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

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01-31 11:15:33

⑴ 如何處理好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建設生態文明的關系

如何處理好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建設生態文明的關系;發展經濟與減少污染並不矛盾~比如高新區,產值越來越大,但是污染並不大,市民都能接受~~其實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建設生態文明是互動的關系,工業化可以賺到更多的錢,有了錢才能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

⑵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你好!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⑶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⑷ 何為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有什麼特點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及其特點(「新」在何處?)

(1)含義: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

技術和依靠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

化。(即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2)特點(「新」在何處?)

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新」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

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

②「新」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

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西方

發達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時期,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嚴重的污染,以後為治理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

③「新」在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注

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人力資源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⑸ 如何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運用十七大精神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黨的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對於辰溪加快富民強縣步伐,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區域性「雙中心」戰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作用和歷史意義。辰溪是懷化北部經濟區的一個重要板塊,工業經濟成效明顯,工業發展來勢好,潛力大,在實施建設區域性「雙中心」戰略中,必須堅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依託優勢,突出特色,全面發展,重點突破,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要充分發揮優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辰溪發展的潛力在工業,優勢在工業,希望在工業。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既要堅持統籌兼顧,又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充分依託資源優勢,培育壯大支柱產業。辰溪境內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充分依託這些資源優勢,立足現有工業骨幹企業、特色產業和名優產品,強化項目帶動,進一步發展壯大建材、能源、化工三大支柱產業,走產業集群的路子,在擴大總量的同時,實現質的提升。建材要重點扶持華中水泥300萬噸技改擴建;能源要突出抓好大洑潭20萬千瓦水電站、清水塘12.8萬千瓦水電站建成投產、煤炭資源的規范開采和綜合利用;化工要充分依託藍伯60萬噸電石擴建、德林耐火材料及華中莫來石製品擴改、鑫達及華榮工業硅等項目,傾力打造湖南「電石基地」、「莫來石生產基地」等特色品牌。要通過擴大增量,提升總量,力爭使三大支柱產業產值達50億元以上,新增稅收5億元以上,成為辰溪工業發展的頂樑柱和主支撐。要充分發揮農業優勢,抓好農副產品加工。推進新型工業化,並不意味著要拋下傳統農業優勢「另起爐灶」,就工業而抓工業。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因此,要充分依託縣內豐富的農業資源,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辰溪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糧油、果蔬、畜禽、林木、中葯村等五大產業基地,並涌現出漢清生物、沅江米業、欽菊木業、金溪板材、老舵綠色食品等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了縣內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城鎮化。要進一步強化龍頭帶動,壯大龍頭企業,並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拓展生產規模,規范生產管理,實行產業化經營。要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做好「兩頭在外」文章。在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企業的同時,必須充分利用原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重組後留下許多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的優勢,致力發展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的工業體系,做好來料加工,拓展市場份額,提高工業經濟外向度。要進一步創新思維,擴大開放,在大力實施招商引資的同時,認真做好引技、引智、引料工作,把生產的上游要素「請進來」,做好「無中生有」文章;要進一步提升市場理念,把握市場脈搏,讓加工的產品「走出去」,實現「羽化為蝶」的飛躍。

二、要注重好字當頭,強化質量效益優先。新型工業化,新在體制機制活、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注重質量效益優先,強調又好又快發展。辰溪作為一個工業老縣,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工業經濟已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和主要增長級,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必須著力轉變思想觀念,切實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注重好字當頭,堅持用科學發展的理念,對縣域工業進行科學規劃、科學投資、科學管理,按照建設生態文明和產業生態化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提升。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要繼續按照「國退民進、民有民營」的思想,創新所有制形式,做好國有和集體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掃尾工作,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資產,放手讓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活力從體制機制的弊端和束縛中解放出來,用體制機制的創新解放生產力,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工業企業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引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提升適應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不斷完善以縣級領導和縣直部門聯產業、聯企業、聯項目、定目標、定責任、定時間、定獎罰的「三聯四定」責任機制,研究制定關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有關政策措施,興起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濃厚氛圍。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科技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武器。過來,我縣圍繞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效率和節能、降耗、減排等目標,加大自主創新,先後在藍伯化工擴容、華中水泥技改、辰森綜合利用發電改造、德林及華中莫來石擴改,以及大洑潭水電站和清水塘水電站施工建設中,堅持科技創新,加強對環境資源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要進一步依託科技創新,加大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技術改造,全面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先進適用科技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工業經濟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要進一步提高產業准入門檻。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要求,對縣內所有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實施高起點、大投資准入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著力引進、培育生態環保型企業,採用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進生產工藝,使環境資源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重點要抓好企業達標排放,依法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影響保護設施與全體工程「三同時」制度,確保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實現發展建設與效益的統一。

