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世界工業文明是什麼

世界工業文明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1 12:18:55

① 工業文明的三個階段

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從英國發起,由於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開展起來,這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階段:是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階段: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人類進入科技時代。

最新的狀態:

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文明的優勢是規模化生產使人類商品迅速豐富,缺陷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與污染也急劇加速,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

② 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有學者把它分為五個階段:①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

(1)經濟: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2分)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人文精神得到進一步發展。(2分)
(2)德國:德意志完成統一,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德國資本主義獲得統一國內市場,工業取得了迅速發展。(2分)日本:進行明治維新,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修約運動」廢除了不平等條約。(2分)
(3)三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和貿易總協定。(3分)原因:吸取大危機的教訓;規劃戰後世界秩序防止戰爭悲劇重演;二戰後原有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有識之士的推動等。(3分)

③ 工業文明發展史是什麼

1、工業革命

從18世紀80年代到以後的三代人里,一場史無前例的、意義深遠的革命在整個英格蘭展開。「從那時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英國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拉開了整個世界向工業化社會轉變的「現代化」帷幕。

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使各國看到了振興的希望,紛紛變法圖強,從此以後,工業革命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展開,至今方興未艾。從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地球上就開始存在著兩類主要的文明: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當然中間還有很多過渡地帶,因為不同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不同,有的很高級而更多的甚至還沒有開始工業化。

工業革命是近代工業化的實際開端,是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過渡的轉折點。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的偉大飛躍,工業革命所建立起來的工業文明,成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農業文明的終結者,它不僅從根本上提升了社會的生產力,創造出巨量的社會財富,而且從根本上變革了農業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會的重大轉型。

2、文明發展

但卻是最科學的,因為工業化是對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是生產力各要素中最具革命性要素的變革。可以用工業化水平作為唯一標准對全世界的國家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處於低端的是落後國家,處於高端的發達國家,處於最高端的國家曾經是大英帝國,而二戰以後到現在則是「大美帝國」。

④ 英國的工業文明給世界帶來了什麼程度的貢獻

(1)生產力的一次巨大飛躍
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等動力機械取代人力、獸力、水力和風力,克服了人力獸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見性及難以控制性,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
(2)全球交通網及世界市場的形成
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與船運和陸地軌道運輸的結合,使社會進入汽船和鐵路運輸時代。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
(3)先進技術的擴散
工業革命中產生的新技術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近代技術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國,然後迅速向歐洲大陸和北美蔓延,再進一步傳播到全世界。新技術的擴散主要通過先進國家對外出口機器、對外投資、工程技術人員的流動和技術走私等途徑。
(4)歐美國家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國家的雙重影響
一方面,工業國家的機器製成品在大量傾銷到這些地區的時候,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手工業,使土著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遭到破壞。另一方面,西方工業強國在把亞非拉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帶到那裡。

