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時代資本家怎麼運用資本論

工業時代資本家怎麼運用資本論

發布時間:2022-06-01 08:23:45

❶ 《資本論》創作過程其中哪些鮮為人知的事

1848年歐洲大革命失敗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們認真地總結了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從中認識到,要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這對於指導今後的工人運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馬克思領導了工人運動,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歡迎的人」.1849年夏末,馬克思第四次接到「驅逐出境」的命令,以前,普魯士政府、比利時政府、法國政府均曾驅逐過他.為此,馬克思曾憤然退出普魯士國籍,要做一個沒有國籍的「世界公民」.

馬克思在巴黎住在百合花大街45號,這一天,幾個警察奉命向他宣讀了驅逐令,這對於當時的馬克思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並不是因為法國不歡迎他,而是因為他此時正陷入「財政危機」,自己家的所有積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經費,連傢具也早已變賣,僅有的一套銀質餐具也送進了當鋪.而且,妻子燕妮·馬克思又即將分娩,此時被趕走,困難可想而知.
中文版
但是,既然不為反動派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國了.馬克思攜帶全家,變賣掉所有日常用品,來到了著名的霧都倫敦.來英國之前,馬克思一家是兩手空空,到了倫敦,仍然是身無分文.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舉家遷移.

開始,他們住在倫敦安德森大街4號,每周房租6英鎊,這對馬克思一家來說,簡直是不讓他們吃飯了!因拖欠房租,房東叫來了警察,收走了馬克思一家的全部東西,甚至連嬰兒的搖籃、女兒的玩具也沒留下.

他們搬進了累斯頓大街的一個旅館,租金每周5鎊,不久,他們又被主人趕走.1850年5月,馬克思搬進迪安大街45號,不久,又因房租遷到了這條街的28號,一家七口
住在兩個狹窄的小房間里.
這年的12月,馬克思領到了一張英國倫敦博物館的閱覽證,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裡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一般情況,他都是到深夜二三點鍾才休息.他曾對別人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
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那麼,馬克思在倫敦博物館里都做了些什麼呢?
原來他是在認真寫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皇皇巨著《資本論》.他每天所摘錄的大量資料,都是在為寫作《資本論》做准備的.其實,早在1843年,馬克思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了,只不過到這時,他把主要精力集中運用到了這部書上.據有人統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
00餘本!
為了更好地完成《資本論》,他廣泛收集有關各學科資料,如農藝學、工藝學、解剖學,更不用說歷史學、經濟學、法律學了.總之,只要與《資本論》有關,不管多麼艱難,他也要尋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連「藍皮書」他都一本本閱讀了.「藍皮書」是英國議會專門發給議員的報告材料,因其封面為藍色,所以叫它藍皮書.英國議會的藍皮書每到一定時候就會下發到議員手中,對於議員來說,此書並沒有多大用處,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廢紙,在廢紙堆里,經常可以見到這種小冊子.但對於馬克思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他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資本主義剝削工人的本質,所以,這些官方材料是彌足珍貴的.它裡面記錄著英國每年、每階段的經濟報告及經濟政策,因此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第一手資料.馬克思非常認真地閱讀著,不時地把其中重要的資料摘錄下來.

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1856年10月,馬克思遷居到倫敦西北的肯蒂士鎮,這樣,離倫敦博物館更遠了.但馬克思並未間斷工作,他仍然沒日沒夜地在博物館里工作著.餓了,啃一口乾麵包,渴了,喝一杯白開水,疲倦了,就站起來跳兩下,然後繼續工作.不管是刮風下雨,他也從未因天氣問題而不到博物館去.終於,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馬克思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緊緊地捧住了這部剛剛出版的著作.

《資本論》的出版,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的斗爭歷程.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通過大量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秘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丑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

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幹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說工人幹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所得為8元錢,而他在一天之內為資本家所創造的利潤遠遠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還可能更高.這怎麼能是「等價交換」呢?那麼這多餘的部分,即這個工人工資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數額,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無償地剝削走了.馬克思把這個「帳」算清以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准備了充足了條件.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決心和信心.
馬克思嘔心瀝血寫作《資本論》花費了40年時間,在這期間他留下了浩繁的創作手稿.馬克思為構建他那龐大而又深邃的勞動價值學說耗費了畢生精力,生前僅來得及正式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在馬克思去世之前《資本論》其餘各卷均未能問世,哪怕像手抄本之類也未曾見流傳於世間.馬克思去世以後,恩格斯為完成馬克思的夙願,精心整理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資本論》第二卷方能與讀者見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諸於世.從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開面世,期間相距27年.至於《資本論》第四卷的問世時間更晚.恩格斯臨終之前深知已來不及完成第四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只得託付給考茨基等人.1905年至1910年,考茨基終於將第四卷分別整理出版.考茨基在整理馬克思手稿的過程中自作主張地做了許多刪改和變動,再加上其他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這個第四卷的版本實際上被否定了.我們現在見到的《資本論》第四卷最早的版本,已是前蘇聯於1954年至1961年間重新根據馬克思手稿整理出版的俄文版本.如果以這一版本的問世時間為准,《資本論》第四卷的真正問世相距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已經遙隔一個世紀之久.