三、要著力夯實基礎,不斷優化軟硬環境。工業要發展,環境是基礎。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理念,堅持把創優環境作為一項重要舉措來抓。堅持基礎先行,搶抓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新農村建設和省委、省政府實施湘西地區開發等戰略機遇,加快城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環境。重點要進一步加快火馬沖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前提下,按照「主業突出、特色明顯、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要求,高起點定位,高標准建園,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使之成為外有形象、內有實力、充滿活力的新型工業園區,成為辰溪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平台、工業經濟的示範區和縣域經濟的增長極。牢固樹立「你發財、我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招商主體」的良好氛圍,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企業發展需要什麼政策就出台什麼政策,以超常規的手段營造開放的政策環境;堅持項目實施到哪裡,環境就優化到哪裡,以務實的作風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影響重點建設項目施工的違法犯罪行為,嚴肅查處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惡劣行徑,以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助推新型工業化發展。

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⑹ 高一政治國家怎樣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1、大力開發人力資本和教育事業。人力資本是我國實施新型工業化的基礎和前提,而促使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關鍵是教育。
2、切實完善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就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
代市場體系。
3、強化宏觀調控&。新型工業化是跨越式發展道路,在我國不存在市場推動新
型工業化自動實現的機制,順利推進新型工業化完全靠市場自發地進行是不可能
的。市場失靈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客觀依據,新型工業化的後果可能是小生產破產,工業資本主義出現,城市人口集中,社會問題叢生,因此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不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必要的。

