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區工業計劃的目標是要使紅色中國在經濟上自足具體是什麼
工業都是手工業,有保安和河連灣(甘肅)的織布廠、被服廠、製鞋廠、造紙廠,定邊(在長城上)的制毯廠,永平的煤礦,所產的煤是中國最便宜的,還有其他幾縣的毛紡廠和紡紗廠——所有這些工廠都計劃生產足夠的商品供紅色陝西和甘肅的四百家合作社銷售。
產銷合作社
如果南京拒絕接受共產*提出的結成統一**和停**戰的建議,能夠有不怕國民**封鎖而維持下去的能力。
㈡ 蘇維埃經濟的兩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是什麼和什麼
前篇:
漫漫西行路(一)|斯諾到延安
漫漫西行路(二)|紅都的那些人和事
漫漫西行路(三)|紅都頭號人物與紅區的文化生活
漫漫西行路(四)|那次聞名遐邇的「征程」
「一般歷史,特別是革命的歷史,總是比最優秀的政黨、最先進階級的最覺悟的先鋒隊所想像的更富有內容,更多種多樣,更生動活潑,更巧妙。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最優秀的先鋒隊也只能表達幾萬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像;而革命卻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別高度和集中地表現出來的時候,由千百萬被最尖銳的階級斗爭激勵的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像來實現的。」
在西北
在江西、福建、湖南的共產黨人於1927年起逐步建立起他們反對南京的根據地的時候,中國其他各地到處都出現了紅軍。其中,最大的一個地方是鄂豫皖蘇區,佔了長江中游這三個盛產大米的省份的很大一部分地區。開始時由徐海東指揮的,後來由徐向前來領導,徐向前是黃埔軍校一期生,在國名黨軍隊中當過上校,是廣州公社的老戰士。
在他們西北方向的遠遠的山區里,另外一個黃埔軍校生劉志丹當時正在為目前陝西、甘肅、寧夏的蘇區打基礎。劉志丹是個現代羅賓漢,對有錢人懷有山區人民的一貫仇恨。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
西北大災荒曾經持續約有三年,遍及四大省份,斯諾在1929年6月訪問了蒙古邊緣上的綏遠省的幾個旱災區。在那些年月里究竟有多少人餓死,他不知道確切數字,大概也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了,這件事到現在已經被人忘懷。一般都同意300萬這個保守的半官方數字,但斯諾本人並不懷疑其他高達600萬的估計數字。
這場災難在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注意到,甚至在中國沿海城市也是如此,但是有少數幾個中國國際賑災委員會的勇氣可嘉的人,為了搶救一些災民,冒著生命的危險到這些傷寒流行的災區去。他們中間有許多外國人,也有一些外國人如德懷特·愛德華茲、O J·托德和一個傑出的老醫生羅伯特·英格蘭姆。斯諾有幾天同他們一起,走過許多死亡的城市,跨過一度肥沃、如今變成了荒蕪不毛之地的鄉野,所到之處無不感到觸目驚心。
在上述這種背景下,共產黨人在西北特別受人民歡迎,是不應該感到奇怪的,因為那裡的情況對於農民群眾來說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都沒有根本的改善。
斯坦普爾博士所提出的精彩報告指出在「公元前240年據說有一個名叫鄭國的工程師」在中華民族的搖籃、歷史上有名的陝西渭水流域「修築了一個能灌溉近100萬英畝土地的灌溉網,但是後來年久失修,水壩崩塌,雖然修築了新的工程,到清朝末年(1912年),灌溉面積只有二萬畝不到」——約三千三百英畝!他弄到的數字證明,在大災荒期間,陝西有一個縣,死的就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口;另一個縣死的有百分之七十五;如此等等。據官方估計,單在甘肅一省就餓死200萬人——約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要是官廳禁止囤積糧食,交戰的軍閥沒有干擾賑濟物資的運輸的話,這些人有許多是可以不死的。
這里,存在著早已成熟的實行變革的條件。這里,存在著人們要起來反對的東西,即使他們還沒有斗爭的目標! 因此,當紅星在西北出現時,有千千萬萬的人起來歡迎它,把它當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徵。
但是紅軍究竟是不是好一些呢?
