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中央蘇區工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中央蘇區工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發布時間:2022-05-31 22:50:33

1. 蘇聯工業化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都不對。蘇聯工業大發展實在20實際20年代至30年代,斯大林的2個5年計劃大力發展重工業,形成了著名的「斯大林模式」使蘇聯工業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二戰結束後,蘇聯工業在此得到空前的發展,利用大量從納粹德國手中接管的技術和設備,再一次大力發展了重工業。由於與美國冷戰的需要,蘇聯不得不集中發展軍工業,但由於長期忽視其他工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蘇聯的經濟模式畸形化,最終加快了蘇聯的解體。

2. 中央蘇區進行經濟建設得意義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早期獨立領導經濟建設始於中央蘇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首創的第一個具有國家形態的革命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在四周白色包圍之中堅強地生長和發展。這個嶄新的紅色政權,在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和陳雲、鄧子恢、林伯渠、吳亮平、錢之光等一批經濟專家的鼎力協助下,從1931年11月7日誕生伊始,到1934年10月中旬紅軍長征。在中央蘇區進行了近三年的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研究和總結中央蘇區三年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對於我們今天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國情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某些經濟規律的認識,是有所裨益的。
一、穩定的紅色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是根據地開展經濟建設的首要條件
二、從根據地農村的實際出發,制定蘇區經濟建設「一要打仗,二要建設」的正確方針
三、把農業生產放在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奠定堅實的「發展蘇區經濟的基礎」
四、適度發展國營工業。推行「廠長負責制」的企業管理體制
五、以群眾性的股份集資為「輪帶」。大規模地發展合作社集體經濟
六、保護私營工商業的發展,提倡和獎勵私人經濟
七、大力開展對外貿易,是發展蘇區國民經濟的「樞紐」
八、運用蘇區鞏固的財政金融體系,保障根據地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九、動員和依靠廣大群眾參加經濟建設。切實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
當年中央蘇區創造和積累的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是非常豐富和寶貴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和紅都瑞金治國安邦、局部執政偉大預演的重要方面,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期領導經濟建設的成功探索。越過戰爭的烽煙和歲月的時空。今天重溫、審視這些歷史經驗,對於我們現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是有教益和啟示的。

1、正確認識國情。一切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當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沒有任何借鑒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力和人民的支持,獨立自主地領導開展經濟建設,走上了一條革命和民族的復興之路。今天,正確認識國情,科學制定國策,仍然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首要前提。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當年,中央蘇區將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糧食儲備和經濟基礎。當前,破解「三農」問題,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顯然,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解決好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始終是黨的工作整體布局中的重中之重,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仍須倍加關注。

3、堅持多元經濟結構。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人經濟的三位一體的社會經濟結構,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蘇維埃區域是「同時並進」的。在新的歷史時期,這種經濟格局仍具重要借鑒意義。當前,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斷破除體制性障礙,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4、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出台正確的經濟政策,實施穩健的財政、稅收、外貿、貨幣、金融政策,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都是十分重要的。當年中央蘇區在這些方面的創造性舉措、制度雖然不甚成熟、完備,但彌足珍貴。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今天,只有深化財稅、外貿、金融體制改革,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5、切實關注民生。當年,蘇維埃中央政府不僅在蘇區廣泛開展土地革命,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還密切關注廣大貧苦農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切實解決耕牛、種子、資金、吃飯、穿衣、缺鹽、看病、小孩上學以及修橋鋪路等方面的問題。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的一貫宗旨。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對蘇區優良革命傳統的傳承和發展,必將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建設。

3. 中央蘇區的蘇區振興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1周年之際,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
《若干意見》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蘇區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努力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蘇區人民早日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確保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若干意見》指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地跨贛閩粵,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於種種原因,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與全國的差距仍在拉大。振興發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既是一項重大的經濟任務,更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對於全國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和示範作用。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是盡快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確保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迫切要求;是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戰略需要;是建設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舉措。
《若干意見》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戰略定位是: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在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和制約發展的薄弱環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20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
《若干意見》共11章45條,主要包括:優先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加快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農村道路建設等任務,提高特殊困難群體生活水平,凝聚振興發展民心民力;大力夯實農業基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增強振興發展支撐能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礦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紅色文化旅遊產業,著力增強「造血」功能,走出振興發展新路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城鄉居民;堅持以改革開放促振興發展,著力構建有利於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為振興發展注入強勁活力;在財稅、金融、投資、產業、國土資源、生態補償、人才、對口支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實現全面振興。

