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食品如何解決溫飽

工業食品如何解決溫飽

發布時間:2022-06-09 12:59:47

① 工業微生物特點

三,微生物的生物學特點與作用
微生物除具有生物的共性外,也有其獨特的特點,正因為其具有這些特點,才使得這樣微不可見的生物類群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一)種類繁多,分布廣泛
(二)生長繁殖快,代謝能力強
(三)遺傳穩定性差,容易發生變異
(一)種類繁多,分布廣泛
種類極其繁多——已發現的微生物達10萬種以上,新種不斷發現.
分布非常廣泛——可以說微生物無處不有,無處不在.
極端環境:冰川,溫泉,火山口等極端環境;
土 壤: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一克沃土中含菌量高達幾億甚至幾十億;
空 氣:空氣中也含有大量微生物,越是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微生物含量越高;
水:水中以江,湖,河,海中含量高,井水次之;
動植物體表及某些內部器官:如皮膚及消化道等.
微生物的多樣性已在全球范圍內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
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繁多,幾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從土壤中分離篩選得到,要分離篩選某中微生物,多數情況都是從土壤採取樣品.
首先微生物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目前所使用的抗生素葯物,絕大多數是微生物發酵產生的,以微生物為勞動者的發酵工業,為工,農,醫等領域提供各種產品.
另外微生物也為人類帶來巨大危害,如疫病的傳播,並且引起疫病傳播的新微生物種類總不斷出現.
(二)生長繁殖快,代謝能力強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在適宜的條件下,每20分鍾即繁殖一代,24小時即可繁殖72代,由一個菌細胞可繁殖到47×1022個,如果將這些新生菌體排列起來,可繞地球一周有餘;
生理基礎:因為微生物的代謝能力很強, 由於微生物個體微小,單位體積的表面積相對很大,有利於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細胞內的代謝反應較快.
極大的物質資源:正因為微生物具有生長快,代謝能力強的特點,才使得微生物能夠成為發酵工業的產業大軍,在工,農,醫等戰線上發揮巨大作用;
在物質轉化中的作用:如果沒有微生物,自古以來的動,植物屍體不能分解腐爛,早已是動,植物屍體堆積如山,布滿全球.
(三)遺傳穩定性差,容易發生變異
微生物個體微小,對外界環境很敏感,抗逆性較差,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外界環境的影響;另外,微生物的結構簡單,缺乏免疫監控系統, 很容易變異.
微生物的遺傳不穩定性,是相對高等生物而言的,實際上在自然條件下,微生物的自發突變頻率為10-6左右.
微生物的遺傳穩定性差,給微生物菌種保藏工作帶來一定不便.
另一方面,正因為微生物的遺傳穩定性差,其遺傳的保守性低,使得微生物菌種培育相對容易得多.通過育種工作,可大幅度地提高菌種的生產性能,其產量性狀提高幅度是高等動,植物所難以實現的.
微生物學及其分支學科
一,微生物學及其研究對象
二,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一,微生物學及其研究對象
微生物學概念:概括地講,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
研究對象:研究的主要內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營養特點,生理生化,生長繁殖,遺傳變異,分類鑒定,生態分布以及微生物在工業,農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各方面的應用.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規律之目的在於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使這些微小生物更好地貢獻於人類文明.
二,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一)根據基礎理論研究內容不同,形成的分支學科
微生物生理學(Microbiol Physiology)
微生物遺傳學(Microbiol Genetics)
微生物生物化學(Microbiol Biochemistry)
微生物分類學(Microbiol Taxonomy)
微生物生態學等(Microbiol Ecology).
(二)根據微生物類群不同,形成的分支學科
細菌學(Bacteriology)
病毒學(Virology)
真菌學(Fungi)
放線菌學(Actinomycetes)等.
(三)根據微生物的應用領域不同,形成的分支學科
工業微生物學(Intustrial Microbiology)
農業微生物學(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
葯用微生物學(Patherological Microbiology)
食品微生物學(Food Microbiology)
獸醫微生物學(Viterinary Microbiology)等.
(四)根據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不同,形成的分支學科
土壤微生物學(Soil Microbiology)
海洋微生物學(Marine Microbiology)等.
第三節 食品微生物學及其研究內容
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是專門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的種類,特點及其在一定條件下與食品工業關系的一門學科.
盡管人類對食品微生物研究的歷史很長,但作為微生物學的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食品微生物學,其仍屬一門新興學科.尤其在我國,人們對食品科學的重視僅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的事情;食品微生物學是隨著食品科學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學科.
食品微生物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在食品工業中有益的微生物及其應用;
二,在食品保藏過程中引起食品變質的微生物及其控制;
三,與食品衛生有關的微生物.
第四節 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我們把這個過程分成以下四個階段加以闡述.
一,微生物學的史前時期
二,微生物的發現與微生物學的啟蒙時期
三,微生物學的形成時期
四,微生物學的發展時期
一,微生物學的史前時期
盲目應用時期.
人類已經在很多方面利用了微生物,世界各國人民在自己的生產實踐中都積累了很多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經驗.北魏的賈思勰《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詳細記載了制醋的方法.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利用了鹽腌,糖漬,煙熏,風乾等.
二,微生物發現與微生物學啟蒙時期
十七世紀,荷蘭人呂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發明了第一台簡易顯微鏡(200~300倍).
於1669年出版了《安東.列文虎克所發現的自然界秘密》.
隨後在近200年的時期,隨著顯微鏡的不斷改進,解析度的提高,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由粗略的形態描述逐步發展到對微生物進行詳細的觀察和根據形態進行分類研究,形成了啟蒙的微生物學.
三,微生物學的形成時期
由研究微生物形態的啟蒙時期到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水平研究時期.
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通過對酒麴的研究,證明了酒麴發酵是其中的酵母菌代謝作用,這一研究結果把對微生物的研究由形態轉向生理生化研究水平,為微生物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巴斯德還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食品的腐敗變質是遭受微生物污染後,微生物生長繁殖而引起的,從根本上否定了"微生物自然發生說".
微生物學的另一位奠基人是一位德國醫生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他為疾病的病原學說建立了基礎.
首先從患病動物的病變臟器中分離純化得到病原菌,通過將病原菌接種回到動物體內,能引起相同症狀的疾病,證明了傳染病是由某些特定的病原菌傳播的.
由於巴斯德和柯赫對微生物學的形成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普遍認為,他們兩位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四,微生物學的發展時期
本世紀是微生物學的全面發展時期:
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細菌的代謝等;
微生物在工農業生產上發揮巨大作用;
微生物成為生物學研究的主要研究材料;
50年代DNA雙螺旋解密後,微生物又成了分子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材料.微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相互滲透與作用導致了現代分子遺傳學的誕生與發展;
進入70年代,在微生物的研究基礎上,導致了DNA重組技術和基因工程的發展.
參考資料:http://chat.hebau.e.cn/jingpinke/shengji/shipinweishengwu/powerpoint/1.ppt

