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是什麼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1、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現價、新規定)-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2、收入法
①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
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②工業中間投入
工業中間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用於工業生產活動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
(1)gdp工業增加值怎麼算擴展閱讀:
計算工業增加值應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本期生產的原則
工業增加值的核算必須是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成果。只有進入了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過程,通過工業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和勞務才能進行工業增加的核算,非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即使在報告期內出售,也不能作為本期的工業生產成果;反之,只要是報告期內生產的產品,不論是否出售,均應計入報告期生產成果。
2、最終成果的原則
工業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從產品形態上看,體現於本期生產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產自用的產品和勞務上,不包括用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
從價值形態上看,產品生產的過程也是價值轉移的過程,生產過程中所耗用的產品(中間投入)價值隨同生產過程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之中。為了避免產品價值的重復計算,必須在工業總產值的基礎上扣除中間投入的轉移價值。
因此,要保持工業總產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指標口徑范圍的一致性,避免工業增加值計算結果出現偏差。
3、市場價格的原則
我國計算工業增加值所使用的計算價格是生產者的價格,即按生產者價格估算出的產出額減去按購買者價格估算的中間消耗額。
生產者價格對工業品來說,就是出廠價格,其中包括產品銷售或使用時所支付的產品稅或應得到的補貼,但不包括發票單列的增值稅和單獨開發票的運輸費用和商業費用。
購買者價格是購買者在購買單位貨物或服務所支付的價值,其中包括指定時間和地點提取貨物所發生的運輸和商業費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稅。
生產者價格和購買者價格都是市場上買賣雙方認定的成交價格即市場價格。為了保持工業增加值計算口徑的一致性,工業總產值和工業中間投入一律按市場價格計算。工業總產值按生產者價格計算,工業中間投入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工業企業建立增加值統計,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並促進工業企業會計和統計核算的協調。
2. 工業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即不變價格和現行價格 。 GDP的測算有三種方法:
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 門營業利潤;
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
由以上可知,GDP來源之一包括工業生產的增加值,但工業生產總值卻不完全轉化為GDP。 企業的總產值 包括消耗掉的物質成本、職工的勞動報酬、固定資產折舊費、上繳稅金和利潤。
工業總產值和工業生產總值
工業總產值是「總產值」,包括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和各項勞務消耗以及中間行業的產出。
工業生產總值就是工業總產出,是GDP核算中的構成部分,GDP是各個產業的增加值之和,所以為增加值。
3. GDP為什麼是按三大產業的增加值計算
GDP不是三大產業的總值,而是一定時期內的新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其本身是個增量,等於三大產業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是價值增量的概念,也就是最終成果要減去中間消耗的成本。生產法是用總產值減去全部物耗,公式為: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收入法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公式:工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折舊+稅金+利潤。
拓展資料:
一、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實質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計算實質GDP的固定價格的基數年相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實質GDP=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
名義GDP=實質GDPx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至於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系,則是
名義GDP增長率=[(1+實質GDP增長率)x(1+本地平減物價指數升幅)x100%]-1
三、在中國的統計實踐中,收入法計算GDP分為四項: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1、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2、第二項為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劃費。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3、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4、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4. 怎麼計算產業增加值它和GDP和產業總產值有什麼聯系
增加值可以直接算作GDP,
總產值是計算的總產出,減去總頭入之後就是增加值了
5. 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怎麼計算
每個城市的官方網站都有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中會有第三產業增長加值的統計,或者上統計局的網站上也有,然後用第三產業增加值除以GDP就成了。2021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初步核算,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54億元,比上年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84255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77億元,增長2.1%。
