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西方如何進行工業發展

西方如何進行工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31 14:38:26

1.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特點

1.【英國】英國是世界上較早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國家,它最初是由原始積累向輕工業化過渡,再實現重工業化的。最初英國通過海上劫掠、開辟殖民地等方式,促進了本國資本的積累,為輕工業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通過原先積累的金銀、海外原料及殖民勞動力,迅速轉化為工業革命後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又繼續促進了英國海外殖民擴張的開展,17--18世紀,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攫取了世界霸權。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後,隨著英國國內對資本和商品市場的嚴重依賴,阻礙了其技術革新,英國重工業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有基礎上開展的,一直到二戰結束前,發展較緩慢。

2.【法國】法國在大革命之後也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受先代重商主義的影響,法國在效仿英國進行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中,不僅發展輕工業,還大量投放外債,通過賺取債務差額來為本國工業化提供資本,同時受國內封建勢力與國外敵對武裝的破壞,法國資本主義一直未能獨立發展,資本投放於工業技術更新中的比例較小。這些都造成法國資本主義工業的滯緩。直到二戰結束,英法都受到戰爭破壞而使工業長期服務於軍事,造成了工業結構的不合理,阻礙了工業的長足發展。

3.【美國】美國相比前兩國,不僅擁有安定的政治環境和豐富的天然資源,還在最初的百年發展中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和技術人才,在開發這片新大陸的過程中,輕重工業的發展結構相對較好,雖然在一戰之前美國已基本實現經濟全球第一的目標,但真正攫取世界經濟霸權則是在一戰後,直至二戰結束,美國的霸主勢力。充分反映它在工業上的雄厚實力。

2. 西方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及主要標志是什麼

西方完成工業化用了200年時間,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從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末,這一段是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是成熟工業化時期; 20世紀中到20世紀末,是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後工業化時期; 從20世紀末到現在,為信息化時期。 完成工業化有幾個標志: 一是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率超過第二產業; 二是能源和資源消耗增長速度趨於下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與能源和資源消耗的增長脫鉤; 三是白領工人數字超過藍領工人,大多數人要去處理信息,而不是生產產品; 四是企業的優勢不在固定資產的多寡,而是看其區域性的物流公司是否運作起來,好的企業不是產品堆積如山、汽車擺滿廣場,而是零庫存。

3. 西方工業化的資本原始積累是靠剝削與掠奪,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是靠什麼呢

「西方工業化」與「資本原始積累」是兩個概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是指通過暴力的非法手段,將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強行分離,從而使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從而達到積累原始資本的目的。其結果就是使社會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從而使生產者轉化為被僱傭的大批產業工人,為大工業生產時代創造了基本條件-----當年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例證。

列寧去世後,他的繼任者按照這個著名的政治公式,對蘇維埃的大工業體系進行了規模化的建設,並在後來一度成為新中國大工業的範本-----蘇聯援建的鞍山鋼鐵廠、本溪鋼鐵廠、.撫順發電廠、武漢長江大橋;蘇聯援建的「米格」戰斗機生產線;蘇聯援建的B-750」型地空導彈生產線……。

4. 20世紀中後期西方國家工業發展具有哪些新趨勢

主要就是後工業化時代,也就是淘汰了低端製造業,發展高端製造業。

5. 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的特點

隨著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完成,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開始下降,第三產業逐步得到快速發展,這一現象被稱之為去工業化。去工業化的成因主要有:(1)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2)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3)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過去工業化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但卻導致了一些重大的問題。
美國一度是全球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最近數十年,其經濟總量超過80%轉向服務業,金融服務業更是在美國主導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飛速發展,就連以製造業為本的通用汽車公司也試圖通過金融工具增加盈利。但是在去工業化過程中,有很多學者開始認識到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認為應該重視製造業的發展,不能任由虛擬經濟發展。但是並沒有得到學界和政界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不斷萎縮,並隨著全球產業分工調整出現了「產業空洞化」。
忽視承擔著經濟「造血」功能的製造業,把大量金錢投入到華爾街的金融漩渦中,最終引發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之後,這一問題得到了重新認識。美國人認清了經濟過度脫離製造業實體的危險。金融危機的爆發讓美國各界感覺到「逆轉」的必要性,同時也開始反思其產業政策和經濟結構。作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典型代表,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各自該佔多大比例成為反思的焦點之一,而重振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是反思帶來的一個重要思路。
今年3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11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以「美國需要一個製造業政策對抗全球競爭」為題,要求「通過發展一項全國性政策」,恢復美國製造業競爭力。此後,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人推出斥資17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一攬子計劃,製造業促進法案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法案在美國國會獲壓倒性多數通過,至少說明美國國內對製造業的重要性已有了基本共識。
「再工業化」是西方學者基於工業在各產業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下降、大量工業性投資移師海外而國內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提出的一種 「回歸」 戰略,再工業化,是指經濟發展要轉向可持續增長模式,即出口推動型增長和製造業增長,要回歸實體經濟,重新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過去的「工業化」歷程,目前已經接近結束的末端,而「再工業化」是金融瘋狂之後,美國、英國等消費型發達國家、工業化後期國家尋求經濟再平衡的唯一一條可走之路。即經濟發展重心,由虛擬經濟傾向為實體經濟,使工業投資在國內集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
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是現實的考量。反映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過去那種「去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反思和重歸實體經濟的願望。盡管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於經濟總量巨大,美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份額仍高達20%左右,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事實無法迴避。現在,美國力圖通過再工業化重振本土工業,一方面是防止製造業萎縮失去世界創新領導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過產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而不是僅僅恢復傳統的製造業。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就是在加快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再一次依靠再工業化來推進實體經濟的轉身與復甦。 因此,此次再工業化從本質上講就是要求發達國家重歸實體經濟,但並不是重歸工業化過程中的傳統產業,而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結構轉型。