② 搜集有關現實中的食品安全問題(懸賞100)

我只能給你資料,你自己整理吧

一、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1974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世界糧食大會上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從食品數量滿足人們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經過近30年的發展,目前,「食品安全」,的含義包括了幾個大的方面:從數量的角度,要求人們既能買得到、又買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從質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營養全面、結構合理、衛生健康;從發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獲取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由此看來,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才能得到全面解決。
中國各主管食品企業的政府部門也在積極倡導企業建立HACCP體系,特別是經過了突如其來的非典風波之後,加強食品衛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更是成為公眾、政府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國家認監委在《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注冊登記管理規定》中,明確了六大類出口產品企業必須強制建立HACCP體系。
國家質檢總局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鼓勵食品企業建立HACCP體系,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並規定獲得HACCP認證的企業免於進行QS(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標志)申請中必備條件的審查。
農業部在《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計劃(2003--2007年)》中要求在優勢農產品區域內應當積極推行HACCP體系的認證。
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農業部聯合發布《食品工業「十五」發展規劃》強調在肉類、水產品類等產業要督促企業積極建立HACCP體系;
衛生部在2002年7月即向各地下發《食品企業HACCP實施指南》,要求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應積極鼓勵並指導食品企業實施《指南》。
可見,HACCP體系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

1.食品數量安全

從 2000年開始,全球出現了當年糧食生產量比消費量低的情況,2003年全世界糧食的消費量超過生產量0.93億噸,世界糧食儲備也降低到30年來的最低水平。世界糧食貿易額年均約2億噸左右,而世界上仍有大約8億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就我國糧食安全狀況而言,盡管2004年的整體形勢明顯好轉,預計4.6億噸左右,但是糧食數量安全要繼續給予足夠關注。自2000年以來,我國糧食年消費需求大致在4.8-4.9億噸之間,產需缺口約500億公斤,由於目前仍有一定的糧食庫存和糧食進口調節,糧食供應基本可以滿足。到2030年,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將要達到高峰期,預計達到16億人口,糧食等食品安全將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產品的消費不斷增加,糧食作為飼料的比重將越來越大,人均糧食佔有量的標准應有所提高。(由於我國統計中沒有飼料作物,這里的「糧食」實際上包括口糧、飼料糧和其它工業原料用糧等)。

2.食品質量安全

食品的質量安全已經成為全球的焦點之一。從有關部門不定期對食品質量抽查的情況看,當前,我國常見的食品質量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衛生指標超標,菌落總數、大腸桿菌群等嚴重超出國家強制性標准,個別的甚至超過國家標准許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或使用已經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劑,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標,違規使用已經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塊」等;三是食品包裝、標簽等不規范,虛假標簽、以次充好等人為「造假」現象較多。

3.食品營養結構改善
2002年8月-12月進行的全國營養與健康綜合性調查(第四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於2004年10月公布。結果顯示,我國居民膳食質量明顯提高,營養狀況明顯改善,營養不良和營養缺乏患病率繼續下降,同時我國仍面臨著營養缺乏與營養失衡的雙重挑戰。
我國城鄉居民能量及蛋白質攝入得到基本滿足,肉、禽、蛋等動物性食品消費量明顯增加,優質蛋白比例上升。與 1992年相比,農村居民膳食結構趨向合理,優質蛋白質占蛋白質總量的比例從17%增加到31%。我國城市居民膳食結構不盡合理,畜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谷類食品消費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費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上限,而谷類食品供能明顯低於合理范圍。此外,奶類、豆類製品攝入過低仍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根據第四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從國情出發,從急需入手,以不失時機和分類指導為原則,將從政策支持、市場指導和群眾教育三方面加強居民營養改善和慢性病預防工作:第一,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盡快制定相關法規,將國民營養與健康改善工作納入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十一•五」發展規劃;第二,加強對農業、食品加工、銷售流通等領域的科學指導,發揮其在改善營養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強公眾教育,倡導平衡膳食與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4.食品資源安全

食品資源安全受到廣泛關注。食品資源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為食品的生產提供「基礎載體」的資源,比如耕地資源、水域資源、草地資源、森林資源等,國家已經通過實施「最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保護耕地資源;通過治理水污染、大力發展海洋健康食品和水產養殖業,保護和開發水域資源等。另一類是為食品提供多樣性的物種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物種十分豐富的國家之一,約有種子植物 3萬種、脊椎動物4千種、無脊椎動物20多萬種、昆蟲15萬種,還有成千上萬種苔蘚、蕨類和微生物物種等。對食品資源的保護、和科學開發,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5.食品工業發展
食品工業取得長足進展。由於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費結構的改善等原因,我國食品工業快速發展。 2003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達到19395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2913.54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比2002年同期增長19.67%;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329.50億元,同比增長20.64%;實現利稅總額2267.52億元,同比增長18.24%,其中實現利潤698.04億元,同比增長32.47%。2003年我國食品進出口總值330.5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40%,其中出口金額187.59億美元,進口金額142.9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93%和54.28%,實現貿易順差44.65億美元。

二.食品安全發展的對策
1.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據我們初步統計,1949年至今,我國部級以上機關所頒布的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以及各類規范性文件等多達840篇。其中基本法律法規107篇、專項法律法規683篇、相關法律法規50篇;文革前(1966年5月前)7篇、改革開放前(1978年12月前)1篇、改革開放後(1978年12月後)832篇。國務院於1979年8月28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管理條例》(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2年11月19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5年10月30日發布了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這3個法律規定從法律層面上相繼構成了我國改革開放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對我國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隨著經濟社會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食品安全形勢的發展需要,作為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對體系內其他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所調整的范圍過於狹窄。《食品衛生法》第四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都必須遵守本法。"從此條可以看出,《食品衛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狹義的,並沒有包括種植、養殖、儲存等環節中的食品以及與食品相關的食品添加劑、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的生產、經營或者使用。而食品安全問題本身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法律應當反映出食品在這個過程中的整個生物鏈條,僅對食品生產經營階段中發生的食品安全法律關系進行調整使得該法出現了較大的法律監管盲區,從而造成了政府部門對飼料中加入瘦肉精、農葯大量殘留、濫用抗生素、食品儲存污染等諸多問題的監管滯後和監管不力。

第二,《食品衛生法》確定的執法主體職責與現實情況有所脫節。根據該法第三條的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食品衛生管理工作。"而1998年機構改革之後,我國食品監管主要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海關總署等多個部委共同按職能分段監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門的監管體制。2004年9月1日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再次對有關部委的職責分工加以調整和明確。《食品衛生法》關於執法主體職責的內容應當順應現實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

第三,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內容比較單薄,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所導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多尚未涉及。和經濟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法規相比,我國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食品安全風險評價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等。同時,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對"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定義。

第四,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嚴、銜接不順、內容不全。以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為例,對違反該法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食品衛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對違反衛生規定的當予重罰。然而根據該法,在一般違法情況下,除了責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罰款落在執法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之內,且不說罰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為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創造了迂迴的空間,極有可能連區區五千元以下的罰款也不了了之。類似的規定總和起來,執法不力也就難免了。