「三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新產業指應用新科技成果、新興技術而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經濟活動。具體表現為:一是新技術應用產業化直接催生的新產業;二是傳統產業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形成的新產業;三是由於科技成果、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產業的分化、升級、融合而衍生出的新產業。
新業態指順應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依託技術創新和應用,從現有產業和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具體表現為:一是以互聯網為依託開展的經營活動;二是商業流程、服務模式或產品形態的創新;三是提供更加靈活快捷的個性化服務。新商業模式指為實現用戶價值和企業持續盈利目標,對企業經營的各種內外要素進行整合和重組,形成高效並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商業運行模式。具體表現為:一是將互聯網與產業創新融合;二是把硬體融入服務;三是提供消費、娛樂、休閑、服務的一站式服務。「三新」經濟增加值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從事「三新」經濟生產活動創造的增加值。
6. 工廠如何計算GDP,請高手指教,無需長篇大論,最好給個適合工廠的計算公式
工廠怎麼有GDP呀
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
GDP是指國家或地區
工業企業可以計算工業增加值,計算方法為:
1.生產法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
工業總產出=工業總產值 + 工業企業本年應交增值稅
2.收入法
工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7. GDP是如何計算的
計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中國GDP增長原因:
一、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畜牧業穩定增長。
二、工業生產增長加快,企業利潤較快增長。
三、服務業保持較快發展,商務活動指數持續處於景氣區間。
四、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商品房待售面積繼續減少。
五、市場銷售平穩較快增長,消費升級態勢明顯。
六、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貿易結構繼續優化。
七、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工業生產者價格由降轉升。
八、居民收入增長加快,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
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8. gdp怎麼算及例題
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假定某國發生了以下活動:一銀礦支付7.5萬元給礦工,開采了50磅銀賣給一銀器製造商,售價10萬元,銀器製造商支付5萬元給工人,用這些銀製造了一批項鏈賣給消費者,售價40萬元。求:
(1)用最終產品價值計算GDP。
(2)用生產法計算GDP。
(3)用收入法計算GDP。
1.最終產品計算的是最後由消費者消費的產品的價值,在本題中只有最後的項鏈是最終產品,所以GDP就是項鏈的售價40萬元
2.生產法計算的是生產鏈上每一層的附加值,在本題中,生產鏈只有兩層,即:銀礦挖出銀;銀器製造商把銀製造成項鏈。第一層的附加值就是賣銀的價值即10萬元,第二層的附加值應該是項鏈的銷售額減去銀的成本十萬,即三十萬。所以最後的GDP=10+30=40萬元
3.收入法計算的是工人的工資以及企業的利潤。在本題中,一共涉及:礦工的收入7.5,礦主利潤2.5,銀器製造工人收入5,銀器製造商利潤25.所以GDP=2.5+7.5+5+25=40萬元
提示:不管用三種方法的哪兒一種,算出來的GDP總額應該是相等的
9.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工業增加值有兩種計算方法:
一是生產法,即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間投入的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
公式: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二是收入法,即從工業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對工業生產活動最終成果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
公式: 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值+營業盈餘
(9)gdp工業增加值怎麼算擴展閱讀: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
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
從工業增加值的概念出發,計算工業增加值應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 本期生產的原則
工業增加值的核算必須是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成果。只有進入了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過程,通過工業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和勞務才能進行工業增加的核算,非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即使在報告期內出售,也不能作為本期的工業生產成果;反之,只要是報告期內生產的產品,不論是否出售,均應計入報告期生產成果。
2 最終成果的原則
工業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從產品形態上看,體現於本期生產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產自用的產品和勞務上,不包括用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從價值形態上看,產品生產的過程也是價值轉移的過程,生產過程中所耗用的產品(中間投入)價值隨同生產過程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之中。
為了避免產品價值的重復計算,必須在工業總產值的基礎上扣除中間投入的轉移價值。因此,要保持工業總產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指標口徑范圍的一致性,避免工業增加值計算結果出現偏差。
3 市場價格的原則
當前,我國計算工業增加值所使用的計算價格是生產者的價格,即按生產者價格估算出的產出額減去按購買者價格估算的中間消耗額。
生產者價格對工業品來說,就是出廠價格,其中包括產品銷售或使用時所支付的產品稅或應得到的補貼,但不包括發票單列的增值稅和單獨開發票的運輸費用和商業費用。
購買者價格是購買者在購買單位貨物或服務所支付的價值,其中包括指定時間和地點提取貨物所發生的運輸和商業費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稅。
生產者價格和購買者價格都是市場上買賣雙方認定的成交價格即市場價格。為了保持工業增加值計算口徑的一致性,工業總產值和工業中間投入一律按市場價格計算。工業總產值按生產者價格計算,工業中間投入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工業企業建立增加值統計,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並促進工業企業會計和統計核算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