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東京橫濱工業區與德國西部魯爾區相比的發展不同區位因素是什麼
廢話,當然是氣候,資源。魯爾煤礦不就是最大的區別?
2. 日本工業城市(5個)
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鋼鐵、汽車、電機、造船、石油化學、紡織等,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 0 %。工業臨海分布是日本經濟地理的一大特點,工業生產7 3 %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從本州的東京灣到九州的北部是日本最重要的工業地帶,其中以東京區(東京—橫濱)、大阪區(大阪—神戶)、名古屋區和九州北部區為四個最重要的工業區。東京—橫濱工業區以造船、飛機製造、汽車製造、冶金、化學和輕工業最發達,首都東京是最大工業中心;近年來東京附近的千葉成了以鋼鐵工業為主的重工業中心。大阪—神戶工業區是全國最大紡織工業基地,化學、冶金、造船、機械製造等工業很發達。名古屋工業區歷來以麵粉、紡織、陶瓷等工業部門為主,現在新發展了汽車製造等工業。九州北部工業區是在本地煤炭資源的基礎上,進口礦石和廢鐵而發展起來的日本最早的鋼鐵工業基地,現在仍然是日本最大的鋼鐵產地,北九州的八幡是全國最大鋼鐵工業中心。橫須賀、神戶、長崎、大阪是主要造船工業中心。四國北部的別子以產銅聞名。北海道造紙工業發達。
東京:首都。位於關東平原南端,東京灣的西北岸。人口8 4 0 萬,包括郊區人口為1 1 8 9 萬多,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業以印刷、橡膠製品、皮革製品、精密儀器等最發達。對外貿易多經橫濱。
大阪: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 6 4 萬。為大阪工業區的核心,以機器、化學工業為主,造船、石油化學工業也很發達。附近有衛星城1 0 余座。
名古屋:人口2 0 9 萬。工業發達,年產值僅次於東京和大阪。毛紡織和陶瓷
工業居全國首位。
橫濱:人口2 7 7 萬。日本最大海港之一,是東京的外港。對外貿易額約佔全國1 /4 。
京都:人口1 4 8 萬。日本的故都和著名的文化、游覽和工業城市。以出產絲織品、藝術陶瓷器及其它手工藝品著名。
神戶:人口1 3 6 萬。是日本最大海港之一,是大阪的外港。對外貿易額約佔全國3 /1 0 。工業以造船為主。
北九州:人口1 0 6 萬。扼下關海峽,由門司、八幡、小倉、若松、戶(火田)等市鎮合並而成,為九州北部重要的工業區和交通中心,門司有海底隧道(長3 4 9 0 米)與對岸下關相通。
橫須賀:人口4 2 萬。位於東京灣西南岸的三浦半島,扼東京灣口。工業以船艦製造為主,還有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
札幌:人口為1 6 2 萬。北海道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鐵路樞紐。工業以食品加工和印刷為主。城西3 5 千米的小樽為其外港。
3. 日本有哪四大工業區
日本有四大工業區分別是:
1、京濱工業區
京濱工業區位於東京灣沿岸,它以東京都和橫濱市為核心,以關東平原為腹地。戰後,京濱工業區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取得了迅速發展,工業區范圍顯著擴大。
2、阪神工業區
阪神工業區分布在 3 個地區:北部工業區有淀川通過;東部工業區是金屬加工和機械工業,並建有玩具、服裝、化妝品等小廠;西部是重、化學工業集中的臨海工業區,沿大阪灣分布,主要有造船、鋼鐵、車輛、機械和化學等大型工廠。
3、北九州工業區
北九州工業區在日本的九州島最北端,以鋼鐵、化學為主,還有機械化工、食品加工、陶瓷等產業。
4、中京工業區
該區位於東京與京都之間。核心地帶是日本的愛知縣、三重縣、岐阜縣伸展的工業地帶。主要工業為紡織,陶瓷,汽車鋼鐵等。
(3)橫濱工業什麼時候發展擴展閱讀:
日本工業高度發達,主要的工業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所以形成了四大工業區。
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等。
日本雖然工業發達,但是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製造業便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4. 求日文版橫濱城市的介紹,包括有名的景點和城市的歷史。
日本的我不告哦
5. 為什麼橫濱是日本最大的港口
橫濱
橫濱(日語:橫浜市, よこはまし),英文名:Yokohama. 日本神奈川縣的市。面積434平方千米,人口3559226
橫濱的變遷
●開港前
橫濱的起源在文獻記載上可以追溯到11世紀。據說橫濱出身於桓武平氏,由平良文子孫的一支---平子氏統治。這一統治一直持續到16世紀。
到了12世紀的鐮倉時代,橫濱地區得到了進一步地開發,北條氏在金澤建造了稱名寺和金澤文庫,佐佐木泰綱則在小機開墾了水田。
其後,在江戶幕府的統治下,大部分是旗本領或幕府直轄的天領,但作為大名領,有金澤的六浦藩。
1601年,繼神奈川、保土之谷之後,1604年戶冢成為東海道的驛站,到了19世紀初期,人口得以增加,神奈川已與城下町小田原並駕齊驅了。
●開港