蘇維埃社會
不論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在南方的情況如何,就斯諾在西北所看到的而論,如果稱之農村平均主義,較之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模範產兒而認為合適的任何名稱,也許更加確切一些。這在經濟上尤其顯著。在有組織的蘇區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雖然有一種馬克思主義的簡單指導,但物質條件的局限性到處是顯而易見的。
西北沒有任何有重要意義的機器工業,這個地區比中國東部一些地區受到的工業化影響要少得多,它主要是農業和畜牧業,好幾個世紀以來,文化趨於停滯狀態,雖然現在存在的許多經濟上的弊端無疑是半工業化城市中經濟情況變化的反映。但是紅軍本身就是「工業化」對中國的影響的顯著產物,它對這里化石般的文化所帶來的思想震盪確確實實是革命性質的。
可客觀條件不允許共產黨有可能組織大大地超過社會主義經濟初生時期的政治體制,對此他們自然只是從未來角度來加以考慮,以期有朝一日他們有可能在大城市中取得政權,那時他們可以把外國租界中的工業基地接手過來,從而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奠定基礎。在此以前,他們在農村地區的活動主要集中在解決農民的當前問題——土地和租稅。
紅區的社會、政治、經濟組織一直不過是一種非常臨時性的過渡。甚至在江西,也完全是如此。由於蘇區從一開始就得為生存而戰,他們的主要任務一直是建設一個軍事政治根據地,以便在更廣泛、更深刻地規模上擴大革命,而不是「在中國試行共產主義」,而有不少人卻以為這就是共產黨在他們小小的被封鎖的地區中在嘗試的事情。
共產黨在西北之所以受到群眾擁護,其當前的基礎顯然不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而是有點像孫逸仙博士的主張:「耕者有其田」。共產黨可以自居有功的一些經濟改革措施中,對農民最有重要意義的顯然有這四項: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貸、取消苛捐雜稅、消滅特權階級。
組織工作並不是到政府機構為止。共產黨在工農、城鄉中有大量的黨員。此外,還有共青團,團之下又有兩個組織,把大部分青年都組織起來。這兩個組織是少年先鋒隊和兒童團。共產黨把婦女們也組織到共青團、抗日協會中。甚至哥老會這個古老的秘密會社,也讓它參加到蘇維埃生活中來,從事公開合法的活動。農衛隊和游擊隊也屬於組織嚴密的農村政治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貨幣解剖
蘇維埃政府至少有兩個基本任務必須完成:供養和裝備紅軍,為貧苦農民濟燃眉之急。 這兩個任務有一項沒有完成,蘇維埃的基礎就馬上要崩潰。為了保證這兩項任務的完成,共產黨甚至在蘇區初創之日起就必須開始從事某種經濟建設。
西北蘇區的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社會主義的奇怪混合。私人企業和工業得到許可和受到鼓勵,土地和土地產品的私人交易也得到允許,但有限制。同時,國家擁有和開發像油井、鹽井、煤礦等企業,也從事牛羊、皮革、食鹽、羊毛、棉花、紙張等其他原料的貿易。但國家在這些物品方面沒有壟斷專賣,私人企業是能夠在所有這些方面進行競爭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確進行了競爭。
第三種方式的經濟是合作社,政府和群眾合夥參加經營,不僅同私人資本主義進行競爭,而且同國家資本主義進行競爭!但這都是在一種非常小而原始的規模上進行的。因此,雖然在這樣一種安排中,基本矛盾很明顯,如果在經濟上比較發達的地區,會招致破壞性的後果,但是在紅區這里,它們卻起著互相補充的作用。
在采訪過55歲的財政人民委員林祖涵後,斯諾在日記中這樣寫到「不論林祖涵的數字的確切含義如何,這完全是中國式的一個奇跡,因為我們記得,游擊隊在這一帶進進退退已經打了五年,經濟居然能夠維持下來,沒有發生飢荒,整個來說,農民似乎接受了蘇區貨幣,相信它。事實上,這不是僅僅能用財政的角度來解釋的,只有在社會和政治基礎上才能理解。」
不過,斯諾還是表現出了他的擔憂 「對一個像紅軍那樣靠小本經營來維持的組織,情況也極為嚴重。」他預測到「在蘇區經濟中,不久一定會發生以下三種變化之一:(一)為了供應市場所需的製成品,實行某種形式的機器工業化;(二)同外界某個現代化經濟基礎地建立良好關系,或者攻佔比目前的經濟基地水平高一些的某個經濟基地(例如西安或蘭州);或者(三)紅區同現在在白軍控制下的這樣一個基地實際合並。」
同紅軍在一起
許多人以為紅軍是一批頑強的亡命之徒和不滿分子。斯諾自己也有一些這樣的模糊觀念。不久,斯諾就發現自己完全錯了。紅軍的大部分是青年農民和工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家庭、土地和國家而戰斗。
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齡是19歲。這很容易相信。雖然許多紅軍士兵已經作戰七八年甚至十年,但大量還只是十多歲的青年。甚至大多數「老布爾什維克」,那些身經百戰的老戰士,現在也只有20歲剛出頭。他們大多數是作為少年先鋒隊員參加紅軍的 ,或者是在15歲或16歲時入伍。
在一方面軍中,共有百分之三十八的士兵,不是來自農業無產階級(包括手工業者、趕驢的、學徒、長工等)就是來自工業無產階級,百分之五十八是來自農民。只有百分之四來自小資產階級——商人、知識分子、小地主等的子弟。在一方面軍包括指揮員在內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是共產黨或共青團團員。