4.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如何起步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有何特點

在貧窮時期艱難起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成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並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拓展資料:
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性質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後者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依靠對國內外人民的殘酷剝削來實現的。前者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加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獨立,履行工人階級的國際義務,並逐步地為在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准備好物質條件。對於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原來工業基礎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自己的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5. 二戰以前,蘇聯的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1、沙俄的遺產。
沙俄雖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但是就因此說沙俄一點工業基礎那是不正確的,沙俄時期能建造戰列艦、巡洋艦、潛艇、飛機、大炮等所有的高精尖武器。

2、抄美國的底
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購買了大量機器、設備、技術。
(在歷史課本中叫: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即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

3、抄德國的底
在二戰後,把德國工廠、科學家、機器、設備全部搬回蘇聯,使蘇聯的工業有了很大提高。

6. 蘇區指的是什麼地方

蘇區指的是江西贛南蘇區。

中國第一個蘇區誕生於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後,彭湃分別在廣東的陸豐縣、海豐縣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與此同時,毛澤東也在湖南茶陵建立了縣工農政權。中國蘇維埃政權的建設從此開始。

隨後,中國東南部、中部、西北部等地區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權。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並於4月建成贛南蘇區。同年7月,以龍岩、永定、上杭三縣為中心的閩西蘇區基本形成。

蘇區歷史:

蘇區歷史盡管成為過去,但這種既強調作風建設,又注重製度建設,使廣大幹部自覺地努力清正廉潔、克己奉公,成為廣大群眾所擁戴的好乾部,這仍然是當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所需要的。

有5千多年歷史文明的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豐富厚重。在近現代,表現黨領導民主革命歷程的,除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還有蘇區精神。宣傳和弘揚蘇區精神是宣傳和弘揚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

