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有中國工業化道路

如何有中國工業化道路

發布時間:2022-05-27 03:23:15

㈠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我國的新型工業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徵:
(1)開放性。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實現工業化的快速、高效推進。
(2)跨越性。在工業化中引入信息化,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及精髓。在工業化進程中引入信息化,不僅大大豐富了工業化的內容,而且勢必改變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推動業務流程重組、生產要素重組,進而推動傳統經濟的轉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化的性質。這也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抓住後起發展的機會,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的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
(3)整體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單兵突進,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協同性推進,以避免產生新的結構失衡,保持經濟實現一個長達20年左右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融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知識經濟為一體的發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創新、農村城市化、高速增長、充分就業、勞動和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發展途徑,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核心所在。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我國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使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4)特色性。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我國新世紀將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具有鮮明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是反映時代特徵,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㈡ 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任務和要求

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希望能採納一下。

㈢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你好!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㈣ 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步驟

工業化道路當然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了,多蓋實業科技發展

㈤ 中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
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
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
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
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
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
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㈥ 什麼是中國工業化道路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傳統工業生產力發生了一些變革,主要體現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這是手工業從傳統向現代技術過渡的中間技術,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產生了若干積極效應:為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經濟區的興起,同時在某些方面為民族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條件,從而豐富了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中國近代工業化始於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官僚對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大規模移植,此後便艱難地行進在一條"移植型"的工業化道路上。無論是當時的經濟界,還是當下的經濟史學界,人們往往將移植或引進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得失與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成敗聯系在一起,雖然這種聯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說明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失敗原因,但它是中國早期工業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嗎?換句話說,"移植型"模式是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惟一選擇嗎?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近代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說明在中國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還存在著一條通過傳統工業生產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漸進化道路。所謂傳統工業,是指以生物動力為主的手工業,與它相對的則是以非生物動力為主的機器工業。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隨著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國在華資本急劇增長,民族機器工業初步發展,中國傳統工業的生存環境十分不利。以工業化為特徵的"西力"既對傳統工業的生存構成壓力--工業化以排斥和取代傳統手工業為歷史使命,如中國傳統手工業中的手紡紗、制靛、踹布、土針、土燭、土煙等行業遭到嚴重摧毀,但是,要實現對傳統工業經濟整體的取代,並非一蹴而就,其過程是漫長的,同時工業化也對傳統工業的發展形成動力--為傳統手工業進行制度變革和技術創新創造了前提,如機紗的出現解除了手織業發展的"瓶頸",為手織業的改良創造了條件,西方的先進機器及工具的引進客觀上有利於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據統計,1891~1893年我國"機器及工具"進口值為1259176元,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1](p75,76)。工業化技術也刺激了手工業者的技術創新意識,他們在商會的支持下,積極籌組工商研究團體,謀求手工業革新之道,如1915年3月成立的天津工商研究所就是一個以手工業為主體的實業研究團體,它的發起人除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造胰公司為使用原動力的工廠外,其餘11家均為規模不等的手工工場,在成立大會上被吸收的36家會員企業中絕大多數也為手工工場,該所旨在"開工智、聯商情、疏商團",每月陰歷初一、十五定期集會,共同研究手工業的變革[2](p2626~2628)。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工業出現了以手工工具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為主的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發展對中國近代工業化產生了積極效應。下面對此作一簡要分析。手工工具的改良主要體現為舊式手織機、繅絲機、金屬鍛制工具的改良和使用。我國舊式手工棉織機是一種全木結構的簡陋工具,據考,這種織布工具大概就是元末王楨《農書》中所繪制的型式。在我國各地廣泛存在,但名稱互異,"廣西的玉林稱為'矮機',河北定縣稱為'扔梭機',高陽稱為'投梭機',而四川巴縣則稱為'丟梭機',但其構造與生產能力,各地相差無多"[3]。這種織布機在工作時不僅需要兩手同時投接,而且在作打緯、送經、卷布、伸子等工序時,必須停止打梭,同時由於受到雙手投梭腕力的限制,布幅寬度多在1尺左右,最寬不過1.4尺,使用投梭機每人每天至多出布30尺。舊式絲織機也長期停留在木製結構階段,工作原理與手工棉織機相同,工作效率異常低下,以南京織緞業為例,"雲錦每日每機僅能織數寸到尺余,漳絨、建絨均在2尺左右,緞子4尺上下,織工出口微小"[4](p696)。與此相關聯的手工紡線和手工繅絲更加落後,成為制約手織工具進一步改良的瓶頸,如在手紡車和手織布的比例上,據估計至少需三人紡紗才能滿足一架織機的生產需求。鴉片戰爭後,隨著機紗逐步取代土紗及繅絲車的改良,手織機也逐漸改進。1896年浙江寧波人王承淮率先改良手工棉織機,以"舊機作新式東洋西洋等布,專用女工,不借汽力",踏腳增至5竿,可多層開口,王承淮因此獲得清廷"五品頂戴之頒賞,並專利15年"[5](p261)。1900年日本手拉機傳入我國,手拉機在原有投梭機的織緯結構上安裝滑車、梭盒、拉繩等件,"拉機一人一日,約能織布四五十尺"[6](p682)。此後改良與仿造的手拉機日益普遍,四川忠州"留學日本研究實業專科"的易某"回忠後即在周家場益智學堂內仿造紡花織布各機,靈巧異常,不亞東瀛"[7]。重慶府城裕濟布廠"自出心裁,創造木機,織成寬布,比洋布來者價廉質美,木機織布不用人力,梭機來往純用滑車",所織布匹分為三等,"頭等細布長10丈有奇,寬2尺6寸,重11斤。二等寬2尺5寸,重10斤。三等寬2尺4寸,重9斤"[8]。1905年以後又有日本鐵輪織布機的輸入,該機"比起以雙手投梭打緯並用卷布送經的舊式木機,動作要快若干倍,每分鍾打緯數在120以上,每日可織布80至100尺之多,且以無須用手來投梭,因此布面可加寬至2尺2寸以上,而且仿製進口的寬面洋布"[9](p11)。由於其效率倍增,很快便被仿造和使用,四川新津鄉紳陳某"新造織布機一具……織工一日可得布10丈,寬尤倍之"[10]。上海、天津、武漢、山東等地民族機器工業對鐵輪機的仿造推動了舊式手織機的改型換代,如上海"在1922年至1924年間,年產鐵木機四、五千台,包括天津式及日本式,初期銷路以上海為主,後銷至江、浙二省的江陰、常州、無錫、嘉興、杭州等地,並遠銷汕頭、廈門"