6.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一般是按什麼途徑進行的為什麼

先發展輕工業,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然後發展重工業

7. 西方先進工業化國家走了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

化,約等於西方新近提出的「原始工業化」概念;但也有學者直接將早期工業化視為近代工業化,即以「工業革命」為其開端的社會結構變遷過程。筆者認為,從中國現代化歷程的全過程來把握,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階段:(1)早期工業化階段,主要指1860年代至1949年的近代工業化,但往前可追溯到明清時期。(2)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化階段,主要指1949年以後新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在持續,但已開始步入「新型工業化」階段。當然,這兩個大的階段又可細分為若干小的階段,作具體研究時宜分別把握其階段性特徵。如此劃分工業化階段的好處,一是更符合中國自身歷史實際,可將明清時期至今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避免因考慮「西方沖擊」而割斷中國歷史的連續性;二是可分別探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工業化之間究竟有何本質區別與聯系,以明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自身特點。同時,也有助於運用現代化理論,將中國早期工業化納入早期現代化整體框架中進行研究。

由此,對中國早期工業化的研究,實際上應包括對兩個相互銜接的歷史過程的研究,即中國的原始工業化和近代工業化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工業化本身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在以採用機器生產為標志的近代工業革命之前,還存在一個以鄉村手工業的迅速發展為主要特點的原始工業化(Proto-instrialization)過程,這個過程可稱之為「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化」(Instrialization before Instrialization),正是原始工業化的發展為近代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是否存在一個類似於西方的原始工業化階段?過去對此甚少研究,基本上是將明清時期手工業的發展納入「資本主義萌芽」的框架中來研究的。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些學者開始引入原始工業化理論來研究中國經濟史,傾向於認為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實際上也經歷了一個類似於西方的原始工業化過程。原始工業化概念的引入,使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西方中心」論的干擾,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全過程,對中國近代工業化乃至全部現代化歷程做出新的思考,得出一些新結論。綜合諸家論說,就原始工業化與近代工業化的相關性而言,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早期工業化呈現出若干不同於西方工業化道路的特徵。

8. 西方到底是如何崛起的為什麼呢西方怎麼發展的

航海和殖民首先帶來了足夠的黃金和白銀來推動金融和商品周期。殖民地的建立也建立了大量的海上貿易,推動了商業循環的進程。這是資本主義的開始。因為國家太多了,資本主義的種子可能藏在更友好的國家裡。所以你可以繼續成長。當他們長大到可以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時。這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了整個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經濟出現了爆炸性增長。歐洲人征服了整個地球。

新航線開通後,歐洲人不僅從印度進口了大量棉製品,還將印度棉花交易到東南亞換取香料,交易到非洲換取奴隸,交易印度棉花和中國茶葉。對棉織品的需求量很大,歐洲的棉紡織業也因此發展起來。為了提高織造效率,人們發明了新技術和新生產方法,紡紗機的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最早的三次工人運動——法國的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和德國的西里西亞工人起義——都來自紡織業。資本主義幾乎是從棉花中誕生的。戰爭資本主義為歐洲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歐洲之所以能夠率先工業化,是因為他們創造了戰爭資本主義。

