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為什麼會出現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的概念:壟斷組織,一般是指資本主義大企業間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有多種形式,如卡特爾是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辛迪加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建立的壟斷組織;托拉斯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大企業合並組成的壟斷組織;康采恩是共同依賴某一大金融資本集團的不同經濟部門的大企業、大公司和銀行聯合組成的壟斷組織。不論壟斷組織採取何種形式,它們都是以生產集中,個別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的前提而形成的,卡特爾和辛迪加的參加者雖然在生產上還是獨立的,但它們都是一些大型企業;托拉斯和康采恩則已是大型企業合並組成的規模極大的企業和企業群。因此,壟斷組織既是一種旨在攫取高額利潤的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又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1870年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多,於是股份公司這種早已出現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的發展。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資本與生產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生產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早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中就已開始出現個別的壟斷組織。1873年的經濟危機使許多中小企業破產,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集中,於是壟斷組織較多地發展起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地發展起來,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在各國的表現:由於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不同,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1.美國:美國的壟斷組織主要採取托拉斯的形式,這同美國工業生產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聯系。美國的許多企業是在採用當時最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的,創業之初規模就很大。它們在競爭中擁有優勢,很快擠垮了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把生產集中到自己手中。這樣,同一部門的少數大企業為了壟斷銷售市場和加強競爭能力,又進一步採取合並的形式組成「托拉斯」,確立了它們的壟斷地位。1904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約有1900個,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25.6%,它們的產值占總產值的38%。美國出現的第一個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它在建立之初就掌握了全國石油的90%,是美國最大的壟斷組織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組織在美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04年,美國共有318個工業托拉斯,擁有全部加工工業資本額的40%。美國的各重要工業部門都已被一兩個或少數幾個大托拉斯所壟斷。
2.德國: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僅次於美國。由於德國農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國內市場狹小,它作為較晚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擴大國外市場方面又面臨激烈的競爭,因而解決銷售市場問題十分緊迫。德國雖然也在生產集中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大企業,但還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條件,使得在產品銷售上進行壟斷聯合的「卡特爾」成為德國壟斷組織最普遍的形式。1857年德國出現了第一個卡特爾,到1870年增加到6個。187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卡特爾迅速增加,1879年已有14個,1890年猛增到210個。在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期間,壟斷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05年卡特爾已發展到385個,壟斷組織遍及採煤、冶金、電氣、化學、食品等工業部門。再20世紀初,卡特爾開始向高級形式——擁有統一銷售組織的辛迪加發展。與此同時,在一些主要生產部門還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世紀初壟斷組織已成為德國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1907年,擁有50個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0.9%,而它們擁有的工人總數占工人總數的39.4%,佔佔有的蒸汽馬力和電力分別高達75.3%和77.2%。特別是重工業和運輸業中,許多往往被一兩個壟斷組織所支配。1910年,萊茵—威斯特法利亞煤業辛迪加的煤產量超過全國的一半以上。德國鋼業聯盟和鐵業聯盟壟斷了全國鋼鐵產量的98%。電氣工業基本上被電氣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兩個集團控制,航運業則集中於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意志航運公司手中。
3.英國: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的發展速度緩慢,占優勢的紡織業等舊工業部門的生產集中程度較低,以及擁有龐大的殖民地為資產階級帶來高額利潤等因素的影響,壟斷化的進程比較緩慢,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也比美、德兩國要低。就壟斷組織的形式而言,由於英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在銷售方面較少實行聯合的辛迪加和卡特爾。它的壟斷組織一般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由若幹家大企業合並改組為大股份公司,並進行一系列兼並活動後形成的生產上的聯合。壟斷組織在各工業部門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業方面,特別是新興工業中發展較快,壟斷程度也較高,並開始出現跨部門的壟斷聯合企業;在輕工業方面,特別是在棉紡和棉織這兩個部門中甚至尚未形成壟斷組織。而在生產比較集中的棉線和染整業中也出現了壟斷組織;為了抵制美國煙草公司的傾銷,英國的制煙大企業也於1900年合並成帝國煙草公司。
4.法國:法國向壟斷階段過渡時,工業生產的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法國中小企業比重很大,工業生產集中程度比較低,因而在壟斷組織的發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國和德國。同時,它也沒有形成某種比較突出的壟斷組織形式,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國都有所發展。法國的壟斷組織首先發生在重工業部門,特別是冶金工業以及與冶金工業密切有關的部門。
5.俄國:俄國資本主義起步雖晚,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開始進入壟斷階段。在俄國,辛迪加成為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重要工業企業一般都分別掌握在不同國別的外國資本家手中,它們在生產上難以聯合組成托拉斯;而政府的大批訂貨和保護關稅政策,又使資本家爭奪訂貨和國內市場的斗爭異常激烈。於是它們便組成辛迪加加以調節彼此間的矛盾。早在19世紀80年代,俄國就出現了一批壟斷聯合組織。但壟斷組織的廣泛發展是在1900至1903年的危機以後。
6.日本:日本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比歐美先進國家落後得多,但它的近代工業一開始就操縱在得到政府特殊保護與扶持的少數特權資本手中。這類特權資本原來就廣泛從事商業、金融、運輸、工業生產等各個部門的活動,以後它們又在對外侵略戰爭和殖民掠奪中膨脹起來,很快便轉化為壟斷資本。它們大多採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等財閥。
