的慾念。我們可以列出那些名重一時的貴婦,蓬巴杜爾夫人,在成為路易十五情婦的19年中,她用於個人消費花掉的錢達到3600多萬里弗爾。這些花銷至今存有詳盡的帳目。她掌管著事無巨細的一切宮中事務。路易十五的另一位情婦杜巴麗侯爵夫人,則在5年時間花掉了1200多萬。路易十四不斷給他的情婦修築城堡,其中一位是來自英國宮廷的著名貴婦路易絲.克努阿勒,有人得體的評論說,路易絲的絲綢裙帶「將英法兩國連在一起長達15年」。情婦們的奢侈使花錢開始成為一種修養。修養總是體現在花錢而不是掙錢上。所以狄德羅要感嘆,說人們以前富而不露,現在卻拚命花錢。孟德斯鳩曾坦誠的對奢侈予以評價,他說「富人不揮霍,窮人就將餓死」。可見容納女人的慾念對於資本主義的誕生何等重要。江湖上的女人若都是黃蓉,就難免要餓殍遍野了。
除開奢侈,情婦們的另一特點是獨立和共享。情婦們因此翻雲覆雨,在床笫之上將王權稀釋,因為臣屬通過與君王駕馭同一具身體而獲得了平等性。而情婦們則坐收漁利,將男人們的政治下降為情慾分配的指標。桑巴特指出,正是充斥了情婦的宮廷生活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女王才開創了屬於女人的統治。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或者武則天、慈禧太後的時代,都遠非女人的統治。因為政治並非由女人的慾念推動。一個單獨的女皇無非就是一個單獨的滅絕師太。她領導的仍然是一個男人的帝國。只須看中國歷史上那些風雲際會的後宮女人,她們一生中的慾念與傑出的男人無緣,只能降尊紆貴與薛懷義、張宗昌、李蓮英這些下三濫的男人肌膚相接。女皇個人的慾念依然卑微無比,依然無法以矜持的姿態進入公共領域。
情婦的奢侈帶來了資本主義,寡婦的奢侈卻總是充滿著亡國的氣息。
直到古龍筆下的江湖,才開始類似於17世紀的歐洲。像黃蓉那樣的傻大姐都被掃盲了。江湖上可以隨處看見裸體。即便冰清玉潔的女子,也是動不動就脫衣服。這一點過猶不及,使古龍也常被女權主義者垢病。江湖中的女人不再憑借武功,而開始憑借性別的魅力征服世界。江湖開始出現情婦的統治。兩個典型的代表,一是《楚留香》中的丐幫夫人秋靈素,她早年的色情網路將武林中權勢顯赫的人物除和尚外幾乎一網打盡。數十年後還令幾大門派的掌門人甘願為她而死。另一個狠角色則是《小李飛刀》中的林仙兒。古龍的武俠總是充滿了如此這般的女人。情婦的涌現說明武功不再是虛構的江湖世界中唯一的稀缺資源。華山論劍的故事就顯得比較幼稚了。通過女人的慾望在江湖上正式亮相,作為更為現實的稀缺資源,金錢也就開始進入江湖的話語。上官金虹和孫老頭這樣的人決不會傻乎乎去論劍,他們忙著爭地盤、開分舵。照此路數發展下去,資本主義不久就快來了。而武俠也就再寫不下去。
歌德說,偉大的女性,引導我們前進。這話同時具有崇高和低俗的含義。公共領域中的情婦們和情婦們的奢侈,對於一個資本主義的江湖而言,也許正如伏爾泰所言,「多餘,但是必不可少」。
以此觀照,我們目前幾乎大有希望。
制度缺失論:現代關於技術和制度變遷歷史的研究、關於技術進步與制度安排之間關系的理論,早就否定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關系的機械理解。諾斯和托馬斯的名著《西方世界的興起》指出:18世紀以後西歐之所以首先出現經濟迅速發展,人均收入迅速增長的局面,是由於這些國傢具有更有效的經濟組織和保障個人財產安全的法律體系,而這種比較完善的經濟組織又是中世紀以來將近一千年間長期演變的結果。其中荷蘭和英國表現尤其優異,其原因是這里的居民享有比西班牙、法國和歐洲其他地方更能抗拒當地政治、宗教或城市行會勢力的壓迫、壟斷和橫征暴斂的能力,因而身家財產比較有保障,也能比較自由地經營企業。
以研究技術發展史聞名的美國經濟學家羅森堡和小伯澤爾在《西方致富之路——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演變》一書中,用確切的歷史事實表明:就科學技術而論,直到15世紀,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顯然高於西歐,但是西方國家很快後來居上,在經濟上大大超過東方國家,原因是西歐在中世紀中後期建立了一種有利於不斷創新的社會機制。19世紀初產業革命的發生,有一個增長體製作為基礎。這種增長體制是中世紀後期的商業革命中逐漸形成的,例如復式簿記是13世紀發明的,公司制度是在17世紀初出現的等等。沒有這種制度的變遷,產業革命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完全可以說,產業革命其實是商業革命的直接後果。此得出結論是:如果我們熱心於發展我國的高科技產業,就首先應當熱心於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於高技術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只有這樣的制度安排才是推進技術進步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最強大的動力。這是我們的「吳市場」的觀點,我們認為很有道理。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工業革命不可能在法國發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濕膜加濕機怎麼用 瀏覽:520
工業物聯網軟體哪個好 瀏覽:536
單相工業風扇怎麼接線 瀏覽:331
賓士四驅e級有哪些 瀏覽:977
平邑到濟南的汽車多久 瀏覽:281
工業用開關插座如何接線 瀏覽:162
汽車輪胎跑多久爆胎 瀏覽:999
自動檔汽車電子擋桿prnd如何切換 瀏覽:308
輕重工業有哪些 瀏覽:360
寶馬有哪些便宜的二手跑車 瀏覽:117
汽車側面怎麼遮擋陽光 瀏覽:277
奧迪a6從後面怎麼區分排量 瀏覽:126
汽車氟利昂在哪裡看 瀏覽:155
邵陽到株洲的汽車多久 瀏覽:514
汽車中的a是什麼意思 瀏覽:49
汽車測電流怎麼 瀏覽:737
怎麼做一個奧迪雙鑽馬達 瀏覽:88
春運河源汽車提前多少天售票 瀏覽:424
工業上是怎麼加壓的 瀏覽:513
汽車多久洗次車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