7. 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的現代產業體系

以優勢資源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稀土產業。以贛州為核心,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稀土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稀土磁性材料、發光材料、儲氫材料及其應用產業鏈。建設稀土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和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稀土標准化技術研究。按照國家稀土產業總體布局,積極推動資源整合重組,在贛州組建大型稀土企業集團,建設南方離子型稀土戰略資源儲備基地。
有色金屬產業。在控制鎢精礦生產總量的基礎上,著重發展高性能鎢硬質合金材料及配套工具,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鎢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銅材精深加工,建設鷹潭(貴溪)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提升鋰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打造碳酸鋰生產基地。提升錫礦、錳礦、鉬礦、金銀、鉛鋅、鋁礦開采和深加工水平。
非金屬礦產業。發揮螢石、岩鹽、石英砂、高嶺土、石灰石、硅灰石、膨潤土、石墨儲量優勢,大力發展非金屬材料產業,建設全國重要的鹽化工、氟化工、硅化工、陶瓷等產業基地。 電子信息。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引進及成果轉化和應用示範,培育引進龍頭企業,重點發展電子元器件、計算機、通訊終端、數字視聽、安防安保設備、車載電子、半導體照明等產品,建設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汽車產業。積極引進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形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支持國內整車企業在贛州設立分廠。依託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鋰電動力電池和專用永磁材料等產業基礎,培育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機械製造。重點提升工程機械、運輸機械和環保設備製造水平,促進數控機床、發配電設備、特種電機、水族機電、精密基礎件等產業集群化發展,培育高鐵材料及設備、通用航空裝備、應急裝備製造等產業。
輕工紡織。大力發展智能家電、模具、傢具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眼鏡、玩具等產業,打造優勢品牌,強化產業配套和專業化市場建設,壯大一批輕工產業集群。
醫葯產業。加快中成葯、西葯、保健食品及化學原料葯、醫葯化工等企業集聚,培育和引進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企業,努力形成以創新葯物研發和先進醫療設備製造為主體的產業鏈。
新能源產業。培育壯大光伏太陽能、風電設備製造、綠色照明等產業,加速產業鏈延伸,加快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支持新能源產品推廣綜合利用。 旅遊業。實施革命遺址保護規劃,加大革命遺址保護和修繕力度,保護好中央蘇區烈士陵園、東固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運用管理好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永新三灣改編舊址、古田會議紀念館、閩西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以井岡山、瑞金、興國、上杭、長汀為核心,高起點建設一批紅色旅遊精品景區和經典線路,構建原中央蘇區紅色旅遊圈。發揮武夷山、南嶺山、羅霄山等生態優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加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設投入力度,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加快贛州、吉安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推動龍岩、三明與贛州、撫州,南平與鷹潭、上饒建立旅遊產業經濟協作示範區。支持梅州加快建設生態文化旅遊特色區。
金融業。引導境內外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金融租賃等金融機構設立經營性分支機構,推動後台服務中心、金融外包服務企業進駐。按照「總量控制、合理布局、審慎審批」的原則,有序建設各類要素市場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支持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轉為村鎮銀行。創新金融服務縣域經濟業務模式,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貸款,提供普惠性金融創新服務。鼓勵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具備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改製成以縣(市)為法人的農村商業銀行。探索社會資本多樣化融資模式,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和特色產業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支持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網路小額貸款創新試點。積極開發新的保險品種,支持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項目。推動國內期貨交易所在條件成熟時設立相關期貨交割倉庫。
物流業。以區域交通樞紐城市為節點,依託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和沿海重點港口,建立多種運輸方式緊密銜接配套的綜合物流體系。完善陸地港口岸服務功能,促進區域通關資源共享,加快發展公鐵海空聯運。推動建設物流園區、物流通道、樞紐場站等物流基礎設施,打造一批區域性物流中心。引導製造業和商貿企業開展物流業務外包,提升第三方物流發展水平。依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發展農村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構建農村市場流通服務網路。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共同配送網路。
文化產業。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數字出版、數字綠色印刷復制、動漫遊戲、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培養創意人才,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做大做強一批骨幹文化企業。支持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贛州、吉安印刷包裝產業基地。推動建設海峽兩岸客家文化(贛州)交流基地、黎川和上猶油畫創意產業園、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主題園區、梅州麓湖山文化產業園等。
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贛州、龍岩、梅州、吉安、新余、三明等市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鼓勵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等高技術服務業,規范發展法律咨詢、信用評估、廣告會展、培訓認證等商務服務業。積極發展會展業,培育知名會展品牌。培育發展健康服務業及相關支撐產業。
傳統服務業。優化城鄉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推動傳統商貿、餐飲和休閑娛樂融合發展。建立完善城市家庭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養老、家政服務、社區照料和病患陪護服務等服務業態,推動創建一批居民服務示範社區。