縱觀迄今所有的經濟學著作,甚至世界上所有的學術著作,都沒有如此漫長的問世經歷.這個絕無僅有的問世經歷毫無疑問地左右了後人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當《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之時,正值歐洲革命風起雲涌之時,這本著作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後又被翻譯成俄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等各種外文譯本,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而到了《資本淪》第二、三卷問世時,歐洲革命正轉入低潮,人們對《資本論》的關切程度已遠不如前.可見,人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主要形成於《資本論》第一卷廣為傳播的時代,當《資本論》第二、三卷分別間隔將近二三十年之後出版時,人們對《資本論》的認識早已經典化、公式化了.

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在20世紀初葉以前蘇聯傳入中國,傳播進來的基本上也是幾成定式的解釋框架和經典原理.這些經典原理也都是出自於《資本論》第一卷,以致於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也只涉及《資本論》第一卷的內容.我們對《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普遍關注乃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了.更不用說《資本論》第四卷至今仍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按照思維習慣,既然對《資本論》第一卷的理解過程中已經形成經典化、公式化的解釋框架,即使以後《資本論》再出現其他各卷,人們一般也只會用既定的解釋框架去解讀它們.可問題在於,《資本論》的邏輯框架是遞進的,第一卷的解釋框架不能夠涵蓋以後各卷更高層次的內容.當《資本論》第三卷一問世,首先發現這個問題的是義大利的洛里亞,他質疑《資本論》第一卷與第三卷之間存在矛盾.為此恩格斯隨即駁斥了洛里亞,同時也闡明了《資本論》第一卷與第三卷之間的邏輯遞進關系.誰料想這一事件竟然引發出關於馬克思「價值轉形問題」的著名世紀大論戰,這場論戰在西方學術界從19世紀末一直爭論至今,延續一百多年尚未結束,其中不乏有大師級人物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參與.可惜這場論戰僅僅在西方的學術圈內展開,我國學術界始終也未介入這場大論戰,因為我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理解已經被束縛在既定的解釋框架之中了.這個解釋框架源自於《資本論》第一卷,爾後我們又運用這個解釋框架去解讀《資本淪》其餘各卷.可是世紀大論戰的主題遠遠超越了這個既定的解釋框架,其爭論焦點不是如何運用書一卷的解釋框架去解讀其餘各卷的問題,而是爭論如何認識第三卷與第一卷對立統一的問題.我們局限在即定解釋框架的視角內,自然不會明白這場論戰的意義所在.

從迄今的大量研究成果來看,要揭開馬克思「價值轉形之謎」,還無論如何不能跳過《資本論》第四卷.因為第四卷是馬克思閱讀前人著述留下的讀書筆記和思考提綱,其中必有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整體思考和邏輯架構.可以想見,在第四卷尚未問世抑或人們根本不知道還有第四卷的一個世紀之前,單憑第一卷所形成的解釋框架,怎麼能夠解釋清楚或真正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呢?假如《資本論》四卷在當時能夠同時全部問世,或許後人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不會產生這么多誤解,也不會有這么多疑義.然而時光不會倒流,歷史沒有假如.《資本論》獨特的問世經歷,對後人理解馬克思的學說劃上了擦抹不去的歷史痕跡.今天要想深化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唯有消彌《資本論》問世史造成的已有影響,重新從整體上來閱讀《資本論》,由此形成新的帶有整體性的解釋框架,以此來把握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真諦.

❷ 關於資本論的現實意義

資本論》關於三大系列的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一)關於社會化生產一般規律的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資本論》及其手稿在這方面的思想是很豐富的,下面試列舉10條:

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無論哪一種生產關系,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能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

2.生產總過程是直接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其中,直接生產是基礎,它決定著其他三個環節;另一方面,後三個環節又反作用於直接生產,並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例如,生產決定消費,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反過來,消費又決定生產,因為沒有消費也沒有生產。

3.科學是重要的生產力。科學知識應用於生產能變成巨大的直接的生產力。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於勞動耗費,較多地取決於所運用的科學知識的力量。要從一切方面去進行探索,以便不斷發現新的使用價值和新的社會需求。

4.社會生產必須按比例發展。生產的發展必然促進社會分工和協作的擴大。社會分工和協作能產生無形的生產力,不費資本分文,資本家利用的是整個分工制度的優點。建立在分工協作基礎上的社會生產客觀上要求按比例發展,這種必要性決不可能被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實現形式。因此,每個部門生產的結構與規模必須符合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的要求,如果超過了社會的需要,就等於廢品,同時還會影響社會再生產的有效實現。社會生產所要求的比例有許多,馬克思當時主要分析了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兩大部類生產的比例,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兩大部類內部的比例,以及農業與整個社會生產之間的關系等。強調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

5.社會再生產的不同類型。社會再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社會化生產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產,而簡單再生產是每個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是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是由簡單再生產創造出來的,簡單再生產的維持過程還包含著擴大再生產的潛力。所以,一定要在維護好簡單再生產的基礎上實現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又分為外延與內涵兩種類型。外延擴大再生產是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屬於粗放型經濟增長;內涵擴大再生產是主要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屬於集約型經濟增長。在實際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這兩種類型的經濟增長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在不同的階段側重面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在工業化的初期,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當工業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後,就應該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到集約型經濟增長的軌道。

