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一五發展什麼工業

一五發展什麼工業

發布時間:2022-06-03 02:16:41

『壹』 一五計劃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貳』 中共一五期間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叄』 一五計劃重點是優先發展什麼

1、一五計劃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2、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肆』 我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建國初期,我國工業化選擇了優先發展工業戰略,選擇這一戰略的原因是為了保障國家政治獨立和國防安全,為了盡快改變我國工業十分落後的面貌,蘇聯工業化道路成功的示範效應,受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理論的影響."一五"計劃時期的工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選擇優先發展工業戰略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正確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伍』 一五計劃的背景,目的,意義

對於大多數新興的原殖民地國家而言,加快工業化進程並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更是成為鞏固與維持政治獨立的經濟前提。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五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5)一五發展什麼工業擴展閱讀

一五期間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重工業和輕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加強國防建設;

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五計劃選擇了與蘇聯類似的工業化道路,即高積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

『陸』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___,期間形成了以___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先後施工的工業項目有一萬多個,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沿海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故答案為:
重工業;鞍山鋼鐵公司.

『柒』 「一五」「二五」「三五」計劃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1、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2、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編制出《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並於9月交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舉行)。

《建議》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務是: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

努力培養建設人材,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5年內確定的主要指標是: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原計劃增長75%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左右,鋼產量達到1050-1200萬噸;

煤產量1.9億-2.1億噸,糧食5000億斤左右,棉花4800萬擔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增長1倍左右,國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3、第三個五年計劃

「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1964年5月,由國家計委提出,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

但之後,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准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三五」計劃的具體任務是: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強調國防建設,加快三線建設是「三五」計劃實施的重要特徵。

(7)一五發展什麼工業擴展閱讀:

五年規劃作為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形式最早並非源於中國,也非中國所獨有。20世紀30年代,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領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是按計劃進行的」;

其後在1929年4月舉行的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制定並通過了1928-1932年國民經濟計劃,標志著五年計劃在蘇聯的誕生。

蘇聯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通過五年計劃取得了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已經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迅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戰後,隨著歐亞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五年計劃被社會主義陣營中很大一部分國家所借鑒,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五年計劃不僅深刻影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還對戰後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在中國「兩會」召開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電郵采訪時說,堅持制定五年規劃讓中國受益匪淺,這一經驗值得西方學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個五年計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個五年計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個五年計劃

閱讀全文

與一五發展什麼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山東汽車吊如何 瀏覽:890
工業企業賬和商業企業賬哪個好做 瀏覽:140
浙江嘉興工業盛產什麼 瀏覽:420
賓士s雨刷聯動桿怎麼拆 瀏覽:705
萍鄉賓士質量怎麼樣 瀏覽:432
奧迪車避震為什麼那麼硬沒拆 瀏覽:211
汽車換皮多少錢 瀏覽:10
汽車祖什麼 瀏覽:161
國外哪些國家工業多 瀏覽:234
電動汽車可以停多久開一次 瀏覽:956
工業電氣跳閘有哪些原因 瀏覽:803
廈門哪個寶馬公司最厲害 瀏覽:323
奧迪q3無線充電一般安裝在哪裡 瀏覽:87
奧迪q5機油格可以用多久 瀏覽:890
寶馬x5海外版怎麼樣 瀏覽:879
工業富聯哪些產品世界第一 瀏覽:934
北京奧迪a5多少錢 瀏覽:169
大學一畢業就買寶馬是什麼情況 瀏覽:553
賓士的標識有哪些規律 瀏覽:315
南昌哪裡有賣德龍汽車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