再如,《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的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只要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即構成犯罪,依法應予追究刑事責任。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出,在同一罪名上,《食品衛生法》要求違法行為具有人身傷害後果才構成犯罪,而《刑法》則強調當違法行為具有危害人身健康的危險性時即構成犯罪。兩者尺度的不統一,往往會造成行政執法部門在對待"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上述違法行為時,僅僅因為危害結果尚未發生,就依據《食品衛生法》做出不移交司法部門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的決定,用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追究。法律銜接的不統一給了違法食品業主以喘息的可能,削減了法律的懲處力度,也為司法機關再度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造成了時間上的拖延。其主要原因是《食品衛生法》修訂在前,《刑法》修訂在後,這段時期內無論是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均有加重之勢,《刑法》的修訂是順應了當時食品安全的要求。可見《食品衛生法》的滯後性已經顯現。

第五,現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中尚欠缺對食品安全監管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管職責的落實和失職責任的追究機制。

綜上,在建立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當首先抓緊組織修訂《食品衛生法》。在是否將《食品衛生法》修改為《食品安全法》的問題上,還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食品衛生僅是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從法律的名稱還是從法律本身的內容考慮,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都應圍繞"食品安全"這一核心加以建設。建議方法有二:一種是把《食品衛生法》更名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訂和補充;另一種是重新制訂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母法",其基本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綜合促進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義:明確"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詞的法律涵義。(3)食品安全監管范圍:國家對食品安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4)監管體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國食品安全基本監管框架和各方職能。(5)食品安全監管原則: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注重科學依據,控制和預防並重,公開、客觀、公正,等等。(6)社會其他各階層的食品安全責任。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為主,還包括與食品相關的行業、食品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等。(7)應急處理。(8)標准檢測,含市場准入。(9)安全風險評價。(10)信用體系。(11)食品安全信息網路。(12)宣傳教育。(13)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推動。(14)法律責任。強調監管主體的違法責任、做好與《刑法》的銜接、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置嚴厲罰則。

法律的尊嚴是執行出來的,而不是制定出來的。無論多嚴密、多完善的法律,還必須經由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正確施行,才能真正發揮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強大規范作用。如果行政執法部門不嚴格執法或者出於各種原因錯誤地理解和適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那麼就算這些法律法規再完善,也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在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中,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容迴避。從我們了解並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於失職或瀆職等執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執法中的一個頑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執法人員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強、礙於情面和各方壓力辦"人情案"以及部分執法人員以權謀私、地方保護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須注重對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訂嚴密的工作紀律和內部審批程序、完善行政執法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大案要案領導集體決定製度,不斷強化執法和執法監督,使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2.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我國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延續歷史做法的同時,更要向管理體制卓有成效的國家學習,使監管體制相對協調集中,逐漸開創我國科學、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長期以來,我國對食品實行多頭管理,一方面執法中各部門職責交叉、都可以執法,另一方面則出現模糊或真空地帶,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這樣就出現了我國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為一些部門權力尋租製造了借口。2003年3月10日,國務院宣布在原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其意圖很明顯,在政出多門的情況下,希望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能起到協調作用。但由於管理構架、職責劃分、行政成本以及部門協調等諸多原因,想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問題,尚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應改變多頭管理,向相對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我們認為,由於食品的產業鏈太長,我國的地域范圍大,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不可能也不必要將食品安全的監管統一在一二個部門。當前,應重點解決食品監管職責過於分散的狀況,將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相對集中,權責進一步明晰,並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率和權威的協調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可以考慮在現行的部際食品安全聯席協調會議的管理架構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以統一協調、管理涉及國家食品安全的相關部門,徹底改變目前相關行政部門各自為政、協調不力、重復管理、執法軟弱的局面。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出任主任,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質檢局、工商總局、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等相關部委領導或主管領導均成為該委員會成員(關系較為重大的正部級單位的一把手可作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會秘書長(或常務副主任)及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或秘書處可以設在某個部委(局、辦),承擔該委員會的具體工作。食品安全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有:(1)審議食品安全的有關法規或實施細則;(2)研究確定加強食品安全的重大政策;(3)審議全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總體發展規劃、計劃;(4)確定需要向國務院匯報的重大議題;(5)督促規劃、計劃和有關重大工作的落實;(6)協調部門、地方間的食品安全工作,組織重大事故的查處;(7)指導各部門、各地區及全社會支持並參與食品安全宣傳,推動食品安全健康發展。此外,各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應當成立與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相對應的機構。

第二,進一步探索多種管理模式,將對品種的管理和"劃段"管理結合起來,對能夠集中的管理鏈條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種可由一、二部門管理起來。對於需要"劃段"的管理,要明確邊界和銜接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信息的溝通和共享,職能上盡可能避免交叉。

3.建立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目前,我國在對食品的安全監管中尚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制度。從現實來看,一旦發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監管部門事後倉促應對,相關部門匆匆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彼此的職責、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驟。這種事後的應急處理方式已經不能及時控制原因日趨復雜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滿足公眾對政府高效處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發生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以及信息溝通的遲緩與不力。建立並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不僅有助於上述問題的解決,還可以加強食品安全執法部門的隊伍建設。

食品安全方面的應急管理過程由三階段(事故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後)組成,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機制。應急管理機制的建立應當圍繞5個主要環節進行:應急信息收集、應急預防准備、應急演習、損害控制處理以及事後恢復。因此,需要建立應急計劃系統、應急訓練系統、應急感應系統、應急指揮中心(包括決策者與智囊、應急處理小組和應急處理專家)、應急監測系統和應急資源管理系統。事故發生前的管理活動要努力將事故化解在爆發前。事故發生中的管理活動要注意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事故發生後的管理活動重在恢復原狀,汲取教訓。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陽等地紛紛出台了或即將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不可否認,應急預案在及時控制和減輕消除食品突發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方面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食品安全應急預案不同於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結合前面分析,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預案"應對事後,"機制"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後,成一系統;"預案"具有可變性,"機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預案"以事先溝通為保障,"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預案"強調分工和職能,"機制"強調協作和職責;"預案"各地做法不一,"機制"則應全國統一,便於上令下達,下情上報。建議在各地現有的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國內外相關經驗,在國家層面上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在全國統一執行。

建立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國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應急機制的同時,應抓緊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應急機制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主觀上故意瞞報、不作為、隱瞞信息等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
4.完善統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