6.節約勞動時間與提高經濟效益。真正的經濟就是節約,即勞動時間的節約,或者說把生產費用降到最低限度,這種節約等於發展生產力。真正的財富在於用盡量少的價值創造盡量多的使用價值,或者說,在盡量少的勞動時間里創造出盡量豐富的物質財富,並使商品盡可能便宜。勞動時間的節約與合理分配,是一切社會生產的首要經濟規律,更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生產的首要經濟規律。

7.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把勞動過程看成是人類與自然界間的物質變換關系。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簡單地歸結為改造和戰勝自然,忽視人與自然物種變換的良性循環。對此,恩格斯早就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其實,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進行了報復,因此,我們決不能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對待自然界,而要與自然界保持協調的關系。恩格斯希望並相信,未來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在最無愧於人類本性的條件下合理地調節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

8.全面發展人的素質。馬克思非常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他認為,社會化大生產由於以大工業為物質技術基礎,科學知識日益應用於生產,分工協作不斷變換,必然要求全面發展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過程也為此創造了多方面的條件。而人的素質的提高,又成為推動社會化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馬克思還進一步從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視角,深刻地指出,要發現、創造和滿足新的社會需要,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使他具有盡可能豐富和廣泛的需要,即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此,社會化大生產不僅要發展不斷擴大和日益廣泛的勞動體系,而且要發展不斷擴大和日益廣泛的需要體系。

9.社會化生產必然走向世界化。建立在社會分工協作基礎上的社會化生產的發展,必然推動流通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其發展趨勢必定要突破各國的國界,形成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多方面的交流往來和互相依賴所代替。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現代化建設,必須對外開放。社會生產的世界化與資本的世界化是緊密相連的。資本主義必然發展為世界體系。這樣,資本主義的矛盾也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一旦發生危機,往往帶有世界性質,後果嚴重。對此,不發達國家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有效的防範措施,做到趨利避害。

10.社會化生產需要必要的指揮管理。凡是由共同勞動組成的直接生產過程,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因而必然產生監督和指揮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權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服從,這兩者都是必需的。如何認識這個問題呢?恩格斯在談到權威與服從的關系時指出:把權威原則說成是絕對壞的東西,而把自治原則說成是絕對好的東西,這是荒謬的。權威與自治是相對的,它們的應用范圍是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這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管理中的權威與民主的關系無疑是很有啟迪的。

這些關於社會化生產一般規律的基本原理,對於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建立合理的所有制和收入分配關系,堅持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結構優化戰略、啟動內需戰略、開發人力資源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對外開放,重視增產節約,加強對經濟的科學管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高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關於社會化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因此,《資本論》為了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規律,必然詳細分析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馬克思把商品經濟分為兩個階段,即簡單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前者建立在小生產基礎上,以個體的私有和勞動為特徵;後者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經濟,但實踐突破了這個觀念,商品經濟已經擴展到社會主義體制中來了,並且,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許多共性,這就有必要確立一個「社會化商品經濟」的新概念,以便系統研究其運行的規律性。理論研究和實踐表明,《資本論》的內容,如果抽掉其對資本主義剝削性質的分析,就是一部「社會化商品經濟論」。這方面的思想是極為豐富的,前面已作過系統介紹,下面摘其要者歸納為10條。

1.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1)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它們分別由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所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的統一,這個矛盾只有在交換中才能解決。(2)價值規律的主要內容是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以價值為基礎進行。它通過價格波動的形式起作用。(3)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具有推動生產技術的發展、調節社會勞動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等重要作用。(4)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價值規律作用的發揮,要求平等競爭的環境,堅持等價交換原則。

2.貨幣和貨幣的運行規律:(1)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貨幣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紙幣是金屬貨幣的符號。(2)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在商品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貨幣是再生產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推動力,商品向貨幣的跳躍是致命的一跳,商品經濟必然發展為貨幣經濟。(3)一定時期流通中的貨幣(這里指金屬貨幣)數量不是隨意決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即貨幣流通量規律,其公式為:一定時期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平均流通次數。紙幣的發行量必須反映這個規律的要求。(4)由於貨幣是再生產的第一推動力,因此,再生產的有效實現要求貨幣必須回到它投放的出發點,這是個客觀規律,可稱之為貨幣迴流規律。

3.資本和剩餘價值規律:(1)根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應區別資本的一般和特殊。資本一般即資本的共性,就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是價值不斷增值的運動過程,是商品經濟運行的紐帶。資本特殊即資本的個性,就是資本所有權及其體現的生產關系的特殊性質。(2)根據同樣的原則,剩餘價值也要區別一般和特殊。剩餘價值一般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力價值的差額,它是社會化商品經濟中企業生產追求的直接目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剩餘價值規律也是社會化商品經濟的共同規律。剩餘價值特殊就是佔有的社會性質不同。(3)剩餘價值分配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決定,分別表現為利潤、利息、地租等形式。勞動者在投資的條件下,也參加剩餘價值的分配。這些分配的社會性質也因所有制關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同以上分析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原則相聯系,對勞動力商品也要作一般與特殊的分析。勞動力成為商品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殊現象,在社會主義公有經濟中,勞動力也是商品。這是因為,勞動力都屬於勞動者個人所有,具有價值與使用價值,與企業的結合都要通過市場交易,簽訂契約,這是勞動力商品的共性。它的特殊性,在於所有制決定的勞動者的社會經濟地位不同。承認社會主義勞動力的商品性質,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與勞動者的社會主人地位不存在根本矛盾。