在工業生產集中並形成壟斷的同時,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也達到很高的程度。隨著銀行資本的集中與壟斷,它們控制了全社會工商業的經營,並在此基礎上開始與工業資本相融合,形成所謂「金融資本」。在比較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金融資本形成的過程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這些國家,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資本家缺乏創辦這類企業的資金,於是銀行的貸款成為它們所需要的重要來源,這就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結合。如美國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銀行集團不僅統治者美國的整個銀行業,還是擁有成百家工業企業的巨頭。
影響:壟斷組織作為獨占生產與市場的經濟聯合體,必然會帶來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但作為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它的出現卻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的。
1.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又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壟斷是在競爭中形成的。由於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必然是設備精良、經營管理有方的大企業。它們在發展成為壟斷組織後,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良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所能提供的條件,使科學技術的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從而取得新的成果,運用於生產之中。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2.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工業產品的增長幅度暫時超過了市場需求的增長幅度,結果導致了價格、利潤的普遍下降以及經濟危機的更加頻繁、深刻和持久。因此,為了擺脫危機,國內同一工業部門的大生產者聯合為一個「托拉斯」,即一個以調節生產為目的的聯盟,他們規定應該生產的總量,在他們中間加以分配,並且強制實行預先規定的出售價格。
3.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對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通過企業合並而極大地擴大規模之後,在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可以產生如下一些優越性:企業合並後擁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這就有可能使用那些位置最有利的工廠和最有效率的機器設備來進行生產;大規模的生產可以實行更有效的分工,在不同的工廠里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同時它也能使副產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當一個托拉斯擁有生產同一產品的許多工廠時,就可以通過對各家工廠進行仔細的比較,發現既節約又效率高的生產方法;通過許多企業的合並,可以取消重復的高薪職位,以減少行政費用,並獲得最有才乾的技術專家和經營管理人員;如果托拉斯進一步實行縱向聯合,不僅控制生產,而且控制原料資源和加工以及產品的銷售,就可以進一步改善企業的經營,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4.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在經濟上開始成熟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壟斷並不意味著完全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競爭仍然是生產發展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壟斷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沒有使經濟發展的速度放慢,反而使它加快了。20世紀初,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很高的美國和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率分別為4.8%和4.2%。相對緩慢的英法兩國也分別為1.4%和3.3%。
壟斷組織雖然有促進生產發展的積極一面,但是它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1.壟斷組織壟斷市場、壟斷價格,勢必降低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壟斷組織的形成,意味著加強對於勞動人民的掠奪。
2.壟斷資本的形成,就是大生產吞噬小生產的結果,其間充滿了暴力、欺詐的行為及種種卑鄙丑惡的手法。
3.壟斷組織的形成,必然伴隨者食利階層的出現,他們靠海外投資及向外國放貸(如法國對俄國的貸款),坐享超額利潤及高利息收入,因而成為游手好閑的寄生蟲階層。
4.壟斷組織推動了殖民擴張。它不僅繼續要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也要求擴大資本輸出地,因此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國家、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5.壟斷資本是戰爭的根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必然導致它們之間的爭霸,不可避免地導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B. 第二次工業革命列強實力發生變化的原因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電力的廣泛運用;產業結構的變化;壟斷組織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
(2)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原因;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社會後果;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體系形成的過程的關系。
(3)運用:探討壟斷的影響;探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過程與影響。
(2)運用範例教學,培養學生找出知識比較點,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系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讓學生感悟兩次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辨證認識人類發展道路上的成就與價值。
(2)啟發學生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著名論斷的正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的重要成就、特點及影響。
難點: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壟斷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知識認知方法和觀念的培養,注重培育學生探究性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同時注意積極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和歷史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課從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手段和生產形式的演進、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方式的變化三個方面闡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人類進程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學生體會科學與技術結合後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極大推動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感悟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使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最終發展為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社會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向前發展的,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又無一不是以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先導的。生產力的每一次巨大飛躍,都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正因如此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19世紀70年代,世界再次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也隨之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電氣化時代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生時間:19世紀中後期
