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工業的起源以及發展歷史。。
18世紀英國出現工業革命,使原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逐步轉變為機器工業,工業才最終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開始現代工業的發展階段。
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以生產過程自動化為主要特徵,採用電子控制的自動化機器和生產線進行生產,改變了機器體系。
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進入80年代後,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包括生物工程、光導纖維、新能源、新材料和機器人等新興技術和新興工業蓬勃興起。這些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工業生產的基本面貌。
工業的地位: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費品。
工業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❷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歷程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❸ 社會主義的中國在工業化該如何做
中國的工業基礎,是在前蘇聯的支援下建立的。
但是獨立自主的初級工業體系的建立,卻是在文革時期艱難完成的。因為同時期進行的三線國防建設。
但是新中國明顯沒有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僅是前蘇聯的,還有引進美日德的,總之就是一鍋大雜儈。
真正的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建立,是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依託龐大的廉價勞動力、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老一輩人的艱苦奮斗,還有全民義務教育的實行等等,一系列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思想解放等條件加成
即便如此,中國新型工業化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❹ 中國能源工業迅速發展主要在什麼方面
1.供給能力明顯提高。
2.能源節約效果顯著。
3.消費結構有所優化。
4.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5.環境保護取得進展。
6.市場環境逐步完善。
具體來講:
1.經濟高質量發展穩中推進,能源清潔化轉型成效顯著。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對外開放的持續擴大,中國經濟正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中國經濟增速換擋,但仍在合理區間內穩定運行。2019年宏觀經濟政策由「去杠桿」轉為「穩杠桿」,通過調整融資結構緩解信用分層現象,預計未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將有所改善。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有望持續增長。中國主要工業行業2019年整體運行平穩,新能源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技術製造業是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平穩的重要因素。
2019年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量均創新高,能源對外合作進一步擴大,能源效率持續提升。2019年,中國煤炭消費在總能源消費中的佔比為57.7%,再創新低;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佔比達到23.4%,能源消費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穩步推進。在主要能源品種供求關系方面,煤炭產量受國家推動產能優化政策影響穩中略升,煤炭消費量則保持相對穩定;2019年中國原油產量在經歷了連續三年下降後首次實現小幅增長,但石油消費量增速則明顯加快;天然氣方面,2019年天然氣產量再創新高,為近8年以來最大增幅,天然氣消費依然保持較快增速。
2.能源安全結構性矛盾突出,替代能源亟待突破性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能源供需狀況由自給自足逐漸轉變為大量依賴進口,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能源安全隱患日益嚴峻。2019年中國原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2.55%和42.56%。目前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不僅體現在總量上,更體現在結構上。能源安全矛盾集中體現在石油安全問題或油氣安全問題上,也就是國內油氣資源不能有效地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將催生更多的油氣消費需求,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油氣對外依存度仍將保持上升趨勢。能源進口來源地與進口來源通道風險將持續威脅著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國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大石油儲備規模固然有一定的成本,但在面對危機時,其保障能源和經濟安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相比於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中國的石油儲備規模仍相對較低。因此,中國應加快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短中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難以發生大規模變化,通過煤制油和煤制氣等煤化工技術利用煤炭生產成品油和合成天然氣能夠有效緩解中國油氣進口的壓力。因此,圍繞煤炭進行能源戰略制定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舉,不僅具有較大的自主可控性,也是符合中國國情和能源現實的可靠選擇。現階段中國煤化工產業發展所面臨主要制約和挑戰集中在國際油價低迷、政策支持不足和環保壓力較大等方面。政策制定者應從全產業鏈視角設計制定煤化工產業政策。
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的發展兼具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功能,對於推動中國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新能源汽車可以通過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降低石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原油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壓力。在當前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車補貼逐漸退坡而新技術短期尚未實現突破的背景下,政府通過刺激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例如通過補貼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其分布推廣,提升新能源車充電便捷性,或許是激發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需求,實現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新思路。相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發展軌道交通則是在中短期內就能實現較大油氣需求替代的解決方案。通過將城市居民分散的出行需求集中,提高運輸量和運輸速度,完善的軌道交通系統能夠顯著替代交通領域的石油消費。
3.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推進,城市能源系統需創新應對。
隨著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對城市能源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能源系統需要隨著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做出相應的創新和改變,以滿足城市居民對清潔高效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