第一. 盡快完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
由於訂標工作缺乏有效的統一協調機制,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標准在實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問題,比如質量標准、檢驗檢測標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這不僅讓相關食品加工生產者頗為頭疼,也使得政府部門在對不少食品的監管上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比如前一時期,政府有關部門在對全國黃花菜市場進行清理的過程中發現: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黃花菜含硫量的鑒定標准,只能參照衛生部關於乾菜類食品的衛生標准執行。按此標准,黃花菜的含硫量不能超過0.035毫克/千克。沈陽市衛生監督所正是根據這一數據對24.5噸的"毒黃花菜"進行了查處,從而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毒黃花菜"問題的廣泛關注。但是,國家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脫水蔬菜標准》(NY5184-2002)規定二氧化硫殘留量的衛生指標是不得超過100毫克/千克。由於兩個政府部門對黃花菜含硫量數值的規定差之千里,造成黃花菜農們無所適從,黃花菜的生產廠商們叫苦不迭,某些執法部門盲目執法,政府的監管效率也大打折扣。這一問題最終引起了國務院總理的高度重視,2004年8月9日,衛生部發布2004年第16號公告,擴大了焦亞硫酸鈉和硫磺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制定了黃花菜中二氧化硫殘留標准不得超過200毫克/千克的新規定,至此黃花菜的含硫量標准終於統一。綜上所述,我國的諸多食品安全標准以及標準的檢驗檢測方法已經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階段。

目前,我國食品相關標准分為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共四級標准,其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均有1000餘項。當前,我國食品標准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體水平偏低,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之間存在著交叉、矛盾或重復,重要標准短缺,標準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業標准低於相應的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部分標準的實施狀況較差,甚至強制標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實施。

我國的食品安全標准和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相比接軌程度不夠,從而導致標準的可信度在國際上不高。1961年召開的第十一屆糧農組織大會和1963年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衛生大會均通過了創建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決議, 現今食品法典已成為全球消費者、食品生產和加工者、各國食品管理機構和國際食品貿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參照標准。雖然我國1986年就已正式成為CAC成員國,但對食品法典的研究、評估與應用工作開展的並不十分理想。CAC標准都是以科學為基礎制定出來的,如能在當前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建設中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標准,通過參照遵循這些標准,將國內食品標准盡快與CAC標准接軌,既可避免重復性工作,又可節省大量財力。
近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准化委員會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的要求,開始組織實施食品標準的制訂及修訂,這一重要的基礎工作的開展將對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會大大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

第二. 加大對食品檢測檢驗研究和應用的投入
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置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並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十五"期間,國家對食品安全檢測檢驗的研究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從客觀要求來看,"十五"期間還應進一步加大投入,特別是對於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的投入,並盡快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具體應用。

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的統一完整,將為我國大力開展的食品市場准入制度和對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③ 現代食品工業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溫飽問題是人類的根本問題,沒有基本的生存條件的解決什麼問題都是空談。食品機械作為跟鍋碗瓢盆一樣的工具,能夠高效率的解決這些問題,對社會肯定是有益處的。環境問題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包括包裝,浪費等等,但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的解決,不能歸結為食品機械加工的問題。

④ 如何解決糧食短缺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世銀將實施「新政」,短期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中長期促進開發中國家增產糧食。美國總統布希緊急提撥兩億美元,協助缺糧國家紓解危機。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十四日呼籲各國應以緊急行動因應,否則聯合國已推動七年有成的全球掃貧計畫將功虧一簣。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孟加拉有水災,澳洲連年旱災,越南則發生作物病蟲害,許多主要糧食生產國為了確保內需而限制糧食出口。另外,生質能源走紅,大量農地與糧食作物轉供生產生質能源之用,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肉品需求大增,生產一公斤的肉品必須消耗六公斤穀物,增加穀物消耗助長糧食危機。

油價高漲加重糧食運輸成本;美國降息、美元貶值和美國經濟低迷,使得大量流動資金從房市、股市湧入糧食期貨市場炒作,對糧價推波助瀾。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糧食存量已降至1980年以來最低水平。荷蘭合作銀行商品分析師布拉克斯認為,這波高糧價危機可能要持續到2010年。

全球糧荒 窮國動盪 富國也難安

全球已有近四十國糧食奇缺,形成新的世界危機。糧荒不僅在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多國引發動盪,連日本、美國和新加坡等富國也都開始感受到威力。

日本天然奶油嚴重短缺,幾無庫存,是最先陷入食品缺乏窘境的工業大國。主因在於製造奶油的原料牛奶多半自澳洲進口,而澳洲卻因乾旱導致牧草減產、牛奶出口銳減,外加中國大陸、印度爭相向澳洲搶購,竟讓日本面臨奶油短缺窘境。

在新加坡,糧食價格上漲,吃免費愛心餐民眾大增。新加坡一座佛寺住持透露,平日來寺中吃免費齋飯民眾大增三成,周末更是人潮洶涌,從三個月前的三千人暴增為五千人。星國一個免費提供老人家早、午餐與下午茶的慈善機構也說,用餐的老人家比兩個月前多一成,許多人還多拿,打包回家當晚餐。

美國也面臨十七年來最嚴重的食品漲價,而且繼續惡化,使貧民生活更加捉襟見肘。過去十五年美國食品價格每年平均提高百分之二點五,去年卻大漲百分之四,今年漲幅更可能高達百分之四點五。食品開支增加,迫使一些美國貧民讓孩子多喝汽水少喝牛奶,因為汽水比牛奶便宜。

當然,受害最深的還是窮國。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最近上修貧窮國家今年進口穀物開銷預估總額,把兩個月前估計的三百卅一億美元一舉調整為三百八十七億美元,調幅達一成七。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史特勞斯卡恩十四日警告,糧價飆漲可能導致「恐怖」後果,考驗許多國家民主政體與政權存續,「眾所周知,過去這些考驗不時導致戰亂」。世銀總裁佐立克也說,糧價三年來翻漲一倍,可能讓貧窮國家約一億民眾更貧困,甚至後代也付出代價,難以翻身。

近幾個月來,第三世界國家相繼爆發飢民暴力示威。糧食仰賴進口的加勒比海國家海地,民眾餓到以泥巴混和蔬菜油與鹽烤成「餅乾」充飢,糧食騷亂也讓總理被國會罷黜,世界銀行已宣布提供海地一千萬美元貸款購買糧食。

稻米進口國孟加拉陷入卅多年來最嚴重糧荒。巴基斯坦出動數千兵力護衛運送小麥與麵粉的卡車。印尼爆發抗議黃豆短缺的示威,菲律賓、印度也出現類似抗議。斯里蘭卡政府鼓勵民眾少吃米飯,改以馬鈴薯為主食。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泰國頻傳宵小偷割稻穗。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宣布購買一百萬公噸稻米,並雷厲風行查緝囤積白米。總統阿羅約矢言嚴懲囤積稻米,違者處以無期徒刑,竊米賊也一律下獄。

缺糧引發的動亂頻傳,墨西哥、烏茲別克、葉門、埃及、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喀麥隆、象牙海岸、尼日、衣索匹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等地均爆發類似事件。