2、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和條件:19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1)政治前提:19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下來。這就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2)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3)科學技術:19世紀30年代以來,自然科學理論有了重大突破為新的工業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4)市場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為新的工業革命准備了市場條件;
(5)資本條件:大量積累的資本為工業集中和資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也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資本。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導致許多成就誕生。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就:
(1)電力的廣泛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成就;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11831 英 法拉第 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此後科學家們據此對電做了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器發明
2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
31870年比利時工程師格拉姆發明了直流發電機。此後集中供電的發電廠也出現了,輸電技術也日益完善。
4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的紛紛涌現。
愛迪生---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世界發明大王",一生中的發明有1000多項。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5近代電訊事業的新發展:
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做了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了第一座電話交換台,隨後,在巴黎、柏林、莫斯科等地業相繼成立了電話局。無線電的發明則是在1889年,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應用技術上的另一重大成就
1)創制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問世。不久,以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也研製成功。
2)影響
1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
19世紀末,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1885年,德國人卡爾o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o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
2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3)化學工業的發展:
①無機化學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人們用化學反應的方式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笨等,用化學合成的方式,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纖維,瑞典人發明了炸葯等。
總之,19世紀末的一系列發現,開創了現代無機化學:1895年倫琴發現 X射線;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鈾的放射性;1897年湯姆遜發現電子;1898年,居里夫婦發現釙和鐳的放射性。20世紀初盧瑟福和玻爾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所組成的結構模型,改變了道爾頓原子學說的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②有機化學工業:有機合成方面主要研究從較簡單的化合物或元素經化學反應合成有機化合物。19世紀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隨後陸續合成了葡萄糖酸、檸檬酸、琥珀酸、蘋果酸等一系列有機酸;19世紀後半葉合成了多種染料;20世紀40年代合成了滴滴涕和有機磷殺蟲劑、有機硫殺菌劑、除草劑等農葯;20世紀初,合成了606葯劑,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種磺胺類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葯物。
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的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4)鋼鐵工業--"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由於煉鋼技術的改進,鋼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鋼材取代原來的木材和鐵。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
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四、壟斷組織的出現:
1、壟斷組織出現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
(1)誕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
(2)推動了傳統工業部門的巨大進步:如紡織、鋼鐵及造船等。
(3)興起了重化工業:重化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對資本的需求日益龐大,生產的社會化趨勢也日益加強。
(4)資產階級著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調整生產組織形式:
目的:為了適應資本主義大生產的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更多的利潤。
作用:促使壟斷組織的產生
2、壟斷組織出現: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首先在新興工業和鋼鐵工業,一些大企業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競爭原則,採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壟斷很快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
3、壟斷、壟斷組織的形成及類型
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產集中的加劇,使資本主義不得不在生產關系領域作出重大調整,其結果是壟斷組織的產生。所謂壟斷,一般是指某些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獨占某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攫取高額壟斷利潤聯合而形成的經濟實體或經濟同盟。
