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島的工業特點是什麼
自80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台灣當局於1986年提出
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
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
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
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
台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B. 台灣島工業分布主要特點和原因
西部沿海的開闊地帶
原因:中央山脈橫亘台灣,並且偏東,因此東部山地直逼海岸,沒有大規模的城市,因此就不可能形成規模的工業。而西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發達,人口多,工業也隨之發達。尤其以西北部的台北城市群和西南的高雄城市群工業最為發達。
C. 台灣為什麼發達
台灣的經濟發展,首先得益於國民黨逃台時從大陸掠奪走的大量黃金和外匯,各批次合計近三百萬兩黃金和五億美元現匯,這在當時是相當大的一筆錢,新中國建國在五十年代初完成初步工業化也不過動用了三億美元貸款而已,這筆錢穩定了台灣社會和金融體系,也就是李敖等人說的以一國肥一省。緊接著是朝鮮戰爭爆發後,大量美軍進駐台灣島,造成了台灣到賣春業的高度發達,七十年代初高峰期台灣島內有超過半分之一的女性涉及賣春業,號稱犧牲一代少女換取經濟起步,賣春業為台灣島的經濟起飛提供了充分的資金來源。第三,美國政府了為了向中蘇進行宣傳戰,開啟了櫥窗計劃,向台灣等幾個周邊經濟體提供了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持,直到今天,台灣島的經濟模式仍然在美國當年的技術轉移范圍內,並沒有超出范圍。最後,台灣島和大陸之間的經濟比較在94年左右達到頂峰,此後一路下滑,直到今天,台灣的經濟結構仍然停滯在94年的狀態,基本沒有發展,維持經濟水平已經完全依靠大陸的輸血讓利。
D. 台灣為什麼這樣發達
是蔣經國先生造就的
在1970年代時所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當時的政府有鑒於當時許多公共基本建設,如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場等尚且處於匱乏欠缺的狀態,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所以為了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而開始規劃進行10個大型建設工程。由當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所提出,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共動用新台幣3,000餘億元。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從此台灣的經濟便藉助十大建設突飛猛進.所以蔣經國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鼻祖
十大建設的內容:
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鳳山,中以支線連接中正國際機場(現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與台中港、高雄港,全長373公里。1971年8月14日開工,1974年7月29日三重到中壢路段率先通車,1978年10月31日中沙大橋啟用,高速公路全線正式通車。
鐵路電氣化:因1972年至1973年期間,台灣對外貿易發達,而現有車種.車次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而開發,1979年7月1日完工。
北回鐵路:將花蓮車站移至今址,興建至宜蘭線南聖湖車站(現蘇澳新站)之新線。1979年12月全線通車。
中正國際機場:選定距台北市西南方約40公里的桃園縣大園鄉,另新建佔地1,223公頃的新國際機場,1979年2月26日啟用。2006年9月6日改名為「桃園國際機場」。
台中港:延續日治新高港計劃,1983年6月完工。
蘇澳港:原本只是小型港口,而後擴建,1983年6月完工。
大造船場(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場):座落於高雄市小港區的臨海工業區內,是十大建設中第一個完成的重要建設,該場的設立肩負支持航運、貿易、國防及發展關聯工業多目標之基本任務。於1975年建廠同時,即承建美商44萬5千載重噸超級油輪,同時中國造船公司也合並原位於基隆的台灣造船公司為其基隆總場;中國造船公司於2007年2月改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
大煉鋼場(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為了防止依賴外國鋼品太深,減輕外匯負撣,並解除過去因鋼源不一,影響產品精度的缺點,遂決定興建一貫作業煉鋼場,於是出資興辦中國鋼鐵公司,並將其納入十大建設之一。中國鋼鐵公司的一貫作業煉鋼場,佔地約480公頃,位於高雄臨海第四工業區,濱臨高雄港第二港口,自遠洋輸入原料,節省運費與轉運成本。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煉油總廠):在高雄縣開發了兩處石化工業區—「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和「林園石化工業區」。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練油總廠的興建對於台灣的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工業之發展而言,不僅減少國內工業對外之依存性,且將增加下游加工產品在外銷上的竟爭力;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於2007年2月改名為「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核能發電廠:第一核能發電廠一、二號機組,其裝置容量各為63.6萬瓩,核能一廠列入十大建設計畫優先興工,兩部機組分別於1977年與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為核能發電的延伸計畫,後續列入十二大建設計畫,分別於1981年與1984年完工。
E. 台灣的電子工業為何如此發達
台灣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這絕對不是虛名。台灣省自古以來地處港口交集處,各國各類通商的船隻以及物資極大豐富了台灣的實力!