9. 求各國工業發展的過程

世界近代後期經濟史是以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運動和東方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生長為特徵的。
1790-1815 年,法國革命和分裂歐洲的戰爭隨著拿破崙的失敗和1815年維也納和約的簽訂已成為過去,而從英國開始的另一場革命卻在全球如火如荼。這場革命主要是經濟性的革命,即涉及到財富創造、製造技術、資源開發以及資本形成等多方面。通過這場革命,建立和擴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企業主和僱傭勞動者在工業化進程中壯大、產業革命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在歐洲迅速增長並向世界擴散。西方近代後期經濟歷史經歷了資本主義經濟成熟時期(1816-1850)和資本主義經濟高漲時期(1850 -1872)兩個階段。
資本主義向世界擴張,是資本追求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必然規律。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大工業生產的價格低廉的商品,加上刀槍火炮,摧毀一切抵禦外國入侵的萬里長城和一道又一道民族閉關自守的屏障,從亞洲、非洲、大洋洲到拉丁美洲,它迫使一切民族從屬於資本主義、採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資本主義強國利用經濟上的優勢,用價格低廉的商品和自由貿易的手段,把經濟落後國家和地區變成了資本主義擴張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東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生長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必然結果。當中國、印度等國家還停留在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封建自然經濟階段時,西方資本主義已經發展起來並積極向東方擴張。19世紀30年代,英國在鞏固了對印度的殖民地經濟地位後,於1840年發動了對中國的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不平等的《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獲得了開放商港、在長江自由通航、給予外僑治外法權等特殊利益;美國、法國在" 一體均沾" 的要求下與清政府訂立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1840-1894 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初步形成。
1.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
18世紀末在英國開始建立的" 工廠制度" ,到19世紀不僅在英國本土,而且在法國、瑞士、比利時、德國及美國等國都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工業生產的發展,使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據門德爾遜的研究:"1821 年,英國全國家庭中,從事農業的只佔33%,從事工商業的卻佔了48%。" 世界工業發展的年增長率以及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工業生產發展中所佔比重情況,揭示了西方近代後期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
據W .W.羅斯托的研究:1705-1785 年,世界工業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5 ,1780-1830 年達到2.6 ,1830-1840 年達到2.9 ,而1840-1860 年達到3.5 ,1860-1870年達到2.9.世界工業生產
資料來源:羅斯托《世界經濟》第52-53 頁19世紀期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要是通過機械化工業的建立而擴展的。大機器工業生產使商品價格不斷下降,從而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打敗競爭對手,奪取工業壟斷地位。產業革命以後,大機器工業所生產的產品在對外貿易出口的產品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1822年英國的出口貿易(不包括再出口)總計3700萬英鎊,其中:紡織品、金屬加工、製革和陶器製品3000萬英鎊,占總計的81.00 %;棉紡織品1730萬英鎊,占總計的46.70 %;毛紡織品6.50百萬英鎊,占總計的17.60 %。大機器工業所生產的產品出口比重增加在英國主要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表1-2 是英國1819-1846 年期間棉紡織品的產值和出口值的情況。
英國棉紡織品產值與出口值
資料來源:艾利遜:《大不列顛的棉業》,倫敦1886年版,第59頁19世紀初,法國開始了產業革命。它首先是採用英國的棉紡織機器,並發明了絲織機和麻織機。但是,由於拿破崙進行戰爭,軍費開支十分浩大,後來戰爭又在法國本上進行,1815年拿破崙最終徹底失敗,從而使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延緩了產業革命的進程。20年代中期,法國逐漸恢復戰爭的創傷,經濟重新活躍起來,加之1825年英國廢除了關於機器出口的禁令,法國利用有利的好時機,大量輸入英國機器,廣泛招聘國外各類技術人員,使機器的採用和工廠制度首先在紡織業中得到普遍推廣。與此同時,冶金、金屬加工、採煤、印刷等工業部門在技術上和生產上,以及規模上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據里烏的《工業革命》資料:" 多爾夫斯.彌格公司在1834年有26000 紡錘;3000機械織機,120 座印刷台,雇有4200名工人;勒克勒佐的施奈特工廠,1812年雇有230 名工人,1850年有3250名工人,1870年有12500 名工人;洛林的溫台爾工廠1870年有9000名靠工資為生的工人。" 法國在19世紀中葉的工業發展還體現在工業中使用的蒸汽機迅速增加,1831年建成了第一條鐵路,到1848年法國建成的鐵路已達2000公里。但是,法國的工業部門結構承襲了中世紀以來的傳統特點,高級服飾、奢侈品的生產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小工廠在法國工業中佔有很大比重,因而,小手工業在法國遠遠超過大機器生產而佔主導地位。此外,法國小農經濟普遍存在,高利貸資本特別發達。因而,法國雖然僅次於英國開始和完成了產業革命,但法國的工業發展比英國要緩慢得多。