4.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的規律:(1)資本積累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社會主義經濟不僅同樣要重視資本積累,而且更要用好積累,不斷提高積累的使用效益。(2)擴大資本的基本途徑包括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後者是多個資本的聯合,是擴大資本更快的途徑。而股份制則是實現資本集中更有效的方法。(3)馬克思認為失業人口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特殊產物,但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也出現了失業人口。可見,失業的產生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不過,社會主義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把解決勞動就業問題、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重大的國策,經過努力,在實際效果上超過類似國情的資本主義國家。

5.產業資本循環和周轉的規律:(1)產業資本的循環是從貨幣出發,經過購、產、銷三個階段的變化,實現價值增值,最後又回到貨幣形式這樣一個運動過程因此,產業企業的經濟活動是生產和流通的統一,購、產、銷三者的統一,而銷售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2)實現產業資本循環的條件,一是企業的總資本在購、產、銷三個階段按比例分配,二是三個環節的資本連續不斷地運行,也就是說,企業的生產經營要均衡地運轉。(3)資本周轉是連續不斷的資本循環。加快資本周轉速度的主要途徑,一是合理安排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比例。由於固定資本周轉慢,流動資本周轉快,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企業總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與固定資本比重的大小成反向變化。所以,要提高企業的效益,既要重視提高生產設備的技術水平,又要重視固定資本的節約。二是適當提高固定資本的折舊率,縮短固定資本的更新期。三是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產品的生產時間。四是通過改進交通運輸,縮短流通時間。(4)加快資本周轉速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利於節約預付資本,提高投入產出的效率,促進社會再生產的協調發展。

6.利潤和平均利潤率規律:(1)商品的成本價格是所費資本的轉化形式。它具有重要的經濟作用,成本的收回和補償是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成本是衡量商品生產盈虧的界限,成本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2)剩餘價值作為預付總資本的轉化形式就成為利潤,它是企業生產追求的直接目的。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就是利潤率,它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尺度。決定年利潤率的主要因素是:剩餘價值率、資本有機構成、資本年周轉次數等。(3)由於各經濟部門的利潤率有差別(多種因素引起),而資本的本性最低要求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這就驅使不同部門的資本展開競爭,通過資本的轉移,引起各部門商品供求關系和價格水平的上下變化,從而導致不同部門利潤率的平均化。所謂平均利潤率就是社會一般利潤率,即不同部門的特殊利潤率的加權平均化,不過,這只是一種總的趨勢。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為不同部門的職能資本家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分配利潤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市場調節機制。當然,這不排除各部門內部的某些優勢企業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4)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的形成,使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在這以前是市場價格直接圍繞價值運動,在這以後是市場價格直接圍繞生產價格運動,不過,價值仍然是深層的基礎。(5)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值得研究。

7.信用制度和借貸資本的運動規律:(1)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資本的借貸關系和信用制度,從而使商品經濟、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到信用經濟。(2)借貸資本是以貸放為特徵的資本商品,其所有權與使用權發生了分離,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息,它的運行表現為雙重的支出和雙重的迴流。所謂雙重支出,就是貨幣資本家先把貨幣資本借給職能資本家,然後職能資本家再投放貨幣資本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所謂雙重迴流,就是職能資本家通過生產經營先收回資本和剩餘價值,然後向貨幣資本家支付貸放資本和利息。這個運動過程的順利實現,一是要以職能資本的有效增值為基礎,否則就無法還本付息,二是以信用作保證,否則貨幣資本家也不敢貸放資本。(3)利息是借貸資本的單純所有權的收入,是職能資本家獲得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利息率一般低於平均利潤率,在這個限度內,利息率的水平由資本的供求關系決定。(4)信用制度是借貸資本的實現形式,包括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商業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產生的信用,它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形式。銀行信用是銀行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高級形式。銀行資本同產業資本、商業資本一樣屬於職能資本,要按照銀行自有的資本獲得平均利潤。銀行在商品經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社會的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精巧、最發達的產物,是社會范圍的公共簿記。中央銀行是整個信用制度的樞紐。(5)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具有兩重性的作用,一方面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運動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滋長了投機、冒險、欺詐行為,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促進危機的發生,同時又為向新社會的過渡創造了條件。