⑺ 新疆如何實現新型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就新疆而言要實現新型工業化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zhong yang x j 工作座談會議精神
2.堅定不移的確保xj的wen ding,穩定壓倒一切!保持對san gu shi li的高壓態勢!
3.利用x j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新疆,積極構建中亞經濟圈!
4.繼續積極發展鞏固x j的優勢產業
5.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6.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7.協調城鄉關系,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8.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⑻ 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黨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主要內容是:
大力推進產業升級
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為此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並以此改造傳統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發展基礎設施,全面發展服務業。重點談談服務業,服務業包括四個方面:產業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家庭服務業、個人服務業。這四種服務業在我國有巨大的潛在需要。例如產業服務業需求就很大,那些從石化產業中剝離出來而上市的生產型石化企業,需要有專門為其服務的企業,而那些在重組中分離出來的石化續存公司,恰恰是具有專門為生產型石化企業服務的功能,因而石化產業的產業服務要求,為石化服務業創造了極大的就業機會。又例如,企業有著咨詢、培訓等方面的巨大服務需求,會創造很大的就業機會。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務、日常家庭生活服務、家庭教育服務等需求,個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務及生活服務需求等,這些都創造了很大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以服務業的充分發展,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從我國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我國有龐大的傳統工業,相當一部分具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們應當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使傳統產業盡快提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處理好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既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又要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發展虛擬經濟要為促進實體經濟服務,並防止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虛擬經濟。
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是我國的兩大基本國策,實施以來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是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建立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成為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一套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匯集機制。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我們必須在收入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後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今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全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恆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產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
協調城鄉關系,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當初發展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對於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過低,無法實現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必須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把城鎮建設、鄉村建設、項目建設結合起來,用城鎮的人氣和基礎設施帶動鄉村的發展,通過鄉村的發展帶動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在通過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和城鎮的發展。這樣良性互動,既有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有助於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8年第10期《關於「工業強市」戰略的幾點認識》) 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兩大動力推動,一是內部動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為重要的是使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產權「大鍋飯」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貧窮和愚昧同樣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建立新的激勵機制,必須推進產權的人格化和經濟的自由化,必須進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具有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先進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必須使工業企業和相關產業具有採用信息技術的迫切慾望,必須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為此,必須進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體制性障礙,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動力建立在保護合法財產和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必須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勞動者報酬和消費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絕對貧困,把需求的慾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基礎上。
二是外部動力—開放,開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國最大的500家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食品加工等行業,其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銷售額占這500家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達83%以上,大大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即將加入WTO所帶來的外來競爭加劇。從目前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心已經從引進外資轉變為與世界經濟接軌。其中,一是要通過技術改進和要素優化重組提高重要基礎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三是發育產權市場化和推進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四是加快與國際大資本的產權融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⑼ 如何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有學者認為,過去結構調整的效果不明顯是因為政策不夠科學或者執行不夠有力,建議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的政府幹預力度。我們認為,在一個綜合的多維視角下進行客觀分析後,才能准確把握推動經濟結構演進的動力機制和發展方向。對於中國經濟結構的多維觀察與比較經濟作為一個系統,存在著諸多觀察比較的維度、層次,一個維度或者層次的變化很可能會同時影響到其他維度或者層次的變化。故而,經濟結構觀察與比較需要從系統出發,從多個維度、多個層次、多個方向展開。與此同時,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特殊的內外部環境,簡單以某個發達經濟體作為參照物,做出的判斷容易偏離實際。判斷一國經濟結構是否合理,需要全面了解自身經濟內外部環境,了解各類因素如何影響經濟結構演進。為此,我們利用世界銀行資料庫、聯合國國民賬戶資料庫和經合組織資料庫的數據,從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收入結構三個維度,對中國、美國、日本、巴西、印度以及世界經濟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經濟結構進行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觀察和比較。結果顯示,中國經濟結構雖與發達經濟體以及其他發展中大國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是中國尋求工業化的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充分發揮自身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在經濟意義上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三大部門發展均衡性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工業部門是中國的專業化部門,其相對經濟地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工業為主導產業是我國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的根源。但這樣的產業結構與我國在全球經濟中追趕者的地位是相匹配的。成本領先發展戰略是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不得不採用也是最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戰略選擇。對於追趕者而言,尤其是主要競爭優勢在於勞動力成本低廉的追趕者,產品多樣化戰略是啟動工業化進程的必然也是最佳選擇。而追趕者的產品多樣化通常以模仿領先者產業結構為特徵,總是以技術相對簡單的產品或服務作為突破口。具體到我國,基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國際市場條件,選擇符合自身競爭優勢的製造業作為產業多樣化的突破口,這是適合當時階段的合理選擇。從需求結構來看,中國最終消費率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顯著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屬於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較高的國民儲蓄率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條件。