F. 為什麼台灣的電子產業這么發達
因為台灣在1980年成立了科學園區 早期是替人家代工
後來自創品牌,自創屬於自己的技術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新竹科學園區或竹科) 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有「台灣矽谷」之稱 主園區范圍為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寶山鄉.___科學園區入口光柱設立於1980年12月15日,成立至今約有396家高科技廠商進駐主要產業包括有半導體業、電腦業、通訊業、光電業、精密機械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新竹科學園區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目前已開發新竹園區約632公頃與竹南園區約141公頃。約有12萬人在園區工作。
G. 台灣靠什麼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7)台灣的工業為什麼發達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H. 台灣為什麼發展這么快
中國台灣的發展快,主要還是在80年代,90年代之後放緩,在那個時候韓國、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這些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或地區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經濟發展高速成長,但是,在這之前他們都只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迅速走上發展道路,並且成為繼日本國以後亞洲新興的發達國家或地區,也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其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亞洲四小龍的稱呼在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較為常見,1990年代後較為少用。
現在的中國台灣,已經沒有當年亞洲四小龍風光,中國台灣和大陸比起來太落後了,只說手機支付,現在無論在大陸哪裡,都可以很快捷方便的進行手機支付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服務或者商品,人不出門所有的商品就會送上門,現在在網上可以找到許多中國台灣的綜藝節目對於現在大陸的羨慕和贊嘆,所以許多中國台灣青年都願意來大陸進行發展,而且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2016年底民調發現,現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年輕人所佔的比例回升至52%,台灣大學東亞民主研究中心2014年調查,有68.9%的人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到27.2%,至於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民眾只佔2.1%。
I. 為何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這么強
半導體被稱為國家工業的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美日韓是世界公認的半導體產業最發達的三個國家,它們培育了眾多耳熟能詳的跨國企業,英特爾、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爾半導體、東芝、瑞薩、信越等,個個體量驚人、實力雄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台灣曾經一度成為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期間,聯發科、台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讓台灣半導體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電子產業轉移、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形勢下,台灣的IC產業仍舊活躍於一線,尤其是晶圓代工方面,台積電、聯電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商之中,讓人驚嘆不已。
除了上述原因,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島內的大環境和大陸的支持,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由於台灣的電子產業非常發達,涉及手機、電腦、LED、電子組裝等,整個產業鏈非常完善,相關公司眾多,給了半導體企業發展和崛起的良好土壤。據統計,台灣本土的上市公司,近乎一半的企業與電子相關。二是由於大陸廉價的勞動力,給了台灣半導體企業高速發展的源動力,台灣很多與電子相關的廠商將自己的製造中心設在大陸。
J. 求問,為什麼台灣的電子產業這么發達啊,像華碩,微星,鴻基,技嘉這些世界知名大廠都是台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分工變化,台灣抓住了機遇,通過推行出口戰略,重點發展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等高新技術領域,政府又支持,所以獲得了較好的機會。當時台灣和美國、西歐關系密切,人才培養方面得天獨厚,自然發展起來更容易了。
以前台灣也有自行亞發X86構架CPU的威盛晶元,不過到了07年之後貌似退出電腦CPU領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