8. 中央蘇區縣的經濟發展

一九三三年,當湘鄂西和鄂豫皖兩個蘇區的紅軍主力相繼退出原有根據地後,蔣介石便集中五十萬兵力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同時進一步加緊經濟封鎖。他們把這兩手同時並用:軍事"圍剿"是"殺死政策",經濟封鎖是"餓死政策"。中央蘇區軍民面臨著打破敵人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兩大任務。打破軍事"圍剿",由在前方的周恩來、朱德指揮。打破經濟封鎖這副艱難的擔子便主要地落到毛澤東的肩上。
二月中旬,被撂在長汀休養了四個月的毛澤東,接到召他回瑞金主持臨時中央政府工作的命令。他帶著賀子珍、孩子及警衛員一同回到瑞金,住在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葉坪村。但把他調回來工作其實是有條件的。中央檔案館保存著臨時中央或蘇區中央局在上年十一月留下的一份殘缺的電報,裡面寫道:"我們可以同意現在召回澤東同志與公開批評他的錯誤觀點,批評方法應該說服教育,並繼續吸引他參加領導機關的工作,不然,在目前將削弱我們的地位。"可見,他是在得不到信任的困難條件下重新出來工作的。
毛澤東主持臨時中央政府工作期間,以很大的精力來領導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
這在當時是關繫到中央蘇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那時候,中央蘇區大體上有三百萬人口,主力紅軍、地方武裝和機關工作人員約十萬多,不發展生產怎麼行呢?毛澤東對這個問題極其重視。原來擔任《紅色中華》主編的王觀瀾回憶道:"生產如何發展?與戰爭如何結合?戰爭第一,生產、生活如何辦?毛澤東同志提出,這些問題不解決,革命戰爭能不能維持,就成為大問題。"
為了消滅中央蘇區,國民黨政府在發動大規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緊經濟封鎖,企圖使中央蘇區軍民"不能存一粒米、一撮鹽、一勺水的補給",造成經濟枯竭,無法生存下去。一九三二年起這種經濟封鎖更加緊了。"企圖建立縱深二百六十里的封鎖網,在蘇區周圍設立食鹽公賣局,限制每人每天只買鹽三四錢,每月不得超過一斤,把群眾的糧食搜掠到反動的堡壘里去。"嚴密的經濟封鎖給中央蘇區造成的困難越來越大:"農民分得了土地,生產出來的稻穀、花生、大豆等農產品賣不出去,價格一跌再跌,而蘇區的食鹽、洋布、煤油、西葯等工業品,十分奇缺,價格越來越高。當時流行一句話:'有人拿走一粒鹽,店主趕過三家店;'。由於工業品的缺乏,嚴重地影響了群眾的生產和紅軍的給養。"
一九三一年底,臨時中央一些"左"的經濟政策推行到中央蘇區來,更是雪上加霜。到一九三三年春夏,中央根據地經濟嚴重惡化:工商業凋零,食鹽、布匹、葯品等日用品極端缺乏,價格昂貴,部分地方因缺糧而發生飢荒。
這便是擺在毛澤東面前的嚴峻局面,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毛澤東先從健全領導機構著手。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他主持人民委員會常會決定:"為發展蘇區的國民經濟以適應革命的發展,議決呈請中執委批准設立各級國民經濟部,並委任鄧子恢同志兼任中央國民經濟部部長。"三月二十三日,毛澤東、項英等簽發命令指出:"過去蘇區對於國民經濟問題異常忽視,應該予以迅速的轉變。"四月,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成立,下設設計局、調查統計局、糧食調劑局、合作社指導委員會、國營企業局和對外貿易處。七月二十日,毛澤東、項英等簽發中央政府通告,強調指出:"革命戰爭的猛烈發展,要求蘇維埃採取堅決的政策,去發展蘇區的國民經濟,抵制奸商的殘酷剝削,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使群眾生活得到進一步的改良,使革命戰爭得到更加充實的物質上的力量。這一重大任務,是迫切擺在整個蘇維埃與廣大工農群眾的面前。"
為了廣泛動員群眾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運動,全面部署中央蘇區的經濟建設工作,臨時中央政府先後召開兩次大會:一次是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八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瑞金舉行;一次是北部十一縣經濟建設大會,八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在博生縣(原寧都縣)舉行。這種經濟建設大會,以前在蘇區是沒有開過的。
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也是放在中央蘇區經濟工作面前的一項嚴重任務。由於這種嚴密的封鎖,造成中央蘇區內鹽、布、西葯奇缺,而糧食、鎢砂、煙、紙、樟腦卻出口困難,直接影響了群眾和紅軍的生活,影響了革命戰爭。有人回憶說:"毛澤東同志很重視這項工作,號召我們有計劃地組織人民,發展對外貿易,把糧食、鎢砂、木頭、樟腦、紙張、煙葉、夏布輸出到白區去,賣得適當的價錢,從白區購買必需品,如食鹽、布匹進來,分配給人民,打破敵人的封鎖。當時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劉少奇同志,副委員長陳雲同志、朱琪同志都親自抓這項工作。"他們採取了許多符合實際情況的靈活政策:獎勵私人商業經營各種蘇區必需的商品;對某些日用品和軍需品實行減稅;國營商業盡量利用私人資本與合作社資本,同他們實行多方面的合作;鼓勵國民黨統治區的商人到蘇區來做生意;從蘇區秘密派人到國民黨統治區開設商店和采購站等。由於採取了這些措施,溝通了中央蘇區和國民黨統治區之間的商品流通,活躍和發展了蘇區經濟。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發展蘇區的對外貿易,以蘇區多餘的生產品(穀米、鎢砂、木材、煙、紙等)與白區的工業品(食鹽、布匹、洋油等)實行交換,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樞紐。
2009年,國務院決定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海西經濟區的中央蘇區縣實行西部地區的政策待遇。