西方近代後期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與資產階級古典經濟理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最能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傑出代表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大衛.李嘉圖。從1815年起,李嘉圖連續發表文章反對維護土地貴族利益而不利於工業資產階級的穀物法;1817年,李嘉圖出版了英國古典經濟學最具有科學論點的傑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貫穿全書的基本思想就是宣揚只有經濟自由的資本主義工業制度最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在李嘉圖的這部著作中找到了反對地主階級的理論武器,因為李嘉圖站在工業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主張自由貿易、反對穀物法,建議降低糧價和減低租稅;李嘉圖站在工業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認為資本主義是社會生產唯一可能的、絕對進步的自然形式,自由競爭既保證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結合,也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開創了可能性;李嘉圖關心生產力的發展,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 他希望為生產而生產;" 李嘉圖比斯密更為關心資本增殖與財富的分配規律。
19世紀40年代,英國基本完成產業革命,它標志英國已經從工場手工業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變成了機器大工業占統治地位的國家。1846年,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使英國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到1870年,英國在世界工業中所佔的比重達到32%;煤產量、鐵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50%;英國的對外貿易額相當於法國、德國、美國的總和,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5%;此外,英國擁有的商船噸位高居各國的首位,相當於法國、德國、荷蘭、美國以及俄國商船噸位的總和;倫敦成為世界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世界各國的公債、公司證券紛紛來倫敦上市;19世紀50年代以後,英國農業生產得到飛速發展,資本主義大農場的發展使英國最早在農業中使用機器,推進了農業技術的改進和農業產品產量的提高。英國近代工業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僅使廢除穀物法後的英國農業經濟迅速發展,自由貿易政策取得" 最偉大的勝利," 而且使生產率迅速增長,成為確立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決定因素,使英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
1848年歐洲革命後,法國資本主義工業進入大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法國的工業總產值增加了兩倍,機器大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法國繼英國之後完成了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是,法國的資本主義工業進入60年代以後發展緩慢,相繼被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較快的美國、德國超越過去了。
美國於1776年7 月4 日宣布獨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在政治上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在經濟上卻仍然依賴英國,直到1812-1814 年的美國爭取" 產業獨立" 的第二次英美戰爭,才使美國走上了獨立發展經濟,開始產業革命的道路。美國的產業革命和英國、法國一樣,也是從棉紡織業開始,進而擴展到其它部門。在產業革命的進程中,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不僅帶動了美國工農業的發展,而且對於開發西部不發達地區,加強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促進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美國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修築溝通南北、連接東西水路的大小運河。1825年建成伊利運河,使東部的哈得遜河同西部的大湖區聯為一體,成為溝通東西部的第一條水路通道。例如,過去從奧爾巴尼到布法羅要20天,伊利運河的建成使其縮短了14天,運輸費用從每噸90~100 美元下降到9 美元左右。到1840年,美國基本上形成一個以運河為主體的水上網路;與此同時,美國的鐵路以比水上運輸發展更快的速度成長起來。183O年,美國建成第一條鐵路,到1840年,美國鐵路已初具規模,總長度超過5000公里,到1860年已建成50000公里,擔負了全國貨運量的23,1869年建成橫貫美國東西的鐵路干線,使全國鐵路長度超過了80000 公里。美國農業的技術進步和資本主義工業化是同步進行的。在產業革命進程中,改良農具、發明農業新機器成為美國農業技術進步的一大特點,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馬拉的小麥播種機、收割機、打穀機、玉米栽種機等農業機器開始在農業生產中採用。在1855年的國際博覽會上,美國的打穀機、收割機超過英國和法國的打穀機、收割機而獲得大獎。1855年,美國已有10000 台收割機在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發揮效力。1860年美國農業生產總值比1800年增加了五倍以上,發達的農業有力地促進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是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 的一個典型特徵。