⑤ 怎樣的食物才能獲取平衡的營養,至少舉三個方面

平衡膳食是營養的基本原則,平衡膳食也稱均衡膳食,即指膳食多樣化,所含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營養素之間比例適當,膳食所提供的熱能和營養素與機體需要量保持平衡,從而提高各種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達到合理營養的目的。簡單地說,平衡膳食就是保證全面、平衡、適當。
所謂「全面」,是指各種營養素攝入要全面,食不厭雜,這是構成平衡膳食的基礎。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七大類,四十多個小類,單靠一種或少數幾種食物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例如雞蛋是一種營養比較全面的食品,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卵磷脂、膽固醇、b族維生素等,但是含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極少,如果吃西紅柿炒雞蛋就能夠補充這些不足,達到全面的營養。這就是平衡膳食的一個簡單例子。因此要求人們的食譜盡可能廣泛,每日攝取食物的種類應盡可能地多,要注意葷素、粗細、主副食物搭配,花、果、根、莖兼顧,這樣才有利於全面營養。

所謂「平衡」,是指各種營養素攝入與人體需要之間相對平衡。男人肌肉骨骼強壯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鈣,運動員需要大量的高能量食物,——些病人補人大量維生素c能減輕病情,促進康復。一日不同時辰、一年不同季節、不同生活工作節奏和對不同環境的適應需要,男人對飲食營養的需要也有差異。對男人來說,營養攝入過少,不能滿足需要,可發生營養不良性疾病;攝入過多,既是浪費又使機體產生負擔,產生營養過剩性疾病。家中配置一個體重秤,經常觀察自己體重變化,作為調節攝入量的參考,是很有意義的。

所謂「適當」,是指攝入各種營養之間的配比要適當,在全面和平衡的基礎上制定合理膳食搭配。人體元素組成及人體不同狀況下對各種營養素需要量是有一定配比的,只有符合人體需要的搭配才有利於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比如老年人飲食適宜低鹽、低糖、低脂,高優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另外,適當服用調節性保健食品是必要的。

只有保證膳食均衡,合理營養,才能更好地促進身體健康。

⑥ 試舉例說明生物工程技術對於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有何幫助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新成就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從總體上看,當代生物科學主要朝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在微觀方面,生物學已經從細胞水平進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在宏觀方面,生態學的發展正在為解決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僅通過生物工程和生態學方面的幾個實例來說明.
生物工程方面 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術)是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而興起的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也就是說,它是以生物科學為基礎,運用先進的科學原理和工程技術手段來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如DNA、蛋白質、染色體、細胞等,從而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製品.生物工程在近些年來迅猛發展,碩果累累.
生物工程在醫葯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長期以來,預防乙型肝炎的疫苗是從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血液中提取和研製的,這樣的疫苗生產周期長,產量低,價格昂貴.現在,採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將乙肝病毒中的有關基因分離出來,引人細菌的細胞中,再採用發酵的方法,或者引人哺乳動物的細胞中,再採用細胞培養的方法,就能讓細菌或哺乳動物的細胞生產出大量的疫苗.我國研製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經在1992年投放市場,在預防乙型肝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乙肝疫苗以外,還有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干擾素等多種生物工程葯物已經問世.我們知道,人類的許多疾病都與基因有關.在基因水平上對人類的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是科學家們正在探求的另一個重大課題.為了弄清人類約10萬個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美國從1988年開始實施「人類基因組計劃」,目前這項研究已經成為國際間合作的一項重大科研課題.
生物工程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前景更為誘人,1988年,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抗黃瓜花葉病毒的基因,並且將這種基因導人煙草等作物的細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強的作物新系,1989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地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導人鯉魚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轉基因鯉魚.與非轉基因鯉魚相比,轉基因鯉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1993年,我國研製的兩系法雜交水稻開始大面積試種,與原來普遍種植的三系法雜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頃增產15%,1995年,我國科學家將某種細菌的抗蟲基因導人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鈴蟲效果明顯的棉花新品種.
生物工程在開發能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們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終將枯竭,目前全世界已經面臨著能源危機.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還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探索開發新的能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用生物工程開發生物能源.美國科學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產能源物質的植物新品種——「石油草」,這種植物的莖稈被割開後,就會流出白色乳狀的液體,經提煉就得到石油.在利用細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於石油中的不同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細菌來分解,科學家就將不同細菌的基因分離出來,集中到一種細菌內,從而得到了「超級菌」.這種「超級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細菌快得多,凈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生態學方面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和糧食危機等問題日益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都離不開生態學.因此,生態學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並且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基本原理,已經成為人類謀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運用生態學原理,我國推行生態農業的建設,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一批生態村、生態農場和生態林場,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積累了經驗.例如,安徽省穎上縣小張庄,從前是個窮地方,生態環境惡劣,旱澇災害頻繁,農業結構單一,糧食產量很低.70年代中期,小張庄開始進行生態農業的建設,整治土地,興修水利,大力營造防護林,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小張庄在大力發展種植業和林業的同時,還利用當地的飼草資源和魚塘,大力發展養殖業.養殖業為農田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從而改良了土壤.這個村還利用人畜糞便生產沼氣,發展沼氣能源.沼氣池的渣液用來喂養魚,塘泥肥田,從而建立起了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
上面舉例說明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當然,生物科學的新進展遠不止這些.除了在生物工程和生態學領域以外,生物科學在其他許多領域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向人們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例如,腦科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水平,這不僅對腦病的防治和智力的開發有重要意義,而且將為研究生物計算機提供理論基礎.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的研究,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等等,也都獲得一系列的成就,在21世紀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由於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和它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許多科學家都認為,生物科學將是21世紀領先的學科之

⑦ 中國完全解決溫飽問題了嗎

中國在溫飽問題上並沒有像階層財富那樣兩極化。
但13億人口而且國土大,多少還是有一部分的,這一部分並不全是都是因為貧窮餓肚子,有地區很偏僻的,比如新疆西藏、雲南這些省份內某些很偏僻的山區,車是通不進去,要靠背食物。
除此之外有些山區的農村家庭還是很貧窮的,這些家庭有各種不同原因導致溫飽成問題,例如有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兩夫妻常年在外打工養活家庭,但由於某一天的一次事故導致兩夫妻或其中一個死亡或者殘廢,因此家庭的收入來源斷掉,還要承擔巨額醫葯費用,最終這個家庭成為了溫飽問題沒解決的家庭。
餓肚子在90年代是有相當一部分,但今時今日可以說幾乎沒有健康有手有腳的人吃不起飯,除了那些偏僻地方的老人沒有子女的,但這些政府也會給相關低保,滿足最起碼的吃得飽的問題,這點負擔現在中國是完全沒問題的。
現在有經濟發展這么快,社會的崗位有相當多是空缺急需人工的。有提供工作,想餓死也難。
古時候為什麼很多人餓死,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工業科技批量生產,沒有就業提供,有手有腳的人只能耕田,但一旦發生戰爭、洪水、蝗蟲等災害,就得發生飢荒了。
現在面對的新問題是食品安全、食品質量,尤其是前者,太糟糕了!