壟斷組織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一是19世紀60、70年代,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出現壟斷組織,但它們還僅僅處於萌芽狀態,對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二是1873年經濟危機之後,壟斷資本有了大發展,但不鞏固,還只是一種暫時現象。三是到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高漲,尤其是1900至1903年經濟危機的發生,壟斷組織開始對經濟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自由資本主開始轉變為壟斷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爾是在德國最先出現的一種壟斷組織,其壟斷程度較低。通常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通過簽訂關於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生產規模等協定而形成的壟斷組織,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國出現的壟斷組織。它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而形成的壟斷組織,托拉斯是由若干生產同類商品的大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大企業合並而成的壟斷組織。康采恩又叫財團,主要出現於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賴於某金融集團和不同經濟部門的大企業、大公司和銀行聯合而成的壟斷組織。
4、壟斷組織的出現有哪些影響?
經濟上,壟斷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表現出資本主義制度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而它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
政治上,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
對外關繫上,壟斷組織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五、世界市場的發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1、形成的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1)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巨大增長,世界各地經濟聯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與傳播。
(3)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2、形成的標志: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完畢,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及影響
(1)形成:
①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歐國家貿易范圍擴大,世界市場已顯雛形;
②拓展: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與掠奪
③基本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並擴展至美法德俄等國,促使歐美資本主義工業國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場地,把亞、非、拉許多殖民地與半殖民地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使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附庸,大大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往,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從反面證明了世界市場的存在。
④最終形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列強加緊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從此一統天下,在經濟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體。
(2)影響:
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亞非拉國家經濟上飽受列強的剝削和掠奪,是這類國家經濟畸形、長期貧困落後、災難深重的總根源。
③資本主義的入侵在客觀上沖擊了這些國家或地區落後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近代化的進程。
④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促使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這正是今天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早期表現。
C. 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壟斷組織的出現對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對社會底層的人們!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過渡。隨著世界被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體系最終確立起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新的發展特點。而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則導致列強爭奪矛盾加劇,最終爆發一戰。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出現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呈現空前活躍的局面,並取得許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學同技術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19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所要求的新技術革命創造了條件。這些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廣泛地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是近代以來科學技術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2)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建議以【歷史縱橫】《印度工人正在鋪設電纜》為素材,引導學生了解近代電訊業的發生:在這一時期,電訊事業廣泛地發展起來。1876年,定居美國波士頓的蘇格蘭人貝爾試通電話成功,愛迪生等人在貝爾發明的基礎上作了重要改進,使電話通訊很快風行全球的許多國家。1877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電話交換台。隨後,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等地相繼成立了電話局。無線電的發明是19世紀末最為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利用這種電磁波,義大利人馬可尼制出了無線電通訊設備。1899年,馬可尼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1901年,橫越大西洋發報成功。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3)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4)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5)「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教學建議:初中教材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介紹僅限於「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高中教學需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教材從主要介紹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以及壟斷的影響。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材並未直接說明,可以請學生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2)壟斷的產生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3)「壟斷」的影響
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夠提供條件,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夠較快地運用於生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資本家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賺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潤。隨著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國內市場也相對狹小,壟斷資本家極力到全球各地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代表壟斷組織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瓜分完畢。
