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化投資是什麼

工業化投資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3 17:44:39

① 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

(1)工業化投資是什麼擴展閱讀:

工業化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3、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化

②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急求關於寧夏工業發展的學術論文

中國近二十多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及其所伴隨而來的高速經濟增長是舉世矚目的。正如世界銀行在《中國2020》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正從一個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與此同時,中國正從一個指令性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西部大開發的實施,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為中國在未來二十年左右初步完成上述兩個轉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先決條件。
一、中國改革時期經濟增長的特點及勞動生產率的貢獻

綜合西方文獻所給出的結論,改革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經濟增長的高速度,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基本上保持在8%左右。2000年GDP相當於1980年的6倍以上,達10000億現價美元,列世界第六位。按PPP(實際購買力)法計算,則中國2000年GDP約達42000億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第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全方位性,從沿海到內地,增長速度都是空前的。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如果把中國的三十個省份作為獨立經濟體,那麼在1978和1995年間,世界上二十個增長最快的經濟全部在中國。第三,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平均每年的貢獻約30%(1978-95)。也就是說每年8%的增長有2.4%來自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二、西方經濟學增長理論的啟示

那麼西方經濟學理論對我們理解中國改革時期經濟增長的特點有什麼啟示呢?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一直試圖以西方經濟學中的行為模型來指導前指令性經濟國家的轉型,諸如,以市場為前提的新古典經濟學廠商模型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產權理論。盡管這些理論與模型在不同程度上解釋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經濟行為,但它們在轉型經濟國家的應用確實不是很成功甚至造成了極大的負面效果,如前蘇聯。實際上,這些理論在中國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特別是在近幾年的改革實踐中),但在改革初期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改革一方面盡量吸收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採取了相對謹慎的做法。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描述性模型的確在對中國經濟的經驗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Solow增長模型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Solow增長模型是建立在資本,勞動和產出之間一一對應的函數關系基礎上的。該模型顯示在資本勞動比很低的國家(如中國),資本投入的增加會大幅度增加人均產出。另外,技術進步也會通過(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人均產出。中國二十年來的實踐與該模型的結論是相當一致的。據世界銀行的估算,1978 95年間,中國經濟實物資本存量年平均增長8.8%,而勞動人數增長為2.4%。資本存量高速增長的背後是由農業向工業的高速經濟轉型以及迅猛的技術進步。其最終結果導致人均GDP在改革後的18年裡翻了兩翻。

Solow增長模型裡面所提及的資本增長,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講也就是指工業化投資。由於工業化需要積累大量的資本,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初期保持一個高儲蓄率用於進行對基礎工業的投資。Solow增長模型顯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資本稀缺的工業化初期,人為地提高儲蓄率雖然會增加產出,但消費水平卻會有一個大幅度的下降。但經過一個時期後,消費水平會逐漸地超過提高儲蓄率之前的水平。這一經濟學描述實際上與中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所走過的工業化道路極其相近。
三、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背後及其與改革的關系

Solow增長模型顯示在推動人均GDP增長的兩個要素,資本和生產率之間,資本驅動型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也就是說,在資本勞動比達到一定水平後,人均GDP的增長會出現停滯。盡管進一步增加儲蓄率可以打破這一停滯,但經過一個時期後仍會在另一個人均GDP水平上出現新的停滯。這是由於在此類模型中人們通常假定資本的邊際產出率遞減。更為主要的是儲蓄率不可能無限地增加。而由不斷地提高生產率來帶動的增長則是可持續性的。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生產率的提高可以是無限的。那麼生產率的增長是由那些部份組成的呢?一個是技術進步(如新機器的採用),二是技術效率(如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生產經驗的積累),三是規模效益(組建和管理大企業乃至大國經濟的能力以及知識本身,諸如知識產業等)。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中國改革政策對上述三個生產率組成部份的影響。中國的技術進步實際上是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由政府主導的產業及技術政策推動的,其中包括引進外資和先進設備,對重點部門實行重點投入等。技術效率的提高則是在市場競爭的前提下由鄉鎮企業所引發的並加之以國企的改革措施。而規模效益恐怕是與政府為開發大國經濟對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重視與投入分不開的。總體上來說,中國勞動生產率在改革時期的增長是與政府的政策緊密相關的,這其中甚至包括鄉鎮企業的發展。