而且中國人一貫勤儉節約,有著為後代打算的傳統,強烈的遺產動機極大抑制了居民消費,更進一步推高了國民儲蓄率。有學者指責中國出口增長過快,貿易順差過大,對外依存度過高。這樣的批評很不公平。中國作為追趕者,國內需求規模和結構都無法滿足產業多樣化的需要,必須尋求外部市場。只有出口保持高速增長,產業多樣化才能快速推進,否則新增生產能力無法消化。事實上,所有利用國際市場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如日本、韓國等,都有過對外依存度迅速上升的階段,而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也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從收入結構來看,中國的分配現狀與共同富裕的理想的確相去甚遠,勞動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份額不斷下降,行業薪酬差異持續擴大,貧富差距問題依然嚴峻。但分配不公並非中國獨有的問題,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現象。世界經濟出現這一現象,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全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本從資本邊際產出低的發達國家流向邊際產出高的發展中國家,逐步推升了全球資本相對邊際產出水平,且加劇了全球資本稀缺性,由此必然導致勞動報酬―資本收益比例逐步下降。中國資本收益比例趨於上升,則主要因為工業化帶來的城鄉經濟一體化。一方面,長期城鄉分割使得中國農村出現大量閑散人員,可以近乎無限地為城市工業化供應勞動力;另一方面,長期存在的貸款利率剛性表明,資金短缺一直是困擾我國工業化的瓶頸問題。在此背景下,基於市場機制的初次分配一定會更多傾向於企業,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提升,勞動報酬與企業盈餘比例趨於下降。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力量因素承認中國經濟結構狀況存在的歷史合理性,並不意味著我們認為其不需要調整和變化。恰恰相反,客觀評價後才能更好地理解結構調整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認識經濟發展過程正在醞釀和累積推動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當前,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力量包括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因素。前者包括外部經濟環境及自身競爭優勢的變化,後者主要是社會壓力結構的變化。外部經濟環境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經濟中的角色變化。2010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居歐盟、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我們面臨的國際市場已部分具備國內市場特徵,產品供給與需求開始影響全球價格波動,在國際市場上買什麼什麼價格上漲,賣什麼什麼價格下跌。產品出口已涵蓋幾乎整個國際貿易產品目錄,競爭對手由發展中國家擴大到發達國家,在低端產品和服務市場與後起發展中國家競爭,在技術復雜的產品和服務領域與先進的發達經濟體競爭。我國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的半追趕者和半領先者,無法再以純粹的追趕者角色參與全球經濟活動,無法單純依靠通過模仿來推動工業化持續深化,依靠外部市場擴張來帶動需求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為適應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大國崛起造成的全球市場競爭格局變化而提出經濟再平衡、再工業化,更加劇了中國調整經濟結構的緊迫性。自身競爭優勢變化主要體現為勞動力成本優勢結構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施成本領先競爭戰略,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以放棄環境責任為代價,參與科技含量較低的國際產品和服務市場競爭。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步入尾聲,我們在傳統製造和服務領域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這一競爭憑仗難以為繼,越南、菲律賓、印度等國際市場新玩家勞動力成本比我們更為低廉,更有資本實施成本領先戰略。調查顯示,2011年越南製造部門平均工資不到中國50%。但在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我們主要與發達國家競爭,勞動力成本優勢仍然明顯。2010年,我國城鎮平均工資還不到美國平均工資的10%。與此同時,我國科技水平盡管整體上仍舊落後於發達國家,但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已開始躋身世界領先行列,為我國帶來了新的競爭優勢。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爆發式發展,培養了大量有著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也使我國跨越發達經濟體開發新技術、創新新產品、引領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社會壓力結構變化體現為更加重視公平和環境。改革開放之初,勞動生產率低下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社會關注的重點是效率而非公平,而且社會各階層都從旨在提高效率的改革中得益,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明顯提高,所以盡管開始出現貧富分化卻沒引起更多的關注與抱怨。本世紀以來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分配不公平程度不僅超過了美、日等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的排名也大幅上升。體制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改革收益不再為所有人共享,甚至部分人群既得利益因改革而受損,社會對分配不公的容忍明顯下降。當前,公平特別是分配公平已取代效率成為公眾關注的重點,成為主流民意最迫切的訴求。與此同時,我國面臨的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應對壓力也日趨加大。一方面,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對於更美好生活環境的追求,中國自身需要更加註重環境保護,加大環境保護投入,提高各行業的環評准入門檻;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應對談判中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而且,應對氣候變化也為發達國家維持自身領先地位提供了一個新工具。歐洲開征航空碳稅只是一個開端,發達國家未來還必將推出更多的類似措施,這對我國也將構成新的挑戰。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方向與目標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應以產業技術結構調整為基本方向,將提升自身國際產業鏈地位作為主要目標。如果我們繼續滿足於只提供具備勞動力比較優勢的產品,容易固化自身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角色,也使得經濟發展無法長久維持。提高勞動力素質,推動技術結構升級,既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勞動力比較成本優勢,又可以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增進差異化競爭力,有助於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產業技術結構調整主要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結構升級,二是推動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創新。工業部門技術結構調整要著重推進新技術廣泛應用和傳統工藝流程改造,鼓勵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引導生產要素更多流入復雜技術工業部門和行業。服務部門技術結構調整要在利用新技術對物流、運輸等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的同時,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傳輸等技術復雜的現代服務行業,特別注意包括工業設計在內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求結構調整應將提高投資效率作為著力點,但不宜把降低投資率作為目標。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已基本實現溫飽開始向「享受型」消費過渡,消費規模增長和結構升級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顯現。但也要看到,我國工業化進程尚未最終完成,基礎設施建設、軟體、設備和技術改造投資潛在需求空間十分巨大。將擴大消費需求作為需求結構調整的最終目標是適宜的,但現階段不宜以抑制投資增長為代價。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投資還會保持一個較高速度的增長,而且也應維持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政府投資是效率最低的投資方式,提高投資效率要著重降低政府投資比重。與此同時,我國僅靠國內需求目前尚不足以承擔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任務,還必須充分發揮外部市場的作用。擴大內需不能以犧牲出口增長為代價,出口結構優化必須以持續較快的出口增長為前提,不能採取逆市場行動、人為製造貿易平衡。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問題出在微觀層面,但解決問題需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著手。宏觀層面,應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額為目標,但應通過降低政府可支配收入份額來實現,不能人為扭曲勞動報酬―資本收益的市場比例。我國勞動力供應充裕的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勞動報酬份額很難在市場條件下獲得提高。採用諸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行政手段,又會造成市場價格扭曲、勞動僱傭減少,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中觀層面,要打破國有資本對於高薪行業投資的壟斷,打破權貴者對高薪行業就業的壟斷,確保進入高薪酬行業機會均等性。微觀層面,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確保公眾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提高弱勢群體社會的競爭力,為分配公平營造一個公平的起點。同時還需努力消除腐敗,避免社會財富過度集中,並適當加大資本利得課稅力度,擴大資本利得課稅范圍。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政府應當如何定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國內外經驗表明,經濟結構的形成和調整受制於復雜的經濟因素本身,受制於經濟發展規律本身,不可以依靠行政規劃而設定。行政干預常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往往起到相反作用,扭曲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整體效率。目前,中國經濟結構正在遵循自己的規律發展變化,其演進方向與預期目標基本相符,只是調整速度不能滿足人們的熱切願望。政府要學會克制行政干預沖動,將應由市場解決的問題交給市場去調節。要著力於制度改革與創新,為市場經濟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動形成更加開放、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只有市場調節功能發揮更為充分,經濟要素結合更加有效,經濟結構才能沿著不斷增進效率與公平的方向更快調整。