㈦ 如何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一,優先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的信息產業近 10年來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甚至與有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由於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以及核心設備的製造能力,我國的信息產業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甚至對我國的信息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我國必須集中有限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依據我國現有的條件和未來可能的條件,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並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突破性的重大帶動作用。

第二,全面發展製造業,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在新型工業化的全新結構中,優先發展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是新型工業化的先導,而發展基礎產業和製造業卻是新型工業化的支撐或基礎。

第三,廣泛採用節能技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形成工業化與能源、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面對我國工業化所受到的資源瓶頸制約和脆弱的環境制約,我國必須走出一條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路子。為此,就需要做到:一是用現代技術,特別是節能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迅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二是開發新能源,特別是開發風能、太陽能、沼氣、地熱等清潔性能源,使我國在增加能源消耗,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通過環保的產業化、市場化,促使環保產業的良性循環。

㈧ 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工業化道路中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

(1)要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2)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

(3)堅持「兩條腿走路」

農業

㈨ 簡述建國初期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內容如下:

1、產業的選擇,即重點產業和優先發展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類型及各種不同產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確定和調整,比如發展的重點是選擇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重工業、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犧牲農業去發展工業,還是工農業協調發展等。

2、技術的選擇,即工業發展中技術類型的採用,也就是選擇高新技術還是一般適用技術;是運用多使用勞動力的技術,還是多使用資本的技術。

3、資本來源的選擇,即通過什麼方式或渠道籌集工業發展的資本,也就是來源於農業剩餘的轉移、對外掠奪,還是工業自身的積累、引進國外資本等。

4、發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化進程是靠民間發動,還是由政府推動。

5、發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發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還是採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6、實現機制的選擇,即工業化的任務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去實現,還是由計劃機制的作用來完成。

7、城市化模式的選擇,即伴隨工業化發展的是適度城市化、滯後城市化,還是過度城市化。

8、國際經濟聯系的選擇,即工業化過程中是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還是閉關鎖國,發展內向型經濟。

(9)如何有中國工業化道路擴展閱讀:

毛澤東對於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探求,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1949年以前,1949至1956年,1957至1965年,1966至1976年。

1、1949年以前,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什麼是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政治前提和如何對待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於他所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以及為這一革命制定的相關政策中。

2、1949年到1956年期間,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中國工業化的具體道路和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貫徹措施中。

3、1957年至1965年期間,這一時期是我們黨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期,也是我們國家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

在此期間,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探索,主要圍繞加快經濟建設速度和採用群眾運動方法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被稱為「三面紅旗」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糾「左」的努力和反復之中。

4、1966年至1976年期間是一個特殊時期,毛澤東在這個時期一方面把注意力轉移到階級斗爭而導致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仍然希望國民經濟能夠盡快發展。

因此,這個時期他對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工業化建設的所謂「路線」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以及有關國民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決策上。

㈩   如何走中國工業化道路

重視我國工業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在認識到我國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求,我國工業化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區域工業化發展不充分。我國工業化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經步入後工業化階段,其他大部分東部省份處於工業化後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還處於工業化中期。二是產業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和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一方面,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高端產業發展不夠,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等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的現象較為嚴重。三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高質量實體經濟供給不充分。近幾年,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有所降低,經濟呈現一定「脫實向虛」傾向。實體經濟整體供給質量亟待提升,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的產品供給不足,無法有效滿足城鎮化主導的消費轉型升級,造成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四是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綠色經濟發展不充分。雖然我國一直倡導走環境友好型新型工業化道路,但客觀上資源環境還是難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國工業化進程,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規模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閱讀全文

與如何有中國工業化道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錦綉灰哪個顏色好看 瀏覽:471
原子能工業屬於什麼產業 瀏覽:185
山東國五汽車還能開多久 瀏覽:214
寶馬選配置等車多久 瀏覽:790
博瑞耀尊和賓士180哪個好 瀏覽:124
工業用路由器有哪些廠家 瀏覽:533
奧迪a6更換隨動模塊如何匹配 瀏覽:709
日本工業產品有哪些網站 瀏覽:296
法國的重工業有哪些 瀏覽:471
寶馬x5mode是什麼意思 瀏覽:230
深圳新福工業園有哪些公司 瀏覽:549
光弘科技第三工業園在哪個鎮 瀏覽:359
車都工業園區怎麼樣 瀏覽:338
寶馬3系325i和330i哪個好 瀏覽:14
長安汽車交易量那麼大為什麼不漲 瀏覽:738
寶馬敞篷燈換一個多少錢 瀏覽:59
工業工程買什麼電腦 瀏覽:588
怎麼改汽車機油標尺 瀏覽:97
汽車用品前景如何 瀏覽:107
賓士glk300鑰匙多久換一次電池 瀏覽:603