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這就是說,他們能夠寫簡單的信件、文章、標語、傳單等。這比白區中普通軍隊的平均數高得多了,比西北農民中的平均數更高。紅軍士兵從入伍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學習專門為他們編寫的紅色課本。進步快的領到獎品(廉價筆記簿、鉛筆、錦旗等,士兵們很重視這些東西),此外,還作出巨大的努力來激勵他們的上進心和競賽精神。
像他們的指揮員一樣,紅軍士兵是沒有正規糧餉的。但每一個士兵有權取得一份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一些收入。他不在的時候,由他的家屬或當地蘇維埃耕種。然而,如果他不是蘇區本地人,則從「公田」(從大地主那裡沒收而來)的作物收益中取出一份做報酬,公田的收益也用於紅軍的給養。公田由當地蘇區的農村民耕種。公田上的無償勞動是義務的,但在土地重新分配中得到好處的農民,大多數是願意合作來保衛改善了他們生活的制度的。
紅軍中軍官的平均年齡是24歲,這包括從班長直到軍長的全部軍官,盡管這些人很年輕,平均都有八年的作戰經驗。所有的連長以上的軍官都有文化,其中斯諾遇見過幾位軍官,他們參加紅軍以前還不能認字寫字。紅軍指揮員約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國民黨軍人。在紅軍指揮員中,有許多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莫斯科紅軍大學畢業生、張學良的「東北軍」的前軍官、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前國民軍(「基督將軍」馮玉祥的軍隊)的軍人,以及若干從法國、蘇聯和英國回來的留學生,斯諾
㈢ 紅星照耀中國中西北蘇區採用了哪三種經濟模式
經濟模式:
1、農業經濟:靠合作社 傅承認合作社沒有紅色的碗,但是說,他們有不少糧食、布匹、煤油、蠟燭、針、火柴、鹽
2、工業經濟:蘇區工業是手工業,有保安和河連灣(甘肅)的織布廠、被服廠、製鞋廠、造紙廠,定邊(在長城上)的制毯廠,永平的煤礦,所產的煤是中國最便宜的,還有其他幾縣的毛紡廠和紡紗廠——所有這些工廠都計劃生產足夠的商品供紅色 陝西和甘肅的四百家合作社銷售。
3、貿易經濟:國營企業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寧夏邊境長城上的鹽池的制鹽工業和永平、延長的油井,那裡生產汽油、煤油、凡士林、蠟、蠟燭和其他副產品。鹽池的鹽是中國最好的,所產的鹽色白如晶,產量很大。
拓展資料
《紅星照耀中國》電影劇組創作靈感及素材就取自同名報告文學——美國記者斯諾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影片主要講述的是1936年美國青年埃德加·斯諾冒險來到中國紅色革命區域的的親歷見聞,在采訪和見證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領導人,以及紅軍戰士和蘇區百姓的風采之後,斯諾以飽含激情的生動文筆寫成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該書出版後轟動世界,使全球第一次了解到了彼時艱苦抗戰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真實情況。
《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的紀實文學作品,於1937年10月在倫敦首次出版,於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1] 作品真實記錄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由於斯諾在西北紅色區域的冒險中引起的激情和對中國人民的熱愛,他用了後半生的幾乎全部精力,對中國問題作繼續的探索和報道。《西行漫記》先後被譯為二十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該書不斷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萬讀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為享有盛譽,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
㈣ 紅星照耀中國每章三個問題
摘要 您好,第一章概括探尋紅色中國講述作者對紅色世界的好奇,開始深入蘇維埃紅區的冒險,去探究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共產黨的秘密。並且講述了張學良和楊虎成與共產黨達成一致搞日協議的原因和經過。
㈤ 紅星照耀中國蘇區的工業措施
當時蘇區的臨時首都保安(即志丹縣志丹縣,原名保安縣,位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理位置為東徑108°11′56″~109°3′48″,北緯36°21′23″~37°11′47″之間。
㈥ 江西蘇區工業和西北蘇區工業發展的特色
摘要 你好,蘇區指的是江西贛南蘇區。蘇區的工業最大最重要的是制鹽和石油工業,其中的支柱是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中國第一個蘇區誕生於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後,彭湃分別在廣東的陸豐縣、海豐縣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