儲能技術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存在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問題的關鍵技術。儲能技術的發展對於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消納、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保障用電安全有較大意義,是打造未來城市能源系統的基礎。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提升,其對城市能源系統的影響將愈加顯著。利用電價引導新能源汽車用戶合理規劃充電時間,在用電低谷進行充電,有利於平滑負荷曲線實現「削峰填谷」,提升城市能源系統總體效率。隨著分布式光伏行業的發展與成熟,預計其將徹底擺脫補貼依賴進入平價上網階段。分布式光伏具有較高的部署靈活性,在處於東部經濟發達但土地資源稀缺的III類資源區的城市能源系統中將發揮更大作用,有利於城市能源系統的清潔化發展。中國建築能耗占總體能耗比例達28%,作為城市能源系統管理的重要環節,建築節能具有較大的節能減排潛力。
❺ 中國未來工業發展趨勢是什麼
未來工業將建立在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平台之上,將更多的生產要素更為科學地整合起來,變得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網路化、系統化,而生產製造個性化、定製化將成為常態。企業利用互聯網採集並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進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開展基於個性化產品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企業應進一步整合市場信息,挖掘細分市場的需求與發展趨勢,為製造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提供決策支撐。
❻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如何起步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有何特點
在貧窮時期艱難起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成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並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拓展資料:
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性質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後者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依靠對國內外人民的殘酷剝削來實現的。前者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加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獨立,履行工人階級的國際義務,並逐步地為在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准備好物質條件。對於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原來工業基礎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自己的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❼ 新中國成立後為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而推行的英明措施是什麼
發展工業化是要錢的,巨額的錢!
因此,發展基礎經濟是新中國首要的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之上。後來,隨著如何發展經濟發生了分歧,史稱「兩條路線的斗爭」。這一度造成我國經濟發展遲緩國民收入一度成為世界墊底的國家,使得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之路受到極大的干擾。直至八十年代初,我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貧窮國家。
真正對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改革開放的決策,全面經濟發展使得我國在短短30餘年中就把國民收入提高到世界中流水平,由此強力推動了中國工業的發展,從農業國到「世界工廠」再到「中國製造」,中國的工業化以及能力已經成為世界工業發展的標桿。
❽ 中國工業的發展
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1、時間段:19世紀60-70年代,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和洋務運動的開展,一些中國民族工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來。中國名族工業發展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逐步接近尾聲,許多民族工業改成公有制。
2、第一次發展高峰:1895年之後。由於《馬關條約》的影響,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清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逐漸放棄「抑商」政策,鼓勵興辦工廠,民族資本快速擴大(雖然還是不大)
3、「黃金時代」、「短暫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在最初幾年為興辦實業作了不少努力,在革命振奮下的廣大工商業者、愛國華僑積極投資。加上一戰爆發,外國企業放鬆了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制和排擠,戰爭期間不少出口貨物需求大增,內外兩方面因素使得民族工業發展迅速。
4、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
(1)洋務運動發展民族工業是因為國家落後、挨打,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圖存的民族主題下進行的。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❾ 當下中國應該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強國夢
1.堅持改革開放原則。只有堅持改革,不斷改進,才能使工業發展更加有序高效
2.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要不斷創新,走我們自己的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掌握原創技術和核心技術,才能不再受制於人。
3.不斷引進新技術,更要走出去。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借鑒成功經驗,把市場擴大到國外,拉動外需 ,增加知名度和認可度。
❿ 新中國是如何實現向社會主義工業化
新中國的現代化,主要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學化和理性化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其核心是工業化問題。
新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中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平抑物價,統一財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先合理調整後社會主義改造;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等措施使新中國的工業化全面起步。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基本建設投資近千億元,石油電力工業發展迅速,交通運輸業也有較大發展,但「大躍進」三年造成了我國工業的畸形發展。③文革時期(1966-1976年):受「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除交通運輸業外其他均處於倒退的局面,新中國工業出現了嚴重挫折。④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中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城市中企業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沿海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從而大大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