教學建議:關於「壟斷組織的出現」,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答【探究學習總結】的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教學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思考什麼叫壟斷?什麼是壟斷組織?壟斷組織——大企業之間為控制生產與市場以獲取更大利潤而結成的經濟聯合體。這種控制是通過訂立各種協議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來達到目的的。然後再問壟斷是怎樣出現的?有何作用與影響?引入學習內容。教學建議,可指導學生從壟斷組織的出現原因來分析壟斷組織的影響。最好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壟斷組織的出現有何影響?有人說壟斷加劇了競爭,是資本主義走向衰亡的表現,對此你有何評價?評價歷史事件的標准應當是什麼?」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和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第六目世界連成一體。教材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度、廣度、提供的技術進步和物質手段等角度闡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所起的推動作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帶來各國民眾社會生活新變化的同時,也影響到全球人類共同體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第二次工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物質手段,成為將局部性的國際交流推進到全球性的溝通,將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聯成一體的整體性世界的根本動力。19世紀最後30年間,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的經濟有了飛速發展,世界工業總產量增長了兩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貿易增長了3倍多。在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獲得極大提高,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國際間的聯系更趨密切。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壟斷資本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資本輸出成為金融資本向全球擴張的主要經濟手段。相應地,資本主義列強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後將世界瓜分完畢。此時,國際分工達到「世界城市」和「世界農村」的分離與對立的完成階段,形成日漸明朗的分工格局:糧食和原料的生產越來越集中於發展相對滯後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工業生產則集中於工業化程度高、科技先進的歐美和日本諸國。於是,由少數金融寡頭壟斷的統一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形成,並且形成「中心一邊緣」的世界經濟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建議組織學生討論「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之間的關系。請學生思考:所謂「世界市場」的概念是什麼?它需要什麼條件?(世界市場在廣義上指的是國際間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合,它的出現,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從而引導學生明確兩次工業革命對於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的推動作用。
D. 為什麼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壟斷
一、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引起壟斷的可能性
生產集中是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份額日益增大。生產集中的出現是生產社會化發展和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 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必然導致壟斷的產生。這可以從壟斷產生的可能性來分析。 從可能性來看,在自由競爭條件下,生產分散於大量中、小企業,在為數眾多的企業中要達成協議,是極其困難的。而在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生產已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手裡,這樣少數大企業就完全有可能聯合起來達成協定,進而控制某個部門的生產和流通,以獲取高額利潤。
綜述: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和基本規律。
E. 簡述生產高度集中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根本原因
壟斷種類
法律壁壘
有些獨家經營的特權是由法律所規定並受到法律保護的,專利權和版權便是法律特許的壟斷。為鼓勵創造發明,絕大多數國家制定有專利法,可見專利壟斷是由法律壁壘造成的。在某些場合下,政府授予某廠商獨家經營的權利;也有時政府經過招標競爭通過合同的形式授予獨家經營的特權。
規模經濟與自然壟斷
如果某種產品需要大量固定設備投資,大規模生產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那麼,一個大廠商就可能成為該行業的唯一生產者。由一個大廠商供給全部市場需求時平均成本最低,兩個或兩個以上廠商在該市場上經營就難以獲得利潤,這種情況下,該廠商就形成自然壟斷。
技術性與策略性壟斷
如果除壟斷者外另無他人掌握某種生產技術或訣竅,該市場自然形成技術性壟斷。在既無技術壁壘又無法律壁壘的情況下,廠商通過高築壁壘以確立或鞏固其壟斷地位,這便是策略性壟斷。
其他壁壘
上述壁壘並沒有列盡全部因素,也不一定相互排斥。如廠商控制了某種原材料的供應。凡是阻擋競爭者進入市場的壁壘都是造成壟斷的原因。
2壟斷含義
壟斷(monopoly)一詞源於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
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占。
中國自古稱壟斷為「榷」。古代中國的鹽、鐵、茶長期屬於官營之壟斷事業,因有暴利之故,國家一旦出現了財政危機,為貼補國用不足,必然實行禁榷制度。
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結合我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壟斷行為是指:排除、限制競爭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
壟斷行業就是行業或市場中只有一個廠商的情況。而壟斷市場就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的市場組織。
政治經濟學書上指少數資本主義企業憑借其控制的巨額資本,足夠的生產經營規模和市場份額,通過協定、同盟、聯合、參股等方法,操縱與控制一個或幾個部門的商品生產或流通,以獲取高額利潤。
3產生
壟斷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某個或若幹部門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又譯獨占。它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壟斷是從政府保護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壟斷,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規律。公元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已成為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廠商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產生壟斷的原因有三個: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使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這是最常見的壟斷形式。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如:無線電視的配音業)。
行政性壟斷:政府給與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此外也有由政府自行壟斷,稱為專賣。