⑤ 工業文明的簡介

迄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文明的優勢是規模化生產使人類商品迅速豐富,缺陷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與污染也急劇加速,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農業社會也曾有過發明和改進,有時發明和改進的數量和規模還相當大,但是,進步從來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續不斷的,即使是進步最快的農業社會(如唐宋時的中國),其創新的數量、水平和影響也遠遠不能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本質要求相當靜止的社會和穩定的分工,工業社會的本質要求永遠的創新和變化。
無限增長需要高生產率,高生產率需要發達的分工,還要求這種分工必須有不斷的、有時是迅速的變化,因為創新不停地帶來新的分工和新的產業。因此工業社會有著比農業社會多的多的職業,但它們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這個社會中的人一般不會終身呆在同一個位置上,他必須時刻准備著從一種職業轉換到另一種職業。因而這是一個沒有嚴格劃分的職業的世界,人們可以任意選擇職業。因此一個成熟的工業社會必須是其成員能夠順利地交流和流動(包括空間的和職業的)的社會。這也就是為什麼遷徙自由和擇業自由被工業社會視為基本人權的經濟根源。在一個高度流動的社會里,不可能在任何分工之間設置深刻的障礙,不允許社會層級的劃分一成不變,那樣做會影響流動性。由此帶來職業的平等。職業平等的邏輯結果就是呆在任何職業中的人的法律、社會和政治的平等,身份基本不起作用。換言之,工業社會有職業、有階級而無等級。階級和等級都是分工的產物,差別在於,階級的成員可以流動,等級的成員不能流動。工業社會在財產佔有方面存在著眾所周知的巨大差異,與階級、階層和職業有關的其他不平等也的確存在,但一般說來,相對於農業社會中的僵化、絕對和深刻的等級劃分來說,它們具有一種彈性、相對、溫和的性質。工業社會的平等主義既不是完全的幻想,也不是純粹的現實。工業社會成員不再是貴族、臣民、賤民和愚民,而是公民。
對此,筆者還想補充指出,工業社會的消費文化也有助於平等。大眾消費是不斷的經濟增長的絕對需要,為此,就必須使所有人都成為現代工業的終端消費者;進而,一切妨礙消費的過於懸殊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差距就不能允許長期存在。 工業社會成員的頻繁的大規模的流動和平等,意味著一個陌生人社會。工業社會的陌生人之間需要持續、經常和直接地進行交流,為此需要共享一種無條件通用的標准語言,對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他們還需要一種為使用這種標准語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對面的短暫接觸中進行密切交流。這就要求創造一種標准語言並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這種標准語言的和其他為社會流動即多變的分工所必須的基礎性、通用性和標准化的知識的教育。蓋爾納將掌握標准語及其他與他人溝通所必需的同時也是與他人共有的普通技能,即擁有讀寫算的能力、基本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和關於自然和所處社會的基本常識,稱為「識字」。
工業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半自然半人為的產品,即通過對一種精心選擇的方言的改造而來。霍布斯鮑姆指出,歐洲各國語言的標准化過程,多半發生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⑧]漢語普通話、白話文和簡化字的形成,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統一的官方語言的物質基礎是工業文明。「標准化的民族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書寫文字,若不是藉助印刷術的發明,識字率的普及,還有公立教育的廣設,將不可能出現。在工業社會里,「識字」不再是一種專長,而是所有專長的先決條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賦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識不再是專門的技術,而是所謂的識字能力。真正職業的教育,雖然也必不可少,但和農業社會比較,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 因此,培養廣大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即讓他們識字,使之能夠不那麼困難地和迅速地勝任不同職業,而非培養專家,成為工業社會的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建立在人人識字基礎上的、世俗的和大眾的文化,是農業社會所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業,這就需要現代國家。只有擁有社會內部最大范圍的和最高的權力及控制最多資源的政治組織即國家才有能力和意願進行這種大規模的和持續不斷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成員要想具備工作資格並成為真正的公民,就必須按照共同的要求,達到一定的識字水準,這是家族和地方單位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因此產生的對教育的要求也規定了國家這種政治單位的最小規模。這種規模歸根到底是由工業的大規模生產和無止境增長所決定的人力資源的規模及大規模流動的必要所決定的。它必須比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多數文化單位和政治單位要大。