1854(安政元)年,日本代表林國子祭酒與美國代表貝盧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神奈川條約)。1858(安政5)年,又由美國總領事哈里斯締結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隨後又相繼與荷蘭、俄羅斯、英國、法國締結了通商條約,橫濱定於1859年7月1日(太陰歷安政6年6月2日)開港。
幕府在此年設置了運上所,以此為界,以南為外國人居住區,以北屬日本人居住區。日本人居住區劃分為5個區域,命名為橫濱町,各區域分設名主,由長老來統轄全町。
●市政建設
1889(明治22)年4月1日實行市制。市的區域雖然僅包括現今除了本牧和根岸之外的中區的狹窄地區,但戶數已達27209戶,人口達121985人。(1889年末當時)
●近代貿易城市
開港初期,從橫濱輸出生絲、茶和海產品,同時輸入絹織品和毛織品。橫濱商人於1873年(明治6年)設置了生絲改公司,又於1881年(明治14年)設置了生絲存放處,從而確立了租界貿易的主導權。
進入明治20年代,1887年(明治20)開鑿了縣營水道,1890年(明治23年)橫濱共同電燈公司開始通電,1891年(明治24年)十全醫院,翌年煤氣公司和報時局分別移交市營,橫濱的城市基礎得以完備。
1895年(明治28年)設立的生絲檢查所確立了近代城市貿易的機能。
●關東大地震
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由於關東地區發生大地震,橫濱市的房屋和建築物相繼倒塌,整個城市化為一片火海。死者達2萬餘人,完全毀壞的房屋達6萬戶,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在市民的不懈努力之下,到了昭和4年已基本恢復了原狀。
●區的新設
繼明治34年和44年之後,昭和2年第三次擴建城市,鶴見和保土之谷町被編入市內,同年10月設立區制,地域分為磯子、神奈川、保土之谷和鶴見5個區。昭和11年第4次、次年的12年進行了第5次擴建,經過昭和14年的第6次擴建,新設了港北、戶冢區。之後,區域又發生了變更,到了昭和23年設置了南、西、金澤3區,合計達到了10個區。44年置港南、旭、綠、瀨谷,成為14個區,61年增設榮區和泉區,合計為16個區,隨後,在平成6年11月誕生了青葉峭都誅到了現在的18個區。
1945年(昭和20年),美軍的空襲日益激烈,遭受多次空襲之後,橫濱的街道已化為一片焦土。特別是在5月29日的空襲中,死傷人數與下落不明者達到14157名,受害房屋達79017戶,百分之四十二的城市和街道被燒為灰燼。
●戰後復興的遲緩
昭和20年8月15日,由於戰敗,橫濱港灣設施的百分之九十、城市街道的百分之二十七被聯合軍接管。因此,與其他城市相比,橫濱基礎建設的復興被大大拖延。昭和26年由於對日講和條約的簽訂,日本恢復了獨立。
同年的6月1日,橫濱港的管理權由國家轉為市裡,昭和27年解除了對大棧橋的接管,以此為轉機,在市民的努力下,橫濱的接管權逐漸得到了解除。
6. 橫濱港的發展條件
橫濱的發展是以橫濱港為依託的,而且具有廣闊的腹地。橫濱距日本首都東京僅25千米,並位於日本全國著名的四大工業區之一的京濱(東京——橫濱)工業區的核心。素有「東京外港」之稱。京濱背負全國最大的關東平原,地域開闊,北部同著名的工業城市川崎相接,南部從根岸灣通過填海造地向金澤一帶擴展。橫濱工業以鋼鐵、造船、煉油、化工等為主。橫濱港不僅輸出本地生產的工業品,而且輸出整個京濱工業帶生產的工業品。東京和川崎雖然也有港口,但大多數工業製成品都在橫濱港輸出。日本是個島國,資源需求主要依靠海外,因此作為港口城市的橫濱,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最快的大城市。
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集裝箱吊、旋迴吊、裝卸橋、浮吊、門吊、牽引及滾裝設施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650噸,還有直徑為203.2~508mm的輸油管供裝卸石油使用。港區的倉庫及貨棚面積為21.7萬平方米,貨物堆場面積為47.8萬平方米,木材堆場面積為63萬平方米。整個碼頭實施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新型碼頭監視系統已於1992年3月設置完成。在國際集裝箱碼頭的裝卸橋、管理樓、照明塔等8個地方均設置了電視攝像機,從而可以掌握碼頭內外的狀況,例如,在控制中心可通過電視攝像機對碼頭大門前排隊的拖車作出指令, 1992年10月該港建成了日本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大黑C3(DAIKOKU PIERC3),碼頭長350m,縱深500m·面積17.5萬平方米,可靠泊第四代大型集裝箱船舶。碼頭上有超級裝卸橋,最大起重能力達40.6噸,集裝箱堆場可存放7540TEU,還有商積為6016平方米的集裝箱貨運站,有550隻冷藏電源插座,可在辦公樓內進行操作管理。本港另有海上泊位最大可靠泊20萬載重噸的大型油船。裝卸速率:燃油每小時5000噸,石腦油每小時2500噸,原油每小時8000噸。該港1994年集裝箱吞吐量達231萬TEU,比1993年增長6.6%,居世界20大集裝箱港口第10位,1994年外貿貨物吞吐量達1.28億噸,比1993年增長3.7%(其中外貿貨物6766萬噸),創歷史最高記錄。主要出口貨物為鋼鐵、船舶、車輛、化工產品、機械設備、罐頭食品及紡織品等,進口貨物主要有原油、煤、纖維製品、礦石、食品及機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