在歐洲大陸上繼英國、法國後的工業化發展國家是德國。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30-40 年代;第二階段是50- 60年代;第三階段是70-80 年代。與英、法、美等國一樣,紡織業在工業化進程中首先成為先進部門。麻紡織業是德國最早發展起來的工業,1831年普魯士境內有252000架麻布織機,其中有35500 架屬於專靠織布為生的麻布織匠;1839年,普魯士境內已有11個生產亞麻紗的工廠;1846年,已有313 個紡紗廠和750274個機械紗錠。19世紀30年代,德國境內特別是萊茵河流域已出現了一批工業中心,采礦業、冶金業和機械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1834年,德國38個邦國中的18個主要邦國聯合建立了關稅同盟,廢除內地關稅,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國內市場開始走向統一。產業革命在德國開始了,到1848年,德國工業各部門都在一定程度上採用了新技術和機器;1835年德國第一條鐵路建成,到1848年,德國鐵路總長度已達到了2500公里,在歐洲僅次於英國,居第二位。但是,當時德國的大部分地區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仍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部分,德國的基本政策還是以農立國,農業人口佔70%以上,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1850年,德國政府頒布法令,把贖買封建義務的范圍擴大到全國農民,1852年,德國在38個邦國中實行關稅同盟,這些措施加上1848年歐洲革命及英、法工業革命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業中資本主義的" 普魯士式道路" 取得勝利,為德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從1850年至1870年,德國產業革命進入高潮,工業資本飛速增長。
在這段時間,工業生產增長了一倍,年平均增長率為3.5 %,煤產量從690萬噸增加至3400萬噸,生鐵產量從21萬噸增至126.10萬噸,鐵路線從5856公里增至18876 公里。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工業的比重從21%提高到28%,各種不同工業部門大企業的股份公司紛紛創建,在1851年至1870年期間,僅在普魯士就創立了295 個大公司,包括礦山公司、冶金公司、保險公司、鐵路公司等,擁有24億馬克的資本。重工業的迅速發展是50年代至70年代德國工業高漲的典型特徵,也是德國能迅速克服落後狀況,躋身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行列的重要原因。從1861年至1870年間,生產資料的生產提高了23%,消費資料生產增長9 %,出現生產資料生產快於消費資料生產增長的現象,重工業在德國資本主義工廠制度中占統治地位。德國的工業化進程的第三階段是從1871年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開始的,70年代至80年代,德國完成了產業革命並開始了德國工業的跳躍式發展。
1867年9 月14日,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 卷在德國漢堡出版。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是一劃時代的事件。從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制度從確立、發展至產業革命的興起,以及從重商主義學說到古典經濟理論的演變,對資本主義及其經濟運行機制系統研究的時機已經成熟。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初版序中所說:" 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與其相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 馬克思又說:" 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 . 西方的其它國家,如荷蘭、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家較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在近代經濟發展中卻落後於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義大利是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最早的國家之一,但是義大利長期的封建割據以及地中海貿易中心的轉移等使義大利的資本主義發展緩慢。1848年歐洲革命打擊了封建制度,使義大利從50-60 年代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較快發展。在北部的庇蒙特、倫巴底、托斯坎尼等地區,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企業日益增多,尤其以紡織業的發展最為顯著。在這段期間,棉織品的產量增加了三倍,毛織品產量增加了二倍,絲織品產量增加了一倍。
新的工業部門如冶金和機械製造業也開始建立。在農業方面,資本主義大農場在義大利北部地區出現,同時,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穀物和其它農產品產量的措施也在資產階級化的貴族領地上應用。1870年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義大利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提供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使它能夠充分利用英國、美國等國的先進技術和經濟成就。義大利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走上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之路,進入產業革命進程。
俄國由於農奴制長期統治著全國的政治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但是,俄國在世界近代歷史中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屬於歐洲強國之列。尤其是彼得大帝,在其統治期間效仿英、法,大力鼓勵和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建立使用機器的工廠等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61年俄國廢除了農奴制,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工業發展,使俄國有條件開始進入實質性的產業化進程。

閱讀全文

與西方如何進行工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1變速箱油多少升 瀏覽:912
工業園區和商業區有什麼區別 瀏覽:431
賓士保養一般都有哪些 瀏覽:512
汽車沖壓件開模時間多久 瀏覽:250
寶澤寶馬怎麼樣 瀏覽:673
賓士專檢多少錢 瀏覽:653
寶馬e66空氣懸掛不打氣怎麼回事 瀏覽:552
長沙星沙到湘潭汽車站多久 瀏覽:690
新能源汽車電量續航受哪些影響 瀏覽:825
寶馬x3劃痕如何修復 瀏覽:854
中國最喜歡哪個國家的汽車 瀏覽:972
石家莊白佛汽車站有什麼賓館 瀏覽:116
東莞汽車票如何退票 瀏覽:765
汽車板塊股票有哪些 瀏覽:407
哪裡有汽車拆解培訓基地 瀏覽:471
汽車音響多少赫茲 瀏覽:918
工業漆哪個廠質檢好 瀏覽:99
永豐工業區哪裡有電源開關廠 瀏覽:634
如何安裝陽光汽車儀表燈 瀏覽:792
11款寶馬z4價格多少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