9. 中央蘇區的發展過程

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位於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中央革命根據地是以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為基礎創建的。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贛西、贛南特委的領導下,賴經邦、李文林、古柏等領導贛西南地區武裝起義,開創了東固、橋頭等革命根據地。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鄧子恢、朱積壘、張鼎丞等領導閩西地區武裝起義,創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贛南、閩西的這些小塊紅色割據區域,奠定了中央蘇區的基礎。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轉戰贛南、閩西地區,在上述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的配合下,先後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1930年1月,江西紅軍四個獨立團合編為紅軍第六軍。2月7日,中共贛西南特委、贛南特委和紅四軍、紅五軍、紅六軍軍委共同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委,統一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贛西、贛南和湘贛邊三特委合並為中共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為書記。3月,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閩西蘇維埃政府成立,鄧子恢任主席。4月,閩西地區紅軍五個獨立團合編為紅軍第十二軍。6月,活動在贛西南、閩西地區的紅軍第四、第六(不久改稱第三軍)和第十二軍合編為紅軍第一軍團。8月,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與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在瀏陽永和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10月,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面軍揮師江西,攻克吉安重鎮,建立了以曾山為主席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
1931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蘇區中央局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在周恩來未到任前,由項英、毛澤東先後代理書記。9月,中央蘇區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後,使贛南、閩西兩部分聯成一片,根據地擴展到30多個縣境,在24個縣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同時,組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懷任副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並統轄和領導全國蘇維埃區域的斗爭。
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率領下,於江西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隨後,紅一方面軍發展到擁有一、三、五、七、八、九軍團,共十多萬人。
1933年1月,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2、3月間,中央革命根據地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的聯系。1933年秋,中央蘇區轄有江西、福建、閩贛、粵贛四個省級蘇維埃政權,擁有60個行政縣,紅軍和根據地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中央蘇區由此成為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