不能過於機械地理解這里的「識字」,蓋爾納把它理解為一種與時俱進的綜合素質。在他看來,工業文明的性質要求永遠占人口多數的普通勞動者具備大致相同的能力,工業社會的技術進步決定了這種能力肯定是越來越高的,而擁有真正專業知識的專家只是極少數。因此,用「識字」這個詞只是表明其大眾性。 從18世紀80年代到以後的三代人里,一場史無前例的、意義深遠的革命在整個英格蘭展開。「從那時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英國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拉開了整個世界向工業化社會轉變的「現代化」帷幕。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使各國看到了振興的希望,紛紛變法圖強,從此以後,工業革命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展開,至今方興未艾。從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地球上就開始存在著兩類主要的文明: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當然中間還有很多過渡地帶,因為不同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不同,有的很高級而更多的甚至還沒有開始工業化。工業革命是近代工業化的實際開端,是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過渡的轉折點。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的偉大飛躍,工業革命所建立起來的工業文明,成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農業文明的終結者,它不僅從根本上提升了社會的生產力,創造出巨量的社會財富,而且從根本上變革了農業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會的重大轉型。經濟、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會結構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無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所謂工業革命,其實是不同層次的統一,首先是產業和經濟革命,然後是社會革命,最後是文化革命。不能把工業革命僅僅當做是產業革命,而應當從社會革命和文化革命著眼來進行全面把握。事實上,如果沒有社會革命的支撐,工業革命無法最終完成。工業革命與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互為表裡。實際上工業社會的一切都以工業大生產為基礎進行,一方面國家建立起關聯度極高、分工極為嚴密的產業體系,產生了大批的「自由勞動者」——產業工人(包括藍領和白領),同時工業化要求從業者有較高的教育,因此國家建立起完整而系統的國民教育體系,使得教育和職業訓練社會化。另一方面,國家作為大企業利益的集中體現,與經濟管理高度整合,管理能力和國家權力大大增強。如此一來,整個國家和社會高度組織化,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日夜不停地產生出令人生畏的能量。 當前的文明研究將世界分為幾大文明圈,如基督教文明圈、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之類,這種研究不是不正確也不是沒有價值,但這其實是對傳統文明的研究,基本上是對農業文明的劃分,不但不能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格局給出清晰地說明,而且還很容易混淆人們的思想。而將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為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也過於機械,沒能抓住生產力這個根本。實際上對文明的劃分應該以生產力為根本標准,按工業化水平來對人類社會進行劃分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是最科學的,因為工業化是對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是生產力各要素中最具革命性要素的變革。可以用工業化水平作為唯一標准對全世界的國家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處於低端的是落後國家,處於高端的發達國家,處於最高端的國家曾經是大英帝國,而到了21世紀則是「大美帝國」。
評價
人類社會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最終到達現在西方國家所處的知識文明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中間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可省去。這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不斷遞進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
相比較而言,工業文明早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這也使得一些左派人士對此表達出了強烈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的產生是正常的,但也是不理性的。因為那些人只看到了工業文明早期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貧富差擴大等問題,卻絲毫沒有看到工業革命後人類糧食產量的迅猛增長,沒有看到工業革命後期社會福利制度的蓬勃發展,沒有看到工業革命後新生兒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因而,西方國家的曾經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今天的我們也必須走,但我們要吸取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教訓,使我們在工業化道路上盡可能少走彎路,以期更早進入知識文明。