⑧ 食品營養與衛生對自身健康有什麼積極意義

趙霖教授發表了題為《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 》的主題報告

食物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基本的生物學法則決定了食品工業是「天下第一產業」,也是人類的「朝陽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產業得到空前的發展:2002年增長速度達15.7%,同年餐飲業產值達5000億人民幣,從業人員2200 萬人。2003年雖然有「非典」的影響,但食品工業仍以18.6%的速度增長。營養並非無本之木,其是依賴於食品產生的。因此可以描述為:食物好比是皮、營養則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過去物資短缺、食物單調,想吃的東西買不到,現在商品琳琅滿目,許多人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應當怎麼吃了。法國一位著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命運要看她吃的是什麼和怎麼吃」。

吃飯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然而人類通過漫長的歷程才從「吃飽求生存」發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傳統食療作為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各民族的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它形成發展的幾千年中,浸透著祖先和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偉大民族的智慧。正如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所指出的:「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一、吃什麼和怎麼吃關系著民族的命運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對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居首位、為15%,膳食營養因素的影響僅次於遺傳、為 13%,遠高於醫療因素(僅8%)的作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居於首位的就是合理膳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寓醫於食」的傳統,食療養生的理念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則是明代醫葯學巨匠李時珍對膳食營養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

人類吃的食物不外乎以下五類,第一類是穀物糧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第二類是動物性食物,包括富含動物蛋白質的瘦肉、禽、蛋、魚類等;第三類是富含植物蛋白質的豆類,以及乳類和乳製品;第四類是蔬菜、水果;第五類是油脂。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脂肪、礦物質、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等。此外,食物中還含有許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人體對不同的營養素需要量相差極大,蛋白質、脂肪每日需幾十克,而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12每日僅需若干微克。營養學家把每日需要量在1克以上的營養素稱為宏量營養素、包括六大類40多種;將每日需要量從微克到毫克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稱為微營養素。

不同食物的營養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澱粉、即碳水化合物為主;牛奶、大豆、雞蛋、瘦肉以蛋白質為主;水果、蔬菜則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食物間的千差萬別要求我們想做到膳食平衡,營養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由於世界各國人口、生產力水平、生活習慣各異,特別是農畜產品、魚類等食品生產數量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食物結構。如歐、美等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為典型的素食結構;日本吸收東西方膳食的優點,植物與動物蛋白搭配比較合理,加之政府對膳食營養比例、食品構成、消費比重的重視,使日本人均預期壽命現在居世界前列。

我國目前恩格爾系數(食品類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已低於50%,初步進入了小康,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直接成果之一。我國傳統膳食結約70%的熱量與67%的蛋白質來自占食物總量約60%~65%的主食、穀物等糧食。雖然鈣等礦物質與鐵、鋅等微量元素供應不足,維生素a及b族維生素相對短缺,但傳統食物結構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1990年17歲的男性青年比1975年同齡人身高增加4.3 厘米,體重增加5.9千克。出生預期壽命也從建國初期的44.39歲上升到70歲以上。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發展極端不平衡,食物消費也存在巨大差異——即:「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同在,貧困病與富裕文明病並存」。全國仍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沒有徹底解決溫飽,而在經濟發達地區,因營養過剩、體力活動減少,肥胖群體迅速增加。2004年10月12日,衛生部新聞發布會宣布的2002年 8月~12月開展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達18.8%,約1.6億人,比1991年增加7000多萬。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2.6%,全國共約2000萬患者。大城市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從1996年的4.6%上升到6.4%。

2001年公布的統計報告稱:有3000萬20歲以上的中國人肥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泛濫,肥胖已成為社會「公害」。在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順位已從50年代的麻疹、肺結核和老衰讓位於現在的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其中心臟病的死亡率已超過日本。因心、腦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數已佔總死亡人數的64%以上(全國每年約200萬人),占國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 1979年僅佔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區糖尿病患病率竟高達6%!營養偏頗的現代「文明病」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給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鍾!

二、平衡、健康的膳食結構在東方、在中國

1.平衡膳食理論——20世紀營養學的最大貢獻

20世紀,營養學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論。所謂平衡膳食,就是強調由多種天然食物組成的膳食,可提供人體基本的營養需要,在支持正常發育、保持合適體重,預防營養不良的同時,減少同營養過剩相關疾病的發生。平衡膳食的理論特別強調要避免過量消費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中有潛在不良影響的食品與營養素。由此不難看出,某些人用所謂「沒有不平衡的膳食,只有不平衡的飲食習慣」來為垃圾食品「洋快餐」開脫是多麼可笑和荒謬!

1968年,瑞典提出名為《斯堪的那維亞國家人民膳食的醫學觀點》的膳食指導原則,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建議各國仿效。至今,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公布了各自的《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根據平衡膳食理論制訂的飲食指導原則,是合理選擇與搭配食物的陳述性建議,目的在於優化飲食結構,減少與膳食失衡有關的疾病發生。我國政府於1989年首次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在1997年4月,再次發布了修改後的新的膳食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一、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三、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四、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五、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六、吃清淡少鹽膳食;

七、飲酒要適量;

八、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重慶市政府提出的「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五穀雜糧要吃夠」的口號,在一定意義上,也很好地體現了膳食平衡的思想。

2、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地中海式飲食」

生活在歐洲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居民心臟病發病率很低,是世界上長壽地區之一。研究這一現象給人們不少啟示。大量調查分析發現這與該地區的飲食結構——「地中海式飲食」有關。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地中海式飲食」,即含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的食品,有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還配有開胃食品,其中有味道濃厚的草葯調料,當地的西紅柿醬和魚子醬中就有這樣的調料,肉則很少吃。總之,澱粉類食品和菜糊狀調料,加上大量綠葉蔬菜、新鮮水果就是典型的地中海式飲食結構。古籍介紹古希臘人能製作56種麵包,麵包也是古羅馬人的主食。希波克拉底在她的著作中記述全麥麵包有通便、輕瀉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膳食纖維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是戊聚糖,二小麥麩就富含此成分。膳食纖維對預防便秘及結腸癌有良好的效果,著名學者蘇格拉底就曾談到大麥、小麥餅、蘸鹽麵包,橄欖油,乳酪,洋蔥及蔬菜。一首拉丁語的詩歌描述了當時農民的飲食:包括魚、大蒜、麵包以及歐芹、芸香等蔬菜烹制的菜糊狀調料。簡而言之,「地中海式飲食」的食譜就是全麥麵包和味道濃厚的菜糊——其可能是現代調味品的起源。古地中海國家的飲食中肉很少,因為當時的肉很昂貴,他們吃的是羊乳酪。營養學家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分析,認為地中海式飲食是最有利於健康的。義大利人的冠心病發病率之低在西歐很突出,這同他們喜歡食用含高質量蛋白質的硬小麥製作的麵包和通心粉,進食雞蛋、蔬菜、水果、乳酪、火腿,外加西紅柿醬和綠葉蔬菜等是有密切聯系的。