10. 中央蘇區進行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意義各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早期獨立領導經濟建設始於中央蘇區。從1931年11月7日蘇維埃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10月中旬主力紅軍長征,在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和陳雲、鄧子恢、林伯渠、吳亮平、錢之光等一批經濟專家的鼎力協助下,中央蘇區進行了近三年的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運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經驗。這些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治國安邦、局部執政偉大預演中成功探索的重要方面,對於當今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開展了經濟建設。
(一)調查研究的方法。
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陳雲等領導人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的調查研究相對集中,更具代表性。1930年5月,毛澤東針對黨內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指出:「你對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於某個問題的發言權」,「社會經濟調查,是為了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2]毛澤東還闡述了怎樣調查,調查有哪些技術的問題。他不僅駁斥了「閉著眼睛瞎說話的」壞作風,他還親自深入農村和群眾做調查。
1930年5月,工農紅軍第四軍攻克江西尋烏城,在此駐扎了一個月,毛澤東在這里做了一次規模最大的調查,寫下了《尋烏調查》。調查之細,甚至連理一次發多少錢,做一件衣服多少錢都進行仔細了解,認真做筆記。1930年10月作了興國調查。11月,在第一次反「圍剎」即將來臨的緊張形勢下,毛澤東在行軍途中又作了東塘、李家坊等調查。1933年11月至12月,毛澤東又深入興國長岡鄉,上杭才溪鄉進行社會調查,寫了著名的《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通過這些調查,毛澤東深入地了解了廣大群眾關於生活狀況、商業狀況、土地斗爭、政權建設、文化學習等各方面的現狀,為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奠定了基礎。
(二)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法。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農村實際出發,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經濟建設方針和政策。當時的蘇區政府依據各地條件不同側重發展不同經濟。如:上杭、龍岩、武平地處偏僻山區,重點發展農業經濟及以竹木加工為主的民用工業,而長汀、瑞金處在蘇區中心腹地,交通信息相對發達,偏重發展軍用工業、商業貿易等。當時的蘇區政府依據各地條件不同側重發展不同經濟。
為保障復雜多變的戰爭需求,蘇區政府採取靈活多樣的生產經營方式。允許資本主義私營經濟適量發展,明確提出:公營保供給,私營為民生,鼓勵個體發展的總思路。最有特色的是創造性地建立勞動合作社、生產合作社、手工合作社、消費合作社、商業合作社等自願結合的經濟實體,這些實體在克服艱難危機,打破敵人封鎖,繁榮蘇區經濟諸方面發揮了別的政策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在私營經濟發展問題上,張聞天也提出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來發展蘇維埃和鞏固蘇維埃的主張。他認為蘇維埃政權在當時並不反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且還使用許多辦法來吸引與鼓勵資本家,允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這與「左」傾機會主義者制止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成鮮明的對照。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理論精髓,只有做到這點,才會制定出正確的政策。
(三)依靠群眾的方法。
1933年8月,中央蘇區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和蘇北部十一縣經濟建設大會召開,目的是廣泛動員蘇區群眾努力生產,發展經濟。在中央蘇區南部17縣經濟建設大會上,毛澤東作了題為《粉碎第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的報告,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的激烈發展,要求我們動員群眾,立即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毛澤東強調經濟工作必須依靠群眾,實行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的力量解決革命戰爭經費和經濟建設資金,中央蘇區先後發行了3次公債。1932年6月,發行60萬元短期戰爭公債;同年10月又發行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120萬元;1933年8月發行30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
毛澤東還關心群眾生活,密切干群關系。為著動員群眾積極投入經濟建設,毛澤東提出,一切革命的工作人員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澤東不僅號召廣大千部關心群眾生活,而且身體力行。第三次「圍剿」時,敵人在黃破一帶把農民的房子燒了,給當時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困難,毛澤東就從外地調運來了種子和耕牛,幫助農民克服生產上的困難。
(四)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的方法。
中央蘇區的領導人盡管缺乏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卻是自覺和不自覺地做了。劉少奇提出的「建立完全的廠長負責制」的經濟思想就是其中之一。針對國有工業軍事化管理,廠長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工廠管理混亂,浪費嚴重,產品質量把關不嚴等現象,劉少奇深入分析後撰寫了《論國家工廠的管理》一文,在文中提出了國有工廠實行「廠長負責制」、成本核算制和計件工資制。劉少奇的建議得到了中央人民委員會的支持,1934年4月,中央人民委員會制定和頒布了《蘇維埃國有工廠管理條例》,該條例實施後,蘇維埃國有工廠的管理走上規范和有序的軌道,促進了蘇區工業的發展。
還比如利用稅率杠桿來鼓勵和限制某些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發展。為了對個體商業給予保護和鼓勵,1931年11月,通過的《關於經濟政策的決議案》明確宣布:「蘇維埃應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系。」1931年11月頒布的《暫行稅則》也規定:「(乙)肩挑小販及農民直接出賣其剩餘生產品者,一律免收商業稅。(丙)商業資本兩百元以下的一律免稅。」等等。這些稅率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個體商業的發展。
(五)分清主次,突出工作重點的方法。
中央蘇維埃政府成立以來,受到了戰爭中沒有經濟建設的可能的錯誤思想的影響,加上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蘇區的經濟非常困難。毛澤東批評「這些意見是不對的。」[3]這些人「不了解如果不進行經濟建設,革命戰爭的物質條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長期的戰爭中就會感覺疲憊」,[4]毛澤東還進一步指明了經濟建設對革命戰爭的強有力的支持,他說到:「只有開展經濟戰線方面的工作,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才能順利地開展我們軍事上的進攻,給敵人的「圍剿」以有力的打擊」。[5]毛澤東認為進行經濟建設可以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從而獲得戰爭的力量。毛澤東也強調:「革命戰爭是當前的中心任務,經濟建設事業是圍繞著它的,是環繞著它的,是服從於它的。……忽視革命戰爭,離開革命戰爭去進行經濟建設,同樣是錯誤的觀點。」[6]他辯證的分析了經濟和戰爭的關系,解決了怎樣正確處理兩者關系的問題,為蘇區的經濟建設確立了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
經濟建設是涵蓋范圍廣,主要做什麼呢?毛澤東在全蘇二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毛澤東又指出「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7]毛澤東一直關注工商業的發展,他指出:「工業的進行需要適當的計劃。」[8]「……關於某些主要的事業,首先是國家經營和合作社經營的事業,相當精密的生產計劃,卻是完全必需的。」「我們有計劃地組織人民的對外貿易,並且由國家直接經營若干項必要的商品流通……」。[9]毛澤東極為關注合作社的發展,他認為「合作社事業,是在極迅速的發展中。」[10]而其中「發展的最盛的是消費合作社和糧食合作社,其次是生產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的活動剛才開始。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配合起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將成為經濟方面的巨大力量,將對私人經濟逐漸占優勢並取得領導的地位。」[11]毛澤東對合作社發展的提倡大大促進了中央蘇區合作社經濟的發展。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抓主要矛盾的科學方法,把農業、工業、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作為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來抓,這就抓住了經濟建設的要害。