8.股份公司和虛擬資本的運動規律:(1)信用制度的發展,必然促進股份公司的建立,使越來越多的資本採取股份資本的形式。股份資本是社會資本,股份企業是社會企業,在它裡面,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進一步分離,資本的所有權與勞動進一步分離。(2)股份公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馬克思當年就指出,股份公司標志著現代各國經濟生活的新時代,它們是發展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杠桿,對國民經濟迅速增長的影響估計再高也不為過。同時,股份資本是私有財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的揚棄,是資本主義社會向新社會的過渡點,股份資本作為最完善的形式是導向共產主義的。(3)隨著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必然產生各種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形成虛擬資本。其主要特點,第一,它不是投入生產和流通的現實資本,而只是現實資本的證書或紙制復本;第二,它是收入的資本化,股票、債券不僅可以獲得固定的收入(股息、債息),而且可以作為資本商品出賣,獲得更大的收入。(4)虛擬資本作為有價證券,它的價格形成有特殊規律,以股票為例,股票價格=預期股息額÷社會平均利息率。此外,股票的供求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甚至主要的因素。正因為這樣,虛擬資本的積累與現實資本的積累之間的差別很大,一方面,現實資本的積累是基礎,虛擬資本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實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兩者的積累又很不一致,虛擬資本的積累並不反映現實資本的積累,甚至相脫離。(5)虛擬資本的作用。以有價證券為代表的虛擬資本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證券市場為企業資本的擴大開辟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融資渠道,為資本的自由轉移和結構的調整提供了便捷的平台,還為國家進行財政和金融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時虛擬資本又有一定的消極作用。

9.地租和土地價格決定規律:(1)地租是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必然產物,是土地所有權藉以實現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地租是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的產物,是剩餘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2)地租主要有級差地租、絕對地租以及壟斷地租等形式。所謂級差地租,就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資本具有不同生產率而形成的地租。為滿足社會需要而耕種的土地總是有差別的,由於土地的有限性和經營壟斷,土地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劣等條件決定的,這就使中優等條件的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從而穩定地獲得超額利潤,形成級差地租。級差地租又有兩種形式,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交通遠近等橫向差別形成的級差地租叫級差地租Ⅰ,由同一地塊上多次投資的生產率差別形成的級差地租叫級差地租Ⅱ。所謂絕對地租,就是租種任何有所有權的土地都必須交納的地租。所謂壟斷地租,就是由對特殊的自然或社會條件的壟斷地位而形成的地租。(3)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土地的所有權可以成為商品,進行交易。土地價格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價格=地租額÷利息率,此外,決定土地價格的因素還包括土地的供求關系、土地資本的折舊及其增值和利息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土地屬於國家和集體所有,其所有權不能作為商品買賣,但土地使用權可以進入市場轉讓,其轉讓費也要反映土地價格的決定規律。

10.商品經濟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1)商品經濟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存在的經濟條件,馬克思講了兩條,一是不同的社會分工,二是不同的所有制(主要是私有制)關系。但他沒有看到,即使是全社會范圍的公有制,只要人們之間還存在經濟主體的差別,商品經濟就不會退出歷史舞台,更何況多種所有制結構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2)商品經濟的歷史作用具有積極與消極兩重性。當然,在它必然存在的歷史限度內,其積極作用無疑是主要的,但其消極作用也不容否認。這一點,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例外。社會主義制度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興利避害,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市場經濟固有的弊端。馬克思當年分析了商品經濟的不少弊病,其中之一就是產生貨幣拜物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拜金主義。理論和實際表明,這是導致社會各種病態現象的因素之一。(3)馬克思還分析了商品經濟必將走向消亡的歷史趨勢。不過,他把這個問題看得簡單了,認為一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就沒有商品貨幣關系了。然而,他指明的商品經濟社會將為自由人聯合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這個歷史的大方向仍然是正確的。

❸ 資本論的出處及寫作背景

《資本論》是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

寫作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固有矛盾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他們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呈現復雜化的趨勢。

馬克思認為,隨著經濟危機而來的可能是革命,在這之前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因此,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到英國博物館去看書,查閱資料,被圖書館員稱為最勤奮的讀者。

(3)工業時代資本家怎麼運用資本論擴展閱讀:

《資本論》主要思想

《資本論》通過對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而科學地證明了一個真理: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

作者簡介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猶太裔德國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馬克思知識淵博,留下了很多著作,他的知識領域涉及哲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學、史學、法學以及自然科學。

❹ 資本論的再認識

資本論讀後感
經過幾個不眠歲月的努力終於將那厚厚的《資本論》給瀏覽完了。了解一點《資本論》的人都知道,在這本書中隱形的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拚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通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於再生產,於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通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裡,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拚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醜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於,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我並不認同其中的觀點。《資本論》中,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這一說,認為資本家剝削了勞動人民的勞動價值。首先第一點,我想說勞動人民勞動的地方、勞動的機會是誰給的?很顯然這是所謂的資本家提供的。資本家出賣自己的資本,建立自己的工廠,為勞動者提供了必要的勞動條件也讓勞動者有勞動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到這兒也有一個類似的體系:寬闊的大地上有一個坑,這個坑裡種上樹苗,周圍有工人在給樹苗施肥,修剪。還有一些工人在後面等待樹苗的長大,等待摘取果實。在這個價值運行的體系中,資本家出賣自己的資本,即提供了樹苗長大的坑和工人工作的機會。而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即給樹苗施肥,摘取果實等。通過這樣的價值體系,最終的成果是資本家通過提供勞動的場地等條件獲得利益,勞動者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工資等利益;各取所需,而整個體系的發展也必將致使整個社會水平的提高。難道就因為資本家通過提供勞動機會而獲得自己應有的價值就被說成是剝削者嗎?試想一想假設沒有怎麼多所謂的資本家,工人將何去何從?要麼處在事業的狀態要麼就自己也做作為的資本家了。就以這次的華爾街經濟危機來說,受其影響很多企業因此倒閉,企業的工人大都處於失業的狀態。社會的安定收到很大的影響,政府的收入、治安力度的加大、稅收的減少等一方面減少政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支出。相反如果有這樣的資本家,不僅沒有大量的失業員工而且政府的收入會增加。不僅對資本家對政府還是對員工本人都是好的。