四、中國改革戰略的內在邏輯

改革政策,生產率,人均收入這樣一條主線的確體現了中國改革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綜合西方有關文獻,中國改革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漸進過程是由以下三個要素來體現的,即:可選擇性,可逆性和盡可能的確定性。中國的經濟改革開始於農業,取得顯著成效後,即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後,工業的改革也已起步。1980年代工業改革的側重點有兩個,在微觀水平上是國有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制度水平上是市場機制的建立。這一時期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迴避了企業所有權問題。這可以理解為在當時政府對不具有可逆性的改革措施的有意迴避。從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來說,政府及有關方面制定出了幾種不同的方案供企業選擇試用,充份體現了可選擇性。在市場機制的建立上,價格雙軌制的實行體現了政府對價格改革的不確定性具有充份的思想准備。在新的價格體制出現失控時,保留的原有的那部分計劃體制仍然可以起到緩沖作用,同時也為在極端情況下回復到原有體制留有很大餘地,充份體現了可逆性。

後來的改革實踐似乎表明,這種改革方略的內在邏輯與中國改革時期市場經濟以及工業的發展基本上來說是協調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釋放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業收入的增加也使得對非農產業的投資成為可能。由於這兩方面條件的成熟,加之政策的引導,中國的鄉村工業在198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國企方面,管理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價格雙軌制的實行初步形成了市場,為國有,集體,及鄉鎮企業共同參與競爭創造了前提條件。人們注意到,從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需求帶動的。盡管在此期間各類企業從產權到管理都有許多不規范,但企業的生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並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了經驗教訓,物質准備,和理論准備及其所需要的時間。自1995年左右開始的工業結構調整及企業重組似乎與中國經濟當時即將從短缺經濟轉向過剩經濟相呼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通貨緊縮更導致了大批的下崗與失業。但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經過十幾年的改革與經濟發展,中國的服務行業的發展被帶動了起來,吸收了部分下崗人員,為再就業創造了一定的條件。結構調整所導致的下崗與失業的社會問題迫使相關領域的改革加快了步伐,如社會保障制度和再就業中心的建立。與此相關的企業所有權問題也被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上來了。這是因為,一方面效益好的企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經營,開始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以及涉及到企業職工幹部自身長遠經濟利益等問題有所考慮。另一方面,效益不好的企業已經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不堪重負的包袱。因此,相當部份的中小國有和集體乃至鄉鎮企業的民營化改制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人們很快就注意到,企業改制這一重大改革措施再一次地將許多相關領域的改革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如,稅收,勞保,公司治理結構,金融與融資體制,收入再分配機制,產業政策以及證券市場中國有股減持的公平於公正。

五、中國現行工業結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的宏觀經濟結構,經過近30年的指令性經濟,再加上20年的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已經具有了向中等工業化國家邁進的雛形。今後二十年的發展趨勢,仍然是工業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加大以及農業比重的減少。這就意味著資本勞動比重和勞動生產率會進一步提高。與發達國家甚至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工業比重會高一些。這是因為中國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具有適合進一步發展製造業這一優勢。中國發展製造業的好處在於,它可提供勞動密集型行業以擴大就業。另一方面,製造業中也有資本相對密集和勞動生產率相對高的行業,可進一步提高中國製造業的科技含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領域的挑戰是來自其它發展中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的競爭以及如何對待環境和工業布局等問題。

就目前中國現行經濟結構從資本密集度上來講,根據Solow增長模型來預測,以工業實物資本的較高積累,來促進經濟增長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內還是可行的。如果再加上技術進步和規模效益這兩個因素,在十五期間(2001 2005)實現年均7%的增長應該是可行的。今後10年,如果中國經濟預期年均增長7%左右,2010年GDP將比2000年增長1倍。但中國經濟的發展應該避免單純追求增長速度,同時也應該注意各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雖然上面提到的宏觀經濟結構沒有明顯的問題,但就工業本身而言,許多行業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現有的工業投資體制不合理所造成的。因此,如何搞好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改革工業投資融資體制是中國工業正面臨的兩大挑戰。