⑥ 什麼是工業文明

迄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農業社會也曾有過發明和改進,有時發明和改進的數量和規模還相當大,但是,進步從來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續不斷的,即使是進步最快的農業社會(如唐宋時的中國),其創新的數量、水平和影響也遠遠不能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本質要求相當靜止的社會和穩定的分工,工業社會的本質要求永遠的創新和變化。

⑦ 什麼是現代工業文明

迄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農業社會也曾有過發明和改進,有時發明和改進的數量和規模還相當大,但是,進步從來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續不斷的,即使是進步最快的農業社會(如唐宋時的中國),其創新的數量、水平和影響也遠遠不能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本質要求相當靜止的社會和穩定的分工,工業社會的本質要求永遠的創新和變化。
無限增長需要高生產率,高生產率需要發達的分工,還要求這種分工必須有不斷的、有時是迅速的變化,因為創新不停地帶來新的分工和新的產業。因此工業社會有著比農業社會多的多的職業,但它們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這個社會中的人一般不會終身呆在同一個位置上,他必須時刻准備著從一種職業轉換到另一種職業。因而這是一個沒有嚴格劃分的職業的世界,人們可以任意選擇職業。因此一個成熟的工業社會必須是其成員能夠順利地交流和流動(包括空間的和職業的)的社會。這也就是為什麼遷徙自由和擇業自由被工業社會視為基本人權的經濟根源。
在一個高度流動的社會里,不可能在任何分工之間設置深刻的障礙,不允許社會層級的劃分一成不變,那樣做會影響流動性。由此帶來職業的平等。職業平等的邏輯結果就是呆在任何職業中的人的法律、社會和政治的平等,身份基本不起作用。換言之,工業社會有職業、有階級而無等級。階級和等級都是分工的產物,差別在於,階級的成員可以流動,等級的成員不能流動。工業社會在財產佔有方面存在著眾所周知的巨大差異,與階級、階層和職業有關的其他不平等也的確存在,但一般說來,相對於農業社會中的僵化、絕對和深刻的等級劃分來說,它們具有一種彈性、相對、溫和的性質。工業社會的平等主義既不是完全的幻想,也不是純粹的現實。工業社會成員不再是貴族、臣民、賤民和愚民,而是公民。
對此,筆者還想補充指出,工業社會的消費文化也有助於平等。大眾消費是不斷的經濟增長的絕對需要,為此,就必須使所有人都成為現代工業的終端消費者;進而,一切妨礙消費的過於懸殊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差距就不能允許長期存在。
工業社會成員的頻繁的大規模的流動和平等,意味著一個陌生人社會。工業社會的陌生人之間需要持續、經常和直接地進行交流,為此需要共享一種無條件通用的標准語言,對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他們還需要一種為使用這種標准語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對面的短暫接觸中進行密切交流。這就要求創造一種標准語言並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這種標准語言的和其他為社會流動即多變的分工所必須的基礎性、通用性和標准化的知識的教育。蓋爾納將掌握標准語及其他與他人溝通所必需的同時也是與他人共有的普通技能,即擁有讀寫算的能力、基本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和關於自然和所處社會的基本常識,稱為「識字」。
工業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半自然半人為的產品,即通過對一種精心選擇的方言的改造而來。霍布斯鮑姆指出,歐洲各國語言的標准化過程,多半發生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⑧]漢語普通話、白話文和簡化字的形成,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統一的官方語言的物質基礎是工業文明。「標准化的民族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書寫文字,若不是藉助印刷術的發明,識字率的普及,還有公立教育的廣設,將不可能出現。
在工業社會里,「識字」不再是一種專長,而是所有專長的先決條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賦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識不再是專門的技術,而是所謂的識字能力。真正職業的教育,雖然也必不可少,但和農業社會比較,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