第二點我想說的是資本家在一定的層度上還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資本家投入了這么多的資本,肯定想要取得的更多更大的利益,就必須增加勞動人民做創造的價值。有很多途徑:增加勞動人民的勞動時間或是勞動強度,但是這些都沒有比改善工人的勞動工具和工人的勞動環境增加的價值多。顯而易見,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後一種途徑的。這樣無形中就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幾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不可以說沒有資本家的功勞。

第三點當代勞動特徵的變化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涌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其一,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又被稱為服務業,在第三產業從事的勞動可稱為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問題,是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時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經濟現象。第三產業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迅速發展,則是馬克思未曾預料到的經濟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已成為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據統計,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第三產業產值所佔的比重已達60%~70%。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已佔到GDP的1/3以上,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大大提高,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向理論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服務性勞動是否是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是否都創造價值?

其二,科學研究勞動。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在進人知識經濟、新經濟時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對生產的裝備應用程度和在經濟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學研究工作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生產經營中通過提高已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明出新的產品,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全社會的商品價值總量大大增加。如果堅持認為所有科學研究方面的勞動都不創造價值,就會嚴重壓抑和打擊這些人員的積極性。

其三,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與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適應,馬克思重在研究和論述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也提過「精神生產力」這一概念,但沒有進一步研究和論述。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們物質生活的消費得到了較大的滿足,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滿足和享受,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得到很大發展,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任務,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精神勞動是一種艱辛的、探索性的復雜勞動,它創造了精神產品,而這種精神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僻求。對於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應當把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作為重要的課題來研究和探討。

最後,經管管理勞動。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范圍擴大,產品日益精細、豐富,就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與管理,經營管理勞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在現代高科技時代,對管理的要求更高.,現代經濟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專門化的知識儲備。同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管理活動是管理人員從事的復雜勞動,管理勞動不是一般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高級的腦力勞動。因此管理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隨著社會進步,其創造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普通勞動者的勞動。
http://ke..com/view/73340.htm

❺ 運用資本論原理分析中國當前經濟現狀

  1. 《資本論》勞動價值論說明中國經濟的實體性質。

  2. 《資本論》剩餘價值理論說明「世界工廠」的實質。

  3. 《資本論》經濟危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資本主義現實經濟危機的產物,它將隨著經濟危機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對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在當代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4. 《資本論》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推進到第三階段——當代階段(虛擬經濟危機階段),從而為正確深入理解當代經濟危機,尤其是為正確分析和理解虛擬經濟條件下經濟危機的新特點,打下理論基礎;也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如何預防和調控危機,尤其為「後危機時代」的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理論啟示。

《資本論》是我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塊基石。2017年適逢《資本論》首版150周年,在國內業已掀起一股「熱研《資本論》」的浪潮。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恐怕就是,通過還原馬克思的學術精神,以達到「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

【編者按】《資本論》是我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塊基石。2017年適逢《資本論》首版150周年,在國內業已掀起一股「熱研《資本論》」的浪潮。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恐怕就是,通過還原馬克思的學術精神,以達到「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又由於中國方法、中國智慧、中國學科,這些「中國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原創性工作內涵,可以深切感受到此項工作所實現者「經濟學的回家,回歷史,回中國」也!研究時代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取向域內的「《資本論》新思想」,因而具有極其強烈的時代感召力。並且,惟其強有力,必能推動理論研究向深處進軍。本刊希望順應這一形勢,適時推出專家學者的高質量「專文」,以期達到因時所需的拋磚引玉作用。