4原因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引起壟斷。當壟斷代替自由競爭而在經濟生活中佔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就發展到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從一方面來看,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障礙的產生壟斷的原因有三個: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
政府創造壟斷:政府給與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是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
從另外一方面,壟斷行為的出現,在法律上則是傳統民商法奉行的「契約自由」、「意思自治」的異化物,例如,企業聯合限價,聯合限價生產數量,聯手排擠競爭對手等行為都是以合同或者協議的形式出現的,聲稱是企業的自願行為,是真實意思的產物,然而卻形成了實質上的壟斷,危險也不言而喻。
5分析
壟斷同競爭的關系
從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壟斷並未消除競爭,而是凌駕於自由競爭之上與之並存。在壟斷統治下,不但自由競爭在一定范圍內即在各非壟斷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而且壟斷本身還必然產生出新的更為激烈的競爭。無論在各壟斷組織之間,壟斷組織內部各參加者之間,以及壟斷組織同非壟斷企業之間,都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競爭。在壟斷組織內部,參加卡特爾、辛迪加的資本家為了爭奪有利的銷售市場,佔有更大的產銷份額,必然引起競爭;參加托拉斯、康采恩的資本家為了爭奪對壟斷組織的控制權,同樣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各個壟斷組織之間,彼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爭奪銷售市場、原料來源和投資場所,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時,壟斷組織總想控制、排擠和扼殺局外企業,局外企業為了自己的生存,也要同壟斷組織斗爭,它們相互之間當然還存在著自由競爭的關系。壟斷組織只有不斷地投入到競爭中去並取得勝利,才能維持和加強自己的地位。反過來,競爭也繼續產生出新的壟斷組織,加強著壟斷資本的實力,擴大著壟斷統治的范圍。壟斷與各類競爭同時存在,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發展
壟斷本身在各方面都是不斷發展的。從壟斷統治的范圍看,在20世紀初期,壟斷組織主要存在於如煤炭、鋼鐵、石油等重工業部門,今天壟斷統治的范圍已經擴展到輕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農業以至各種服務性行業等領域。從壟斷的程度看,壟斷企業本身的規模不斷擴大,少數最大壟斷企業的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不斷提高,一系列重要工業部門愈益被少數幾家甚至一家最大壟斷企業所控制。從壟斷統治的形式看,由於壟斷企業採取多樣化經營方式,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加廣泛地採取了混合多樣化即把許多相互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系的行業聯合在一起的經營方式,使愈來愈多的大壟斷企業變成了混合聯合企業。這就更加擴大了少數大壟斷企業直接控制和影響的范圍,加強了它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統治地位。戰後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國際壟斷的主要形式,也是壟斷資本國際統治形式的一個新發展。壟斷的發展,即使資本主義生產走向全面的社會化,又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就為資本主義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制度過渡准備了物質條件並提供了強大動力。 配圖
6組織形式
卡特爾;
托拉斯;
辛迪加;
康采恩。
7危害
一,壟斷破壞了人類進步與生存的競爭機制。
二,壟斷並殺死對手更是比動物還愚蠢的行為。
非洲獅子在獵殺角馬的過程中,通常只對疾病的,弱小的下手;食蟻獸發現白蟻巢時,只是吃掉少部分巢中的公蟻,而且並不破壞白蟻巢;動物還懂得,對手全部死亡,就預示自己將要滅亡。
壟斷與競爭天生是一對矛盾,由於缺少競爭壓力和發展動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約監督機制,壟斷性行業的服務質量往往難以令人滿意,經常會違背市場法則、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這是一條規律,中國與外國都一樣。
價格壟斷拉高整個社會成本壟斷性行業所從事的一般都是與決大多數人、行業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例如電信、郵政、自來水、電力、煤氣、鐵路、航空等等。因為這些行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這些行業的服務價格的高低便關繫到整個社會的成本。這些行業的整體效率直接關繫到其他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壟斷行業的成本又是最難估算的,電信部門說市話虧損,郵政部門說普通信件業務虧損,自來水公司也說自己虧損。但是許多消費者都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虧損、搞不清虧損是怎麼形成的,因為沒有一個獨立的會計或審計部門告訴我們壟斷行業的成本到底是如何構成的。
經濟學家認為通過行政性、強制性手段維持高於合理水平的價格,人為壓抑公眾的消費需求是壟斷的必然。壟斷的利潤是極其可觀的,有消費者指出隨處可見IP電話卡以6至8折「揮淚」甩賣,電信部門卻仍可泰然處之。不知其中的利潤到底有多大。而由獨家壟斷造成的社會成本是極其巨大的。
有專家分析,計劃經濟時代電信、鐵路等部門過去都屬於國家行政部門,而這些部門進入市場的時候,本身卻仍具有壟斷地位,一旦在市場中開始追求利潤,就會通過壟斷定價把大量消費者利益轉移到手中,使特權部門、特權公司拿到遠遠高於競爭市場價格的利潤。結果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競爭成本。
行業壟斷導致有效投資不足
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前經過審批的私營速遞公司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幾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遞公司的數量則在1000家以上。雖然按照國家《郵政法》的規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寄遞業務由國有郵政企業專營,但是許多速遞公司也在以各種形式參與這項服務,據統計,EMS目前最低的資費是23.3元,而私營速遞公司的最低資費不過10元左右。超額的利潤必然引來資金,哪怕公司的身份不太合法。據統計,從1995年起,EMS營業額的年增長率也有2%,但其市場份額卻在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同一時期,四大國際速遞巨頭在中國的營業額增長卻保持在20%以上。盡管現時EMS在國內速遞市場仍是「老大哥」,但是它的市場份額已經由最高峰時的近97%,跌到當前的40%左右。
這種現象在壟斷行業是常見的,一方面,壟斷企業能通過壟斷獲得超額利潤,從而妨礙了效率的提高,妨礙了其擴大業務規模的積極性。另外通過行業壟斷阻止社會資金進入該行業,雖然總有資金為利潤引誘通過各種方式「違規」進入,但規模總是有限的。
投資不足、就業下降,消費相對疲軟是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之中的主要問題。有專家指出,造成中國現階段投資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點就是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是市場禁入的壟斷行業,這些行業中,壟斷導致低效,造成了這部分利潤反映不出真實的利潤狀況,成為極大的浪費,同時這也極大的挫傷了資本的投資熱情,這樣就造成所謂的「資本罷工」,強化了投資市場低迷。
行政壟斷滋生腐敗毒瘤
在當前國內市場出現的大量壟斷行為中,行政性壟斷無疑占據首要位置。由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所實施的限制競爭行為,稱為「行政壟斷」。行政性壟斷由於行政權力的介入,使得它比自然壟斷、行業壟斷對市場公平競爭的危害性更大,特別是少數腐敗分子利用具有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力,如果「給錢」才能辦事,壟斷成了腐敗的溫床,這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政府信用遭到損害,失信於經營者。
國內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腐敗在當前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由壟斷造成大量的租金(這里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租金」)流失。比如,中國最大的壟斷行業之一的電力業,根據他們的估算,每年造成的租金損失在560億元至1120億元之間,而民航的壟斷「租金」每年也多達75億元至100億元。壟斷把消費者收益轉給壟斷生產者,創造出超額利潤,造成社會福利損失。估計這類損失每年達1300億元至2020億元。
8基本特徵