在這里蓋爾納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勞動進行了獨到的比較。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中的勞動有下列特徵:絕大多數勞動是體力勞動;絕大多數勞動都是直接和作為勞動對象的物體打交道,而較少和人打交道;較復雜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體力勞動的專業化程度很強,特別是在手工業中,這類勞動及其產品的復雜性和藝術性要求勞動者具有長期的訓練和嫻熟的技能。因此,農業社會勞動者所必備的知識主要是關於作為直接勞動對象的特定物和作為直接勞動過程的特定技術的特殊知識。農業社會的教育屬於私人而非公共領域,與農業勞動的這一特徵有直接關系。在工業社會中,由於技術進步,類似農業社會中勞動所具有的體力性和智力性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機器,機器才直接作用於生產對象。機器越來越自動化,勞動的體力因素也越來越少,工業勞動特有的智力因素則越來越重要。就後者來說,主要不是關於機器和控制機器的知識,而是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頻繁的職業變換;第二,由於工業經濟在生產前、生產過程中和生產後的所有環節中都具有的社會性,工業社會的大多數工作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總之,工業社會的勞動主要是並且越來越是交流性和語義性的,離不開與人、意義而不是與具體事物打交道,只有極少數專家才需要真正專業的知識。換言之,工業文明的較之農業文明發達的專業化,僅僅體現在專家和物化的專家即機器中,工業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要求僅僅是識字。筆者以為,工業勞動的上述特點可以稱之為勞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與之對應,農業社會中的勞動充滿了特殊性。
因此,培養廣大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即讓他們識字,使之能夠不那麼困難地和迅速地勝任不同職業,而非培養專家,成為工業社會的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建立在人人識字基礎上的、世俗的和大眾的文化,是農業社會所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業,這就需要現代國家。只有擁有社會內部最大范圍的和最高的權力及控制最多資源的政治組織即國家才有能力和意願進行這種大規模的和持續不斷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成員要想具備工作資格並成為真正的公民,就必須按照共同的要求,達到一定的識字水準,這是家族和地方單位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因此產生的對教育的要求也規定了國家這種政治單位的最小規模。這種規模歸根到底是由工業的大規模生產和無止境增長所決定的人力資源的規模及大規模流動的必要所決定的。它必須比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多數文化單位和政治單位要大。
不能過於機械地理解這里的「識字」,蓋爾納把它理解為一種與時俱進的綜合素質。在他看來,工業文明的性質要求永遠占人口多數的普通勞動者具備大致相同的能力,工業社會的技術進步決定了這種能力肯定是越來越高的,而擁有真正專業知識的專家只是極少數。因此,用「識字」這個詞只是表明其大眾性。
工業經濟決定了國家需要它的成員們在文化上具備相同的特徵,或者說,經濟增長需要一種由國家維系的普遍識字的大眾文化,蓋爾納把它理解為近似於農業文明中的高層次文化的世俗化和普及。是這種跨社群跨地方的大文化而非社群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國家內部的約束力。「在農業社會里,高層次文化與低俗文化共存,需要一個教會來維持。在工業社會里,高層次文化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需要的是國家而不是教會。每一種文化都需要一個國家。」[⑩]這意味著文化邊界和政治邊界的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一種普遍的和共同的、與政治單位同一的現代文化的世界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說,就變成了自然的社會單位。
這種單位就是近代國家。就像他沒有具體分析農業國家的政治統治的效果一樣,蓋爾納也沒有刻意去列舉近代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細節。由於了解這些細節對理解蓋爾納的思想是不可缺的一環,因此筆者以為花些筆墨對這一幾近常識的領域作些勾畫還是有必要的。近代國家的特徵是從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開始形成的。理想的近代國家都有下述特徵: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對其人民直接統轄,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礙流動的中間統治環節;國家對人民進行普遍的讀寫文化和公民准則的教育,但幾乎都不宣揚宗教;由於普遍的教育、遷徙和就業使幾乎每一個國民都成為現代經濟的成員,由於等級和身份的廢除和經濟社會差距的縮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賦予納稅的義務和能力,現代國家的財政制度得以建立;由於人民是稅收和軍隊的主要來源,由於平等,近代國家必須時時關注其人民的意見,不得不允許人民參政議政,只有獲得人民的認可近代國家才能維持下去。這意味著,和農業時代相比,現代國家或多或少必須是民主國家, 至少是大眾動員和參與的國家。而在農業文明中,民主屬例外,專制是常規。發達的分工和健全的社會與政治網路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雙向互動的了解和控制在技術上成為可能,從而保證了較高的行政效率。
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概括蓋爾納所指出的工業文明區別於農業文明的以上種種特徵的話,筆者首選同質性或同質化。在文化與政治的關繫上,一個工業社會是一個同質的社會,一個農業社會則是一個有著許多異質的亞文化的不同質的社會。統一市場,統一語言,普遍的社會流動和平等,無處不在的標准化等等,都是同質化的具體表現。

