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五年建設後工業面貌發生什麼變化

五年建設後工業面貌發生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2022-06-06 07:53:25

① 第一個五年計劃 具體工業建設成就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所有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 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澤東對此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那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計劃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由周恩來、陳雲主持,從1951年開始著手先後歷時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3~1957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歷史背景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計劃內容
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根據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國家規定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以此為中心,進行財政、信貸、市場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這個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1年開始編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前後共修改五次。計劃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3%,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1957年農村入社戶數達到總戶數的1/3左右,鋼產量412萬噸,糧食產量1.9億噸等。這些指標既符合實際,積極可靠,又留有餘地。制訂計劃的方法是重視各部門各主要產品比例關系的協調,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平衡。
執行結果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共生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產鋼 535萬噸,原煤 1.3億噸,糧食1.95億噸。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3%,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農業為4.5%,工業為 18%(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25.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五年中,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2.1%,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1.9%,工業物質消耗降低2.3%,每百元產值提供利潤17.1元;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9%。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2%,其中,農民3.2%,職工4.9%。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主要經驗
①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②注意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後備力量,並兼顧重點與一般的關系;
④為適應多種經濟成份的存在和發展,採取了一些靈活政策。但是,由於某些方面要求過急,農、輕、重比例不協調的苗頭已經出現,造成市場供應緊張,在這個時期內實行了對糧、棉、油的統購統銷。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② 新舊中國工業化建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中國的工業化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科學的發展。經濟也得不當的發生變化。

③ 建國初期我國工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麼

輕工業為主 國力較弱

④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是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一五期間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重工業和輕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加強國防建設;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社會主義改造方面,一五計劃規定:要建立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且,根據1953年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五時期國家通過三大改造把私有經濟納入計劃軌道,支持和保證國家工業化建設。1953年開始,農村開始進行農業合作化,合作化開始之初是以農民自願為原則,漸進推進。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

回顧五年計劃/規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中國正在實施第十三個五年計劃(2016年-2020年)。

(4)五年建設後工業面貌發生什麼變化擴展閱讀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完成成就

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

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

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

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民生改善

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⑤ 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為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採取了什麼措施

1958年5月,召開中共8大2次會議。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會後,大躍進運動在國內范圍內發動。
全國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
我要最佳答案哦!

⑥ 五年計劃的實施使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哪些變化

變化:
(1)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
(2)許多大型工業項目上馬或建成。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的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過去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3)工業大發展,包括鋼產量、發電量等重要指標都有很大提升。
(4)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包括:全國糧食總產量、新增灌溉面積等都有顯著增長。
(5)交通運輸狀況得到很大改善。比如鐵路、公路總里程等大幅提升。
(6)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等。

閱讀全文

與五年建設後工業面貌發生什麼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能源汽車板塊是什麼 瀏覽:144
清遠中冠汽車站在哪裡 瀏覽:409
寶馬x2後座如何推回去 瀏覽:483
汽車電瓶燈在哪裡 瀏覽:452
賓士e檔位怎麼轉換 瀏覽:779
張浦德國工業園區有哪些廠 瀏覽:329
汽車劣質配件有哪些 瀏覽:534
賓士大g柴油版的多少錢 瀏覽:934
新能源汽車上游的產業鏈有哪些 瀏覽:518
汽車檔泥板多少錢 瀏覽:484
工業用地電器店怎麼辦營業執照 瀏覽:485
如何緩解汽車腐蝕 瀏覽:803
汽車什麼燈最好看 瀏覽:898
奧迪a6製冷空調在哪裡 瀏覽:814
工業用油脂什麼意思 瀏覽:750
寶馬x1自重是多少千克 瀏覽:342
寶馬摩托車調車得多久 瀏覽:158
買賓士可以叫4s店送什麼 瀏覽:508
工業園區韻達快遞在哪個地方 瀏覽:142
寶馬硬碟減配了地圖存哪裡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