㈦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概括內容是什麼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記述了斯諾去甘肅邊境和前線時的所見所聞。
一開始文章記述了他陪年輕的共產黨員胡金魁與農民談話的經歷:一開始大家對紅軍有些抱怨,比如糧食徵收太多等,但一旦跟白軍相比,農民們又紛紛記起了紅軍的好來,包括紅軍是免稅的,買東西也給錢,這些都是白軍做不到的。
接下來,斯諾記述了很多關於蘇區工業的內容,包括蘇區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如何發展工業,包括手工業、油井等等。最後,文章描寫了普通工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包括籃球賽、免費醫療、社會保險、讀書寫字、唱歌等等,並將其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對比。
《紅星照耀中國》
曾易名為《西行漫記》,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的紀實文學作品,於1937年10月在倫敦首次出版,於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
該作品真實記錄了埃德加·斯諾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
從多個方面展示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而艱苦奮斗和犧牲奉獻的精神,瓦解了種種歪曲、醜化共產黨的謠言 。斯諾通過對領導人和普通民眾的觀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紅區黨組織、各種文件、會議等內容轉變為讓讀者讀起來感到親切生動的文字。
㈧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蘇區的工業是什麼其中的支柱是什麼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蘇區的工業最大最重要的是制鹽和石油工業,其中的支柱是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
《紅星照耀中國》第七章主要內容:去前線的路上本篇記述了斯諾去甘肅邊境和前線時的所見所聞,一開始文章記述了與農民的談話,探訪蘇區工業,以及他對工人生活的一些感受。接下來,斯諾記述了很多關於蘇區工業的內容,包括蘇區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如何發展工業,包括手工業、油井等等。
最後,文章描寫了普通工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包括籃球賽、免費醫療、社會保險、讀書寫字、唱歌等等,並將其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對比。最後總結為一句話:他們即使缺乏社會主義工業的物,卻有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
(8)西北蘇區工業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所作的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
《紅星照耀中國》全書共12篇,主要內容包括:關於紅軍長征的介紹;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紅軍的軍事策略;作者的整個采訪經歷和感受等。
㈨ 蘇區工業有哪些種類獲得什麼成就
《紅星照耀中國》中蘇區的工業種類是制鹽和石油工業。
原文如下:國營企業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寧夏邊境長城上的鹽池的制鹽工業和永平、延長的油井,那裡生產汽油、煤油、凡士林、蠟、蠟燭和其他副產品。鹽池的鹽是中國最好的,所產的鹽色白如晶,產量很大。因此蘇區的鹽又便宜又多,鹽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對農民不利。紅軍攻佔鹽池以後,同意把一部分產品給長城以北的蒙古人,廢除了國 民 黨的全部產品專賣政策,因此獲得了蒙古人的好感。
其他還有紡織廠和兵工廠等!
成就:根據地的工業的生產的回復和發展,大大的增加了財政收入,保障了革命戰爭的供給,改善了軍民生活,對於打破敵人的軍事「圍剿」與經濟封鎖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㈩ 我國西北地區工業布局的主要類型是什麼
我國西北地區工業而已的主要類型有原料導向型(比如新疆的棉毛紡織、甘肅的有色冶金)、動力導向型(比如甘肅和新疆的石油工業)。
西北區現在已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涌現出一批新興工業市,比如著名的北 疆3市(烏魯木齊、石河子、克拉瑪依), 南疆3市(庫爾勒、哈密、喀什),河西2 市(嘉峪關、金昌),隴中3市(蘭州、白 銀、天水)和寧夏2市(銀川、石嘴山)。
西北區工業部門主要有石油工業、 煤炭工業、 金屬冶煉工業、 機械工業、 化學工業、 紡織工業、 石油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