六、結語

最初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的的中國工業改革,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舉世矚目的發展並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的角度來評價,中國政府這一時期在宏觀水平上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努力是相當成功的。許多西方學者對於中國改革戰略的內在邏輯性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另外一方面,在微觀水平上,西方有關文獻(包括筆者所參與的一些研究在內)顯示,大多數企業的技術效率仍然不夠高,一些中小企業的規模效益也有待改善。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要從粗放型增長(僅靠增加投入)向效率型增長轉變。諸多國企的技術進步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屬政府行為,這一方面是政策的成績,但同時也反映出企業自主技術進步的激勵機制還有待加強。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以市場為前提的新古典經濟學廠商模型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產權理論在現今企業改制的討論中是兩個十分值得借鑒的分析框架。這是由於在產業結構改變的同時,中國工業的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私有企業已從1978年的占工業產出的0.2%達到1999年的33%。另外國有企業的非國有成份也在公司化和股份化的過程中逐步擴大。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中國企業的公司化和規范化已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企業改制的最終結果仍然應該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一點可從中國企業的技術效率普遍偏低來理解。另外一方面,企業產權關系的優化勢必促使企業除了關注勞動生產率外,還要更關心成本和利潤,從而使企業生產中的要素配置效益,也就是我們通長所說的經濟效益,得到較大的提高。因此,如何在中國的改革實踐中進一步創造性地運用上述西方經濟學中有關廠商經濟行為的理論,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擺在那些關注中國企業改革的經濟學者面前的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結合寧夏寫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我想要讓一個人真在網上給你回答可能沒有了,建議參考一下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

④ 什麼是工業固定資產投資

1、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
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國有經濟單位投資、城鄉集體經濟單位投資、其他各種經濟類型的單位投資和城鄉居民個人投資。按照我國現行管理體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城鄉集體經濟單位投資包括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和農村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投資包括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外資、與大陸合資經營、與大陸合作經營、港澳台獨資及其他經濟的單位投資。城鄉居民個人投資包括城市、縣城、鎮、工礦區所轄范圍內的個人建房和農村個人建房及購買生產性固定資產的投資。

⑤ 工業化是什麼

一、工業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隨著西方手工業和商業的迅速發展,就產生了大商業資本家,而在同時,西方創造性的學習繼承了東方初級科學文明成果,並在後來將之發展為人類髙級科學文明。即高級數學,高級化學,髙級物理學。之後這些學科又服務於人類經濟發展,便產生了機械學和動力學。而機械學與動力學最初產生了原始動力機械,如風動或水動的各種大型機械,如荷蘭風車,英國水動力紡織機等。這些科技理論原產於北歐,後來由於英國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及商業資本資源,這些初級科技機械又發展為高級機械和動力設備,這就是瓦特利用機械學,熱學和動力學等學科,發明了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即由初級手工機械和自然動力,向人類高級機械和科技動力發展的階段。這就是人類科技工業革命的開端。簡稱第一次工業革命。

二、工業化的三次模式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又產生了斯特拉發明的交流發電機為主的電力革命簡稱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又產生了,電腦和數控機床及晶元為主的電子自動化工業革命,簡稱第三次工業革命。

三、工業化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和不足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生產效率成幾十倍上百倍的增長,資本投資效益成百倍的增長,商業資本開始大量湧入工業經濟投資領域,使工業資本迅速積累和擴大,產生了工業資本階級,也即工業大資產階級。這些階級的利益被政府大量侵吞和剝削,便形成了大資產階級與政府的予盾,而之後大資產階級發動工人和農民組織,組織平民與政府展開各種斗爭。結果形或了西方奴隸君主制,向君主立憲制發展,肯定了大資產階級的功績,並提高了大資產階級的地位,成立了以大資產階級為主的聯合政府。這種斗爭最終也是通過兩種手段為主,一種是和平改良奴隸制政府,以英國逼退英王為主的政變。一種是推翻和消滅現政府,如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並把王朝王後並家族推上斷頭台。

在以上階段,西方經濟主要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市場經濟主導發展。在這之後,西方資本主義迅速崛起,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英國和法國成為歐洲兩大強國,之後為了爭取經濟利益,英法之戰開始,同時德國利用英法大戰之機,在卑斯曼首相的領導下,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發展為可與英法爭奪霸主的強國,並發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德國徹底戰敗被瓦解。從此,歐洲列強灰飛煙滅,美國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大發戰爭軍火之財,美國經濟和軍事與科技迅猛發展,在歐洲三敗具傷之機,迅速拉起了北約聯盟,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巨頭。

之後人類社會先基本處於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北約聯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華約聯盟的冷戰階段時期。後美英法同謀,利用蘇聯政府和蘇共的腐敗,玩死了蘇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並成為金融和軍事國際寡頭的超級大帝國。

在這個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和美國經濟,又進入的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期,資產階級日益強大,又產生了與工人和民眾的利益斗爭。加之市場經濟導致大工業經濟的迅猛無序發展,這種無序發展,必然引起社會部分產能過剩和產品滯銷(現在中國也處在同期現象與結果)。而這一經濟現象,必然導致經濟的停滯不前,大批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的嚴重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使原本資本家過分壓榨勞工和員工利益的嚴重予盾沖突快速發展為武力沖突,一批資本家被消滅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應運而生。