⑧ 如何理解工業文明是綜合文明

工業文明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是發展一切的基礎。如工業革命的發展從一個領域開始以後為滿足生產快速發展的需要刺激了各種機械工具的發明創能夠造,從而帶動了科技的發展。又如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被成為科技革命科學技術就成為了推動力。經濟的發展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同時工業發展又反作用於經濟,它使世界連為一體,使世界市場初步建立,可以說帶動了經濟的全球化。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世界性貿易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總的說來,工業文明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開展以經濟為基礎,同時帶動世界范圍內文化的交流,世界市場的建立。科技則是工業文明的重要推動力。所以可以說工業文明也可是說是綜合文明。

⑨ 工業文明有哪些特徵

工業社會的主要標志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和勞動分工的專業化,以及相應產生的教育、醫療、保險、服務等現代社會機構與制度,因此也稱之為現代社會;後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徵是自動化和信息化,理論和科技 占據了社會的中心地位。
工業文明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物質生活方面

衣著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縫紉機、拉鎖、尼龍、維尼綸、滌綸等。當代世界服飾發展的趨勢表現為:回歸自然,追求純朴之美;效仿和追逐世界服飾潮流,巴黎、紐約、米蘭、倫敦、東京五大服飾中心領導著世界服飾發展的潮流。

飲食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甜菜糖、食品罐頭、汽水、巧克力、糖精、口香糖、味精等。當代世界飲食發展的趨勢有——科學化:為追求健康和長壽,低脂低糖食品風靡歐美國家;快餐業興起:通過提高供餐速度、縮短等餐時間滿足現代生活快節奏的需要;各國飲食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印度的飲食風靡世界;食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據專家預測,21世紀人類的常用食品中將有一半是人類從未曾吃過的食品。

居住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電梯、鋼筋混凝土建築、高層建築和摩天大樓。

○社會生產方面

勞動工具:出現了紡紗機、織布機、軋棉機、縫紉機、針織機、車床、鑽床、發電機、電動機、水泵、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電子計算機、機器人、機器手等。

○精神生活方面

過去,中國農村的業余活動比較貧乏,普通民眾難得有一次看戲的機會。而現在老百姓的業余活動十分豐富,有讀報、看電視、上網、聽廣播、聽音樂、看電影、看體育比賽、唱卡拉OK、打保齡球等;許多家庭都擁有不同的娛樂設施,如錄像機、VCD、音響設備、家庭影院、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鋼琴、電子琴、電子寵物等。

⑩ 工業文明發展史

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

2、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人類真正進入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

3、20世紀上半期,工業文明全面到來,社會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

4、二戰後到70年代初,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順利推進。

5、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文明深入發展。

(10)世界工業文明是什麼擴展閱讀:

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

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

工業社會的陌生人之間需要持續、經常和直接地進行交流,為此需要共享一種無條件通用的標准語言,對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

他們還需要一種為使用這種標准語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對面的短暫接觸中進行密切交流。這就要求創造一種標准語言並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這種標准語言的和其他為社會流動即多變的分工所必須的基礎性、通用性和標准化的知識的教育。

與世界工業文明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q3無線充電一般安裝在哪裡 瀏覽:83
奧迪q5機油格可以用多久 瀏覽:886
寶馬x5海外版怎麼樣 瀏覽:877
工業富聯哪些產品世界第一 瀏覽:932
北京奧迪a5多少錢 瀏覽:169
大學一畢業就買寶馬是什麼情況 瀏覽:551
賓士的標識有哪些規律 瀏覽:313
南昌哪裡有賣德龍汽車 瀏覽:761
賓士glc300家用怎麼樣 瀏覽:431
怎麼更換汽車牌照 瀏覽:522
長城汽車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697
工業化如何實現 瀏覽:864
賓士寶馬奧迪哪個更有面子 瀏覽:245
南京賓士商務車有哪些 瀏覽:679
奧迪後備箱拉手是什麼 瀏覽:487
深圳寶馬x5平衡車多少錢 瀏覽:689
長安哪裡的汽車最好 瀏覽:977
奧迪r8保險杠更換多少錢 瀏覽:743
把寶馬車門劃傷賠多少 瀏覽:940
小鵬p7和寶馬x6哪個好 瀏覽:81
© Arrange www.stampinkub.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