二、歷史啟示

(一)認真做好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做好科學決策的前提,這就要求領導者不僅要做調查研究,還要會做調查研究,更要深入做好調查研究。中央蘇區時期領導者的調查研究就是典範。毛澤東等領導人身體力行帶頭搞調研,親自了解最基本的情況,親自撰寫調查報告。當前,我國已進入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很多矛盾凸顯,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要統籌協調各方利益、妥善應對各種風險,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更復雜。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搞好決策前的調查研究更為重要和迫切,要求也更高。毛澤東調查研究的思想告訴我們,調查研究不能脫離國情,要了解最實際最真切的問題。就是要用求真務實的精神做調研工作。毛澤東強調的重視和善於調查研究,是理論聯系實際、堅持求真務實的基礎,是我們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繼承和發揚。
(二)不脫離群眾,以人為本的領導原則。
中央蘇區時期經濟建設順利開展的關鍵之一就是依靠人民群眾,發動群眾搞生產建設,支援革命戰爭。今天,我們黨領導經濟建設,仍然不能脫離群眾。首先,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因此,要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這就要求在領導方法上要不脫離群眾,深入群眾,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在科學決策和科學領導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是管理的原則和方式,更應成為管理的最終目標。其次,今天和諧社會的經濟建設仍然需要依靠群眾。盡管今天機械化的生產使得生產力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但是和諧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只有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領導方法上要強化創新意識,堅持與時俱進。
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時期領導經濟建設時,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的、符合客觀實際的領導方法。在正確的領導下,當時的許多做法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比如建立完全的廠長負責制的提出,利用私人資本來發展蘇區的經濟,鼓勵個體發展等等。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應該繼承和弘揚。同時,又要看到我們黨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幹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和水平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改革和創新領導方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緊迫,缺乏這種精神就等於固步自封。

閱讀全文

與中央蘇區工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認證上汽車牌 瀏覽:898
賓士glb200的音樂均衡器怎麼調 瀏覽:171
買進口寶馬540要等多久 瀏覽:493
汽車被私自扣了怎麼辦 瀏覽:837
汽車的記憶功能從哪裡看到的 瀏覽:6
剎車撞寶馬怎麼辦 瀏覽:60
汽車空氣濾芯清洗後還能用多久 瀏覽:710
龍華汽車站到石龍火車站全程多久 瀏覽:724
汽車偏心螺絲怎麼調 瀏覽:703
奧迪q3沈陽報價是多少 瀏覽:381
動力汽車有哪些 瀏覽:77
寶馬3系除甲醛要多久 瀏覽:41
杭州到寶應汽車要多久 瀏覽:852
惠州哪些鎮工業區比較多 瀏覽:501
怎麼改裝汽車動力 瀏覽:514
寶馬座椅什麼牌子好 瀏覽:600
汽車保養沒到公里時間到了怎麼辦 瀏覽:497
賓士做婚慶生意怎麼樣 瀏覽:894
汽車陪練公司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754
寶馬的簡介怎麼寫 瀏覽: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