⑽ 以東莞為例,談談為什麼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如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東莞市沒有什麼重工業 只能發展技術指向型工業 因為東莞市沒有特別多的資金 現在東莞已從勞動密集型轉入技術指向型了 要大力發展科技

閱讀全文

與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4l車裙是什麼材料 瀏覽:976
奧迪防禦系統基於什麼 瀏覽:949
汽車如何給漆面打蠟 瀏覽:394
工業用地最大可按揭多少年 瀏覽:869
工業用電表的精度是多少 瀏覽:896
寶馬x1整車什麼價位 瀏覽:413
城陽哪個工業園小葯廠多 瀏覽:990
奧迪q2賣多少錢 瀏覽:81
寶馬x6美歸跟中歸哪個貴 瀏覽:413
賓士e級二手最值得買哪個年份 瀏覽:781
汽車停車多久洗一次 瀏覽:268
身價多少才開寶馬x7 瀏覽:612
在房山買賓士車有哪些店 瀏覽:486
汽車微小劃痕怎麼辦 瀏覽:288
杭州有哪些大的工業園 瀏覽:451
賓士車a級和c級哪個貴 瀏覽:121
什麼融化工業蠟 瀏覽:46
蔚來和賓士e300l哪個好 瀏覽:563
汽車配置有哪些技巧 瀏覽:191
汽車駕駛新手一般上什麼商業保險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