許光偉:《資本論》為什麼需要保衛

此文為《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修訂版(2017)的序言,為該著綱領性文字。

來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❻ 《資本論》一書對企業家有什麼幫助嗎

第一、《資本論》的宗旨在當代中國更具有現實意義。
《資本論》的宗旨在於揭示、論證到底是什麼創造了價值、到底是誰創造了社會財富。對於在大陸上過學的人來說,這似乎不是問題,因為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問題,各種考試都會涉及的問題,而且答案也很明確:勞動創造了價值,社會財富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我原來覺得,這樣簡單的問題還用得著這樣的長篇巨著來論述嗎?當然,我覺得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的感覺,
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這個問題確實沒有必要,因為社會已經不存在處於不同階層的階級了,大家在生產資料佔有上的情況是相同的,財富已經是社會財富。但是,現今的中國,正和馬克思時代的歐洲有著相似的基本特徵,據有關資料分析,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嚴重到足以發生社會變革的地步了(今天的網路媒體對此都有報道),現實的社會有著三個特點:1.市場經濟理論本身就是對資本貢獻的崇拜,這個理論認為,財富主要是由資本創造的,所以,掌握資本的資本家理所應當的應該佔有社會財富,中國現階段的社會,正是由官方不遺餘力的灌輸這一思想,在理論上就混淆了這個本來最基本的東西;2.在市場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社會實踐,也把勞動及勞動者推向了最底層,在社會分配上,資本、管理、技術等,都佔了財富分配中的大部分,唯獨勞動,成為最廉價的東西,有時連最起碼的生存需求都不能給予勞動者,因而出現了農民工欠薪、勞動與報酬不成比例等一系列問題;3.以官僚階層和新興資產階級為代表的少數人組成的「社會上層」,已經佔了全國社會財富的一半以上,他們可以通過僱傭所謂「白領」人事管理企業,自己過著「不勞而獲」的日子。
這三個特點,從根本上就否認了「勞動創造價值,社會財富是由勞動者創造的」這一基本答案,所以說,《資本論》不但沒過時,反而更像是為現在的中國所創作。
第二、《資本論》的基本內容,更像是討論中國的現實問題。
《資本論》的基本內容,是揭露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過程和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顯性、隱性的罪惡手段。馬克思通過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分析了資本單純依據「價格」來否認和隱性化剩餘價值的手段,分析了資本家追求最大利潤所採取的顯性、隱性的手段。在書里邊,馬克思使用邏輯的、數學分析的方式,來得出資本家榨取工人剩餘價值的結論,這只是為了使論述更加有根據、更加有力度。實際上,我們通過感性的東西,也能得出相同的結論:資本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它就沒有擔負社會效益的義務,從而造成資本家財富的增多和社會其他人貧困的加劇;在私有資本的領地,資本在勞資雙方的關系中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勞動者成為最弱勢的群體;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降低工人工資、盡量減少勞動者的勞動、生活條件支出等最無道德、最惡劣的手段,被老闆養活工人的理論變為合理、合法。
上學時學習《資本論》感到吃力,主要是對資本追求剩餘價值的過程沒有感性認識,而馬克思研究問題所用的方式又過於專業,所以覺得難。如果我們和當今中國社會直觀地一對照,就會覺得,《資本論》也不難以理解。
第三、馬克思研究《資本論》時所依據的社會背景在中國重現。
前邊第一、第二兩個問題,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資本論》里談到的問題,我們都有了社會現實可以比照,資本、資本家、剩餘價值、勞資關系、財富等一系列的詞語,都不再是干癟的,它們都成了社會生活中活生生的東西,每日每時都在影響著每一個人。

❼ 運用資本論供給需求理論供給側改革

《保衛資本論》的著作介紹

  1. 何種性質作品
    2.體系和工作主旨
    3.書評和後續研究

該書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達成對世界歷史的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的「雙重意義」的《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結合體式。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其不獨為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以及各個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的方法進行民族「尋根」。該書認為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的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
第一部分
行動的語境:批判和建構[總論][2]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一章《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
〈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二章《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過程分析之二:s→g→β
過程分析之三:r>g
簡短的結語
第三章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政治經濟學對象
行動主義邏輯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工作如何展開

第二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社會主觀批判[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2]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四章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楔子
價值(形式)
剩餘價值(形式)
抽象勞動——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馬克思主義概念
楔子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第六章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實現哲學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實現科學
反思科學抽象法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楔子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一·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性主義狡辯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二·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社會客觀批判[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2]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唯物主義主體
二者的結合——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二章認識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二者的結合——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第十三章歷史發生學(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統發生學(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現象發生學(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認識發生學(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范疇史I
范疇史II
資本批判史——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第四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2]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七章機器到金融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工廠的發展
金融工廠的發展
第十八章歷史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第十九章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楔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❽ 資本論的中國化的解讀和運用

五四運動以降,《資本論》和中國實踐漸漸合流。《資本論》到中國來,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學和用」。 貴在「善讀」、「善用」和「善於轉化」。善讀者,不拘泥於文本詮釋學,善於創造性地把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引入馬克思的文本研究。善用者,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善於創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善轉化者,不教條對待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工作成果,進行民族歷史文化的內涵深挖,例如尋求「辯證法」的中華轉化——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的講述體系。
中國化的解讀的要點有三:一是區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二是從政治經濟學方法論上區分物和事,三是區分物的科學和事的科學。針對這一點,《資本論》第一卷研究講述「歷史發生學」 ,《資本論》第二卷研究講述「系統發生學」 ,《資本論》第三卷研究講述「現象發生學」 ,《資本論》第四卷研究講述「認識發生學」 。概言之,就是堅持以「事的科學」審查《資本論》邏輯,進而做到馬克思所言「我的辯證方法」真正為我所用。其作為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發生學方法,成為中華民族和世界共同的歷史方法論財富。
在中華歷史-思維-語言的工作感召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資本論》研究方興未艾,漸漸迎來理論創新時代。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新高潮,推進原典解讀與批判的結合,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 》。
書中正式進一步提出「保衛《資本論》」這一概念,以此尋求中國的原創思維和《資本論》的多路向發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研究填補了同類作品的空白:從批判轉向建設,從邏輯轉向歷史,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達成對馬克思之後的世界歷史的新理解。這種統一歷史的「國學」「馬克思主義」視野的研究進路創造性地規定了「歷史科學」,以極高的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批判地吸納了一般意義的經濟學方法論體系。其大大拓展了《資本論》的既有研究領域,因而,使之能夠切實獲取「重讀」與「重寫」雙重意蘊的理論拓展能力,這種互構的運動方向也是這部偉大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內在的理解張力。