1: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2: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治。
3: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刺明已經形成。
5: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9應對措施
1、確立我國反壟斷的基本原則:(1)、維護公平競爭的原則。國家應在除軍事與國家安全等關系重大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之外的所有生產與服務領域,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全面引入公平競爭的機制,使行政壟斷在競爭中消除,社會整體的管理、技術、質量與效益基於公平競爭得到全面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亦能得到良好的制度支持。(2)、注重針對性與漸進性:制定對行業與部門經營體制與決策、采購、服務、定價及內部分配等各種經營行為予以約束並便於監管的法律與法規;通過稅收解決壟斷特權所產生的非風險性和非付出性的企業收益和個人收入;成立一個具有高度權威性與獨立性的反壟斷執法機構,以此負責根據權威的社會情民意調查機構和新聞媒體所反映的現象確定立案調查和處理違規壟斷行為;優先解決廣大群眾所反映的有關壟斷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並接受社會監督。其中,規范行為是重點,組織建設是關鍵,循序漸進是策略,公平監督是途徑。
2、加強政府幹預。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對壟斷這一頑石實行強制干預,真正徹底地治癒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頑疾」
3、規范行政審批。政府審批的初衷很多是良好的,如避免重復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投資的盲目性和資源的浪費等,但規制者面臨這信息不完全的問題,使得初衷無法實現。這時,就會出現許多無效工程、「豆腐渣」工程等。「十五」計劃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政府審批制度,大幅度減少行政性審批,規范審批行為」。
4、完善法律體制,完善《反壟斷法》,鼓勵競爭的完備法律,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
推進「政企分離」、「政監分離」,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大膽利用民間資本和外資,形成開放的市場體系。
5、堅決剔除源於傳統體制殘余的行政壟斷。要緊密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轉變和反腐敗的進行,正視行政壟斷並以其作為立法的重要調整對象而及早出台相關反壟斷的法律與法規;依法切實保障中國的經濟增長、經濟活動、技術進步與競爭能力;調整各級政府的審批許可權與審批項目,割斷行業、部門及地方經濟與行政壟斷得以強化之間存在的內在因果關系。
6、切實解決反對壟斷與規模經濟之間的矛盾。鼓勵按照市場原則促進規模經濟的成長,對經濟壟斷的限制暫時實行適度寬容政策,避免簡單機械地反壟斷而有損規模經濟的成長;對操縱市場的共謀行為予以制裁,對基於公平競爭自然成長的企業規模及其市場份額予以放寬與鼓勵;界定行業自律與行業壟斷、行業組織協議定價與操縱市場價格以及制止重復建設與企業正當准入之間的區別。
7、為了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的良好更替,中國必須大力加快發展名副其實的非官方民間協會、商會等社團組織。要大力發展城鄉民間經濟組織,發揮他們協商、協調、評審、仲裁、公證、培訓和上下溝通等作用,特別要發揮他們規范行業行為、監督執行行規的行業自律作用,努力提高市場經濟主體的組織化程序,並以此為反壟斷、促競爭、建秩序提供支持。
8、加強反壟斷隊伍的建設。反壟斷的執行隊伍必須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一方面,加強專職隊伍的建設。隸屬於反壟斷執行機構的專職人員必須熟悉經濟和法律等相關知識,具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執法觀念與思維方式,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兼職隊伍的建設。以知名經濟學家和法律專家為主要成員組建一支反壟斷執行的兼職隊伍或顧問團體,其本身不隸屬於反壟斷執行機構,但在必要時,能為反壟斷的執行提供理論支持和業務指導。
9、完善機構設置。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中國反壟斷的主要執行機構。但是,作為中國市場監管職責的承擔主體,工商行政部門又承擔企業登記管理、商標廣告管理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多項任務,而且,工商行政部門因其執法力度受到法律授權的制約而常難以對行政壟斷作出有效查處。另一方面,中國現行市場監管機構之間依然存在的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現象常導致執法力度不一與重復干預現象,因此,依託工商行政管理局推進反壟斷的具體執行有損中國反壟斷執法的公正性、權威性與統一性。為此,建議中國借鑒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反壟斷的經驗,以公正廉明的法律專家和經濟學家為核心成員,成立具有高度權威性、獨立性及公平性的反壟斷執行機構。
F. 壟斷產生及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壟斷同競爭之間的關系分析
壟斷同競爭的關系
從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壟斷並未消除競爭,而是凌駕於自由競爭之上與之並存。在壟斷統治下,不但自由競爭在一定范圍內即在各非壟斷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而且壟斷本身還必然產生出新的更為激烈的競爭。無論在各壟斷組織之間,壟斷組織內部各參加者之間,以及壟斷組織同非壟斷企業之間,都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競爭。在壟斷組織內部,參加卡特爾、辛迪加的資本家為了爭奪有利的銷售市場,佔有更大的產銷份額,必然引起競爭;參加托拉斯、康采恩的資本家為了爭奪對壟斷組織的控制權,同樣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各個壟斷組織之間,彼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爭奪銷售市場、原料來源和投資場所,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時,壟斷組織總想控制、排擠和扼殺局外企業,局外企業為了自己的生存,也要同壟斷組織斗爭,它們相互之間當然還存在著自由競爭的關系。壟斷組織只有不斷地投入到競爭中去並取得勝利,才能維持和加強自己的地位。反過來,競爭也繼續產生出新的壟斷組織,加強著壟斷資本的實力,擴大著壟斷統治的范圍。壟斷與各類競爭同時存在,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壟斷的發展
壟斷本身在各方面都是不斷發展的。從壟斷統治的范圍看,在20世紀初期,壟斷組織主要存在於如煤炭、鋼鐵、石油等重工業部門,今天壟斷統治的范圍已經擴展到輕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農業以至各種服務性行業等領域。從壟斷的程度看,壟斷企業本身的規模不斷擴大,少數最大壟斷企業的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不斷提高,一系列重要工業部門愈益被少數幾家甚至一家最大壟斷企業所控制。從壟斷統治的形式看,由於壟斷企業採取多樣化經營方式,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加廣泛地採取了混合多樣化即把許多相互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系的行業聯合在一起的經營方式,使愈來愈多的大壟斷企業變成了混合聯合企業。這就更加擴大了少數大壟斷企業直接控制和影響的范圍,加強了它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統治地位。戰後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國際壟斷的主要形式,也是壟斷資本國際統治形式的一個新發展。壟斷的發展,即使資本主義生產走向全面的社會化,又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就為資本主義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制度過渡准備了物質條件並提供了強大動力。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G. 為什麼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壟斷組織形成
產生的原因:
客觀原因:
一方面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的生產力高度發展所造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以及因採用新技術而得到迅速發展的傳統工業部門,如煉鋼工業等,都要求大量的生產資料,進行大規模生產和巨額投資,因而其企業的規模都是很大的,壟斷組織在這些工業部門中發展的程度較高。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競爭的結果。由於大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得多,因此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必然是設備精良、經營管理有方的大企業。