此時,美國總統,羅斯夫在對人民的重大承諾之下,被選為美國總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簡稱羅斯福新政。主要舉措有三點,一是主要戰略型和關鍵科學技術型企業收歸為國有。二是大幅減稅降費,讓利於民,扶助貧困人員,對企業和貧困人員實行金融和政策懷柔與優惠。三是訂立《勞工法》以工會為工具,代表工人與資本家進行合理合法的斗爭,以保障勞工的工資權益和勞保福利等。自新政以後,純市場經濟理論和模式退出了美國經濟領域。成了政府主導為主的市場調節經濟,使美國經濟又一次飛躍發展,人民快速富裕,吸引力更大,很多科技人員移民美國,使美國科技主導世界科技發展,引領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並掌握了世界工業和軍事科技的制高點。與此同時西歐國家向美國學習,經濟和國民收入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工業富裕之國。

⑥ 什麼是工業投資

工業投資是工業領域板塊下的投資,如何在不同的宏觀環境和行業特定事件下進行投資獲利。

工業板塊分為三大行業組:

1、生產資料。

2、運輸。

3、商業服務和用品。

(6)工業化投資是什麼擴展閱讀:

投資海外:

對中國的高凈值投資人而言,由於股市的大幅震盪和房市的宏觀調控,以股票和房地產為主的投資策略在過去的幾年內越來越難實現好的投資回報。

中國的股市相比於國外的市場:

第一,因為缺少成熟的以做空和杠桿為工具的對沖機制,無法實現像海外對沖基金投資這樣的絕對回報。

第二,由於監管的缺乏,中國股市的內幕交易問題嚴重,無內幕消息的個人投資者在股市交易中處於明顯的劣勢。

第三,由於公司上市機制的不合理性,股市往往成為上市公司圈錢的渠道而缺少長期投資的價值。

最後,因為國內財務審計公司缺少獨立的監管,容易造成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進一步增加了股市長期投資的風險。

房價因過去幾年的飛速增長,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大宏觀調控,以遏制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性。中國房地產投資的暴利時代已結束。所以高凈值的群體都開始遠離房市,並考慮其他投資渠道。海外投資在最近幾年成為很多人高凈值投資者的選擇。

⑦ 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工業化是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或第二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7)工業化投資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工業化思想可以追溯到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之後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近代工業思想,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雖然辛亥革命後中國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現代工業的基礎,但幾經戰爭破壞。

到1949年幾乎沒有留給新中國多少經濟遺產,當時中國的經濟基礎甚至落後於同期的印度。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工業化進程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啟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開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這一進程可以劃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大歷史時期,分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以及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

⑧ 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1.什麼是工業化?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有哪些特點?

答:(1)工業化的定義有許多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較窄的定義,認為工業化是指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這一定義可見之於許多有關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文獻。巴

格奇(A.K.Bagchi)為《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的辭條「工業化」就採用了類似的定義:「工業化是一種過程。下面是一種明確的工業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特徵。首先,一般說來,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佔比例提高了,或許因經濟周期造成的中斷除外。其次,在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兩種比例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類定義較為寬泛,中國經濟學家張培剛即持此種觀點。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

(2)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

我們所謂「歷史上的工業化模式」是指歐美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歷過的工業化模式。這些國家的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為:

第一,這些國家的工業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規模工業企業為載體。工業集中於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外部經濟」;大企業可以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工業化過程中,人口不斷地向城市流動,社會逐漸城市化。

第二,在這些國家中,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是民間發動的。所謂民間發動的工業化就是主要由個人積累資本和進行投資而推動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一般表現為一種進化的、比較均衡的經濟進步過程。

第三,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大多是消費品導向的;工業化起步於消費品工業,最早的重大機器發明是機器紡織,然後逐漸擴大到投資品工業,其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品工業占優勢的階段、投資品工業的相對增加階段和投資品工業漸占優勢的階段。

概括地說,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模式是追隨市場的模式,表現為自發的進化過程,政府幹預造成的扭曲較少,資源配置較為合理,但這一過程往往十分漫長。