❾ 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論是怎麼評價的

洋洋灑灑205萬字的思想巨著《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簡稱《資本論》),是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來,揭示以資本為主體、以僱傭勞動為基礎、以商品貨幣為載體、以市場為運行機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權-邊沁為特徵的商品所有權轉化以誰投資-誰受益為特徵的資本財產權為制度安排依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經濟學著作。從構架《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體系邏輯主體的角度來看,《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是馬克思論資本的專著,從這個意義上把這部巨著稱之為《資本論》是很合適的。從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來看,《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不僅是馬克思論資本的標志性著作而且也是整個經濟思想史中論資本的標志性著作;因為在這部著作以前,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沒有關於資本理論的系統論述,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經濟學說史上最偉大的理論創新。 在《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問世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西方理論界把它定義為階級斗爭的學說,或主張社會變革的哲學著作。而幾乎是在同樣長的時間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卻把資本這個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普照一切的光」定義為與勞動、土地、技術等並列的生產要素;把資本理論,或者替代為金融資本理論,或者替代為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資本增長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中的資本積累理論。這種狀況,直到20世紀70年代, 伴隨著西方非主流經濟學的活躍與發展,特別是新制度學派、新政治經濟學派、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活躍與發展才有所改變。1977年英國激進政治學派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學家聯合會(CSE)把自己的雜志《社會主義經濟學家聯合會通訊》更名為《資本與階級》。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1988年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以經典論文的方式,把社會資本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在整個社會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的焦點和熱點問題。進入90年代,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例如阿羅、索洛、斯蒂格利茨等對社會資本理論發表了自己的評論和看法,世界銀行在1977年組織了以「社會資本理論」為專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更有甚者,發展經濟學則把社會資本理論作為以「制度至關重要」和「社會關系至關重要」替代「市場至關重要」發展之新思路的理論依據。 應當說,在上述背景之下,2000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為20世紀拉丁美洲的五大改革家之一的、秘魯最著名的經濟學家,赫南多·德·索托出版了一本旨在從經濟學基本理論視角闡述資本的本質的著作:《資本的秘密》。這本書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隆納德·科斯贊揚說,它是「非常好的一本書……對於經濟發展,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主張建立「人民普財權」的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認為,它「很可能點燃一場全新、有益的革命」;聯合國前任秘書長裴瑞茨說:「這是一本對全世界有效的、關於變革的新提案」;而另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則更中肯地說:「德·索托非常務實地告訴我們,『取得真正的所有權』是促進社會整體經濟發展非常有效的方式」。這本書之所以受到贊揚者之高度評價,是因為它張顯以往西方經濟學不能同意的觀點:即資本,不是一種生產要素,而是一種真正的所有權,是一種生產方式;而這種觀點的實質,則是向著《資本論》的基本觀點回歸。

❿ 工業革命時期為什麼資本家變得有良心

資本家從來沒有變得有良心資本家,只有利益怎麼可能會有良心?工業革命時期。只不過是相對於過去的地主階級。資本家剝削工人跟地主剝削農民是一個道理,只不過中間有一個機器。所以剝削的時候就相對來說比地主剝削農民要變得文明一點,而且變得更加的隱蔽。馬克思跟恩格斯的資本論就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這一點。

閱讀全文

與工業時代資本家怎麼運用資本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q3無線充電一般安裝在哪裡 瀏覽:83
奧迪q5機油格可以用多久 瀏覽:886
寶馬x5海外版怎麼樣 瀏覽:877
工業富聯哪些產品世界第一 瀏覽:932
北京奧迪a5多少錢 瀏覽:169
大學一畢業就買寶馬是什麼情況 瀏覽:551
賓士的標識有哪些規律 瀏覽:313
南昌哪裡有賣德龍汽車 瀏覽:761
賓士glc300家用怎麼樣 瀏覽:431
怎麼更換汽車牌照 瀏覽:522
長城汽車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697
工業化如何實現 瀏覽:864
賓士寶馬奧迪哪個更有面子 瀏覽:245
南京賓士商務車有哪些 瀏覽:679
奧迪後備箱拉手是什麼 瀏覽:487
深圳寶馬x5平衡車多少錢 瀏覽:689
長安哪裡的汽車最好 瀏覽:977
奧迪r8保險杠更換多少錢 瀏覽:743
把寶馬車門劃傷賠多少 瀏覽:940
小鵬p7和寶馬x6哪個好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