地中海人常飲用干紅葡萄酒,其中含有人們所熟悉的阿司匹林的基礎成分——水楊酸。紅葡萄酒中水楊酸的含量比白葡萄酒幾乎高1倍,長期適量飲用干紅葡萄酒等於服用了小劑量阿司匹林;眾所周知,低劑量阿司匹林有防止血栓形成、預防心肌梗死的功效。此外,葡萄皮含的白藜蘆醇,也是具有潛在抗癌功能的物質。在紅、綠葡萄中均含有此物質,但紅葡萄中含量更高。

野菜馬齒莧也是地中海人餐桌上的一道「風景」,他們將馬齒莧調入蔬菜色拉中食用。馬齒莧含豐富的ω-3脂肪酸,該單不飽和脂肪酸能抑制體內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的生成,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並使血栓素a2(強烈的血管收縮劑和血小板凝結劑)減少;血液黏度下降防止了血小板聚集、減少了冠狀動脈痙攣和血栓的形成,對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生功不可沒。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對馬齒莧有許多記載:《本草綱目》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長命菜」。《中國葯植圖鑒》稱之為「長壽菜」,此外還有「安樂菜」、「五行草」、「九頭獅子草」等別名。馬齒莧含營養素之豐富、全面,是其他蔬菜和水果難以媲美的:其所含的胡蘿卜素以效價最高的β型為主體,視黃醇當量(即維生素a的國際單位=0.6微克β-胡蘿卜素)為胡蘿卜素的2~2.5倍。馬齒莧汁對平滑肌有顯著的作用,用它製成的飲料有明目作用。馬齒莧還是罕見的天然高鉀食物,由於細胞內缺鉀會導致細胞含水量減少,而細胞內水分下降與細胞衰老正相關,進食馬齒莧可保持血鉀和細胞內的鉀處於正常水平。因此中外古人稱馬齒莧為「長壽菜」,並非完全是生活經驗之談,也具有相應的營養學含義。

近20年來,地中海國家的肉食消費日益增多;與此同時,蔬菜、土豆和麵包的消費有所下降,但魚仍然是其食譜中的基本食品。地中海地區的人民明白,他們的傳統飲食是有利於健康的。而地中海式的飲食最重要的特點是——既簡單清淡,又富含營養。

3、美國推行的「食物指南金字塔」

⑨ 食品資源工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食品發展趨勢

中國食品工業進入新世紀以來,始終保持著持續、快速發展的趨勢。2001年比上年增長10.5%,2002年增長16.6%,2003年增長19.8%,2004年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累計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6163.86億元,同比增長25.2%。共計實現工業增加值5529.8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4.30%,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0.09%。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在克服了禽流感等突發事件的影響和食品生產原材料價格較大幅度漲價的情況下取得的,這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2004年食品工業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食品生產與市場銷售保持了同步增長;食品安全工作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食品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實現利潤總額915.90億元,同比增長31.80%;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食品工業企業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主體;去年食品工業百強企業利潤達482.33億元,佔全國食品工業利潤總額的52.66%,食品行業規模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食品出口形勢嚴峻。

食品工業運行中的新情況

近10多年來,食品工業始終處在快速發展狀態,滿足了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促進了食品消費結構變革和發展。但從去年食品工業的發展情況分析,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需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乳品製造業的發展顯現疲態

近10年來,中國乳品製造業的超高速發展一直是全球乳業生產的一大亮點,在世界奶類生產以1-2%的速度緩慢增長的同時,中國乳品製造業卻以超過30%的速度高速發展。去年中國乳製品產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而乳品消費的增幅開始放緩。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可以認為,乳品製造業的發展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拐點。

提高肉類生產水平確保食品安全刻不容緩

中國是肉類生產、消費大國,畜牧業資源和肉類生產在全球佔有重要位置,肉製品加工業也是我國的優勢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肉食消費水平己經與歐洲國家、日本相當,甚至比日本的肉食消費水平還要高。但是,肉類工業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加快大型肉類食品企業的發展步伐,逐步推廣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裝備和工藝技術,從整體上提升肉類生產水平,確保食品安全是今後幾年刻不容緩的任務。

食品工業發展與居民營養健康需求不相適應

2004年10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居營養與健康現狀》的調查報告,發現我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還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城市居民畜肉及油脂消費過多,谷類食物消費偏低;鈣、鐵、維生素A等營養素攝入普遍偏低;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超重及肥胖率均較高並呈上升趨勢。調查報告還特別指出,飲酒與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患病危險密切相關。

這一狀況充分表明食品工業發展中確實存在一些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目前市場上缺乏按營養平衡要求生產的早、中、晚餐的製成品,也缺乏滿足特殊人群需求的製成品;許多食品企業並沒有按照居民營養與健康要求進行合理配方,也沒有做到採用先進的加工技術,對原料成分進行合理搭配;食品製造過程中,未充分考慮原料營養素的保護和利用,加工技術、方式和設備利用不當造成營養素大量流失;營養強化食品生產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大豆能減少冠心病風險,纖維類(水果、蔬菜、谷類中)和可溶性纖維(燕麥、psylium種皮)也能減少冠心病風險,而食品工業對大豆、蔬菜、水果、燕麥等富營養食品的研究開發遠遠不夠。

食品工業發展趨勢

我國經濟正在向著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發展,各地都在進行「十一·五」發展戰略的研究。當今食品消費己經由量的追求轉向對質的追求,向著質量、營養、方便、安全的目標轉變,食品消費結構變化加劇,對食品製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牢牢把握新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變化趨勢,順應消費市場的需求,制訂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

今後幾年食品工業生產和消費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方便食品的發展和產品的多樣化是今後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特徵

當前我國食品工業主要還是以農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程度較低,食品製成品水平低。市場上缺乏符合營養平衡要求的早、中、晚餐方便食品,也缺乏滿足特殊人群營養需求的食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簡便、營養、衛生、經濟、即開即食的方便食品市場潛力巨大。消費群體結構的變化,也對食品方便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預測到2010年城鎮人口將超過5億,城鎮居民對食品消費的數量、質量、品種和方便化必將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各種方便主食品,肉類、魚類、蔬菜等製成品和半成品,快餐配餐,穀物早餐,方便甜食以及休閑食品等和針對不同消費人群需求的個性化食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大有文章可做。方便食品的發展是食品製造業的一場革命,始終是食品工業發展的推動力。

重視食品營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是食品工業的重要任務

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正處於溫飽到小康的轉型期,對營養合理、符合健康要求的食品需求十分迫切。食品生產要注重開發營養搭配科學合理的新產品,開發營養強化食品和保健食品,既要為預防營養缺乏症服務,又要為防止因營養失衡造成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服務。

發展營養強化食品減少營養缺乏性疾病。目前己知最廉價、最長遠的解決方案是在居民普遍消費的食品中添加普遍缺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國麵粉和大米營養強化工作應納入國家和地方發展計劃,麵包、餅干、方便麵、掛面、速凍主食品等食品生產原料都應逐步使用營養強化麵粉和米粉。要繼續做好牛奶、醬油、食用植物油的營養強化工作,改善居民普遍缺乏鈣、鐵和維生素A等營養素的狀況。乳製品生產要繼續增加嬰幼兒配方奶粉和中老年專用奶粉的比例,同時要發展嬰幼兒輔助食品生產。液體奶製品生產也要按照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營養強化,逐步提高營養強化奶的比例。