主觀原因:
建立壟斷組織的目的,自然是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
H. 壟斷利潤的真正來源於
壟斷(Monopoly),或稱賣方壟斷、獨賣、獨占,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
與買方壟斷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能夠藉由在法律上獨享的特權、對供應來源的控制、或是企業間的聯手或協力行為來達成。
2021年4月15日,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揚子江葯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壟斷協議行為作出行政處罰,處以其2018年銷售額254.67億元3%的罰款,計7.64億元。
壟斷(monopoly)一詞源於《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
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占。
中國自古稱壟斷為「榷」。古代中國的鹽、鐵、茶長期屬於官營之壟斷事業,因有暴利之故,國家一旦出現了財政危機,為貼補國用不足,必然實行禁榷制度。
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結合中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壟斷行為是指:排除、限制競爭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1]
壟斷行業就是行業或市場中只有一個或極少數廠商的情況。而壟斷市場就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或極少數的廠商的市場組織。
政治經濟學書上指少數資本主義企業憑借其控制的巨額資本,足夠的生產經營規模和市場份額,通過協定、同盟、聯合、參股等方法,操縱與控制一個或幾個部門的商品生產或流通,以獲取高額利潤。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廠商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
壟斷指少數大資本家為了共同控制某個或若幹部門的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實行的一種聯合。它是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壟斷是從政府保護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壟斷,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規律。公元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已成為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引起壟斷。當壟斷代替自由競爭而在經濟生活中佔了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就發展到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形成壟斷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使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這是最常見的壟斷形式。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如:無線電視的配音業)。
行政性壟斷:政府給予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也有由政府自行壟斷,稱為專賣。
特許壟斷
有些獨家經營的特權是由法律所規定並受到法律保護的,專利權和版權便是法律特許的壟斷。為鼓勵創造發明,絕大多數國家制定有專利法,可見專利壟斷是由法律壁壘造成的。在某些場合下,政府授予某廠商獨家經營的權利;也有時政府經過招標競爭通過合同的形式授予獨家經營的特權。
自然壟斷
如果某種產品需要大量固定設備投資,大規模生產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那麼,一個大廠商就可能成為該行業的唯一生產者。由一個大廠商供給全部市場需求時平均成本最低,兩個或兩個以上廠商在該市場上經營就難以獲得利潤,這種情況下,該廠商就形成自然壟斷。
策略性壟斷
如果除壟斷者外另無他人掌握某種生產技術或訣竅,該市場自然形成技術性壟斷。在既無技術壁壘又無法律壁壘的情況下,廠商通過高築壁壘以確立或鞏固其壟斷地位,這便是策略性壟斷。
其他壟斷壁壘
上述壁壘並沒有列盡全部因素,也不一定相互排斥。如廠商控制了某種原材料的供應。凡是阻擋競爭者進入市場的壁壘都是造成壟斷的原因。
壟斷競爭關系
從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壟斷並未消除競爭,而是凌駕於自由競爭之上與之並存。在壟斷統治下,不但自由競爭在一定范圍內即在各非壟斷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而且壟斷本身還必然產生出新的更為激烈的競爭。無論在各壟斷組織之間,壟斷組織內部各參加者之間,以及壟斷組織同非壟斷企業之間,都存在著尖銳復雜的競爭。在壟斷組織內部,參加卡特爾、辛迪加的資本家為了爭奪有利的銷售市場,佔有更大的產銷份額,必然引起競爭;參加托拉斯、康采恩的資本家為了爭奪對壟斷組織的控制權,同樣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各個壟斷組織之間,彼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爭奪銷售市場、原料來源和投資場所,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時,壟斷組織總想控制、排擠和扼殺局外企業,局外企業為了自己的生存,也要同壟斷組織斗爭,它們相互之間當然還存在著自由競爭的關系。壟斷組織只有不斷地投入到競爭中去並取得勝利,才能維持和加強自己的地位。反過來,競爭也繼續產生出新的壟斷組織,加強著壟斷資本的實力,擴大著壟斷統治的范圍。壟斷與各類競爭同時存在,因而產生許多特別尖銳、特別劇烈的矛盾、摩擦和沖突,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2]
壟斷的發展
壟斷本身在各方面都是不斷發展的。從壟斷統治的范圍看,在20世紀初期,壟斷組織主要存在於如煤炭、鋼鐵、石油等重工業部門,今天壟斷統治的范圍已經擴展到輕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農業以至各種服務性行業等領域。從壟斷的程度看,壟斷企業本身的規模不斷擴大,少數最大壟斷企業的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不斷提高,一系列重要工業部門愈益被少數幾家甚至一家最大壟斷企業所控制。從壟斷統治的形式看,由於壟斷企業採取多樣化經營方式,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加廣泛地採取了混合多樣化即把許多相互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系的行業聯合在一起的經營方式,使愈來愈多的大壟斷企業變成了混合聯合企業。這就更加擴大了少數大壟斷企業直接控制和影響的范圍,加強了它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統治地位。戰後跨國公司日益成為國際壟斷的主要形式,也是壟斷資本國際統治形式的一個新發展。壟斷的發展,即使資本主義生產走向全面的社會化,又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就為資本主義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制度過渡准備了物質條件並提供了強大動力。
I.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壟斷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19世紀最後三十年,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自由競爭的加劇,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生產日益集中。所謂生產集中,是指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商品日益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手中。
生產和資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壟斷。
壟斷組織產生的根源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直接原因是:資本家進行兼並或聯合的活動。
產生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壟斷組織。 (2)壟斷組織的形式主要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
影響 (1)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它是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2)壟斷資本家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