⑨ 一般工業項目是指什麼

完整工業投資項目是指以新增工業生產能力為主的投資項目,其投資內容不僅包括固定資產投資,而且還包括流動資金投資的建設項目。
在估算現金流量時,為防止多算或漏算有關內容,需要注意:必須考慮現金流量的增量;盡量利用現有的會計利潤數據;不能考慮沉沒成本因素;充分關注機會成本;考慮項目對企業其他部門的影響。
1、現金流入量——營業收入、補貼收入、回收固定資產余值和回收流動資金。現金流入量的估算:
1)營業收入是運營期最主要的現金流入量,應按項目在經營期內有關產品的各年預計單價和預測銷售量(假定經營期每期均可以自動實現產銷平衡)進行估算。
2)補貼收入是與運營期收益有關的政府補貼,可根據按政策退還的增值稅、按銷量或工作量分期計算的定額補貼和財政補貼等予以估算。
3)在終結點上一次回收的流動資金等於各年墊支的流動資金投資額的合計數。回收流動資金和回收固定資產余值統稱為回收額,假定新建項目的回收額都發生在終結點。
2、現金流出量——建設投資、流動資金投資、經營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維持運營投資和調整所得稅。現金流出量的估算:
1)建設投資的估算
固定資產投資是所有類型的項目投資在建設期必然會發生的現金流出量,應按項目規模和投資計劃所確定的各項建築工程費用、設備購置費用、安裝工程費用和其他費用來估算。
在估算構成固定資產原值的資本化利息時,可根據長期借款本金、建設期年數和借款利息率按復利計算,且假定建設期資本化利息只計入固定資產的原值。
2)流動資金投資的估算
在項目投資決策中,流動資金是指在運營期內長期佔用並周轉使用的營運資金。估算可按下式進行:
預收賬款。
為簡化計算,我國有關建設項目評估制度假定流動資金投資可從投產第一年開始安排。因此,投產第一年所需的流動資金應在項目投產前安排。
3)經營成本的估算
經營成本又稱付現的營運成本(或簡稱付現成本),是指在經營期內為滿足正常生產經營而動用現實貨幣資金支付的成本費用。經營成本是所有類型的項目投資在運營期都要發生的主要現金流出量,它與融資方案無關。其估算公式如下:
某年經營成本=該年外購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費十該年工資及福利費+該年修理費+該年其他費用
上式中,其他費用是指從製造費用、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中扣除了折舊費、攤銷費、修理費、工資及福利費以後的剩餘部分。
4)營業稅金及附加的估算
在項目投資決策中,應按在運營期內應交納的營業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等估算。
5)維持運營投資的估算
本項投資是指礦山、油田等行業為維持正常運營而需要在運營期投入的固定資產投資,應根據特定行業的實際需要估算。
6)調整所得稅的估算
為了簡化計算,調整所得稅等於息稅前利潤與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的乘積。

⑩ 工業性投入是什麼意思竣工投資是什麼意思

工業性投入是國民經濟統計中對於投資的分類。特指社會總投資中用於工業生產的新建、改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的部分。竣工投資不是一個專業用語,可能是指工程總造價,即建設項目竣工時點的投資額。即使是這個意思,也有幾種可能:1、施工承包單位所承包的工程竣工時的結算價格;2、建設單位的建設項目實際投資額(除施工單位的結算價外,還包括土地、建設單位的管理費、項目前期費用、設備購置費、建設期財務費用等等),就是建設單位的竣工財務報告上的總額。3、也可能是為竣工驗收開支的費用。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投資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將汽車鑰匙改裝成手機開鎖 瀏覽:263
賓士glb機油位置怎麼測 瀏覽:931
奧迪a4l倒車鏡片怎麼調 瀏覽:655
2040萬的新能源汽車買哪個 瀏覽:191
工業風毛坯棚怎麼處理 瀏覽:795
西安馬家灣工業園什麼時候搬 瀏覽:111
賓士前後剎車片多久換一次 瀏覽:893
寶馬m5擋把怎麼掛 瀏覽:729
沙溝工業大廈怎麼走 瀏覽:528
明年汽車市場價格走向如何 瀏覽:167
汽車電瓶大線後開多久能充滿 瀏覽:165
奧迪車載流量用沒如何續費 瀏覽:584
為什麼汽車改裝輪轂好看 瀏覽:867
二手19奧迪a6l到底多少錢 瀏覽:415
賓士怎麼區分底盤 瀏覽:258
奧迪底板怎麼裝 瀏覽:915
汽車天窗是什麼 瀏覽:678
卡達工業有哪些 瀏覽:894
汽車談判技巧有哪些 瀏覽:961
汽車的免審單多久可以申領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