開發大豆等富營養食品改善居民健康狀況。大豆蛋白質中氨基酸組分比較完全,賴氨酸含量高,不含膽固醇,可作為心血管病患者的蛋白質營養食品。大豆磷脂可促進脂肪代謝,大豆皂甙可降低膽固醇,促進脂肪分解,大豆異黃酮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大豆多肽可清除體內自由基。開發大豆食品是「十一·五」食品工業發展中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首先要發展傳統豆製品生產,以此增加居民豆製品的攝入量;其次要在發展牛奶的同時,提倡居民消費豆漿、豆奶、豆奶粉、酸豆乳。大豆粉較大程度地保留了大豆的功能因子,而且更經濟,可以把它當作「營養素」添加到各種食品中去,如蒸煮麵食、焙烤食品、嬰幼兒食品、快餐、冷食等等。第三是適當發展分離蛋白、組織蛋白、濃縮蛋白,滿足食品生產需要。還有蔬菜、水果、谷類,橄欖油、山茶油、紅花油等可減少冠心病風險,應該優先發展。

重視功能(保健)食品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A)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全世界亞健康人口的比例己經佔到75%。現在公眾最為關心的健康領域是控制體重、增強免疫、抗氧化及營養補充劑。未來10年全球功能食品產業將以年均10%的速度發展,功能食品是21世紀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行業之一。按照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人水平分析,功能食品發展有著較大的空間,預計到2010年功能食品的銷售收入至少應占食品工業銷售總額的3%以上。

食品安全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第一要務

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現,近年來已經實施了一系列旨在確保食品安全和質量的行動計劃,使得食品安全形勢日漸趨好。盡管如此,當前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因此,為確保食品安全,企業應當加強自我檢驗檢測,充分發揮食品業主自主進行檢測的積極性。要對食品供應鏈進行全程監控。同時,要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與培訓工作,加強在職人員的培訓、考核工作,加快培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專門技術人才,提高食品企業食品安全管理的整體水平。

先進技術將在食品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食品工業總體水平仍然較低,產業規模不大,企業規模不經濟,生產集中度低,小而散的情況比較突出,食品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落後。所以,企業要在競爭中贏得主動、處於不敗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加快技術創新。

食品企業的技術開發、新產品開發將成為企業增強產品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首要條件。電子技術、生物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冷凍乾燥技術、超高溫瞬時滅菌技術及無菌包裝技術等高新技術,將在食品工業生產和產品開發中得到廣泛應用,大大改變傳統食品工業的面貌,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進程。

「循環經濟」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的新型模式。如果說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的第一階段,那幺生態工業則是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內提升和延伸了環境保護的內涵,是循環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最終全社會要實現可持續消費。食品企業應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在生產過程中防治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在資源發展中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資源,變無用為有用,變小用為大用,變一用為多用,實現農產品的深度加工,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來源:榮格雜志)

主要內容有食品科學及其發展,食品的品質、化學成分與營養,食品與健康,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食品工廠設計,糧油食品加工,畜產品加工,果品蔬菜加工,糖果食品加工,軟飲料加工,水產食品加工,果品蔬菜儲藏保鮮,食品微生物與發酵,食品腐敗與保藏,食品衛生與安全,食品添加劑,食用菌生產與加工,食品感官評價與偽劣食品鑒別,食品包裝,食品科學研究方法,食品加工高新技術,食品標准與法規,內容基本涵蓋了食品科學與技術的各個方面。
這個學科是非常基礎的應用學科,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未來的發展需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展,與生物學和化學等學科是分不開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吃的東西越來越講究,這個學科肯定會有很大發展的,比如許多生產企業不達標的生產方式都要改善,找工作應該也是很容易的。說到找工作的問題,你要了解層次越高的人才,找工作的層次也會越高,所以你要對此感興趣,就努力去讀博士吧,出來後進個大企業是絕對沒問題的

⑩ "工業反哺農業"具體例子

工業反哺農業是中國特色的政策性概念,是政策選擇的結果。工業反哺農業政策選擇與工業化進程中農業的功能演變密切相關。在工業革命以前的社會,農業是社會上唯一的主導性產業,也是社會生存的基礎性產業。到了工業社會,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工業生產逐漸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成分,工業部門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部門,農業部門的主導性,也就是發展帶動性,逐漸被工業部門所取代,但它的基礎性,也就是生存保障性,還沒有其他部門可取代,農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並在這個基礎上保障工業部門的穩定,保障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和持續發展。
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農產品生產則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增產的困難很大。我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進口來彌補不足,但作為一個大國,不可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為此,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
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這種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也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1998年底,國家做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大判斷,認為經過20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變成總量平衡、豐年有餘,農業發展今後不僅受到資源的約束,還越來越受到需求的約束。如何在新的發展階段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切實轉到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進而將農業和農村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此背景下,新世紀之初我國的「三農」政策始終是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展開的,力求把過去單純追求產量的工作重心轉到在保持總量平衡、優化農產品結構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質量和效益的發展軌道上來,以求全面發展農村經濟。隨著現實生活的演進,相繼提出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轉移動因發生重大變化,加快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流動;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發生重大變化,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農村發展對城鎮和國民經濟的依賴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城鄉發展的互補性和互動性增強等若干關於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出現重大變化的認識。概而言之,我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以往已有本質區別,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目標將由解決溫飽為主轉向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農產品供求的主要矛盾將由總量矛盾轉向總量基礎上的結構和質量矛盾,核心是如何滿足人民對高品質、多樣化的食品的需求;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將由過去主要受資源約束變為受資源、市場和環境約束,市場需求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閱讀全文

與工業食品如何解決溫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右上角貼哪個牌子 瀏覽:85
汽車大線壞了怎麼修 瀏覽:630
賓士內飾哪裡有賣的 瀏覽:430
哪個汽車不被噴 瀏覽:335
賓士e300的油箱能裝多少升 瀏覽:444
汽車空調ac溫度感測器是多少正常 瀏覽:195
嘉定汽車過戶在哪裡 瀏覽:534
上海恆大汽車工廠叫什麼 瀏覽:742
寶馬車主俱樂部轉人工審核要多久 瀏覽:904
賓士後驅為什麼不造了 瀏覽:568
賓士cla鎖車如何留個縫 瀏覽:265
海陽瑞浦工業屬於哪個村 瀏覽:762
吉林省哪個市工業比較多 瀏覽:364
從成都東如何到萬安工業園 瀏覽:519
汽車年檢都有哪些種類 瀏覽:769
好萊塢工業模式怎麼融入中國 瀏覽:141
工業硫酸濃度一般多少 瀏覽:150
賓士白色怎麼變黑 瀏覽:48
汽車馬達中有什麼 瀏覽:8
合肥工業大學的哪個專業好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